《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摘 要: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今主流话题。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只有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材观、学生观、评价观、学习观,才能与时俱进,提高效率。关键词:转变观念 教师观 教材观 学生观 评价观 学习观 I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为此,当今教育,也正处于一个变革与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法的碰撞,不仅给初中语文
2、教学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初中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塑造学生灵魂,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人格,启蒙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语文教学在新世纪挑战面前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摆在每一位语文老师面前的一个大问题。纵观语文教学现状来讲,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教学还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在我的身旁不少语文教师经常抱怨:初中生了,怎么学起语文来还这么困难呢?这个知识点我讲过多少遍了,咋还不会呢?以前我也这么教的,怎么就我所在的是一所农村偏远初中,信息相对闭塞,有些老师平时不注意学习研究,对现代教育理论、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现代的教学手段一无所知,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满足于现状,把学生禁锢于他们设计的框框中,授课
3、往往流于从语言到语言,乏味单调,使学生处于一种“学语文就是读、记、背”的思想状态,跟不上教学要求,妨碍了教学顺利进行。真是一番苦心,但收效不佳。在新课程改革下怎样走出这一困惑,使学生成功地从传统语文学习中走出来,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下语文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掌握语言学习规律,使教师乐于教,学生轻松地学呢?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认真分析原因,查找根本问题学生之所以觉得初中语文难学,实际上是由小学升到初中后,他们对语文学习还不适应,尚未习惯。在小学阶段,教材浅易,对话丰富有趣,大多阅读课文篇幅较短,那么课堂上就有充分的学习时间,不需要课前花时间预习,学生对所学内容格外熟悉,几
4、乎篇篇课文都能倒背如流。但是到了初中,情况却不同了。学习内容增多,课文篇幅较长,知识难度加深,学习科目增多,而课时相对减少,对于一篇篇幅很长的课文讲两课时甚至三课时才能结束。而且,课后要忙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自学时间不足,不制定计划、不做合理安排就不能及时有效组织预习和复习,这个单元学了上个单元又忘记了。这是客观原因。从小学到初中在学生的心理上也有一个大的变化,许多学生一反小学在课堂上主动积极、踊跃发言、主动参与的好习惯,而变得腼腆、沉默寡言的被动接受。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养成不善交流的坏习惯。试问这样的状况能学好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摆在我们教师的 面前,这就需要我们教者采取实际有效的措施,做一些适当
5、的调整以改变现状。二、积极转变观念,成为清醒的课改人1应树立正确的教师观(1)由昔日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然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的这种看法已经开始改变,“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经验中渐渐失去了第一主角的地位。”学会生存一书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得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
6、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现代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把学生作为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帮助学生不断进步为目的,与学生商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张扬,才能释放学生的潜能。教师要重视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把“给学生压力”变为“给学生动力”,由“牵着孩子走”变为“推着孩子走”。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认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有六种:关怀、理解、认同、尊重、友情、信任。教师要在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的生成过程中,充分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生动活泼、快乐自由地发展。(2)由教学的管理者转变为平等的参与者。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
7、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强调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而新课程提倡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观,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教师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3)培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
8、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和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
9、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学生才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由于年龄的优势,我和学生的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有些学生也愿意跟我谈谈他们在学习方面的困难,生活上有困难也会向我求得帮助,当然我也乐意帮助他们,从而使他们能更好的学习。2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在不少教师观念中,认为语文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是既定的和封闭的。其实不然。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要树立“世界是课程资源”的观念。新课程启动的同时,语文换了教材,许多语文教师都反映教材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教法出新,对新教材的把握
10、有很大的困难。这是因为过去在我国实施单一的课程和单一的教材的时期,教师把教材当成“控制”和“规范”教学的“法定文化”。不少初中语文教师把“统编教材”当成“圣经”,不敢增删,盲目遵循其规定的教法,不敢越雷池一步。由此可见,课程改革中,教师教材观的转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因为我们知道:哪怕由最新理念指导编写的教材,如果由理念陈旧的教师来上,就不能或很少会体现这种新的理念。的确,教材的更新会使我们一时难以适应,但是我们应认识到:教材是我国学校教育主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因此,教师不应该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
11、地研究教的内容和方法,对教材作革新性和批判性的使用;不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或是在师生互动中)走向教材”。首先,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材。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言,对教材要进行适当的、有科学性的补充和删减,或者替换教学内容和活动,或是扩展教学内容或活动步骤及调整教学顺序等。 其次,善于以教材为基础,积累课程资源。新教材以单元为单位,以话题为主线,因此,教师完全可以结合话题进行教学资源的积累,甚至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学生生活经历调查资料的积累,并进行加工,从而为更高效地使用教材打下良好基础。再次,以教材为载体,加强各学科整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学生学习外语最终是为了用语言吸
12、取和处理信息。因此,语文教材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目前,新版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已突破了日常交际活动的范畴,渗透着其它学科,如思想品德、社会、历史、地理、环境保护等。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因此,教师可以在与其它学科教师讨论后,再决定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以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融合。最后,以教材为基础,开发教材。教师和学生要做教材的主人,而不是教材的奴隶。开发教材,是在教师及学生的实践、反思中进行的。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创新思维,在师生互动,共同开发教材,为更好地利用本教材进行有益的探索。由上可见,教师只
13、有从原来的教材观中迈出来,要清楚教材仅仅是提供了平台,如何充分而合理地利用教材是要靠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创造的。 3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由学科本位转向人的发展本位:“以学科为本”的教育理念,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略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社会需求,使人成为知识的奴隶;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一切教学活动以人为中心,注重人的个性及差异性,这符合、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时代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学要面对每一个学生,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态度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现在的班级规模一般都比较大,人数多且学习水平参差
14、不齐,而每一个学生对语文的需求不同,在学习成绩的体现上也不同。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达到同一基本目标,教师要组织好课堂的各个环节,要设计好各种活动,要进行分层教学,因人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我们要建立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对有智力问题、有严重缺点、有过错失误、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随意批评、羞辱、体
15、罚学生等都是有悖于新课程精神和违反教育法规的不当行为。尊重学生还体现为激励、赞赏学生。抓住合适的机会给学生以诚挚的鼓励,能使他们得到自尊的首肯和努力奋发的学习动力。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4应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正确的评价观需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上。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6、,不能只责怪学生。教师不再是学习中知识与能力的权威,而是学生的“学长”,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生生互动,也需要师生互动,师生互动不仅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在于确定任务,以充满激情的活力感染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如何学,有效的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思考、合作、感受成功,与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中渗透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共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热情、存在问题、学习效果,教师都要做出有效的评价,予以认可、鼓励、给予希望,激励奋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具备科学的价值观,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应承担的责任。而传统的评价方式重
17、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师的教,忽视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成长的记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让学生放开对考试结果过分担忧的包袱,重视过程,享受过程。积极有效的评价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习态度、行为表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以发挥评价对于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的功能和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抬头走路”,这句话包含着深刻内涵,要求教师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要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语文课堂上:提问学生问题,应给学生充足的时
18、间考虑,不发难,避免学生恐惧、焦虑、紧张,尽量少点名,避免后进生觉得“我不行”,怕出错误而不敢参与等消极心理。应鼓励全班学生参与,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备课和课堂教学的用语上,要避免使用一些可能损伤学生自尊心和打击学生自信心的话语,而多使用像“好极了!”、“很好!”、“好”、“不错”、“你很棒”、“我相信下一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等这类鼓励性的话语,让成绩好的同学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也让成绩差的同学消除紧张、害怕的情绪,这些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同时,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要改变教师包办评价的状况,增加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对于学习效果,教师应以激励其更加
19、努力为出发点,从表情和语言传递信息,尽量不打“”号,指出存在的问题,面带微笑,微笑是一种谅解,是一种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的力量。语文考试后:考试是手段,不是目的,不看中总分,不公布成绩,不排名。教师根据考试成绩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改进教法。为了让学生认识自我,对考试成绩也应作科学分析,多评价学生的优点,优点再少也应该表扬,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学生,课后多与其进行交流。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既体验了努力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又敢于承认存在问题,并设法解决。总之,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和热情,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保证了学生正向发展,有利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师评:尊重学
20、生的个体差异和潜能,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供展示他们才能的机会,正面鼓励和激励,挖掘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 互评:培养合作学习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并欣赏他人,学会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学会信任、诚实、公正对自己和对待他人。自评: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学会反思,了解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成为一个自主和自立的研究者。通过学生的自评,教师能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待学习成败的态度,及时改进教法。5应培养正确的学习观面对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对教师提出了更开放的的要求:“教师必须是促进学
21、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自主学习即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会”到“学会”,再到“会学”,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再不能满足或裹足于过去“蜡烛”角色,例如:“教师是蜡烛”的隐喻给教师定位太高,几乎将教师抽象为“圣人”,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一味地燃烧只会越烧越短最后也只能以熄灭告终。更何况教师也是自然人,也要重视自己生活和发展。与其比喻成蜡烛,不如比喻为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再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隐喻表明教师的目的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反映的是一种工业模式,似乎学生是一块没有生命、没
22、有思想任人摆布的钢块,可以任工程师按自己的蓝图塑造成产品。但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其灵魂所需的不是被塑造,而是被“唤醒,激发和升华”。似乎教师是一个万能的上帝,可以按自己既定的方案塑造学生的精神。另一方面又表明教师缺乏必要的自主权,然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一门技术,又是一门艺术,教师的工作不能完全被规范,必须给予一定想象和创造空间。“教师是园丁”反映的是一种农业模式,则似乎隐含着学生的发展类型和阶段基本上是不变的。教师的作用只是辅助其生长,他们能做的就是顺其自然。无论怎样努力浇水施肥,也无法将一株玫瑰培养成一棵紫荆。与其比喻成园丁,不如比喻为太阳,是一个充盈的、热情的、开朗的、充满了光和热
23、的载体,它的情怀和快乐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综上所述,教师作为促进者的关键在于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能够体、观察、探究、研讨,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合作学习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启迪,相互作用,相互协作达到更高的认知目标,各组学生要在互动合作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他们必须朝着小组的共同目标而努力,而要成功地达到这个目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进行有效的独立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利于学生语言实践的活动。合作
24、学习形式可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进行多种变化。我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依据课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性的表演;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通过分组讨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并尽可能地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能开拓学生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师带来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鉴于2 1世纪教材的渐进性,我们只能从如何认识新课程标准的角度,努力从思想上首先向21世纪教材的内涵靠拢。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
25、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参考文献:1 杨再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语文出版社.20012 郭根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 世贵.新课程实施难点与教学对策. 开明出版社.20044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 顾松麒等.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学习、实践、反思概要. 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6 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 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