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历史沿革研究 (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历史沿革研究 (1).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历史沿革研究博沙著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本论文从西方历史的3个阶段入手,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梳理了这种关系。在论文的第4部分,给出作者本人对于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一些看法。1 古希腊时期(从泰勒斯到亚里士多德)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第一句话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1】这句话很适用于希腊人,而且它以高度的自豪感解释了希腊人为什么在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伟大成就。希腊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虽然它的文明起源并没有巴比伦和埃及早,但是它非常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且善于把吸收到的外来文化融会贯通,再加上自己的创造,最
2、终使得自己成为世界文明之源。整个现代西方文化是两希文明的产物;希伯来人给现代西方提供了宗教,而希腊人则给现代西方提供了除宗教之外几乎所有的东西,举凡哲学、科学、文学、历史、艺术等等,都能够在古希腊那里找到各自的源头。黑格尔说:“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欧洲人远从希腊之外,从东方,特别是从叙里亚获得他们的宗教,来世,与超世间的生活。然而今生,现世,科学与艺术,凡是满足我们精神生活,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从希腊直接或间接传来的,”。【2】1.1 西方哲学与自然科学在古希腊诞生:二者共同诉诸理性奥古斯都孔德写到:“
3、我们所有的思辨,无论是个人的或是群体的,都不可避免地先后经历三个不同的理论阶段,通常称之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3】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描述了人类思想发展的轨迹。在古希腊,其哲学与自然科学正是以摆脱其宗教影响而发端的;古希腊哲学的鼻祖泰勒斯(约公元前6世纪人)同时也是古希腊第一个自然科学家,这是一个极富意味的事件,它宣告:与宗教相对立的理性精神已经登上历史舞台。从泰勒斯之后,纵观整个古希腊文化,虽然仍然存在一定的宗教迷狂精神,但已不是主流;占主流的恰恰正是理性精神,这种理性主流直到现代,才由尼采、狄尔泰、海德格尔等人加以反拨。可以说,哲学与自然科学在古希腊是同时登上历史舞台的,二
4、者的共同点是都诉诸人的理性,力求用人的理性而不是用信仰去把握世界,力求在纷繁变化的现象之后去把握世界的本原、把握不变的宇宙图景。不过,从严格意义上说,除了数学和一部分天文学之外,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并没有产生近代意义的自然科学,这主要是因为在早期希腊,其科学的方法大多是观察与想象基础上的类比和宣称,基本上没有严格和精密的逻辑和数学论证,更谈不上对于结论的实证了。人们经常把“前苏格拉底哲学”又称为“宇宙论哲学”或者“自然哲学”,这是恰如其分的;在自然科学诞生之初,自然科学不能不是“关于自然的哲学”,也就是说,自然科学是哲学的一部分。1.2前苏格拉底学派的自然科学:本原论古希腊早期的自然科学(
5、其实也是哲学)一般被称为“本原论”,本原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整个古希腊哲学的支柱;这个概念后来被亚里士多德发展为“实体”,所谓实体,其含义是指能够独立存在的、作为一切偶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是万物由之产生又复归于之的东西,它是世界的终极本体。前苏格拉底学派都有自己的“实体”概念。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限,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气;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以上四人都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具体的、有形的东西(如水、气、火等等),是变化的一。接下来,毕达哥拉斯学派从不变的多出发,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数;爱利亚派则从不变的一出发,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是者”
6、。最后,元素论者从变化的多出发,这其中,恩培多克勒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根(土、水、气、火)、阿那克萨哥拉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种子、德谟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在古希腊,当哲学与自然科学最初诞生时,二者是不分家的;也就是说,在这个时期,问题是哲学的,而其内容却是科学的。从现代科学眼光看来,古希腊自然科学在其发端之初无疑是简单粗糙的,甚至是幼稚的,但是,就是这种看似天马行空、自发猜测的奇思妙想却成为了现代科学的源头。古希腊自然科学是人类对于世界的最初探索,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显得多么幼稚,但是却为后来的科学探索打下了牢故的基础。通过理性研究世界,这可以说是古希腊科学家留给后人的
7、一条根本性的原则;今天,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无论从广度、深度还是在确定性上,都与古希腊前苏格拉底时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人们至今仍然在实践着这条根本原则。此外,古希腊人喜好观察;善于抽象和思辨;尊尚数学;力求“拯救现象”,亦即为现存的一切自然现象寻找在其背后起支撑作用的根据或理由,使它们的存在和生成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些,都为现代自然科学所继承。13用哲学代替自然科学的弊端从古希腊开始,自然科学就被视为哲学的一部分,这种观念影响了西方历史约两千年之久,一直持续到近代;在这两千年中,人们一直很难从这种观念中摆脱出来,以至于牛顿在发表他那本主要著作时,也要把书名起为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把自然科学视为哲学
8、的一部分,用抽象的哲学思辨代替具体的实践检验,这既有好处,同时又有很大的弊端。以古希腊早期哲学家为例,用恩格斯的话来说,他们都是天生的辩证法家,其自然观具有必然性、有机性、整体性等基本特征,他们视自然为自我涌现的、活生生的有机整体,试图以知识来说明千变万化、多种多样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性。恩格斯评价道:“在希腊人那里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进行肢解、分析自然界还被当作整体、从总体上来进行观察。自然现象的总的联系还没有从细节上加以证明,这种联系对希腊人来说是直观的结果。这正是希腊哲学的缺陷所在,由于这种缺陷,它后来不得不向其他的观点让步。然而这也是希腊哲学胜过它以后的所有形而上学的对手的优越
9、之处。”【4】正是这种朴素的辩证观,让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做出了很多令我们惊异的天才的猜测。比如,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关于宇宙起源的漩涡论;恩培多克勒的进化论;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关于数的抽象观念;等等。但是,请注意,这毕竟只是猜测,虽然在近代被发展成为科学,但是它们与真正的科学有着本质的差别。以上这些科学思想虽是正确的,但却是朴素直观和猜测性的,由于没有科学实验的理论和手段,就很难形成普遍必然的知识,从而不得不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不仅如此,把自然科学归结于哲学还会有更大的弊端从而影响着科学的发展。仍然以古希腊哲学家为例,在古希腊人的哲学思考之中,蕴含着一些基本观念,这些基本观念潜移默化地对人们的科学观
10、念发生着作用。本来,自然科学所面向的世界是没有价值的事实世界,人们在从事科学时,应该摆脱一定的“前见”,采取尽量中立的、客观冷静的态度(请注意,这不可能完全做到)。但是,古希腊人的科学观却充满了大量的来自于哲学的“前见”,这些“前见”大多是把自然拟人化的产物,只是一些主观的美好臆想,但却被强行地加在自然头上。比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是和谐的,最完美的运动是圆形运动;这种观念连哥白尼都相信,直到开普勒才被打破。再如,柏拉图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出发,把十二面体(因为它是最接近于球体的正多面体)等同于整个宇宙;不但如此,他还歧视自然哲学,把自然哲学看成是低级的、没有研究价值的学问。关于这一点
11、,科学史家丹皮尔评论道:“柏拉图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但是在实验科学史上,我们不能不把他算作一个祸害。”【5】又如,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是有目的的,燕子做窝是为了栖息育雏,蜘蛛结网是为了捕虫果腹,神和自然不做无益之事,自然害怕真空;等等。他还认为,地球上的四种元素各有其归宿,万物各有其“天然运动”,因此轻者上浮,重者下降,且重量越大者下降就越快。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是很多科学门类(如动物学、逻辑学等等)的创始人,但是,他虽然是一位严密的观察家,却不是一位实验家。他的天文学、物理学观点在现在看来几乎全盘错误,以至于“16、17世纪发生的科学革命,几乎是以逐条驳倒亚里士多德在物理
12、学等方面的理论为起点的。”【6】关于这一点,赖欣巴哈说:“当科学解释由于当时的知识不足以获致正确概括而失败时,想像就代替了它,提出一类朴素类比法的解释来满足要求普遍性的冲动。表面的类比,特别是与人类经验的类比,就与概括混同起来了,就被当作是解释了。这样,普遍性的寻求就被假解释所满足了”【7】这段话很适用于柏拉图,柏拉图的“科学”实质上乃是想像,比如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就曾经想像了一位神是如何创造世界的;因此,赖欣巴哈说:“柏拉图所创造的是诗” 【8】。不过,上述那段赖欣巴哈的话却不适用于亚里士多德,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的自然科学中,其理性成分不知比柏拉图多多少,其想像成分不知比柏拉图少多少。对于亚
13、里士多德,奥古斯都孔德倒有一句话很适用于他。孔德说:“这样,再不是纯粹的想像居于操纵地位,也不是实在的观察凌驾一切,而是推理获得充分的展开,并隐约地酝酿着真正的科学运作。” 【9】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亚里士多德方法的精神实质:推理。在缺少实验的情况下,人们从事自然科学的主要手段就是推理;亚里士多德在他那个时代,凭借其逻辑学的功底,把推理运用到了极致;但是,由于没有实验检验,亚里士多德推理的结论大多是错误的。培根在反思这段历史时总结说:“对于理解力切不可赋以翅膀,倒要系以重物,以免它跳跃和飞翔。” 【10】1.4亚里士多德之后古希腊自然科学的发展古希腊哲学到了亚里士多德之后就逐渐走向衰弱了,但
14、是,古希腊的自然科学却逐渐地迎来了一个辉煌的时代:亚历山大里亚时代。在古希腊,不论从哲学史还是从科学史上来说,亚里士多德都是一个转折点。从科学史上来看,在亚里士多德之前,科学家都是哲学家,科学与哲学不分,学者们力图提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来解释自然现象,而亚里士多德是最后一个这么做的人;在他之后,自然科学与哲学分离,学者们放弃了对于世界的一般图像把握,而转入对具体问题的研究,从而得出了一系列辉煌的成果。这其中包括欧几里德(约前330约前275)的几何原本、阿基米德(约前287前212)在数学和物理学上的贡献、埃拉托色尼(约前276约前196)首次测量地球的周长、阿里斯塔克(约前310约前230)
15、提出了太阳中心说。等等。这些古代世界最后的科学成就,除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大多如同荒漠遗珍一样要等大约一千八百年后才让人重新领会到其存在的价值。2 近代时期(从培根到黑格尔)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在西方,从年代上看,自然科学步入近代比哲学步入近代要早。科学步入近代的标志是1543年发表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哲学步入近代的标志有两个,分别是:1、1620年发表了培根的新工具;2、1641年发表了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集;这两本书都是谈方法论的,前者为经验论奠定了基础,后者为唯理论奠定了基础。不过,这里要指出,“在哥白尼死后近百年,哥白尼学说几乎没赢得几个信徒”。【11】所以,从实际影响上看,哲学步入
16、近代反倒比自然科学步入近代要稍早一点。近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恩格斯说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这句话用在近代上也未尝不可。不管从哲学还是从自然科学哪方面看,都产生了时代所需要产生的一系列巨人:哲学方面的有培根、笛卡尔、洛克、莱布尼茨、斯宾诺莎、帕斯卡、休谟、康德、黑格尔等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有伽利略、哈维、开普勒、惠根斯、波义尔、牛顿、笛卡尔、帕斯卡、莱布尼茨、拉格朗日、拉普拉斯等等。近代的转折点是十七世纪,怀特海以火一般的热情把这一世纪称之为“天才的世纪”,怀特海写道:“这个时代的人继承了16 世纪的历史性革命所具有的观念酵素。同时他们又把涉及人生各方面的现成思想体系传
17、给后代。17 世纪这个时期始终一贯地为人生活动的各个领域提供了思维活动的天才,对于那个伟大的时代来说,这些天才都是完全相称的。” 【12】上面所提到的那些人绝大多数是在十七世纪取得其主要成就的。2.1 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实验+数学相比于古代,近代的自然科学之所以能够飞速发展,是因为它采用了和古代自然科学完全不同的方法;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一言以贯之,即是观察、实验、猜测、数学分析的综合体,而在古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中,只有观察和猜测,几乎没有实验和数学分析。当亚里士多德下结论说“重物比轻物下降得快”时,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个实验看看。但遗憾的是,将近两千年,人们都把它视为“清
18、楚、明白”的道理,没有人想到利用实验去证明或者证伪这个结论;这或许可以归因于人们太崇尚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了。但是,“真理是时间的女儿,而不是权威的女儿” 【13】到了近代,曾经长期统治过西方思想的亚里士多德就逐渐地消逝了其神圣的光环。上文已经说过,16、17世纪发生的科学革命,几乎是以逐条驳倒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为起点的;实际上,在哲学上也是如此,培根就是力批亚里士多德的近代第一人。培根写道:“他(亚里士多德)之急切于就文字来对问题提供答案并肯定一些正面的东西,实远过于他对事物的内在真理的注意;这是他的哲学的一个缺点,” 【14】在培根看来,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是无用的东西,只是云里雾里
19、、不着边际的文字游戏,不能产生任何实效。哲学和自然科学联手批判亚里士多德,这是个值得注意的个案,它再一次让我们领悟到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关系。近代力学的真正创始人伽利略是率先实践把定量实验和数学论证相结合的典范;伽利略的方法是:先进行观察、实验,把具体的事物化为抽象的数学关系,从中推导出对事物的简单的、概括的数学描述,再进行观察、实验,以验证结论的正确与否。用这种方法,伽利略研究了单摆运动、自由落体运动、以及运动的合成等领域,均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丹皮尔对此评论道:“哥白尼的天文学是根据数学简单性这一先验原则建立起来的,伽利略却用望远镜去加以实际的检验。最重要的是,他把吉尔伯特
20、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方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合起来,因而发现、并建立了物理科学的真正方法。” 【15】这种“物理科学的真正方法”至今仍是精密科学的理想方法;可以说,任何自然科学家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须坚持实验和数学相结合。正是因为自觉地遵守这个方法,当数学计算和实测结果相差太大时,牛顿把有关重力问题的研究推迟了15年。2.2 西方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和古希腊时期的不同点在西方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表现出和古希腊时期明显的不同点。在古希腊,自然科学就是哲学,只是在古希腊晚期的亚历山大里亚时代,自然科学才获得独立自主地发展,并且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经过漫长的中世纪,这些成就终于成为近代科学的直接前驱
21、。而在近代,自然科学虽然与哲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它本身不是哲学,而是有着自身特有的内容;众所周知,近代的特点之一就是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这样,在近代,就产生了一个在古希腊不会产生的问题:既然自然科学不是哲学,那么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主要是由近代哲学来回答的。近代哲学以启蒙主义为基本精神、以理性主义为基本特征、以主体性为基本原则,不但概括和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成果,而且也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给予了自然科学以支持。古希腊的自然科学仅满足于描述世界的一般图像,而近代自然科学则要认识和改造世界,为人类造福。近代哲学既受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同时又要给近代自然科学以支持,所以近代哲学必然
22、要研究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近代哲学也就顺理成章地从古希腊哲学以研究客体和本体论为中心转向了以研究主体和认识论为中心,这就是哲学史上所谓的“认识论转向”。2.3 西方近代哲学视野中的自然观上文已经指出,近代哲学负有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给予自然科学以支持的任务,现在,我们来看看近代哲学是如何完成这个任务的。总的说来,近代哲学为适应近代自然科学改造自然、控制自然、为人类自身谋福利的需要,提出了一个不同于古希腊人的自然观。2.3.1 去魅的自然:自然失去了神性古希腊人哲学视野中的自然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机的整体存在,而近代哲学中的自然是自身没有价值的、非生命的自然,人们可以将它分解成部分而分别加以研究。
23、当柏拉图认为自然属于低级事物、不值得对它大力研究时,近代哲学却认为“人类知识和人类权力归于一” 。【16】当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天体是神灵时,近代哲学却认为天体和地球上的事物没有本质差别,同样要服从不变的规律。亚里士多德说,自然是有目的的,要大力研究目的因;培根则针锋相对地说,自然是没有目的的,要大力研究动力因。从这个角度来说,近代哲学的自然观乃是对于古希腊人自然观的“去魅”。当然,在笛卡尔、牛顿、莱布尼茨等人,仍然保留了神的概念,但也仅仅如此而已;实质上,这个神不得干预自然半步。笛卡尔只是在形而上学中才需要神,一到物理学中,他就把神给抛开了;牛顿把神请来,只是让神做一次那有名的“第一次推动”;
24、当神把这事做完,宇宙就按照自身不变的规律运行了,从此再不需要神的干预;莱布尼茨引入神,是为了“前定和谐”:神只需给自然中的事物以一次“前定和谐”,就不再插手自然,而是让自然遵守规律独立运行。2.3.2 量的自然:自然失去了质古希腊人哲学视野中的自然是一个“质”的自然,它把物体或者按照本质、或者按照运动性质排成为由下到上的等级序列;而近代哲学视野中的自然是一个“量”的自然,世界被设想为一架大机器,物体被设想为有形但无灵魂的零件,它们按照相同的规律运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培根,他还认为物质的特性以及物质的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到了笛卡尔,情况就全变了。笛卡尔把物质的本性归结为广延,相应的,物质
25、唯一的运动形式也就成了机械运动。当时的思想界特别流行区分“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并且把第二性的质归结于第一性的质。所谓第一性的质,用洛克的话来说,是指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数目、位置、运动、静止等等性质,这种性质是物体的基本性质,为物体所固有,和物体本身不能分离。所谓第二性的质,是指物体中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借物体各部分的大小、形状、组织、运动等等,在我们心中产生色、声、味等感觉。所以,我们所感到的物体的第二性的质其实并不是它们的真实存在方式,只不过是第一性的质的变形而已。归根到底,物体中只存在第一性的质,凭借它们,我们可以获得色、声、味等观念;但是,物体中并不存在相应于色、声、味等观
26、念的质。把第二性的质归结于第一性的质,实际上是化质为量;它代表了当时机械论物质观的典型立场:只承认物体的机械性质(如大小、形状、数目、位置、运动、静止等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数学和力学的观点去解释自然。2.4 经验论和唯理论:各偏一隅、同样片面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就西方近代哲学本身来说,其主题是经验论和唯理论的相互交织与相互论争,请注意,经验论和唯理论的对立主要是认识论的对立,而不是哲学基本路线的对立。二者的分歧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上文已经说过,自然科学是实验方法和数学方法的结合,经验论和唯理论对此各抓一端:经验论者推崇实验方法,把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视观念与经验的
27、符合为真理的标准;唯理论者则推崇数学方法,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来源,视观念的“清楚”、“明晰”为真理的标准。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等等,基本上是些英国人,因此,经验论又被称为“英国经验论”;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等,基本上是些欧洲大陆人,因此,唯理论又被称为“大陆唯理论”。这也可以理解,当时英国的实验科学非常发达,产生了波义尔、牛顿等等注重观察和科学实验的科学家,反映到哲学上面来,英国哲学家大多推崇经验的归纳方法。而当时的欧洲大陆(特别是巴黎)是欧洲的数学中心,许多哲学家本人就是数学家,例如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莱布尼茨发明了微积分
28、等等,欧洲大陆哲学家大多推崇理性的演绎方法。但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只能被看作为是一般的倾向,实际上,既不存在“纯粹的”经验论者,也不存在“纯粹的”唯理论者。哲学家们的思想往往是非常复杂的,经验论者的思想中有唯理论的因素,唯理论者的思想中也带有经验论的痕迹。虽然有不少分歧,经验论和唯理论都属于理性主义。经验论的对立面不是理性主义,同样,唯理论也承认经验的作用。不论经验论所说的经验(experience),还是唯理论所说的理性(rationality),都属于理性(reason)或知性(understanding)的范畴,只是它们对理性的解释有所不同而已。经验论和唯理论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相互交织
29、与相互影响的。在莱布尼茨与洛克那场著名的论战中,洛克承认反省是知识在心灵之内的来源,这就为天赋观念论留下了余地;而莱布尼茨也认为有偶然真理存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容纳了经验论。莱布尼茨与洛克的论战是经验论和唯理论对立的观点通过论争而趋于一致的范例。2.5 休谟:用怀疑主义彻底摧毁了自然科学的基础正当经验论者和唯理论者苦心积虑地为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方法、知识的确定性和真理标准等问题争论不休时,游牧民族破坏者休谟出现了。休谟不仅打击了唯理论,而且从经验论的内部瓦解了经验论,他的哲学标志着近代哲学中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争论陷入了困境,从而启发了康德走向了批判哲学。可以说,休谟哲学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一个转折点
30、,它不但是实证主义的直接先驱,而且是现代逻辑主义、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等许多流派的重要思想来源。而休谟本人,罗素把他看成是“哲学家当中一个最重要的人物,自从他著书以来,反驳他一向是形而上学家中间的一种时兴消遣。在我来说,我觉得他们的反驳没有一点是足以让人信服的;”。【17】2.51 休谟对唯理论的打击:理性的必然无法取代经验的偶然休谟只承认两种知识:观念关系的知识和有关事实的知识。在休谟看来,知识的对象是观念,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完全取决于观念自身,另一类则不经过观念而变化。第一类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同性质的不同程度之间的相似关系、数量关系和相反关系,第二类观念之间的关系包括多样性的
31、同一、时空连贯和因果关系。因此,知识分成两类: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和有关事实的知识。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指抽象科学和证明的知识,主要是指数学和逻辑;关于事实的知识指经验知识,例如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等等。这两类知识有着根本的不同:关于观念关系的知识,我们只需要比较观念本身就可得到,由此所形成的命题是分析命题,它是必然真理;而关于事实的知识,其正确与否,必须要以观念以外的经验作为参照物来加以检验,由此所形成的命题是综合命题,它是偶然真理。休谟用一段话总结了他对于这两种知识的看法。休谟说:“我们如果相信这些原则,那我们在巡行各个图书馆时,将有如何大的破坏呢?我们如果在手里拿起一本书来,例如神学书或经
32、院哲学书,那我们就可以问,其中包含着数和量方面的任何抽象推论么?没有。其中包含着关于实在事实和存在的任何经验的推论么?没有。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它投在烈火里,因为它所包含的没有别的,只有诡辩和幻想。” 【18】这段脍炙人口的名言,不但指出了只有逻辑、数学和自然科学是知识,而且矛头直指神学和经院哲学。通过两种知识的划分,休谟首先打击了唯理论。从笛卡尔开始,唯理论者就试图用逻辑和数学的方法解决关于事实的问题,他们总是力求从理性所固有的一些不证自明、无可置疑的基本原则出发,推演出全部的人类知识来。但是休谟的两种知识理论却表明,虽然的确存在关于观念关系的必然的知识,然而这类知识只局限在观念的范围之内,与外
33、在的经验世界没有关系。也就是说,数学、逻辑和事实分属两个领域,不容混淆;唯理论试图用数学、逻辑的方法解决关于事实的问题,这是行不通的。2.52 休谟对经验论的打击:归纳推理是无根的休谟对于唯理论的打击已经足让人感到震撼了,但是,让人更加感到震撼的是,休谟同样终结了经验论寻求普遍必然性知识的理想。在这一方面,休谟是从分析因果关系入手的。休谟问:我们关于因果关系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很显然,因果关系的发现不可能通过理性,因为每个结果都是与它的原因不一样的事情,因而不可能通过理性在其原因中发现出来。因果观念的建立只能通过经验,因果关系实际上是在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想而形成的观念之间恒常的观念联结关系。休
34、谟进一步追问:那么我们为什么能够依据过去的事实推导出将来发生的事实?在休谟看来,这个问题也相当于是在问:我们为什么能够进行归纳推理?这个归纳推理的前提是:“我曾经见到这样一个表面上相似的事物也会有相似的结果跟随着”,结论是:“我预见到别的表面上相似的事物也会有相似的结果跟随着”。休谟说,这里,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既不是直观的,也不能由任何推理而得到证明。首先,它不能由必然的推理来证明,因为自然中一切都是变化的,相反的事实总是会经常发生,在这里,没有任何的逻辑必然性。其次,它也不能由经验来证明。为什么呢?因为经验本身无处不在使用归纳推理,我们的因果观念、归纳推理观念正是从经验中得来的;现在我们要
35、求证明归纳推理的合理性,如果用本身就包含了归纳推理的经验来证明归纳推理的合理性,那就意味着把有待证明的东西作为前提了,这样的论证就是循环论证。因此,休谟下结论道:我们只能经验过去,不能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联系;只能经验个别事件,不能经验个别与一般的联系;不能用经验到的关系来解释不能经验的关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只能是偶然知识,归纳推理的合理性是得不到解释的,所以,经验论寻求普遍必然性知识的理想就破灭了。休谟让我们看到,一种彻底的经验论完全否认了知识的确定性。这实在是一个经验论者的两难问题:他或者是一个彻底的经验论者,这样他就不能进行归纳推理,并且放弃了任何对于未来的预测(但是,一种不包括对于未
36、来预测的“知识”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知识呢?);或者他承认归纳推理,这样他就承认了一个不可能从经验中推导出来的原则,也就相当于放弃了经验论。休谟对于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双重打击令人振聋发聩。他把人们的因果关系观念归结为“信念”,归结为“习惯”,从根本上动摇了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基础。所有这些,是哲学家所不能容忍的。因此,继休谟之后,康德又重新为自然科学寻找基础。2.6 康德:重新找寻自然科学的基础,自然法则存在于我们心中自然科学在休谟那里失去了自身的基础,但是,在康德看来,自然科学是这个世界中所存在的明明确确的、昭然若揭的事实;当时的牛顿力学已经深入人心,要否定它,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必须
37、重新为自然科学寻找基础。康德对这一问题的思考集中地表现在纯粹理性批评一书里,在该书的“导论”部分第六节“纯粹理性的普遍课题”中,康德明确地提出了“纯粹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个问题。在康德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改变一个过去根深蒂固的观念:科学的性质是因它所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科学的原则、概念的普遍必然性是来自于对象固有的客观性。康德认为,如果按照这种方式思考的话,那么我们就永远也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我们既无法说明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到意识中来,也会像休谟一样无法证明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因此,必须转换传统的认识路线,即把从客观到主观的思想路线
38、转变为从主观到客观的。康德认识论的主题是“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意思也即“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是如何可能的?”。他的知识论总的来说是这样构造的:首先把时间和空间规定成为人的先天感性形式,其次把范畴(共有12个)规定为先天的知性形式;这些认识形式在逻辑上先于经验并且作为经验的条件而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之中;先天的认识形式统摄着感性杂多,从而给我们带来普遍必然的知识。也就是说,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经验的内容与先天的认识形式二者相结合,保证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康德有一句名言:“思想无内容则空,
39、直观无概念则盲。” 【19】这就是说,知性不能直观任何东西,感性不能思维任何东西,只有从两者的相互结合中才能产生出知识。为了说明上述思想,康德举了一个例子。康德说:“为了更容易明了起见,我举下列的例子:太阳晒石头,石头热了。这仅仅是一个知觉判断,它并没含有必然性,尽管我和别人曾经多次地知觉过这个现象;这些知觉仅仅是通常这样结合起来的。但是,如果我说:太阳晒热了石头。那么在知觉上就加进去了因果性这一理智概念,这一理智概念就必然地把热的概念连结到太阳晒的概念上去,而综合判断就变为必然普遍有效的,从而是客观的,并因此知觉就变成了经验。”【20】“太阳晒石头,石头热了。”这句话仅仅表达了一个感性的杂多
40、,因此它没有普遍必然性;但是“太阳晒热了石头。”这句话就不同了,这句话中不但含有感性的杂多,而且加入了“因果性”这一知性的概念;正是由于这一知性概念对“太阳晒”与“石头热”作了必然的连结,所以“太阳晒热了石头。”就表达了一个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通过这样的问题转换,被休谟放逐的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又被康德重新确立,只不过,这次,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被认为是属于主观的,而不是属于客观的。康德的总思想是这样的:人们的先天认识形式是经验形成的条件;先天认识形式在对感性直观材料的多样性施加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并且得以实现。因此,人们的经验无不被打上先天认识形式的烙印,呈现在自我意识中的一切感性直观材料都必然地
41、按照一定的方式被知性范畴所连结。所谓自然,就是所有经验的总和;而自然规律,不过是先通过先天认识形式放到经验中去,后再从经验中把它找出来而已。在这里,康德提出了他的最重要的命题:“人为自然界立法”。他的说法兹录如下:“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须是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中,而且我们必须不是通过经验,在自然界里去寻求自然界的普遍法则;而是反过来,根据自然界的普遍的合乎法则性,存在于我们的感性和理智里的经验的可能性的条件中去寻求自然界。” 【21】这就是康德在哲学领域所进行的“哥白尼革命”。2.7黑格尔:让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2.7.1 思维吞没存在康德从主观性的立场重新为自然科学找到了基础,但是,在康德
42、那里,却有一个不可克服的困难: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体的分裂;康德的知识论实际上是一种二元论。黑格尔哲学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消解这种二元论。为了消解康德的二元论,黑格尔采用了一条原则:实体即主体;这条原则对于黑格尔来说是重中之重,是其整个哲学的基础。在黑格尔看来,认识是由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和矛盾推动的发展过程,但是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和矛盾并不是发生在实体之外的主体自身的问题,而是意味着实体自身与其自身处于矛盾之中。这样,发生在认识中的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差别和矛盾问题不仅是一个认识论问题,而且更是一个本体论问题。黑格尔认为,当我们没有认识事物本质的时候,这说明这个世界与其自身还没有达到完满的和
43、谐;而当我们认识了事物的本质时,这世界亦消解了自身的矛盾。因此,认识的活动行使的就是本体的功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宣称:人类精神认识绝对的过程同时也就是绝对认识自己的过程。黑格尔从“实体即主体”这条原则出发,又论证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黑格尔认为,思想是“客观思想”,它不仅是思维的实体,也是存在的实体。当我们把握了事物的本质时,这时的思想不仅仅是我们的主观的思想,而且就是事物的本质:思维与存在合一。自然事物本身是潜在的思想,唯有通过人类精神的思想活动,才能使蕴含于其中的“客观思想”解放出来,使之具有真正的普遍性的形式。因为事物的本质是思想,所以哲学的任务就是用我们人类的思想去思想内在于事
44、物的“客观思想”。到此为止,康德所留下的二元论鸿沟被黑格尔填平。在黑格尔这里,主体和客体、认识者和被认识者本来就是同一个东西,因此,顺理成章地,就不再存在主观与客观、认识与自在之物的分裂。2.7.2 哲学吞没自然科学但是,黑格尔哲学的目的可不是这么简单。黑格尔哲学的目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要实现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古典哲学使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的宏大理想。恩格斯曾经称亚里士多德为“古代的黑格尔”【22】,我们也可以称黑格尔为“现代的亚里士多德”。就形而上学而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确是西方哲学史上两座遥相呼应的丰碑,它们虽然相隔2000多年,但是却有着一脉相承的内在关联。这两人有很多相似
45、之处。从学问的广博程度来说,他们可谓不相上下,都研究了当时所能研究的一切问题,并且能把自己的哲学观点贯穿于一切领域。在对范畴的理解上,他们都认为范畴属于世界本身的逻辑结构。从逻辑上说,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黑格尔创立了辩证逻辑。从对哲学本质的理解来看,他们均希望哲学成为科学之科学。所谓“科学之科学”是指这样一种思想:认为哲学是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包括各门具体科学在内的绝对真理体系。在古代,这种思想还情有可原,因为,那时的各门具体科学尚不发达,哲学家为了说明各门科学之间的联系以及描绘出整个世界的图景,就用自己的哲学原理和逻辑方法来主观地创造一套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体系,以此凌驾于一切科学之
46、上。那时的哲学实质上成了一切知识的总汇,号称“科学之王”。但是,到了近代,各门具体科学飞速发展,逐渐地脱离了哲学,以至于自身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这时,再让哲学成为所谓“科学之科学”,就是犯时代错误了。不幸的是,黑格尔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黑格尔正确地看到了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哲学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给自然科学的基础提供理论支持;但是,他无限地放大了哲学的这种功能,以至于让哲学吞没了自然科学。从他的思辨哲学出发,黑格尔得出了大量的令自然科学家视为笑料的东西。例如,他关于光的本性的阐述,基本上沿袭了歌德的颜色学,而把牛顿的光学斥为“粗野的反思方式”。他还恢复了古代的四元素说,用它说明化学的和气象的现象
47、。他把声音说成是“观念的东西在它物的暴力下发出的控诉,但同样也是对这种暴力的胜利”。【23】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的说来,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处处把一些自然现象往其抽象的思辩方框里套,处处用幻想的联系去代替即使当时已经知道的真实联系,所以其结果不能不是荒谬的。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上,黑格尔想用哲学一统天下,雄心勃勃地想把自然科学归结于哲学,结果却是一次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失败;之后,没有人敢这么做了。但是,后来的某些科学主义者却又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欲把哲学归结于自然科学,有关这个问题放在第三部分谈。小结十七到十九世纪的欧洲近代这段时期几乎从各个方面为整个现代西方社会打下了基础。在这段时期中,科学飞
48、速发展;哲学从古希腊哲学以研究客体和本体论为中心转向了以研究主体和认识论为中心,实现了所谓的“认识论转向”;宗教也进行了改革,从具有极权性质的天主教转向以诉诸个人情感为主的新教。这是一个旧偶像被打碎、新思想被创立的大变革时期,是既有独创、又有综合的哲学成熟期。本时期的哲学家大多数是科学家,同时又有很浓厚的宗教情感。这里,由于篇幅有限,我只研究了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关系的问题,其实,宗教对于二者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三、现代时期(从黑格尔之后到今天)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3.1 现代时期(从黑格尔之后到今天)自然科学发展的特点请注意,我这里说的“现代时期”仅仅是从西方哲学断代史的角度来说的;对于何谓
49、“现代时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这不是我要研究的问题。从19世纪开始,人类才真正进入科学时代。17、18世纪,虽然科学本身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科学的应用却没有迈步。要到19世纪,科学才大规模地与工业相结合;当然,科学与工业相结合,是早有先声的,例如瓦特在1765年发明了冷凝蒸汽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19世纪后,科学应用的步伐越迈越大,无论物理学、化学、还是医学等等学科,其实验室的成果总能够应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从19世纪开始,培根所预言的“知识就是力量”的时代终于来临了,科学在改变世界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们终于承认:科学是物质进步的主要动力。丹皮尔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24】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几个特点,兹列如下:特点一、自然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空前增强。19 世纪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