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2021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docx(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0.2021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47分。1.(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 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 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 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 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矣。上称帝辔,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 毕见。其文约,其辞微
2、,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 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 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皤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 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 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J(取材于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 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
3、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 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 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 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 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 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取材于司马迁报任安书)2020.2021学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二(下)
4、期末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47分。1. (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 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 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 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 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矣。上称帝善,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 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
5、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 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 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皤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太史公日:”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 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 不容,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取材于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 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6、,大底圣 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 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 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 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III,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取材于司马迁报任安书)(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
7、也疾:痛心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穷:贫穷靡不毕见靡:没有不获世之滋垢滋:滋润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察就:完成草创未就A.B .CD.(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A.邪曲之害公也近自托于无能之辞B.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C.悲其志传之其人D.想见其为人然此可为智者道(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CA.方正之不容也B.信而见疑C蝉蜕于浊秽D.虽万被戮(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谗谄之蔽明也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B.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从上疏后,就掉入了污泥浊水之中
8、D.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也想探求天道与人事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A.离骚讽谏了当时的政事,阐明了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B.司马迁读服鸟赋,因不能与屈原同生共死而怅然若失。C史记记载从黄帝至当时的历史,探求成败兴衰的规律。D.司马迁希望完成史记并传于后世,即使受辱也不后悔。(6)屈原作离骚与司马迁著史记的原因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并根据文 段内容作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 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
9、个文言句子 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文言文中文言句式这个考点。平时学习要多积累一些判断文言文句式的标 志性词语,还要熟悉现代语法,才能判断词语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分析关键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翻译是否 正确。(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 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穷:贫穷”错误。“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意思是:谗邪的小人来离间 他
10、,可以说到了困境了。“穷。处境困窘。“滋:滋润”错误。“不获世之滋垢”意思是:不沾染世俗的污垢。“滋”,污垢。故选B。(2) A.第一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第二个“之。结构助 词,的。B.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用来。c.第一个“其。代词,代指屈原;第二个“其”,代词,指这,这个。D.第一个“为。动词,做;第二个“为。介词,与“道”连用,意思是“对说”。 故选Bo(3) A.被动句,语意被动。译文: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B.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诚信而被怀疑。C.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蝉于浊秽蜕二译文:像蝉从污秽中脱壳那样。D.被动句,“被”,表被
11、动。译文:即使一万次被杀戮。故选C。(4) C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从上疏后,就掉入了污泥浊水之中”错误。“自疏濯淖污 泥之中”意思是: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疏。动词,疏远,远离;“濯淖”,污浊。(5) B. “因不能与屈原同生共死而怅然若失”错误。原文为“读服鸟赋,同死生, 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司马迁读服鸟赋,是因为文中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 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感到怅然若失。(6)由“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幽思而作离骚”“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可知,屈平 与司马迁都处于极度困厄之中,都为了抒发内心的忧愁愤懑
12、。答案:(1) B(2) B(3) C(4) C(5) B(6)都处于极度困厄之中,都为了抒发内心的忧愁愤懑。参考译文: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 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 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 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 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 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 诽谤,能没有怨愤
13、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诗经中的国风,描写爱情 而不淫荡,小雅有怨刺之言,但不直切愤怒。屈原的离骚诗,则两者之美兼而有之。(他)远古提到帝善,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到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 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 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 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 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 水,像蝉从污秽中脱壳那样,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
14、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 到长沙,经过屈原自沉的地方,未尝不流下眼泪,追怀他的为人。看到贾谊凭吊他的文 章,文中又责怪屈原如果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个国家不会容纳,却自己选择了这 样的道路!读了服鸟赋,把生和死等同看待,认为被贬和任用是不重要的,这又使我 感到茫茫然失落什么了。古时候虽富贵但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 在世上著称。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扩写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 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 来;吕不韦被贬谪
15、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都是一些圣贤们抒发愤慨而写作的。这些人都是(因为)感 情有压抑郁结不解的地方,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让将来的人了解他 的志向。就像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生不能被人重用,便退隐著书立说 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到活下来从事著作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 略地考订其真实性,综述其事实的本末,推究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 今,写成十篇表,十二篇本纪,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一共一百三十篇, 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
16、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的言论。刚开 始草创还没有成书,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 刑罚也没有怨怒之色。我确实想完成这本书,把它(暂时)藏在名山之中,(以后)再传 给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再让它广传于天下。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使 一万次被杀戮,难道会后悔吗?然而,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 讲清楚啊!【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17、。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2.(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李于鳞先生传(明)王世贞李于鳞者,讳攀龙,其家近东海,因自号沧
18、溟云。当其业成时,海内学士大夫无 不知有沧溟先生者。于鳞九岁而孤,其母张影相吊也。家无余资,捕妒不足以资脩脯,而自其挟 册请益,塾师为之逊席者数矣。晋江王慎中来督山东学,奇于鳞文,擢诸首。然于鳞益 厌时师训诂学,间侧弁而哦若古文辞,诸弟子不晓何语,咸相指于鳞“狂生狂生”,于鳞 夷然不屑也,曰:“吾而不狂,谁当狂者? ”于鳞既以古文辞创起齐鲁间,意不可一世学,而属居曹无事,悉取诸名家言读之, 以为纪述之文厄于宋,班氏姑其佼佼者耳。不以规矩不能方圆,拟议成变,日新富有。今夫尚书庄左氏檀弓考工,其成言班如也,法则森如也。于鳞摭其华而 裁其衷,琢字成辞,属辞成篇,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俄出守顺德】,问
19、所以守顺德者,于鳞日:“晨兴坐堂,属吏考计,延见乡老, 问疾苦,为兴除,脱若承蜩矣J于鳞皓皓自濯洗,勤于大要。居久之,政声流通三辅。 于鳞尝蠲马牧地垂三千金,留永济仓粟,毋灌输京师,以饷戍卒。于鳞又谓:“京师 仰东南饷,不时至,而燕、齐、汴、赵边河百里而近者,毋出赋钱,皆赋菽粟,浮于河, 达京师,缓急一策也J时颇是之。寻擢陕西按察副使,视其学政。于鳞谓:“陕,古西京也。先朝土大夫北地外, 多阳浮慕古文辞,而时离之。”亡何,其乡人殷中丞来督抚,以檄致于鳞,使属文。于鳞 不怪日:“文可檄致耶? ”会其地多震动,念太恭人老家居,遂上疏乞骸骨,拂衣东归。于鳞归,则构一楼田居,东眺华不注,西揖鲍山,日:
20、“它无所溷吾目也。无何 而太恭人捐馆,匍匐还里,不胜毁,病困。久之,小间,寻暴心痛,一日卒。年五十七。 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行于世。王子日:世能名于鳞,莫能名于鳞所以其旁睨千古。或谓其声不畅,实位不 配望,寿不竟志,以为恨。夫漆园、玄亭,杜门著书而生,寥寥者岂一于鳞也?呜呼! 何恨哉?(取材于沧溟先生集)注释:【1】李于鳞母亲张氏,被尊为“太恭人二【2】顺德:河北顺德府。【3】马牧地:地名。【4】旁睨:傲视。【5】漆园,战国时庄周为吏之处,这里代指庄子。玄亭,汉代 文学家扬雄的住所,这里代指扬雄。(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A.于鳞摭其华而裁其衷摭:选取B.鳞尝蠲马牧地垂三
21、千金蠲:免除C寻擢陕西按察副使擢:提拔D.于鳞不怪日(2)下列对句中“于”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A.以为纪述之文厄于宋于:从B.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于:被C勤于大要于:对于D.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行于世于:在(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A.间侧弁而哦若古文辞B.班氏姑其佼佼者耳C.脱若承蜩矣D.它无所溷吾目也有时歪戴着帽子像吟咏古文辞(汉代)班氏姑且算是写这类文章的优秀人物了像蝉一样脱身而去它不会使我的眼睛混浊(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于鳞幼年时家贫交不起学费,但他读书认真勤奋,痴迷古文辞。B.李于鳞感慨先朝北地外的文人士大夫,多数只是表面仰慕古文辞。C
22、.文章记述李于鳞对母亲情感深厚,母亲逝后他伤痛过度抱病而终。D.文章结尾作者对李于鳞在世没有真正完成大志,深表遗憾和痛心。(5)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吾而不狂,谁当狂者?(6)作者说李于鳞“旁睨千古二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作者这样评价的依据。【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 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 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分析关键实词、虚词
23、、无特殊句式等知识点翻译是 否正确。(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 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 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 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 D. “怪:生气”错误。“于鳞不烽曰意思是:于鳞不高兴地说。“怪”,高 兴
24、。故选D。(2) B. “于:被”错误。“以求当于古之作者而已”意思是:来追求和古代作者相匹配 罢了。“于”,介词,和,与。故选Bo(3) C.“像蝉一样脱身而去”错误。“脱若承蜩矣”意思是:轻松洒脱,如同以竿取蝉。“脱。洒脱;“承蜩”,以竿取蝉。“承”,通“拯二故选C。(4) D. “文章结尾作者对李于鳞在世没有真正完成大志,深表遗憾和痛心”错误。“呜 呼!何恨哉”意思是“唉!有什么遗憾的呢”,故“深表遗憾和痛心”错误。故选Do(5)“而”,表假设关系,如果;第一个“狂”,形容词,狂放;第二个“狂”,形容词用 作名词,狂放的人。译文:如果我不狂放,谁算是狂放的人呢?(6)由“于鳞既以古文辞创
25、起齐鲁间,意不可一世学”“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行于 世”可知:文风上主张学古复古,古文辞创作颇有成就,有著作流传于世。由“晨兴坐堂,属吏考计,延见乡老,问疾苦,为兴除,脱若承蜩矣”“于鳞皓皓自濯洗, 勤于大要。居久之,政声流通三辅”可知:处理政事应对自如,治绩突出,为人推崇。由“亡何,其乡人殷中丞来督抚,以檄致于鳞,使属文。于鳞不释曰:文可檄致耶? “念太恭人老家居,遂上疏乞骸骨,拂衣东归”可知:性情狂放,品性高洁,不屈从权贝。答案:(1) D(2) B(3) C(4) D(5)如果我不狂放,谁算是狂放的人呢?(6)文风上主张学古复古,古文辞创作颇有成就,有著作流传于世。处理政事应对自如,治绩突
26、出,为人推崇。性情狂放,品性高洁,不屈从权贵。参考译文:李于鳞,讳名攀龙,他的家临近东海,于是自号沧溟。当李于鳞事业有成时,海 内读书人没有人不知道沧溟先生。于鳞九岁时父亲去世,和母亲张氏相依为命。(他)家里没有多余的资产,捕的 鱼(指收入)不够用来交学费,可是自己携带书籍(向老师)请教,老师多次替他留出 座位。晋江的王慎中到山东来督学,对于鳞的文章感到惊奇,把它列为第一名。然而于 鳞渐渐不喜欢学习训诂,有时歪戴着帽子像吟咏古文辞,弟子们不知道他说的是什么话, 都指着于鳞说“狂生狂生。于鳞平静而不屑地说如果我不狂放,谁算是狂放的人呢? ”于鳞凭借古文辞创作在齐鲁间有了名声后,想着不能够一生(只
27、)学习它,而(现 在)身居官位,清闲无事,就把各名家的书籍全都拿来阅读,他认为纪述类的文章从宋 代就困厄不前了,(汉代)班氏姑且算是写这类文章的优秀人物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有计划地改变,(才能)一天天地革新文风,(好文章)越来越多。现在尚书庄子 左传檀弓考工等文章,它们的语言已经(好得)不能再好了,章法严谨。于 鳞选取它们中的精华,裁夺它们的思想情感,琢磨字成为辞,再把辞连成篇,来追求和 古代作者相匹配罢了。不久李于鳞出守顺德,问他靠什么镇守顺德,于鳞说:“早上起来坐在公堂上, 考核下属官吏,接见乡村父老,慰问他们的疾苦,为他们兴利除弊,轻松洒脱,如同以 竿取蝉J于鳞高洁自清,勤于治理要务
28、。在顺德居官久了,(他的)政绩声望流传到了 京城附近的地区。他曾经免除马牧地的赋税接近三千金,把粮食留在永济仓,不运到京 师,以作为戍卒的粮饷。于鳞又说:“京师依靠东南地区的粮饷,(往往)不能按时到, 而燕、齐、汴、赵离河百里的地方,不用出税钱,都用粮食代替赋税,放在河面漂浮运 到京师,作为一种缓解急困的方法。”时人很赞同他的观点。不久于鳞被提拔为陕西按察副使,视察那里的学政。于鳞说:“陕西是古代的西 京,先朝北地之外的士大夫,大多表面上仰慕古文辞,可往往背离它不久,他的同乡 殷中丞来督抚,用檄文招于鳞来,让他写文章。于鳞不高兴地说:“文章可以用下檄文的 方式得到的吗? ”正赶上这个地方多次地
29、震,于鳞挂念年迈在家的母亲,于是以年老为 由请求退职,拂衣归去。于鳞归乡后,就建了一处房子在田园居住,向东可远眺华不注山,向西揖拜鲍山, 他说:“它不会使我的眼睛混浊J不久,于鳞母亲去世,他一路匍匐回到家乡,极度悲 哀,得了重病。过了很久,病稍愈,不久突发心痛,一天就去世了,终年五十七岁。于(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疾:痛心谗人间之,可谓为矣穷:贫穷摩不毕见靡:没有不获世之酒垢滋:滋润替其成败兴坏之理稽:考察草创未就就:完成A.B.CD.(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邪曲之害公也*B.竭忠尽智以事其君C.悲其志D.想见其为人 *(
30、3)下列各句的句式,A.方正之不容也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传之其人然此可为智者道*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信而见疑C.蝉蜕于浊秽D.虽万被戮(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谗谄之蔽明也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B.举类迩而见义远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从上疏后,就掉入了污泥浊水之中鳞所著白雪楼集三十卷,流传于世。我认为:世人能够知道于鳞,没有人能知道于鳞傲视千古的原因。有人认为于鳞 的名声不畅达,实际地位配不上他的名望,在世时也没有完成他的志向,以此为憾事。 像庄子和扬雄那样,关门著书而活着,难道仅仅只有于鳞一个人寂
31、寥吗?唉!有什么遗 憾的呢?【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 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
32、、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3 .(6分)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垮也!于予与何诛? ”子日:“始 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公冶长)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乡党)注释:【1】恂恂:温和恭顺的样子。【2】便便:形容语言流畅。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言”的观点,并就其中一点举例谈谈你的认识。【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
33、点态度,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根据原文, 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解答】结合材料一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的话并不难理解,他是在教导我们做人要诚实,嘴上说什么就要去做什么,做人应 当言行一致。若是心口不一、阳奉阴违的话,就像是朽木与粪土一样,堕落到无可救药 的地步。结合材料二“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可知,孔子在乡间表现得很谦恭,好像不会说话似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作为官员, 他需要虚心倾听民众的意见,并且没有在民众面前夸夸其谈的必要。而他在宗庙里、朝 廷上,由于事关百姓疾苦和国家长治久安,他说话的时候自然
34、会很流畅清楚,同时又很 注意分寸。他不仅表现出了对尊长者应有的恭敬之意,还能不卑不亢、清晰明了地表达 自己的观点。孔子在庙堂与民间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他在说话时特别重视对象和场合。 举例谈谈认识:首先选择两则材料中的一点,准确而简练地概括说明自己对材料的认识, 再结合生活事例分析即可。比如“要言行一致”,生活中有些人就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 矮子,话说得漂亮,实际行动却很少。对于这种人,不要听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 么。谈其它认识亦可。答案:观点:要言行一致,听其言观其行;场合(对象)不同,说话态度应不同。认识:(示例一)做人言行一致是讲诚信的主要表现,对于自己说过的话一定要做到,这 是最起码的
35、道德要求。比方说,有些人平日里“雷声大,雨点小”,为人眼高手低,言多 行寡,他们为自己设定的目标看着很好,可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却走了样儿,到了最 后甚至早已偏离了初衷。(示例二)孔子的做法提醒我们,说话时必须注意场合。比如在研究组织、企业、单位 重大事项的会议上,该自己发言时: 应该晓畅明白,论据扎实,言语慎重。再比如,在 酒桌之上,就应该谈些轻松的话题,不宜谈论重大事务,也不宜谈论过于沉重的话题。参考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 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 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
36、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 事而改变。”(公冶长)孔子在家乡时,非常恭顺,好像不太会说话的样子。他在宗庙和朝廷里,说话明白而流畅,只是说得很谨慎。(乡党)【点评】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一一遵循三个步骤: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 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 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
37、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 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 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 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2分。4 .(12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陈人杰诗不穷人,人道得诗,胜如得官。有山川草木,纵横纸上,虫鱼鸟兽,飞动毫端。 水到渠成,风来帆速,廿四中书考不难。惟诗也,是乾坤清气,造物须悭。金张许史浑闲。未必有功名久后看。算南朝将相,到今几姓,西湖名胜,只 说
38、孤山口】。象笏堆床,蝉冠满座,无此新诗传世间。杜陵老,向年时也自,井冻衣寒。 注释:【1】考:吏部每年对官员考核,任满一周年为一考。中书即中书令,是唐代中书 省最高长官,为宰相。【2】金张许史:西汉宣帝时的四大家族,曾权倾一时。【3】宋初 的诗人林逋隐居于西湖孤山,以梅为妻,以鹤为子。(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A.开篇以简练之语将“得诗”和“得官”进行对比,强调诗和诗人的价值。B. “纵横”“飞动”两句生动传神,充分描绘出气象万千的艺术形象世界。C. “象笏”“蝉冠”借代高官显贵,他们虽富贵却未给后世留下动人诗篇。D.结尾借杜甫说明诗人要想取得艺术成就,必须“井冻衣寒”处
39、境困窘。(2)词作处处运用对比来表情达意,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该手法的一项是 CA.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鹏鹃飞。(李白越中览古)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C.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D.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己亥岁其一)(3)请结合整首词,谈谈词人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认识。【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 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 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
40、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2)本题考查对诗句所使用的手法的把握。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判断诗句是否使用 了对比手法。(3)本题考查对词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要在理解全词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把握。【解答】(1) D. “结尾借杜甫说明诗人要想取得艺术成就,必须井冻衣寒处境困窘” 错误。尾句的意思是诗圣杜甫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诗国,当年他也曾贫病交加穷困潦倒, 井冻衣寒无钱无粮不能举火烧饭。“诗人取得艺术成就与井冻衣寒处境困窘”并 无因果关系。故选D。(2) C.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使用拟人手法,把白雪比做人,表面上是 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
41、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 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没有对 比。故选C。(3) “诗不穷人,人道得诗,胜如得官。诗人起首就强调了诗和诗人的价值,认为“得 诗”比“得官”更难;“惟诗也,是乾坤清气,造物须悭”意思是只有这神圣的诗歌,聚 集着天地间清高之气,因此,造物主吝于给予的。即诗歌是天地清气的表现,无法轻易 得到。“有山川草木,纵横纸上,虫鱼鸟兽,飞动毫端”。诗人能将那些山川草木,灵活而形象 地展现纸上;还可以让一切虫鱼鸟兽,飞动在自己彩笔的尖端。作者认为诗歌中蕴藏着 广阔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入诗。“算南朝将相,到今几姓;西湖名胜,只说孤山
42、”这四句是说,算来南朝显赫一时的将 相,现在人们还能记得几个姓名?而人们谈到西湖的名胜,只提北宋寒士诗人林逋隐居 过的孤山。这一韵把历史上的权贵和历史上的诗人作了对比。权贵到如今又有几人被大 家记住呢?而那位隐居西湖孤山、妻梅子鹤的诗人林逋,因其不慕富贵,写下一些清丽 的诗篇,却被人永远铭记。作者认为诗歌能让高洁自守、心怀天下的诗人,永远为人们 敬仰铭记,胜于任何功名富贵,抒发词人蔑视权贵的激情。答案:(1) D(2) C(3)“得诗”比“得官”更难,诗歌是天地清气的表现,无法轻易得到。诗歌中蕴藏着广阔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入诗。诗歌能让高洁自守、心怀天下的诗人,永远为人们敬仰铭记,胜于任何功
43、名富贵。译文:诗不能使人失意贫穷,有人说得一首好诗,胜于得到一个好官。诗人能将山川草 木,活灵活现纵情潇洒展现纸上;还可以让一切虫鱼乌兽,飞动在自己的笔端。时机成 熟水到渠成,顺水行船风来帆速,想做大官得二十四考并不难。惟有这神圣的诗歌,聚 集着乾坤清气,造物者的给予非常吝啬。金张许史四大家族稀松平常,一时显贵未必有功名经得时间考验。历数南朝那些 将相,如今人们还能记得几个名姓;西湖的山水名胜,人们如今只说诗人林逋隐居的孤 山。就算高官的象笏堆满一床,头戴蝉冠的权贵满座皆是,但他们不会有新鲜诗句流传 世间。诗圣杜甫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诗国,当年他也曾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井冻衣寒无钱 无粮不能举火烧饭
44、。赏析:“诗不穷人,人道得诗,胜如得官。”作者起句指出诗并不使人“穷”,后两句化用唐郑 谷静吟“相门相客应相笑,得句胜于得好官”句,作者对郑谷语是充分肯定的。词的 开篇就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把作诗和作官对立起来,以诗人得诗胜于得好官来充分肯 定诗人的价值,反映了古代文人投身诗文创作的执着追求和对此的真切热爱的语言。“有 山川草木,纵横纸上;虫鱼鸟兽,飞动毫端。”此四句化用欧阳修之语,言诗人胸中蕴藏 着广阔的世界,笔端能驱使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万事万物都将进入诗篇。这里的“纵 横”和“飞动”两个词语非常生动传神,把郁郁苍苍的山川草木和生机勃勃的虫鱼鸟兽 表现得十分淋漓尽致,勾勒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
45、象世界。“水到渠成,风来帆速,廿四中 书考不难。”这些不仅为世俗的目光所仰慕,即使在正统史家看来也是难能可贵,可是作 者用“水到渠成,风来帆速”两个浅而生动的比喻,说明他们的累至高官,其实并不难, 只不过是时会所致而已。名垂千古的忠臣良将不过如此,其他平庸之辈便更不在话下了。 人们所说的,作者如此用笔,目的还在于反衬诗人之难得,并进一步把为官和作诗来进 行比较。引出什么比作官还难的问题,作者答道:“惟诗也,是乾坤清气,造物须悭。”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指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他认为文 章根据作者气质不同,分清浊二体。这里作者把秉沉浊之气者排出诗人行列,认为诗是 天地间清气
46、的集中表现,因此,造物者是不愿轻意给予的。言外之意是诗才难得,只有 超脱了世间的庸俗气息才能得到天地间清气,写出清澈的诗篇。作者将写诗与天地间的 传扬之气紧密相连,实则指出诗人乃得天地之最精而生,可谓将诗人价值推崇到极致。下片又从世间权贵不足贵说起。“金张许史浑闲,未必有功名久后看金日碑、 张汤的后代,世为贵显,与外戚许氏、史氏交好,是西汉宣帝时的四大家族,他们或是 高官,或是贵戚,都曾权倾一时,为人们所羡慕,作者则认为极为平常,用“浑闲”二 字,将这些当时大人物一笔抹杀。“算南朝将相,到今几姓;西湖名胜,只说孤山。”这 一韵把历史上的权贵和历史上的诗人作了生动的比较。“南朝”指宋齐梁陈,当时
47、将相多 为腐败衰朽的高门士族,王、谢、痍、顾几大姓之间轮流执掌国政。他们当时都曾不可 一世,可是到此时人们对豪门贵胄记忆颇少,这里(包括上韵的“金张许史”)说的虽是 古代的权贵,实际上指南宋王朝的权贵奸佞如史弥远、贾似道一类的人,他们或是已死, 或正在气焰嚣张,世人为之侧目,作者认为他们迟早要被人们所唾弃。与此相反,那位 宋初隐居于西湖孤山、妻梅子鹤的诗人林逋,虽然他也没有什么“功名”,但因为他不趋 慕富贵,写下许多清丽的诗篇,因此被人们永远记忆,他的居住之地也成为西湖名胜, 给湖山也增加无穷的魅力词人赞美创造精神财富的诗人,极力贬低富贵荣华,功名利禄, 抒发词人蔑视权贵的激愤之情。到此作者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