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课堂实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课堂实录.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长亭送别课堂实录一、新课导入师:西厢记演了几百年,至今还是常演不衰。究竟是什么魅力,让西厢记拥 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也许我们可以从明代初年的戏曲理论家朱权对西厢记的一句 评语中找到答案。朱权评西厢记:“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也许正是因为它的 美(板书:美),才使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人柔肠百转, 不忍释怀。二、整体感知师:西厢记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谁用简洁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一下?生:写的是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张生进京赶考,在普救寺遇到崔莺莺, 他们两个就相爱啦。对了,还有就是他们的媒人是红娘。师:他说的不错,非常简练,还有同学可以补充一些细节吗?生:在普救寺里
2、,叛将率兵围住寺庙,想要索要莺莺为压寨夫人。张生在老夫人亲 口许婚后,依靠友人的帮助解除了这场危难。不料老夫人却在此时违约赖婚,让他们兄 妹相称,但是他们在红娘的帮助下私下成婚。老夫人没有办法,但是要求张生高中状元 方可完婚。师:是啊,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可不是一帆风顺,莺莺的母亲,以崔家不招白衣女 婿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J 可是此事古难全呀!于是离别成为我们最不愿意面对却又不得不面对的事情。古人云: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古时候,人们往往在长亭为亲朋好友饯别,今天我们就将目光 投到十里长亭,看看在这里发生的一场离别。三、唱词赏析师:今天我
3、们学习的长亭送别选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这一折共有19 首曲词,都是莺莺的唱词。本节课我们将从中选择端正好叨叨令耍孩儿三首 曲词来赏析一下它究竟“美”在哪里?(一)赏析端正好:融情之景师:请我们班级的全体女生来一起读一遍端正好。生:(齐读)师:通过女同学的朗读,大家从端正好中,可以读出什么情感? 生:伤感。师:既然大家都能看出其中所蕴含的伤感之情,那大家再回想一下,你们的依据是什么? 生:我是从“西风紧”中,感受到其中的伤感。因为一般的风,都是比较柔和的,但是 端正好中说“西风”是“紧的,也就是给人的感觉的是冷飕飕的。所以我认为是 这里体现了伤感。师:我们这位同学说“西风紧体现伤感,大家认同吗
4、?如果认同,赶紧把他圈上。我 还想听听别的意见,谁再来补充。生:“霜林”“离人泪”体现伤感。崔莺莺送张生进京赶考,心里依依不舍,表现在外面 的就是哭成了一个泪人。师:好,我们找到了其中伤感的证据。那大家再来试想一下,如果此刻莺莺不是送别张 生,而是迎接张生高中状元衣锦归来,还是这些景物,又会是怎样的一个样子呢?比如 我们同样选定刚才分析过的“风二 这个景物又是什么特点?大家商量一下。生:我会讲“西风紧”改为“西风唱”,借此表现崔莺莺的愉悦心情。生:我认为会是“西风柔”,既然心情是愉快的,那么风吹上来就应该是很舒服。师:同样的一个景物,却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原因何在呢?生:心情不同。心里的感觉不同
5、,看到的景物就不一样。这是“寓情于景”,也是“借 景抒情”。生:端正好当中,借“碧云天”“黄花地”“阵阵西风”“北雁南飞”“如醉霜林”以 及那点点“离人泪”,表现的是崔莺莺对张生一依恋和不舍。师:因为观景的人心情不同。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之情观万物,万物皆 着我之色彩”。情和景的互动关系:借景抒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王实甫真是“描 摹意象,酿造意境”的高手。我们回头看端正好这一曲词,这里没有呼天抢地,没 有抱头痛哭,有的是凄美的画面。所以这第一美就是融情之景。(板书:融情之景) 师:既然这么美,那么我们仅仅读一遍还是不够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二)赏析叨叨令:雅俗语言师:送别
6、的路上,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紧随其后。“马儿速通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崔莺莺的丫鬟红娘问道: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莺莺答道:你哪知我的心里啊。莺莺是 怎样的一中心理呢,让我们走进叨叨令。让我们一起读一遍。生:(齐读)师:这一段是莺莺的内心独白,走进莺莺的内心世界,她都说了什么?生:看见安排着车马就生气,没有心情打扮,整个人都是昏昏沉沉的,天天以泪洗面。 压抑死了,压抑死了。从今以后,只能于我心爱的人儿书信传情。师:叨叨令与端正好相比,从词语选择的角度来看,大家觉得这两首曲词有何 不同?同桌之间可以商量一下,有了结果可以圈画出来。生:词语上,选用了叠词。师:对,叠词的运用,可以找一找,都有哪些叠词
7、?生:“熬熬煎煎”“娇娇滴滴”“昏昏沉沉”“重重叠叠”,还有“凄凄惶惶”。师:我这位同学说这一段曲词,在词语选择上的特点是运用叠词,非常好。那除了叠词 之外,还有哪些在词语选择上的特点?同学们再来找找看。生:还有就是儿化,比如“车儿”“马儿”,这些都属于生活化的语言。师:说的非常好,也就说儿化也是这段曲词在词语选择上的特点。好,还有吗?生:句式比较整齐,有排比的句式。师:哦,排比,不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表达感情要直白,也要夸张一些。师:好,我们这位同学提到的这些特点,我们一会还会再提到。我先说在词语选择上, 选用叠词,运用儿化音。除此之外,还有一句大家要关注一下,那就是“兀的不闷杀人
8、也么哥”,大家也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言来读读看。通过书下注释我们知道,这句话在 元代属于什么? 生:方言。师:对,方言。所以说这段曲词在词语的选择上,还有一个就是运用方言。大家有没有 想过一个问题,如果说端正好主要是书面语的话,那么叨叨令引入口语,提炼 民间方言,传神达意,一个作品,为什么让两种语言风格共存呢?生:(学生沉默)师:那我换一种问法,让两种语言风格共存于同一部作品,大家觉得这样写好吗?生:好。师:好在哪里?大家思考一下。生:(继续沉默)师:好,那我提示大家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西厢记属于戏曲,要唱给观众听,要 演给观众看的,那么在曲词的选择上就得慎重一些了。生:观众的文化层次不一样,要
9、考虑到让农民可以看得懂,同时受过文化教育的观众也 看得懂。师:哇,说的太好啦。套用今天的说法,要想有收视率,必须满足各个层次观众的要求, 你一味的阳春白雪,只能满足一部分人的需求,你一味的下里巴人,也是只能满足一部 分的需求。西厢记和唐诗宋词不一样,它不单单是在文人士大夫阶层流行,在些许 识得几个字的平民阶层同样广泛流行。也正是因为既有书面语(雅)的特点,又有民间 方言口语(俗)的特点,它才得以广泛流传。所以这第二美就是雅俗之语。(板书: 雅俗共赏)师:这么美的语言,今天我们只是读一读已经不够了,我想我们今天应该也来唱一唱。老师先来试一试。(配合女儿情曲调,演唱叨叨令)(三)赏析耍孩儿:妙用手
10、法师:随着时间推移,老夫人和普救寺长老先行归去,此时只剩下崔莺莺和张生二人。“霎 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分别在即,我们来看看莺莺和张生之间的夫妻 话别之语。我们来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这夫妻之间的离别之语。生:(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耍孩儿前的对白部分)师:崔莺莺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生:你快点回来。师:两个人都是文化人,所以下面是张生与崔莺莺分别口占一绝。读了之后,大家觉得 崔莺莺在担心什么?生:担心张生考上了移情别恋。师:哦,移情别恋,历史上或者文学作品中有这样的例子吗?生:有,陈世美。师:哦,对。那也就是说莺莺担心张生考上,那如果考不上呢?生:考不上,老夫人那一关又着实难过,还是无法成
11、婚。师:所以说啊,这叫“中忧,不中亦忧”,内心是如此的纠结。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这种纠结的心情在耍孩儿当中是如何呈现的?生:(生齐读)师:这一段曲词,作者又是运用什么手法来体现这种纠结的呢?大家可以将自己的结果 及时的写在书上,这是你们思考的过程,比老师的答案更有价值。生:运用典故。“红泪”司马青衫湿”,前者运用的是薛灵芸的典故,后者运用的是白 居易的典故。生:“伯劳东去燕西飞”引用了乐府诗。“未饮心先醉”也是引用。师:引用?我们先存疑。大家可以先看看我屏幕中显示的这些,大家可以读一读。生:“伯劳东去燕西飞”“东飞伯劳西飞燕”“未登程先问归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师:除此之外,端
12、正好当中也有一些。生:“碧云天,黄花地”“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总是离人泪”“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师:这种像引用,但是又和原句不一样,这种将他人作品中的句子或者段落化解开来, 根据表达的需要,再重新组合,灵活运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说法叫化用。除 此之外,本段当中,还是使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师:大家思考一下,这些手法的运用对于一首曲词来说,他有什么好处?生:从文采的角度讲,原作更有感染力。表现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使语 言富有灵性。师:除了化用、用典、夸张、比喻手法,长亭送别一折当中,还有其他手法,比如 化虚为实,以动衬静等等。所以说这第三美就是手法之妙。让我们再一起读一遍耍 孩儿。生:(生齐读)。.四、课堂小结师:从对以上三首曲词的分析,我们看到,西厢记美在“融情之景、雅俗语言、妙 用手法”,反过来说,正是“情境交融形象的塑造、雅俗语言的信手拈来、表现手法的 综合运用“,才成就了西厢记“花间美人”的特点。也成就了王实甫“新杂剧,旧传 奇,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美誉。让我们再次将今天赏析过的三首曲词一起读一遍。 生:(大声齐读)师:今天我们赏析了其中的三首,其他的16首曲词留待课后赏析。最后让我们在送 别的歌声中结束今天这一课。我们也在歌声中,与莺莺和张生道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