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备考:自然地理主题.pdf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92969710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1.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备考:自然地理主题.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备考:自然地理主题.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备考:自然地理主题.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备考:自然地理主题.pdf(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备考:自然地理主题比湿反映了一个地区的空气湿度,水库周边的比湿有着明显的周期性日变化。如果不考 虑 背 景 风(盛行风)的影响,水库局部气流对水汽的水平输送是影响比湿的重要因素,当空气水平流动较弱时,强烈的空气对流则会导致近地面比湿降低。下图示意密云水库周边 等 高 线 地 形 图(单 位:米,黑点为气象测站),及水库周边比湿的日变化过程。据此完成 下 面小题。(XHX)03:00 06:00 09:00 12:00 15:00 18:?0 21W-时间4.81.夜间水库北比湿明显小于水库南,直接影响因素是A.气温日变化B.降水日变化C.海拔高度差D.山风与陆风2

2、.关于水库周边比湿日变化的说法成立的是A.3:00水库南水平输送较强B.10:00水库南对流扩散较强C.15:00水库北水平输送较强D.20:00水库北对流扩散较弱【答案】2.D 2.C【解析】1 .该库区南北相距较近(约 1 0 千米),夜间气温南北相差较小,因此气温并非是空气湿度差异大的直接影响因素,A错误;本题中并未分析降水,且库区面积较小,局部降水依然会覆盖整个库区,所以降水并非直接影响因素,B错误;通过对图中等高线的分析,夜间水库南北都在同一海拔高度,所以海拔高度也不是直接影响因素,C错误;夜间水库北比湿明显小于水库南,受山谷风与湖陆风影响,具体来说是由于夜间山风与陆风叠加,导致水平

3、气流向南运动,使得北部空气运动强烈,水库北近地面比湿降低,D正确。本题应选D。2 .根 据 图 2分析,3:0 0 处水库南的比湿小(即空气湿度小),所以水平输送并不强,A错误;1 0:0 0 处水库南的比湿下降,但是比湿变化平稳,且数值较高,所以对流扩散并不是很强,B错误;1 5:0 0 处水库北的比湿较高且呈上升趋势,说明空气水平运动强烈,水平输送较强,C正确;2 0:0 0 前水库北的比湿高,但是却呈急速下降趋势,所以空气对流扩散较为强烈,D错误。本 题 应 选 C。下图显示黄河桃花峪附近花园口水文站监测的1 9 5 8 年 7月、1 9 9 6 年 8月两次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

4、读 图 完 成 3-4 题。水位/m3 .1 9 5 8 年 7 月洪水过程中,图中0、P 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A.0 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B.0点水位回落,流速较慢C.P点水位上涨,流速较慢D.P点水位回落,流速较快4.图示资料表明,1 9 9 6 年 8月 比 1 9 5 8 年 7月A.洪水含沙量大B.洪峰水位低C.河床高D.洪峰流量大参考答案3.A 4.C试题分析:第3题本题情景设置的关健点是两个年份不同月份洪水过程的水位与流量的关系。要把握好“洪水过程”这一情景。侧重于过程一词。即一次洪水过程水位变化是由水位低一水涨一回落的过程。故1958年7月洪水流量与水位过程线中,最大

5、洪峰在过程线的最右点。流量相同情况下的Q点水位在上涨,流速在加快。而P点则是洪峰回落时期,水位下降,流速逐渐变慢。故 选A。第4题图中看出,在流量相同情况下,两个年份相比,1996年8月该河段水位却变高了,说明河床累积泥沙,淤积较多,导致河床变浅,水位也才会升高。选C。图中看出,相比之下,1996年8月洪峰水位更高,流量更小,排 除BD。河流含沙量与多种因素有关,图中也无含沙量信息,故 排 除A 干 旱 地 区的土壤受蒸发影响,湿度一般由表层向深层增加,但 在 特 定 情 况 下,可能会出现浅层土壤湿度大于深层土壤的现象,这就是逆湿现象。下图中绿洲与沙漠间的热力环流有 利于形成逆湿现象。据 此

6、 完 成 下 面 小 题。5.图中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地点是A.甲B.乙C.丙D.T6.有利于形成较强逆湿现象的天气是A.背 景 风 较 强,晴朗的白天B.背 景 风 较 强,晴朗的夜晚C.背 景 风 较 弱,晴朗的白天D.背 景 风 较 弱,晴朗的夜晚参考答案5.C 6.I)试题分析5 .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从热力环流角度可知绿洲风在近地面是从绿洲吹向荒漠,绿洲的水汽被带向绿洲边缘的荒漠,夜晚荒漠降温较快,此时水汽易受冷凝结,向上蒸发能力减弱,使其最容易出现下湿上干的逆湿现象,选项地区中,最容易出现逆湿现

7、象的是绿洲边缘的荒漠(丙 处),水汽凝结后下渗快,C正确。荒漠边缘的绿洲上(乙)、绿洲 中 心 地 区(甲),水源较多,下渗较慢,以向上蒸发、蒸腾为主,A、B错误。荒漠中心(T)空气干燥,水汽含量太少,无法凝结,D错误。故 选C。6 .背景风较弱,沙漠和绿洲之间因热容量不同导致的热力环流较为明显。A B错误。结合热力环流原理,荒漠地区比热容较小,因此晚上降温快,所以此时水汽易受冷凝结,因此在晚上产生逆湿现象较多。并且晚上地表温度较低,蒸发较弱,因此正确答案选D。A B C错误。故 选D o下 图 为 某 城 市(4 6 N,1 2 7.5 E)公司办公楼,办公楼周围有四处露天停车位。完成下面

8、小 题。II车位do 办 公 楼 匚二|车位a车位C_I I车位L7 .6月份某日天气晴好,小王 老 师8点(以下皆为北京时间)将车停到当日蔽荫条件最好的停车位,办公楼刚好为汽车挡住明光,为确保在他在1 6时下班前爱车不被阳光暴晒,他A.最 迟1 4:3 0前要移车位B .最 迟1 5时前要移车位C.最 迟1 6:3 0前要移车位D.下班前不必将车移位8.图示办公楼影子转动角度最大的那天,与该城同时日落的地点位于该城的A.东南、西北B.东南、东北C.西南、东北D.西南、西北参考答案7.B 8.C试题分析7 .根据材料,该 地 经 度 为1 2 7.5 E,当北京时间8点停车时,当地时间为8点3

9、 0分,此时太阳应在当地东南方天空,而此时办公楼刚好挡住阳光,所以停在图中d处(a、b两地此时正被太阳照射,c地位于办公楼以西,上半天被阳光的照射的机会少)。8点3 0分到当 地 正 午1 2点 有3.5个小时,上午与下午光照对称,所以在当地时间1 5点3 0分前要移动车位,才能避免阳光暴晒。即北京时间1 5时前移动车位,B正确,A C D错,故 选B。8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办公楼影子转动角度最大的那天是夏至日(夏至日出东北且日出方位最靠近北方,日落西北且日落方位最靠近北方),由“与该城同时日落”这一信息可知两城市应均处于昏线之上,夏至日,北半球昏线是西南-东北走向的,因此与该城同时日落

10、的地方要么位于该城的西南方,要么位于该城的东北方,C正确,A B D错,故 选C。伊犁河谷位于中国南北天山山脉之间,呈西部宽而低、东部窄而高的喇叭形。河谷北面有科古琴山、婆罗科努山,南面有哈克他乌山和那拉提山,呈三面环上之势。伊犁河谷冬季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内陆偏高,河谷逆温层广泛发育,逆温带在海拔8 0 0 7 2 0 0米之间,大约海拔每升高1 0 0米,气温升高0.5。下图示意伊犁河谷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一国界囹山脉-河流9.伊犁河谷逆温层广泛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逆辐射增强B.周围山地环绕C.山谷风环流发育D.地面积雪覆盖1 0.伊犁河谷逆温层的存在,带来的影响是A.阻止准静止锋过

11、境B.增强冬季的寒冷C.缩短河流结冰期D.减少暴风雪的影响参考答案9.C 1 0.D试题分析9.白天,北、东、南三面的山地接受太阳辐射被加热,山顶气温高于周围气温,局地热力环流将山顶的暖空气输送到山谷上空,形成谷地气温低于高空的逆温层;夜间,山坡辐射冷却,冷空气下滑,在山谷堆积,形成夜间逆温层。这一过程为谷风与山风的交替过程,C正确;逆温层是大气逆辐射增强的原因,A错;由材料可知,伊犁河谷三面环山,不是周围山地环绕,B错;由材料信息可知,伊犁河谷冬季平均气温较同纬度内陆偏高,再加上逆温层抑制大气对流运动,不利于降雪形成,故地面积雪覆盖不多,因此地面积雪覆盖不会是逆温层广泛分布的原因,D错。所以

12、本题排除A、B、D,选C。1 0.伊犁河谷很少受到准静止锋影响,A错误;逆温使一定海拔地带气温偏高,B错误;谷地气温偏低,会延长河流的结冰期,C错误;逆温层抑制大气对流运动,不利于暴风雪形成,D正确。故 选D。逆温的分类、特点以及成因:(1)辐射逆温:是地面长波辐射冷却而形成的。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辐射减弱,地面大气迅速冷却,上层大气降温较慢,形成逆温。一天中逆温层在黎明时最厚。逆温层冬厚夏薄。易出现于中高纬地区,是最常见的逆温类型。(2)平流逆温:当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却的地面、水面或气层之上时,底层空气因受下垫面的影响迅速降温,上层空气因距离较远,降温较少,于是产生逆温。逆温的强弱主要由暖

13、空气和冷地表面的温差决定。(3)锋面逆温:是暖空气运移到冷空气之上,形成冷暖相交的锋面,如果锋面上下暖冷空气的温度差较大,则形成逆温。(4)地形逆温:是局部地形条件引起的。在山谷和盆地中,由于山坡散热快,晚上较重的冷空气,沿山坡流动,聚集在山谷底部,由此形成下部是冷气层、上部是暖气层。位于锋面上下的风向往往存在明显 差异。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两测站位于冷、暖锋面下方 时,自下而上垂直方向不同高度测得的风向、风速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1 1.有关测站上空锋面类型、锋面位置、风向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冷 锋 距 地 面 1.5-2.0 千米锋下西北风,锋上东南风B.冷锋距地面2.0-2.5 千米锋下

14、东南风,锋上西北风C.暖锋距地面2.0-2.5 千米锋下西南风,锋上东北风D.暖 锋 距 地 面 1.5-2.0 千米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南风1 2.与测站周边近地面等压线分布最接近的是图例把)等压线数值A.B.C.D.参考答案11.D 12.C试题分析1 1 .锋面位于东部地区,甲地近地面是东南风,锋面应该向西北移动,应该是暧锋;乙地近地面是东北风,锋面向西南移动,东北风来自高纬度,气温较低,应该是冷锋。”位于锋面上下的风向往往存在明显差异”,甲锋面风向变化最明显的高度范围是1.5米-2.0米之间,乙锋面风向变化最明显的高度范围是2.0米-2.5米之间。冷 锋 距 地 面1.5 2.0千米锋下

15、以东北风为主,不是西北风,锋上是西南风,A错误。冷锋距地面2.0 2.5千米锋下由偏北风变为西南风,锋上西南风,B错误。暖锋距地面2.0 2.5千米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南风,C错误。暖 锋 距 地 面1.5 2.0千米锋下东南风,锋上西南风,D正确。故 选D。1 2 .由上题解析可知,甲地为暖锋过境,乙地为冷锋过境。由图中等压线a b c可知,图中天气系统为低压系统,甲地位于北半球,且位于该天气系统的右侧,可知甲地此时为暖锋过境。C正确;图中天气系统为低压系统,甲地位于北半球,且位于该天气系统的左侧,可知甲地此时为冷锋过境,A错误;图为高压系统,此时乙地风和日丽,与题意不符,B错误;由图可知时乙

16、风向为东南风,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 选C。锋面气旋:通常是在中高纬度近地面,在地面上形成的低压受陆地物理性质等因素的影响,其气压中心分布并不均匀和规则,这样在槽线的两侧必然出现风向并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形成锋面气旋。锋面气旋的识读方法:1、无论是气旋还是反气旋,都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的共同作用下,风从高气压区斜穿等压线吹向低气压区。2、锋面只形成于气旋中,因为气旋的水平气流是向中心辐合,在 槽 线(低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的连线)两侧冷暖气流易相遇形成锋面。而反气旋的气流呈辐散状,在 脊 线(高气压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处地方的连线)两侧气流不可能相遇,故不能形成锋面。3、

17、锋面气旋前方、后方的确定是看气流的前进方向,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4、锋面气旋中冷锋和暖锋的判定:以上图为例,首先确定冷暖气团,在一个低压系统中,两个锋面将低压区分为两部分,其中北半部分纬度较高,为冷气团控制,南半部分纬度较低,为暖气团控制。然后再根据气旋中气流呈逆时针向中心辐合。5、锋面气旋中雨区的确定:冷锋降雨发生在锋后,雨区比较狭窄;暖锋降雨发生在锋前,雨区比较大。温带气旋是出现在南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低压系统,其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因受热量和水汽的综合作用会不断移动。北极地区以南生成并向北移动进入极区的温带气旋,其活动轨迹夏季集中在陆地上,冬季则集中在海上,对中低纬度地区物质

18、和热量向极地输送起着重要作用,并对北极地区大气、海洋和海冰的变化产生一定影响。下 图 示 意 19792014年在中纬度地区生成并向北越过7(T N 的温带气旋各季节向北移动纬距图。据 此 完 成 13 14题。向北移动纬距/1979 1984 1989 1994 1999 2004 2009 2014年份1 3.季节温带气旋向北移动纬距差别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地形D.盛行风1 4.向北越过7(TN的温带气旋数量持续增加会使北极地区A.空气湿度降低B.太阳辐射增强C.冰川厚度降低D.动植物数量减少参考答案13.A 14.C试题分析13.结合材料可知,温带气旋在向高

19、纬度移动的过程中会不断损失热量和水汽,如果所经地区热量和水汽充足,则气旋向北移动距离较远,反之,则向北移动距离较近。冬季,进入北极的温带气旋活动轨迹集中在海洋上,海洋温暧湿润,能持续为温带气旋补充热量和水汽,且洋面摩擦力较小,故温带气旋向北移动距离较远,对应;夏季,进入北极的温带气旋移动轨迹集中在陆地上,与海洋相比,陆地南北温差大,且湿度较低,温带气旋在移动过程中热量和水汽难以得到补充,且摩擦力较大,因此移动距离较短,故对应夏季。由以上可知,季节气旋向北移动纬距差别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A 正确;与纬度位置、地形、盛行风等关系不大,排 除 B C D,故 选 A。14.结合材料可知,

20、气旋能为北极地区带来热量和水分,加速冰川融化,冰川厚度降低,提高空气的湿润程度,使云量增加,削弱太阳辐射,C 正确,A B 错;北极地区气候变得暖湿,动植物数量可能会增加,但北极熊等原始物种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可能会导致原始物种数量减少,故无法判断北极地区动植物数量是否会减少,排 除 D。故 选 C。下图示意不同天气条件下,祁连山某冰川区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的比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比 值(%)15.与阴天相比,该比值晴天低的主要原因是晴天A.冰 川 积 雪 消 融 量 大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C.冰 川 积 雪 消 融 量 小 D.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1

21、6.该 比 值 7、8 月最低的根本原因是A.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B.降水量大,云层厚度较大C.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D.风力强劲,积雪不易保留1 7.随着气候变暖,该比值的变化趋势是A.阴天增大,晴天减小B.阴天和晴天都增大C.阴天减小,晴天增大D.阴天和晴天都减小参考答案15.B 16.A 17.D试题分析15.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是指由于地面反射率较高(如冰雪水域)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反射走的短波的太阳辐射量,一般来说地面反射率越低,反射走的短波的太阳辐射量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是指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一般来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

22、阳短波辐射量多。根据题干和图中信息可知,与阴天相比,晴天的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的比值更低,推出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越小,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越大,则两者比值越小.冰雪积雪消融量越大,则冰雪面积越小,地面反射率越低,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越小,C 选项错误。但高海拔地区气温低,阴天与晴天的冰雪面积差异不会太大,因此不是主要原因,A 选项错误。晴天由于大气透明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多,使晴天比值更小,因 此 B 选项正确,D 选项错误。故 选 B。15.7、8 月份为祁连山的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气温

23、相对较高,因此冰川积雪消融量大,导致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小,因此比值最低,A 选项正确。降水量大,云层厚度较大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减少,比值增大,B 选项错误。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较小,因此植被覆盖率不是主要因素,C 选项错误。7、8 月份不是祁连山风力最大的时候,因此风力不是主要因素,D 选项错误。故 选 A。16.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冰川积雪消融量会增大,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因此会使阴天和晴天的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的比值都减小,D 选项正确,A、B、C 选项错误。故 选 D。天山山脉位于准喝尔盆地南缘,山体庞大,高差悬殊,气

24、候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下图示意天山山脉北坡中段1 月 和 7 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高度(m)1.天山山脉北坡中段A.冬季强逆温层的厚度约2 5 0 0米 B.夏季气温垂直差异大C.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D.山顶终年有冰雪覆盖1 8.导致冬季山麓和山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山坡冷空气下沉并聚集B.山麓积雪反射作用强烈C.山腰森林茂密降温较慢D.山麓城市热岛效应明显1 9.当地冬季牧场适宜选择的海拔是A.5 0 0米以下B.1 0 0 0 1 5 0 0 米C.2 0 0 0-2 5 0 0 米D.3 0 0 0米以上参 考 答 案1 7.B 1 8.A 1.C试题分析

25、1 7.读图可知,天山山脉北坡中段冬季强逆温层(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分布于海拔5 0 0米附近,厚度大约2 0 0米左右,在60 0米以上也存在逆温层,但变化较慢,不是强逆温层,A错误;7月平均气温山麓大约为2 8 左右,山顶气温接近0 ,气温垂直差异大,B正确:读1月 和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的两条直线距离可知,气温年较差在山麓处最大,向上减小,在3 5 0 0米处达到最小,C错误;山 顶7月平均气温大于0C,因此山顶不存在终年冰雪,D错误。故 选B。1 8.冬季山麓较山腰处气温低很多,山麓处的气温接近一2 0 ,山腰处的气温在一1 0 C左右。主要原因是山坡冷空气下沉并在谷底聚集,A正确;山麓

26、和山腰处都有积雪存在,反射作用差别不大,B错误;山腰森林茂密,林冠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林冠下的温度应该低,C错误;与城市热岛效应无关,D错误。故 选A。1 9.读图可知,当 地1月平均气温在2 000 2 5 00米处,气温最高,因此是冬季牧场最适宜的位置,C正确,ABD错误,故 选C。2 0.阅 读 图 文 资 料,完成下列要求。(2 0分)由我国科学家创立的青藏高原气象学,是研究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的中国青藏高原这个特殊地区气象状况的科学。青藏高原面积约2 5 0万平方千米,地形复杂。研究表明,高原上大气热量的收支包括:地面辐射、湍流输送、太阳短波辐射、水汽凝结潜热、大气长波辐射。

27、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全年平均每平方厘米每天向四周大气输送约3 3 5焦耳的热量;冬季从四周大气吸取热量,最强时段每平方厘米每天向四周大气吸取约5 8 6-6 2 7焦耳的热量;夏季向四周大气输送热量最多,其 中6月每平方厘米每天向四周大气输送约8 7 9焦耳的热量。高原地表面的冷热源作用,对亚洲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图1 0为青藏高原与周围区域大气环流简图。(1)说明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的主要原因。(6分)(2)推测图中热力环流势力最强的月份,并简述其形成过程。(8分)(3)简析图示热力环流对亚洲夏季风形成的影响。(6分)参考答案(1)太阳辐射强: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2分)地势高,大气

28、厚度薄、密度小,对太阳辐 射 削 弱 作 用 小(2分)。气温低:地势高,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小。(2分)(2)最强月份:六月。(2分)形成过程:(从全年平均尤其是夏季热量收支看,)青藏高原地气系统是四周的热源,(依据热力环流原理,)青藏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四周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形成冷高压,高空是低压,水平气流近地面四周流向青藏地区(高空反向),形成青藏地区与四周地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六月份势力最强。(6分)(3)图示青藏高原近地面的热低压与夏季亚欧大陆上的亚洲低压叠加在一起,使得低压势力更强,吸引太平洋、印度洋湿润气流,进入亚洲大陆,加强了亚洲夏季风的势力。(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