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历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练习 .pdf(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 江苏新高考学科资料下载、培优学习问题咨询,请群内或私聊小娜老师沟通交流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读图:对比以上两幅狩猎图射虎场景的画法,联系两者的出土地点,可推知,汉至北朝时期【支点培优】A北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B文化交流趋势逐渐加强C农业经济尚未取得主体地位D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开发2隋书食货志记载,“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冀州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布。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山东之人,犹杂用齐氏旧钱。”这说明A河西诸郡经济发展速度最快B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C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经济重心南移过
2、程已经完成3“盖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事之衰,实始于此。”,“帝”当指A秦始皇B汉武帝C孝文帝D忽必烈4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C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D江南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5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D北方政权进一步
3、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2023 江苏新高考学科资料下载、培优学习问题咨询,请群内或私聊小娜老师沟通交流6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魏蜀吴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是吴国B十六国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C“六朝”政权都被少数民族所左右D西晋政权在灭亡吴国以后实现统一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是【支点培优】A统治者不重视B人民的负担太重C战乱的破坏和影响D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D民族交
4、融与区域开发9社会生活状况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胡饼”“馒头”等新事物逐渐进入汉人的生活圈。这一变化表明了()A小麦种植推广到了南方B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C社会动荡导致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D民族间的融合丰富了饮食文化10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近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A庶族掌控铸币实权B民间力量制约皇权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D抑商观念上下背离11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A国家统一的历
5、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12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2023 江苏新高考学科资料下载、培优学习问题咨询,请群内或私聊小娜老师沟通交流国家户籍。这一制度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的成熟B使得均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C使政府摆脱对门阀的依赖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13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支点培优】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 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
6、 20 万大军南下。到达 A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材料二 3 个鲜卑姓改的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元步六孤陆贺赖贺【支点培优】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1)材料一中的“A 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
7、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14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孝文帝改革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初期的国家组织是一种鲜卑与华夏的混合体。针对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北魏孝文帝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实现了汉唐间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进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
8、基本模式。2023 江苏新高考学科资料下载、培优学习问题咨询,请群内或私聊小娜老师沟通交流摘编自陈长琦官品的起源材料二十五年,“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十六年,“告谧孔庙”。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摘编自魏书高祖纪下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和北魏孝文帝时官品制度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政治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3)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2023 江苏新高考学科资料下载、培优学习问题咨询,请群内或私
9、聊小娜老师沟通交流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解析)1读图:对比以上两幅狩猎图射虎场景的画法,联系两者的出土地点,可推知,汉至北朝时期A北方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B文化交流趋势逐渐加强C农业经济尚未取得主体地位D边疆地区经济得到开发【答案】B【解析】【详解】【支点培优】仔细对比两幅图片可以看出,相对于汉代画像石,北朝的壁画吸收了外来文化佛教风格,说明北朝时期文化交流密切,而汉朝并没有这一表现,由此可推知汉至北朝文化交流趋势逐渐加强,故选 B 项;两幅狩猎图没有反映北方生态环境情况,排除 A 项;古代人类过上定居生活以后,农业经济就取得了主导地位,排除 C 项;两幅狩猎图所描述地区不是边疆
10、地区,排除 D 项。2隋书食货志记载,“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冀州之北,钱皆不行,交贸者皆以绢布。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山东之人,犹杂用齐氏旧钱。”这说明A河西诸郡经济发展速度最快B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C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已经完成【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金属货币的使用能够反映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环境。材料信息“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说明南北朝时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商业比较繁荣,故 C 正确;“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说明河西诸郡
11、中西经济交流较为频繁,不能说明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故 A 错误;材料信息未点明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故 B 错误;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完成,2023 江苏新高考学科资料下载、培优学习问题咨询,请群内或私聊小娜老师沟通交流故 D 错误。3“盖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事之衰,实始于此。”,“帝”当指A秦始皇B汉武帝C孝文帝D忽必烈【答案】C【解析】【详解】【支点培优】材料信息“盖帝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事之衰,实始于此”是对北魏孝文帝社会习俗改革的评价。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和进步,但在短时期内也产生了副作用,故 C 项正确;秦始皇、汉
12、武帝都是汉族帝王,故 AB 错误;忽必烈也促进了蒙古族的封建化,但是不符合“国事之衰,实始于此”,故 D 项错误。4据史记记载,西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稀”,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C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D江南的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B【解析】【详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北人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因此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故 B 正确;A 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南朝时期经济重心还没
13、有南移,C 错误;D 与南朝前期江南出现“地广野丰”现象无关,排除。5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战胜其他割据政权,形成统一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C北方政权成功地削弱了导致分裂的豪强地主势力D北方政权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答案】A2023 江苏新高考学科资料下载、培优学习问题咨询,请群内或私聊小娜老师沟通交流【解析】【详解】【支点培优】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国后期到西晋初期,位于北方地区的政权能够战胜其他割据政权的主要原因是经济重心在北方,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南方地区,故 A 正确;当时南方和北方
14、地区都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故 B 错误;C 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此时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遭到了破坏,故 D 错误。6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深远影响。对此说法正确的是A魏蜀吴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是吴国B十六国都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C“六朝”政权都被少数民族所左右D西晋政权在灭亡吴国以后实现统一【答案】D【解析】【详解】280 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D 选项错误,符合题意;三国当中最先灭亡的是蜀国,A 项错误;十六国中也有政权是汉族建立的,故 B 项错误;C 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排除。7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发展状
15、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不重视B人民的负担太重C战乱的破坏和影响D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答案】C【解析】【详解】【支点培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受战乱的影响,C 选项符合题意;ABD 选项并非是魏晋时期北方经济状况发展不佳的主要原因,排除。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特征是A繁荣开放的社会风貌B政权分裂与文化停滞C中外交流与经济发展2023 江苏新高考学科资料下载、培优学习问题咨询,请群内或私聊小娜老师沟通交流D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答案】D【解析】【详解】【支点培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长期分裂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北
16、方战乱频繁,少数民族南下,出现民族融合。北方人民大量南迁,南方得到开发,故 D 项符合题意;繁荣开放、文化停滞和中外交流不符合此一时期的时代主流特征,排除 ABC 项。9社会生活状况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魏晋时期人们的饮食文化不断丰富,“胡饼”“馒头”等新事物逐渐进入汉人的生活圈。这一变化表明了()A小麦种植推广到了南方B茶叶等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C社会动荡导致生活状况发生了变化D民族间的融合丰富了饮食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影响到了汉族人的生活,故选 D 项;材料没有体现 ABC 的内容,排除。10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近一个半世
17、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A庶族掌控铸币实权B民间力量制约皇权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D抑商观念上下背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晋和东晋虽然长时间没有铸钱,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仍然需要钱币,所以汉的五铢钱和各种旧钱仍然在民间流行,由于钱荒甚至出现盗铸铜钱,表明当时商品经济仍具活力,故选 C;当时长时间没有铸币,A 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皇权受到制约,B 错误;D 没有体现重农抑商政策,排除。11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2023 江苏新高考学科资料下载、培优学
18、习问题咨询,请群内或私聊小娜老师沟通交流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支点培优】材料强调北魏、辽的祖先与汉族的祖先都是一样的,都是炎黄子孙,这反映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增强,C 项正确;材料强调意识的认同而不是政治上的统一,排除 A 项;宗法观念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不同民族间并没有这层关系,排除 B 项;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2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的成熟B使得均
19、田制得到进一步推广C使政府摆脱对门阀的依赖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力量【答案】D【解析】【详解】实行“土断”制度,清查隐匿人口,将其编入国家户籍,这有利于打击门阀士族的经济力量,选项 D 正确;选项 A 不符合史实,排除;“土断”是户口清查,而非土地制度,排除 B;选项 C 表述绝对,南朝时期的门阀势力依然强大,排除。13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改革促发展”这个中心,开展了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回答相关的问题。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决心迁都,但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494 年,孝文帝以南征为名,亲率文武官员和 20 万大军南下。到达 A 城时,正值秋雨连绵,
20、道路泥泞,长途跋涉的鲜卑贵族和官兵们疲惫不堪,不愿意继续前进,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支点培优】材料二 3 个鲜卑姓改的汉姓:鲜卑姓汉姓2023 江苏新高考学科资料下载、培优学习问题咨询,请群内或私聊小娜老师沟通交流拓跋元步六孤陆贺赖贺魏书记载:“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材料三 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魏,目睹了北方经济、文化兴盛的景象后,感慨地说:“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1)材料一中的“A 城”是哪里?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
21、精心安排这一迁都的“计谋”?(2)材料二所示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两项措施?(3)根据材料三,说一说这次改革取得了什么效果。【答案】(1)A 城:洛阳。原因:冲破守旧阻力(迁都的决定遭到许多鲜卑贵族的反对)。(2)措施:改汉姓;学汉语。(3)效果: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实力或中原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传统的汉文化在北方得到大发展。【解析】【分析】【详解】(1)“A 城”,依据材料一信息“孝文帝趁机说,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随行人员没再反对,于是大功告成”可知,是洛阳。“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冲破守旧阻力的角度分析。(2)“措施”,依
22、据材料二信息“3 个鲜卑姓改的汉姓”“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得出:改汉姓、学汉语。(3)“效果”,根据材料三信息“以前以为长江以北都是落后的异族风气,现在才知道中原地区礼仪兴盛,人才济济,难以言传”得出:北方地区区经济繁荣、文化兴盛;依据所学知识从促进民族交融、促进社会进步的角度补充。14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孝文帝改革就是其中突出的代表。阅读下列材料2023 江苏新高考学科资料下载、培优学习问题咨询,请群内或私聊小娜老师沟通交流材料一北魏初期的国家组织是一种鲜卑与华夏的混合体。针对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
23、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北魏孝文帝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这使官品由人品到官阶的性质转变,实现了汉唐间政治制度的一次重要变革,它进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摘编自陈长琦官品的起源材料二十五年,“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十六年,“告谧孔庙”。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摘编自魏书高祖纪下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魏晋时期和北魏孝文帝时官品制
24、度的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孝文帝政治制度改革的积极意义。(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孝文帝改革的措施。(3)据以上材料概括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答案】(1)区别:(魏晋)按等级差别、出身(人品)作为官品的标准;(北魏)由人品转变为官阶(官品更加细化)。意义: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政治清明(缓和社会矛盾):为经济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保障。(2)措施:尊崇儒家文化(继承汉族礼);迁都洛阳;移风易俗(说汉化、改汉姓)(3)特点:文明在各族文化交融中发展:以华夏文化为主体;文明的延续性(继承与发展)。【解析】【分析】【详解】【支点培优】(1)区别:根据材料“魏晋以来九品官人法中以等级差别的
25、形式,叙列担任公卿至于郎吏这些官职所需要的人品等级的官品制度”可知,(魏晋)按等级差别、出身(人品)作为官品的标准;根据材料“北魏孝文帝进行两次重大改革,将官分品、从,品与从品再分阶,进一步细化了官品的等级”可知,(北魏)由人品转变为官阶(官品更加细化)。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对官品的改革强化了中央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它进步完善、明晰了古代官员的分级、分层管理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有助于缓和阶级内部矛盾,促进政治清明;根据材料“奠定了中古以后官员等级管理制度的基本模式”2023 江苏新高考学科资料下载、培优学习问题咨询,请群内或私聊小娜老师沟通交流所学知识可知,官品制度改革的成功为经济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保障。(2)措施:根据材料“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可知,尊崇儒家文化(继承汉族礼);根据材料“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可知,迁都洛阳;根据材料“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可知,移风易俗(说汉化、改汉姓)(3)特点:根据材料一、二中的改革可知,文明在各族文化交融中发展;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可知,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主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文明具有延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