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设计15篇 关于浮力的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力教学设计15篇 关于浮力的教案设计.docx(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浮力教学设计15篇 关于浮力的教案设计浮力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浮力这节内容分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学时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第三学时综合运用浮力、压强、密度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但是物体的浮沉,在第一节课的实验教学中就加以渗透,第二节再从理论角度推理验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
2、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 1、浮力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浮力的感性认识。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因此浮力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浮力的教学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历届中考中,再简单的浮力题,得分率也相当低。 2、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 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
3、、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件事是几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节目,是美国录制的,节目中的两个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过大量的实验、实物场景拍摄、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物理知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艰涩难懂,看完后你会觉得科学真是有趣。我也一下子觉悟: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这样,哪还有那么多孩子讨厌物理呢? 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有一次到北方图书城给还在小学的女儿买了一
4、本孩子喜欢的一百个实验,她回家自己照着书忙乎了几天后开始对我问着问那,我敷衍她说:“太难了,等你长大就学到了。”可是她却不一不饶的纠缠。被磨不过,给她讲了点,居然听得头头是道。原来科学离孩子并不远,只是缺了一个指路人。小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中三年级的大学生呢?关键是学习时的心态不同、兴趣不同、目的不同,我们的教学即灌坏了学生,又可惜了知识。 因此,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课堂上,尽量采用最直白、最生活的语言,尽量采用实验引出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自主发现,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实验。充分挖掘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实验建立直观印象,先入为主。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知识,然后再进行理论验证。绝对不能先
5、用理论推导得到结论后再去验证,更不能连验证性的实验都不做。本节课的设计很多处都是围绕这一原则展开的。 本节课围绕着五个实验展开,前三个实验是重复生活中的场景,通过已经学过的知识发现新问题、引出浮力这个新知识点。通过对实验的分析,可以得出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施力物体、测量浮力的实验方法等。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简单的浮沉现象,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一个知识点要到下一节才能解释清楚,但是本节虽然不能从理论上分析透彻,但是没有必要回避,可以先通过受力分析,使学生了解表象,同时并为下节课的教学设置悬念。 实验四是本节课的关键,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物
6、体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才能通过分析,得出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它排开液体之间存在某种定量关系。真正从理念上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取决于液体,而非物体自身的形状、大小、轻重等因素,纠正生活中形成的错误意识。并学会利用已有器材,发现尽可能多的结论,培养学生自主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五是本节课的重点。作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发现并理解物体所受的浮力,其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重。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
7、课学到的四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三是求压力差法,指出这是浮力大小的决定式。四是阿基米德原理,指出这是求浮力的普遍适用式。 总之,采用“自主探究法”组织教学。即由教师提供或由学生任选材料和器材,围绕“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个主题,让学生自主猜想,提出假说,自行设计进行探究,让学生去参与自己设计的实践性活动,在实践探究中去总结、发现阿基米德原理。抓住F浮=G排液这个关键点设计课堂教学,针对学生易出现的思维障碍“对症下药”,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发现新知,尝试创新,发展实践
8、能力。 浮力教学设计2浮力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通过探究,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浮力问题。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1课时 教学重点: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测量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
9、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乒乓球、铁块、水、烧杯、圆柱体、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盐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投影展示一组图片:舰艇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人为什么能浮在“死海”的水面,气球为什么能腾空而起,气艇为什么浮在空中,思考这些现象为什么产生? (二)、进行新课: 演示实验1: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乒乓球为什么能从水里浮上来?是谁给它的作用? 总结:物体静止时受平衡力,物体重力竖直向下,平衡时还应受到竖直向上的力,施力物体谁?是水或空气。表明浸在液体内部或
10、漂在液体表面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浸在气体里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力把这种力叫浮力。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符号:“F浮” 3、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思考:根据浮力的定义及压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说明浮力的方向向哪? 4、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思考:你还能举出那些例子说明物体受浮力的作用? 演示实验2:把铁块放入水中,放手后铁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铁块受浮力作用吗? 活动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 猜一猜: 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想一想
11、 :用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实验器材 设计与实验: 比较铁块在空气和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1)在弹簧测力计下挂一个金属块,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2)再将金属块浸没到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比较: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 现象: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 了。 思考:为什么金属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在空气中时减小了? 受力分析: 结论: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思考:能不能计算出浮力大小? 分析:物体在F浮、F、G这三个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 所以 F浮 + F= G 变形为: F浮 = GF 二、浮力的测量: 方法:弹簧秤测力计测
12、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G, 将物体浸在液体中测出此时的拉力F,G与F的差值即为物体浸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F浮。 即“称重法” 。 表达式:F浮 = GF 课堂练习: 1、一铁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量时,弹簧秤的读数是32N。把它全部浸在水中称量时,读数是12N。铁块受到浮力是多少? 播放动画:水底下大鱼小鱼的辩论。 小鱼:我们在深处,受到的浮力大 大鱼:我的体积大,受到的浮力大。 请你说说哪个鱼说得正确?为什么? 要知道谁说的对,就要知道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浮力的大小 学生实验: 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液体里的深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 研
13、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器材: 实验与探究 1.在溢水杯中装满水.2.测出圆柱体的重力 G物=_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浸入一半时,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1=_N. 计算 F浮1=_将圆柱体逐渐浸入在水中,直到完全浸没,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2=_N. 计算 F浮2=_改变圆柱体浸没在水中的深度,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3=_N. 计算 F浮3=_ 将圆柱体逐渐浸没在浓盐水中,观察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4=_N. 计算 F浮4=_N.交流与小结: 比较F浮1、F浮2可知:浮力大小与 _; 比较F浮2、F浮3可知:浮力大小与 _; 比较F浮3、F浮4可知:浮力大小与 _。
14、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通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得出了有关浮力大小的原理。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液gV排 表明F 浮的大小与 液和V排有关,也论证了“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所得到结论。 注意:使用推论是单位必须液单位为千克/米3 ,V排单位为米3。 V排与V物的关系 a、“全部浸入(即浸没)” V排=V浸=V物 b、 “部分浸入” V排=V浸物 课堂练习: 2、将一木块放
15、入装满水的烧杯中,溢出500g水,则木块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3、浮在空中的气球,排开空气的重力为1N,则气球所受的浮力为多少? (阿基米德原理也可以计算气体产生的浮力。) 4、已知物重为G=5N,体积V=,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多大?有露在外面时受到的浮力是多大?浸没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多大?(g=10 N/kg,酒精=103千克/米3) (三)、课堂小结 学生先归纳,然后教师补充。 (四)、布置作业 课本P93 第1、2、3题。 板书设计 四、 浮力 一、浮力(符号:“F浮”)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二、浮力的测量
16、: “称重法” F浮 = GF (G是物体重力,F是液体中拉力) 三、浮力的大小 1、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公式: F浮=G排液 推论:F浮=G排液=m排液g=液gV排 浮力教学设计4 本节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阿基米德原理是初中物理知识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规律,是初中物理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传统物理教学中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多采用传授式教学方法,即教师通常是在引入问题之后,直接用演示实验得出结论,缺乏学生猜想、设计实验验证的环节,使
17、学生对这一结论的得出感到很突然。这样急于追求知识学习的做法很难使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有深刻的印象,往往是停留在死记原理内容、生搬硬套公式的水平,不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因此,该课题教学应采用探究教学方法,使学生明白阿基米德原理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原理的内涵,同时有利于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1)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 课程改革后编写的各种版本的初中物理教材在对阿基米德原理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编排基本上突出探究过程,体现了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与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一致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对这一内容的教学安排是:首先让学生动手实验活动去体验浮力的
18、存在及其变化,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进而自然过渡到实验设计的环节,再通过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即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的探究需要用到较多的实验器材,需要学生动手实验,学校有专用物理实验室和本实验需要用到的实验器材,学生用的实验器材包括:弹簧测力计、木块、石块、细线、橡皮泥、溢水杯、量筒、大烧杯、小桶、塑料瓶、水、酒精等。教师演示用器材:铁架台(1个)、大弹簧测力计(1个)、石块(1个)、细线、大小烧杯(各1个)、溢水杯(1个)。学生实验器材有16套,实验桌16张,而班级人数是51人,分16个实验小组,其中13个组是每组3人,3个组是每组4人。 (2)教学目标
19、的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学习,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或量筒等测量仪器。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学生能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知道使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动手动脑过程中,表现出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学生在探究中有交流与合作的愿望、热情。(3)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题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二力平衡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唤起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回忆,以便利用该知识对浸入液体物体的受力情况进分析。 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关于浮力的学前经验,有些经验是片面的、
20、不科学的,如看到木头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的现象而形成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的错误认识。但有些经验会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例如,许多学生有过游泳经验以及在河里、海里或游泳池里从浅水区走向深水区的经验,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些经验知识会有利于学生提出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有关的猜想。教师应给于学生提出问题或猜想的机会,暴露学生自己原来的观念,并给于学生验证猜想的机会。 (4)教学策略设计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用实验手段让学生认识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然后在学生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提出有根据的猜想。教师安排学生通过讨论并在动手实验的基础上去验证猜想,然
21、后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的方法提出物体所受的浮力跟它所排开液体的重力相等的假设。最后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去检验这一假设。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促进学生主动地思考并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学习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评价。(5)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认识浮力 教师展示“死海上的人在悠闲地看书”的投影,引导学生提问:为什么人可以浮在水面上?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 教师演示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称小石块的重力,并稍稍用力向上托石块,让学生观察这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将小石块浸入水中,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根据二力平衡等知识判断浮力的存在及
22、大小,最后得出结论: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到一种向上托的一种力也即是浮力。 提出问题及猜想 由教师提出问题: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浮力的大小,浮力大小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生动手实验:把空的矿泉水瓶慢慢浸入水中,感受浮力的大小变化;装有清水的烧杯中放入鸡蛋,再加入足够多的盐,鸡蛋会上浮。在动手及观察体验的基础上并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要求学生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提出猜想,同时让学生说出猜想的根据,归纳出有待验证的3个猜想即: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物体的形状。 验证猜想 小组讨论验证猜想的办法,并把验证猜想的任务分摊到不同的小组,每小组只验证其中的一个猜想。实验
23、过程中教师要提示学生如何控制变量。验证猜想的方法有: a.利用“称重法”测量浸没于水中不同深度的石块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与浸没时所处的深度是否有关。 b.利用“称重法”测量石块浸入水中的体积不同时所受浮力的大小,验证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 c.利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同一个石块浸没水中和浸没酒精中所受浮力大小,验证浮力大小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d.将同一橡皮泥做成两个不同的形状,然后用“称重法”分别测量它们浸没到水中的浮力大小,从而看出浮力的大小和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总结各小组的验证结论得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
24、时所处的深度、物体的形状无关。 e.建立假设 引入曹冲称象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排开液体的密度”这一结论说明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力有关呢?注意引导学生与旧的知 识相互结合,利用“推导法”解决这一问题。 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推导,V=m,mg=G,液V排=m排,m排g=G排F浮=G排 最后确立假设:浮力的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 实验设计 引导学生围绕“如何测浮力、如何测排开液体的重力”来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利用“称重法”可以测量出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收集排开液体的方法可能有: a.先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小空桶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溢出水的总重,再相减即得G排。 b.将排开
25、的液体放入量筒中,利用公式m=V求解排开液体的质量。 c.直接用塑料袋接取溢出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塑料袋和溢出水的总重即相于G排。 实验操作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要求学生按照仪器的使用方法来使用弹簧测力计和量筒,石块不能碰溢水杯的底或壁,并在实验操作时要保证物体排开的水没要全部进入小桶中。指导学生并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分析论证 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也就是二千年前阿基米德所发现的规律,同时证明了前面的假设是正确的。 评估与交流 引导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收获,分析实验操作上的错误和实验结果的误差来源。 浮力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
26、知识与技能 认识浸没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初步了解浮力在轮船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广泛存在; 通过探究理解f浮g排; 体验由“实践理论实验实践”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浮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了解轮船搁浅的实例,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2.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教学。 2.探究式教学。 四、教具和媒体 氢气球、乒乓球、土豆、弹簧秤、阿基米德演示器、水桶、盆子、盐、鸡蛋、饮料桶、烧杯、水等 浮力教学设计6
27、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密度、力、二力平衡、液体压强等有关知识和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探究浮力的规律。本节内容在生活中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是本章的的一个学习重点。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善于探究的意识和习惯,以及感悟科学知识的价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的重点是浮力概念的建立和浮力的规律,难点是浮力规律的探究和阿基米德原理的运用。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较重,稍不注意会难以完成。 学情简析 学生对“漂浮物体受浮力作用”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再结合学生已经学过的“力的作用效果”、“二力平衡”的知识,稍作点拨就可以知道浮力的存在及其施
28、力物体和方向。但对浮力规律的探究往往没有明确的思路,更没独立操作的能力;综合运用浮力及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班学生中,约五分之二的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思维比较活跃,敢于表达,且有参与实验探究的欲望;而其余多数学生学习被动,思想懒散,课堂上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没有主动参与学习思考的习惯。 教学策略 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经验,通过提问激疑,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尽可能有深度、有广度地广泛参与思考。关于“浮力是怎样产生”的,限于学生基础,只要求认识到“液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力”,对浮力产生的原因暂不作引导分析。关于浮力规律的探究,为了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直接将问题具体为“物体受到的
29、浮力与它排开液体的重力是什么关系?”然后引导设计实验,由学生“指挥”老师完成探究。关于浮力知识的运用,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级练习,以此促进学生巩固基础,逐步学会运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浮力的施力物体及其方向。 2、知道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阿基米德原理)。 3、知道浮力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作受力分析,并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施力物体及力的方向)。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四
30、、教学重点、难点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规律(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课的教重点;浮力规律的探究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钢铁放入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 2、制造轮船的主要材料是什么?为什么它能漂浮在水上? 二、观察现象,初识浮力 1、将乒乓球投入水中,提示学生观察,并思考:乒乓球漂浮在水上,它受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方向如何?它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而没有下沉,说明它必然受一个朝什么方向的力?这个力是谁给它的?乒乓球受的的浮力和重力,哪个较大?你是怎样知道的? 2、将石头沉入水中,提示观察,并思考:石头放入水中是漂浮还是下沉?它爱浮力的作用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如何用实验来
31、证明它是否受浮力?(鼓励学生设计并大胆表达) 3、实验演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石头的重力,再将石头浸没入水中,并观察此时测力计的读数。指名两位学生上台协助读数和记录,然后引导全体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石头在水中受到浮力吗?浮力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4、总结与板书什么叫浮力以及测浮力的方法。 三、实验演示,规律探究 1、引导猜想: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将学生的猜想写在黑板上。我们的猜想一定正确吗?要靠什么来验证? 2、指名两位学生,协助实验演示:测出重物的重力,再将它缓慢浸入水中,观察并记录:完全浸没前,随着浸入体积的增大,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完全浸没后,随着浸入深度的改
32、变,测力计的读数有什么变化。 3、引导分析:这个实验说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4、深入探究浮力的规律。 (1)介绍器材,并将探究问题具体化:溢水杯装满水后,若将物体浸入水中,浸入的体积越大,它受到的浮力是越大还是越小?它排出的水是越多还是越少?浮力与排开水的重力相等吗?怎样做实验? (2)接上述测出石头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的演示实验往下做:测出空桶的重力,将石头浸没入溢水杯的水中,用空桶接下从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再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桶和水的总重力,由学生算出排出水的重力。 (3)分析总结: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石头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它排开水的重力是什么关系?换用其他物体和
33、液体做实验,会得出同样的规律。要使结论具有普遍性,应该怎样表达?鼓励学生表达。 (4)其实这个规律早在20xx多年前就有人发现了,这个人是谁?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这个规律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叫什么?课本多少页?大家齐读一遍。教师板书表达式。 四、梯级训练,加深理解 1、将一木块放入水中,它排开的水重10N,这个木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2、块石头浸没在煤油中时,它排开煤油的质量是800g,这个石头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3、伐木工人经常利用流水运送木料。若一根圆木浸入水中的体积是,那么这根圆木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五、提示帮助,方法补充 1、F浮=m排g F=液V排g 2、由补充的计算方法可知,浮
34、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刚才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六、课堂小结 鼓励学生自行回忆: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七、课外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 浮力教学设计7 一、教学设计反思 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设计存的不足也有很多,在对阿基米
35、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在过程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 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
36、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
37、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不足之处也很多: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时,教师应增强身的调动学生能力;学生声音轻时,没有很好消除胆怯;学生探究时间把握不够好,有待改善。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悬浮上浮漂浮 F浮 G F浮= G 液物液物 (3)、说明: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
38、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 分析:F浮= G则:液V排g =物Vg 物=( V排/V)?液= 2 3液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F浮= G 不同:悬浮液=物;V排=V物 漂浮液物;v排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液与物。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物= G/ (G-F) 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
39、)、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G排=液V排g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
40、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t由排水量m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mg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
41、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称量法:F浮= 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漂浮、悬浮时,F浮=G (二力平衡求浮力;) F浮=G排或F浮=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
42、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浮力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 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针对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