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纵横】文学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学纵横】文学革命.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学革命材料一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 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 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日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 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 公理也。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 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 姚曾,上师韩欧;更
2、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 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魔鼎”而已,文 学云乎哉!三日须讲求文法。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 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四日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日务去烂调套语。吾所谓务去烂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 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 意之目的,即是工夫。用烂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六月不用典。七日不讲对仗。八日不避俗字俗语。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
3、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辽金元)。 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浒,西游,三国 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 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 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 势不受阻遏,则中国几有一 “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几发生于神州。 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士,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 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天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 话文学之为中
4、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 之,赘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 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于锦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与其作 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胡适文集(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1728页。材料二孔教问题、方喧吹于国中,此伦理道德革命之先声也。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 日,其首举义旗之急先锋,则为吾友胡适。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 以为吾友之声援。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日,
5、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 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日, 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际兹文学革新之时代,凡属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均在排斥之列。以何理由 而排斥此三种文学耶?日:贵族文学,藻饰依他,失独立自尊之气象也;古典文学,铺张堆 砌,失抒情写实之旨也;山林文学,深晦艰涩,自以为名山著述,于其群之大多数无所裨益 也。其形体则陈陈相因,有肉无骨,有形无神,乃装饰品而非实用品;其内容则目光不越帝 王权贵,神仙鬼怪、及其个人之穷通利达。所谓宇宙,所谓人生,所谓社会,举非其构思所 及。此三种文学公同之缺点也
6、。此种文学,盖与吾阿谀夸张虚伪迂阔之国民性,互为因果。 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使吾人不张目以观世界社 会文学之趋势,及时代之精神,日夜埋头故纸堆中,所目注心营者,不越帝王,权贵,鬼怪, 神仙,与夫个人之穷通利达,以此而求革新文学,革新政治,是缚手足而敌孟贲也。陈独秀: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1日),陈独秀文集(第一卷),人民出 版社2013年版,第202203, 205页。【注释】姚曾:姚鼐、曾国藩,清代著名文学派别桐城派的代表。韩欧:唐宋八大 家中的韩愈、欧阳修。但丁、路得之伟业:指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但丁以俗语写作和路 德以俗语翻译圣经之事。【解读】胡适总结其文学观为“历史的文学观”,实际上是以进化观来解释中国文学 史。他强调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学,且后一时代常常胜过前一个时代,因此在文学创作中不 应该刻意模仿,而要以当今的文字,描摹当今的社会现实。陈独秀则予以响应,更进一步提 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