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历心理历年真题及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块整理.pdf

上传人:奔*** 文档编号:92784631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1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历心理历年真题及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块整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同等学历心理历年真题及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块整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等学历心理历年真题及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块整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历心理历年真题及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块整理.pdf(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历年真题及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块整理(20012010)第一部分基础心理学1、视觉区域位于大脑皮层的:枕口卜(选 择 2008)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成为:感 觉(选 择 2008)3、双耳分听范式(追随耳与非追随耳程序)通常用于研究:注意的选择性(选 择 2008)4、“悲伤由哭泣引起,愤怒由打斗而至”的看法来自于:詹姆士一兰格理论。(选 择 2008)1、似动:旨在一定能够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名 词 解 释 2008)1、人格:是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时空

2、背景下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名 词 解 释 2009)1、表象: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名 词 解 释 2010)1语言表征:语言表征是指语言在人的记忆系统中的存储形式,它分为形式表征和语义表征两个层面。(名 词 解 释 2001)简述表象的基本特征。(简 答 2007)1.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1 分)它具有三个特征:(1)直观性。表象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出现。(2 分)(2)概括性。表象是关于某个或某类事物的概括形象,反映事物的大体轮廓和主要特征。(2 分)(3)可操作性。人们可以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操作,它类

3、似于通过外部动作操作和控制客观事物。(1 分)7.想像(名 词 解 释 2004)答: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表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不仅可以创造人们未曾知觉过的事物的形象,还可以创造现实中不存在的或不可能有的形象。想像主要处理图形信息,其基本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想像的功能有预见、补充知识经验、代替、调节机体生理活动等。1 思 维(名 词 解 释 2006)答:思维是人脑借助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基本特征。思维不同于感知觉,但又离不开感知觉活动提供的感性材料

4、。在思维过程中,人只有在获取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并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部联系。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按照发展水平的不同,思维可以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8.归因(名词解释2003)答:归因是个人从主观的感受与经验出发,将别人或自己所表现的行为或某事件的发生归属于某种原因的过程。归因通常可分成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前者将行为归结于行为者本身内在的原因,如人格、情绪、能力、努力程度等;后者将行为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如工作设施、任务难度、机遇、他人影响等。归因使得人们对事物有预见性,它使人

5、们对周围世界和自己有一个相对固定、前后一致的看法,使得人们能够适应世界。即便是错误的归因,错误的预见,也起着同样的作用。1、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简 答2 0 0 8)答:(1)面部表情。主要通过眼部、口部、颜面部肌肉变化了来表现各种情绪。(2)姿态表情。主要通过手势等身体姿态表现情绪。(3)语态表情。通过语调高低、强弱、抑扬顿挫等表现情绪。1、简述情绪的詹姆士一兰格理论。(简 答2 0 0 9)答:詹姆士一兰格情绪理论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情绪是对这些身体变化的知觉。例如,在他看来,悲伤由哭泣引起,而愤怒由打斗而致。情绪的产生先后关系是“刺激情境一机体反应一情

6、绪”。3.简述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简 答2 0 1 0)答:(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 度、运 动 变 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等;(2)个体本身的状态,如需求、情绪 状 态、兴 趣、过 去 经 验 等。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请论述两者的区别。(论 述2 0 0 1)答:情绪情感的含义及区别如下:(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由一定的剌激情景引起的,当环境符合人们的需要时,产生愉快的情绪、情感体验,否则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是和有

7、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例如饮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能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是比较复杂的体验。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变化快,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是对事物的稳定态度,受情境的影响很小,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冲动性。1简述意识的含义及作用。(简 述2 0 0 6)答:意识的含义及作用是:(1)意识的含义意识是心理的过程和属性。一般来说,意识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的

8、觉知和把自己与其他个体相区分的觉知。意识既涉及到人在任一特定的觉知时刻下的各种直接经验,如知觉、思维、情感和欲望,也包括个体对这些内容以及自身行为的评价,即觉知的内容和意识过程本身。语言和思维是意识活动中的核心因素。(2)意识的作用意识对人类的生存有重要的作用。通过限制人们的注意,减少不断输入的刺激能量;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空间模式)和事件(时间模式);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的信息做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正是通过意识,人们分析因果关系,想像当前不存在的情景和可能性,计划未来的行动,用人们预期的目标来指引行为。2.什么是知觉恒常性?它有哪些主要种类?(论

9、述2001名词解释2005)答:知觉恒常性是知觉的重要特性,其含义和种类如下:(1)知觉恒常性的含义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稳定性的知觉特征。知觉恒常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的一个重要特性,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2)恒常性的种类形状恒常性。形状恒常性是指当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变化的知觉特性。它的形成主要由于经验的作用。大小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观察者对物体的知觉大小完全随视象大小变化而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心理特性。产生这种特

10、性的原因主要是过去经验的作用以及对观察距离等剌激条件的主观加工。实际上大小恒常性也处在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明度恒常性。明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明度恒常性也处于完全恒常性与无恒常性之间。实际上,人们知觉到的物体明度或视亮度,并不取决于照明的条件,而是取决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颜色恒常性。颜色恒常性是指对于知觉者熟悉的物体,当其实际的颜色因照明等条件的改变而改变时,颜色知觉趋向于保持相对不变的知觉特性。如黑色的术炭,不管在阴暗还是阳光下,总知觉为黑色。红旗,不论在黄光还是蓝光照射下,总被知觉为红色。1简述知觉特性。(简 述2002)答:知觉的

11、特性包括以下儿个方面:(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选择性是指人根据当前的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由于人的知觉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在这个意义上,知觉选择性过程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过程。(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整体性是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这就是说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认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知觉的整体性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提高了人们知觉事物的能力。(3)知觉的理

12、解性知觉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知觉的选择性、整体性有密切的关系。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出来,理解有助于知觉的整体性,理解帮助熟悉的东西,容易当成一个整体来感知。(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保持稳定性的知觉特征。知觉恒常性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时的一个重要特性,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知觉恒常性包括形状恒常性、大小恒常性、明度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知觉恒常性除了能够使人获得对物体本身

13、特点的精确知觉而不受外界变化了的条件影响外,也是人类适应周围环境的一种重要能力,它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的结果。2.简述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异同。(简 述2 0 0 3)答:(1)含义真动知觉是由真正运动引起的知觉。真正运动是指物体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从处向另一处作连续的位移。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而引起的知觉。(2)相同点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都使人看到了物体的运动,两者都属于运动知觉。所受影响相同。二者都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剌激物的照明和持续时间、视野中有无参照点的存在、目标离观察者的

14、距离、知觉者的特点等。(3)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不同点引起真动知觉与似动知觉的原因不同。真动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或单位时间内物体位移的距离太小,都不能使人产生运动知觉,物体运动的速度太快,超过一定限度,人们只能看到弥漫性的闪烁。似动知觉与物体的真正运动元关,它不是由于物体位置的变化引起的运动。似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动景运动是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人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外一个刺激物连续运动的现象;诱发运动是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运动后效是指当人们注

15、视朝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就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的现象。1、论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价值(论 述2 0 0 8简 述2 0 0 4)答: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他提出的需层次理论认为:(1)每个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他们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需要的满足通常是从低到高依次进行,当低级需要未满足时,它就成为支配个体行为的主导动机;一旦低级需要被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就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行为。该理论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例如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

16、理中,确定员工的主导需要及其满足的顺序;用于说明个体发展中得主导需要出现的先后顺序。1、论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区别(论 述2 0 0 9)答: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有许多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1)加工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在一项研究中,先将被试分为四组,被试都看同一张单词表,但分别完成四种加工深度不同的实验任务。结果发现,被试的内隐记忆并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影响。(2)保持时间不同。图尔文等人在一项研究中利用再认作业和词干补笔记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保持特点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一周之后,被试的载人成绩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而词干补笔记的作业前后没有显著的

17、变化,这边名内隐记忆能够保持较长时间。(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用。罗德格等人研究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用再认作业测量的外显记忆成绩随着所学词汇数目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用知觉辨认测量的内隐记忆成绩并没有收到词汇数目增加的影响。(4)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加考比等在研究中发现,以听觉形式呈现的刺激而以视觉形式进行测验时,这种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印象内隐记忆的作业成绩,而对外显记忆的效果没有影响。(5)干扰因素的影响不同,外显记忆很容易受到其他无关信息的干扰,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的存在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内隐记忆的情况则有所不同。通过词干补笔记作业来测量内

18、隐记忆的成绩,结果发现,干扰词汇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1 .论述动机的含义及其功能。(论 述201 0简 述2005)答: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的功能包括:(1)激 发 功 能,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2)指向功能,能将个体的行为活动指向一个具体的对象或目标,动 机不一样,个体活动的方向和所追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3)维持和调节功能,表现为行动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某项活动后,这种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动 机 的这种作用是由

19、个体的活动与其所预期的目标的一致程度决定的。2.简述耶基斯一多得森(Y er k es-D o d s o n)法则。(简述2007)动机引发和维持活动,但是动机的强度与活动效率并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一般来说,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呈倒“u”型,即在动机强度为中等水平时,活动效率最高,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活动效率的下降。1每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的性质(难度)不同而不同,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2.简述造成遗忘的原因。(简 答2002)答:引起遗忘的原因有包括以下儿个方面:(1)由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这是指时间上邻近的两种材料在保

20、存上彼此发生的干扰作用,是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抑制分为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指前面学过的材料对新材料的学习与保持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的材料对前面学过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有些研究表明,干扰也是短时记忆遗忘的重要原因。(2)由衰退引起遗忘。衰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这是最被人们接受的说法。在感觉记忆和短时记忆的情况下,未经注意或重述的学习材料,可能由于痕迹衰退而遗忘。但衰退说很难用实验证实,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量的下降,可能由于其他材料的干扰,而不是痕迹衰退的结果。(3)由压抑造成的遗忘。这是由动机或情绪因素引起的遗忘。例如,人们对某些令他

21、悲痛、伤感、羞愧、内疚的往事抱回避的态度,希望从忘却这些往事中得到宽慰。因此,这种遗忘也叫动机性或情绪性遗忘。弗洛伊德德临床实践发现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虽然压抑说没有实验材料的支持,但它考虑到个体的需要、欲望、动机、情绪等在记忆中的作用,也具有一定意义。(4)由提取失败引起遗忘。这种学说认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不会丢失的,遗忘是因为人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这就是说如果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人们也无法想起曾经记住的信息。这就像在一个图书馆中找一本书,不知道书名、著者和检索编号,就很难找到这本书。(5)由脑损伤引起的遗忘。如脑部受到打击或失血过多引起倒摄遗忘,即

22、对受伤前不久的东西出现遗忘。随着损伤恢复,记忆可慢慢得到恢复。1.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含义。(简 答2 01 0)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了记忆保持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遗忘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但遗忘速度不均衡,开始时的速度非常快,然后速度减慢,即遗忘“先快后慢”。2.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及其对提高记忆效果的意义。(简 述 20 0 5)答:(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了遗忘的发展进程。根据研究他认为 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他将实验的结果绘成曲线,得到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在时间进程上,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艾宾浩斯在记忆研究中,为了避免由过去

23、经验产生的意义联想对记忆保持量的测定造成干扰,采用了无意义音节作记忆材料”无意义音节是由中间一个元音、两边各一个辅音构成的音节,如 X I Q、Z E H 和 C.U B 等。他以自己作为被试,采用机械重复的记忆方法对词表进行系列学习。在记忆保持量的测量方面采用节省法,又叫重学法,即学习材料到恰能成诵时,间隔一段时间再重新进行学习,达到同样能背诵的程度,然后比较两次学习所用的时间和诵读次数,就可以得出一个绝对节省值。为了避免在间隔时间内对学过的材料进行回忆,他还在间隔时间内为自己安排了其他材料的学习任务。艾宾浩斯对记忆的研究是一种首创性的工作,他使记忆这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得到了数量化的研究。

24、(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对于提高记忆效果的意义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为了避免在大量遗忘后难于补救,做到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另外还要注意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加强记忆。加强理解。艾宾浩斯的研究中,遗忘发生非常快的原因还包括记忆材料没有意义,使它们难以和已有的记忆产生联系而得到巩固。这就要求人们在记忆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对材料的理解,理解越深,记忆效果越好。减少干扰。由于艾宾浩斯实验中,记忆了许多元意义音节词表,这些词表之间相互干扰也是造成遗忘的原因,所以应尽量避免元关信息对记忆内容的干扰,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1 .结合

25、遗忘的规律和原因,论述减少遗忘的方法或策略。(论 述 2 0 0 7)1.遗忘的规律记忆保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遗忘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1(1 分)(2)遗忘速度“先快后慢”。(1 分)遗忘的原因:(1)抑制或干扰引起遗忘。如前摄抑制、倒摄抑制。(1 分)(2)压抑造成遗忘。如因动机或情绪造成遗忘。(1 分)(3)脑损伤造成遗忘。如脑外伤、中毒、营养不良造成遗忘。(1 分)减少遗忘的方法:(1)及时复习。(1 分)(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复习的强度和节奏应该依据遗忘的规律进行,如开始时复习的强度和密度要大。(1 分)(3)减少前后学习材料的相互干扰。(1 分)(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

26、合。(1 分)(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1 分)1说明当代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取向。(论 述 2 0 1 2)答:当代心理学重要的研究趋向主要有:1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2 .行为主义的研究3 .心理分析的研究4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5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1简述睡眠的功能和梦的功能。(论 述 2 0 0 3)答:睡眠和梦的功能简述如下:(1)对睡眠功能的不同解释功能恢复理论认为,睡眠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但有些试验并未验证此观点,无论对于动物或者人,减少睡眠后,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人们的心情与健康状况也保持良好。有观点认为睡眠中的某个成分可能对个体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27、。例如,快速眼动睡眠对个体健康很重要,剥夺这类睡眠会产生有害影响。生态学理论认为,动物睡眠的目的是要减少能量消耗和避免受到伤害。例如,人的祖先不适应在黑暗中觅食,而且夜幕降临后还可能受到老虎、狮子等大型肉食动物的威胁,所以要在夜里躲到安全的地方睡觉。随着生物进化,睡眠演变为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一个中性环节,是正常的脑功能变化的一部分。(2)对梦的功能的不同解释精神分析的观点。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示,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在清醒状态下,由于冲动和愿望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接受,因而受到压抑。

28、睡眠时,意识的警惕性放松,冲动和愿望就会以梦的形式表达。在弗洛伊德看来,通过分析精神病人的梦,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线索,以帮助发现病人的问题,但这种看法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生理学的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人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在睡眠时,由于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会产生一些随机活动。梦就是认知系统试图对这些随机活动进行解释,并赋予一定意义。认知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存储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福克斯认为,梦的功能是将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重新编码和整合,使之转

29、化为符号化的、可意识到的知识。这种整合可以将新、I日记忆联系起来。1、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名词解释2007)1试述评注意的认知理论。(论 述2003)答:对注意的认知理论的述评如下:注意的认知理论包括选择性注意的理论和资源分配理论两大类。(1)选择性注意理论选择性注意理论主要关心的问题是:注意的选择作用的实质,人脑对信息的选择究竟发生在信息加工的哪个阶段上。它主要包括过滤器理论、衰减器理论、后期选择理论和多阶段选择理论。注意的过滤器理论a.内容:布罗德班特提出过滤器理论。该理论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

30、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这种机制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b.评价:过滤器理论不能解释对没被注意的信息作分析时被试显示的巨大变异性,而且该理论表现出不灵活性。过滤器理论假定过滤器是根据物理特征来选择信息的,但是有实验表明被试接受刺激受到意义的影响。衰减器理论a.内容:特瑞斯曼提出衰减器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意注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认为,不同剌激的激活阂限是不同的

31、。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它们的激活阔限低,容易激活,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b.评价:衰减器理论承认注意的分配,可以解释注意中的突破现象及没被注意的信息的广泛加工现象可见该理论比过滤器理论灵活,更有弹性,衰减器理论与过滤器理论对于过滤装置的作用上有不同的看法,但二者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滤装置加以调节。并且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后期选择理论a.内容:多伊奇等人提出的后期选择理论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所有输入的信息都在知觉水平土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

32、因而衰减作用不是在知觉分析之前发生的;二是个体用记忆中存储的信息来检验从外界直接输入的信息,当直接输入的信息与记忆存储的信息相关时,这种相关的外部信息才受到选择,因此,选择作用具有很大的主动性;三是选择表现在反应阶段,存储的信息不同,作出的反应也不同。b.评价:后期选择理论承认注意的分配与认知系统加工能力有限相联系。但是与知觉选择理论相比,后期选择理论太不经济。多阶段选择理论a.内容:约翰斯顿和海因兹提出的一个较灵活的模型,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上都有可能发生。该理论假设是: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b.评价:多阶段选择理论

33、看起来更有弹性比较灵活,并提出任务要求对选择阶段的影响,避免了过于绝对化的假设带来的难题。(2)资源分配理论资源分配理论与选择性注意理论不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注意,即人们是如何进行资源分配来完成认知任务。虽然注意的资源、理论不能单独解释注意的各个方面,但是它还是很好的弥补了注意的瓶颈理论。认知资源理论a.内容:该理论认为,第一人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剌激将得不到加工。第二输入刺激本身并不能自动地占用资源,而是在认知系统内有一个机制负责资源的分配。这一机制可以受人控制,人们把认知资源分配

34、到重要的刺激上。个体的唤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资源量。在一定范围内,个体的唤起水平越高,相应的认知资源就越多;超过了这个范围,唤起水平的增加可能会导致认知资源的减少。b.评价:认知资源理论的加工原则与前人的理论有所区别,但是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过于宽泛,过于模糊。对于在注意上似乎元法相容的竞争型任务,注意的瓶颈论的解释更加合适,而认知资源理论似乎能更好地揭示复杂任务的分配性注意现象。双加工理论a.内容:该理论认为,人类的信息加工有两类,即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的加工。其中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自动进行。这些加工过程由适当的刺激引发,发生比较快,也不影响其他的加工过程。在习得或形

35、成之后,其加工过程比较难改变。而意识控制的加工受认知资源的限制,需要注意的参与,可以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b.评论: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注意的现象。例如,解释人们通常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的原因,这种解释这比选择注意理论更科学。1论述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及其异同。(论 述2005)答:(1)过滤器理论布罗德班特提出解释注意的过滤器理论。他认为人类面临大量的信.息,但个体的神经系统在同一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是极有限的。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由于设置在神经系统某个部位的过滤机制,使部分信息获得通过,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这种机制的外面,而完全丧

36、失了。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元”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过滤器的存在使中枢神经系统不至于负担过重。新异的、强烈的剌激、具有生物学意义的刺激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微弱的、缺乏新异性的刺激则容易被过滤掉。止 匕 外,布罗德班特重视人的期待作用,即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通过过滤器而被注意到。(2)衰减器理论特瑞斯曼提出了衰减器理论。根据这一理论,输入刺激大约要经过三类加工:第一类是剌激的物理特征的加工或分析,对于言语材料来说,就是其声学特征,如声高、声强等;第二类加工是决定这些刺激是不是语言材料,如果是的话,将其整合为音节和单词;第三类加工是识别这些单词并理解

37、其意义。并不是所有的剌激都能完成这三类加工,当进入感觉器官的各种信息可以彼此区分、不至于互相混淆时,对元关信息(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才停止,而对被追随信息的加工则继续下去。衰减器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特瑞斯曼指出,不同刺激的激活阔限是不同的。有些刺激对人有重要意义激活阔限低,如自己的名字、火警信号等。当这些刺激出现在非追随的通道时,容易被人们所接受。(3)注意的过滤器理论和衰减器理论的异同不同点衰减器理论与过滤器理论对过滤装置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过滤器理论认为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完全消失,是一种“全或无”的思想。衰减器理论认

38、为没有集中注意而被关闭的通道并没有完全被阻断信息,而只是衰减了信息,即信息在强度上减弱。其中重要的信息仍可以通过而得到高级的加工,并反映到意识中。相同点a.有相同的出发点,即都把注意看作是一个控制系统,负责对一定量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就是说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因此,对外来的信息必须经过滤装置加以调节;b.两种理论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2.论述人格形成的影晌因素。(论 述2004)答: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物遗传因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

39、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整个文化形态。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这要看社会对顺应的要求是否严格。越严格,其影响力越大。影响力的强弱也要看行为的社会意义,对于社会意义不大的行为,社会容许较大的变异而对社会意义十分重要的行为,就不容许有太大的变异;如果一个人极端偏离其社会文化所要求的人格特质,不能融入社会文化

40、环境中,就可能被视为行为偏差或患有心理疾病。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不同的民族居住在不同自然环境中,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他们在民族性格上的差异,显示了社会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人格的影响。(3)家庭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作用,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方式教育孩子,使其逐渐形成某些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研究发现,家庭的差异和教养方式的差异对人格发展和人格差异有重要影响。在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不诚实等人格特征。在放纵型教养方式下,孩子多表现为任

41、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不同的家庭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4)早期童年经验个体早期的经验受到心理学家的重视,有研究发现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在于婴儿和年幼儿童与母亲建立的一种和谐而稳定的亲子关系。人格发展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对应的关系,溺爱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它与其他因素共同

42、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5)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学生设定了一个“气氛区”,在教师的不同气氛区中学生有不同的行为表现。这说明不同管教风格的老师对学生人格的影响不同。其中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是同龄群体会聚的场所,同伴群体对学生人格具有巨大的影响。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团体组织,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和评价对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弃恶扬善”的作用。少年同伴群体结构分明,它具有不同

43、于孩童与成人关系的“少年亚文化”特征。在这个相对“自由轻松”的群体中,个体实习着待人接物的礼节与团体规范了解了什么样的性格容易被群体所接纳。对于不良的少年团伙,对少年人格发展影响极坏,学校、家长及社会要使学生远离这种群体。(6)自然物理因素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但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有不同的行为特点。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的形成和发展。(7)自我调控因素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人格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自我调控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与和谐。它属于人格中的内控系统或自控系统。具有自

44、知的人,能够客观地分析自己,不会把遗传或生理方面的局限视为阻碍个人发展的因素,而会有效地利用个人资源,发挥个人长处,努力地改善自己和完善自我。健康的人格是自我的内在统一。综上所述,人格是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人格的形成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遗传决定了人格发展的可能性,环境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现实性,其中教育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自我调控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决定因素。2,简述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简 述 2 0 0 6)答: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如下:(1)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

45、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在研究人格的文化差异时,可以比较不同文化中的共同特质;另一类是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2)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是指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它影响到一个人的各方面的行为。如,多愁善感可以说是林黛玉的首要特质,狡猾奸诈可以说是曹操的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是指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儿个重要的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 约 有 5-1 0 个。如,林黛玉的清高、率直、聪慧、孤僻、内向、抑郁、敏感等都属于她的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指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这些次要的特质除了亲近他的人外,其他人很少知道。如一

46、个人在外面很粗鲁,而在自己的母亲面前很顺从,这里的“顺从 就是他的次要特质。2.结合至少三种理论论述儿童攻击行为的成因。(1)攻击行为的界定。(1 分)(2)精神分析理论认为死亡本能导致攻击行为。(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观察学习的结果。(4)认知理论则侧重用对社会性线索的敌意性归因等认知成分鳏释攻击行为。(5)生态学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源自祖先为适应生存而具备的各种攻击本能(如争夺食物、保护领地)。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5、斯金纳认为,教育的就是塑造行为,而塑造行为的关键是:强化。(选 择 2 0 0 8)6、下列说法中含有学习迁移思想的是:闻一知十。(选 择 2 0 0 8)7、为课文

47、类结构提纲的学习策略属于:认知策略。(选 择 2 0 0 8)【知识回顾】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其他人的支持8、概念教学中的变式是指变更概念整理的无关特征。(选 择 2008)7、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的学习材料。(名词解释2002 2008)5.概念同化是指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名 词 解 释 2008 2004)7.概念形成(名 词 解 释 2003)答:概念形成是以

48、个体的直接经验为基础,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力争中独立发现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涉及到抽象,概括和辨别集中思维活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与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两个方面。5.学习的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们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活动中。(名词解释2001 2007)5.元记忆:是元认知的一种形式,它是指人对自身记忆活动的认识、评价和监控过程。(名词解释2002)1定势:定势是指个体先前心理活动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它是活动的一种内部准备状态,是由重

49、复某种习惯性的态度、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时产生的。定势是影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因素,在多次重复某种解题方式的条件下,被试形成了一种解题活动的内部准备状态,因而干扰了更灵活地解决问题;有时定势也能帮助或易化人的解题活动。定势常常是意识不到的,表现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名 词 解 释 2003)2.程序性知识(名 词 解 释 2005)答: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地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如书写汉字的笔画顺序,计算四边形面积的方法步骤,根据规则判断某客体是否属于某概念范畴等等。程序性知识在头脑中是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

50、来表征的。6.成熟势力说(名 词 解 释 2006)答:成熟势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成熟与学习是支配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成熟与内环境有关,是由遗传决定的;学习与外环境有关,是后天经验的习得和行为的变化。环境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成熟在心理发展中更重要。儿童行为的发育成长有其自然顺序,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各种行为或行为模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一定行为模式的出现与一定的年龄相对应。该学说是在对许多儿童的追踪观察和纵向研究基础上提出,有大量的摄影记录支持,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曾对当时有关儿童早期行为的研究产了巨大影响。但过分夸大了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