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277602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10.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以和为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ppt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综合性学习 以和为贵 1.探究“和”,了解“和”的具体含义及其在当下的积极意义。2.比较全面地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主张,理解古今“和”的多样性思想内涵。3.运用“和”,搜集生活中“和为贵”的典型事例,感悟剖析并从中汲取营养。学习目标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既被视为诞育万物的本原,也被看作修德养性的关键,还被认为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被尊奉为国家共处的准则。“和”的重要性体现在我们的的语言中: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谐和”等等。“和”声细语思考: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与“和

2、”有关的语言?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一、探“和”之义【资料链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论语子路篇里的句子,意思是:君子追求与人和谐的关系,但不会轻易苟同他人的观点;小人苟同他人的观点,但不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阅读下面四则与“和”有关的资料,出声朗读一遍,理解文本大意,思考:1.“和”与“同”有什么区别?2.“和而不同”在当下有什么意义?阅读_资料,我理解了“和”指的是_。参考译文:君子和而不同。所为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

3、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可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和”的,像一个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于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云“君子和而不同”者,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君子之人千万,千万其心和如一,而所习立之志业不同也。云“小人同而不和”者,小人为恶如一,故云同也;好斗争,故云不和也。黄侃 论语集解义疏 材料一和者,无乖戾(l)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参考译文:君子之间能和谐,协调,因为没有乖戾之心;小人只是盲从附和,是因为有阿比之意。乖戾之心就是指挑剔刻薄、不跟别人合作。阿比之意,“阿

4、”就是阿谀奉承的阿,“比”就是攀比的比。材料二 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清 刘宝楠论语正义 和由义引起,同是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生出的和。追求义的人,觉得适宜,各适其宜,不在诸多方面强求一致,所以不同。这样不同是由于义,而不是固执己见,不会伤及到和。注重利的人,觉得这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民众致力于这些,那么就有争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是君子、小人的区别。材料三(齐景)公曰:“唯(梁丘)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

5、对曰:“异。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齐景公说:“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也不过是相同而已,哪里能说是和谐呢?”景公说:“和谐与相同有差别吗?”晏子回答说:“有差别。国君认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进言指出其中不可以的,使其中可以的更加完备;材料四国君认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其中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违背礼义,百姓没有争斗之心。现在梁丘据不是这样。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如果用水来调和水,谁能吃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弹一个音调,谁听得下去?不应当相同的道理,就像这样。”君所谓否而有

6、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gn 冒犯,冲撞),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A齐景公北望齐国心有所动,想引发大家议论,没想到晏子借机讽谏。B为了能讨得齐景公的欢心,梁丘据顶着酷热大张旗鼓地追随齐景公。C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才能实现君臣相和。D国君认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应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国君陈述。(5)结合以上两则文言文,简要概括晏子所说的“和”与“同”的区别。(4)C(5)同:关注获得个人好处,往往一

7、味随声附和,对国事贻害无穷。和:注重谋求国家利益,能够调和不同见解,有利于国家治理。和:和谐融洽,是事物多样性的组合体同:没有独立见解,事务无差别的简单统一 小结“和”的含义思考“和而不同”的思想在当下有什么意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而不同”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仍然是社会发展的准则和目标,是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组建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平世界所必需的。作为普通人,就要在日常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中,不应完全强求他人与自己同声同气而激化矛盾,也不盲目地重复、附和他人而失去自己,应该主动地与他人沟通协调,承认与包容差异,并且能见贤思齐,从而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和

8、”的内涵是丰富的,古代经典中对“和”的论述也涉及多个方面。阅读下面两则材料,也可自行搜集,适当补充,理解“和”多样化的思想内涵,尝试用几个关键词语概括“和”的含义。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尚书 尧典 他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众民也相递变化友好和睦起来。和是一种事关国家兴亡的政治德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 中庸 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发生,可以称之为“中”;喜怒哀乐的感情发生了,但都能适中且

9、有节度,可以称之为“和”。中是天下最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就会各安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和是感情恰如其分有节制的表达出来。二、感“和”之美 班级打算围绕“以和为贵”主题,开辟一个文化园地,需要大家分组做如下准备:一、撰写“以和为贵”宣传标语二、摘录“以和为贵”名人名言三、搜集“以和为贵”故事四、剪贴“和谐之美”图文1.有容乃大,心境宽;以和为贵,万事顺2.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亲仁善邻,社会和谐3.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4.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已5.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美人之美,自能和谐建设和谐校园,从你我做起建设和谐校园,你我共同参与团结友爱,和谐相处和谐社

10、会,我们共同的追求校园是我家,和谐相处靠大家美好的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 手拉手,心连心,和谐校园大家建宣传标语21.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舜典2.庶政惟和,万国咸宁。尚书周官3.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4.中和民意,以安四乡。庄子说剑5.君子和而不流。6.天地之气,莫大于和。“和”名言辑录1学习要求:朗读下面名言,并选择两句背诵默写。600多年前,郑和受命出使西洋,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明朝初期的中国,是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的强国。但是,与地理大发现时期欧洲国家的殖民政策不同,郑和船队始终奉行“共享太平之福”的宗旨,尊重当地习惯,平等开展多边贸易,把中国在

11、建筑、绘画、雕刻、服饰等领域的精湛技术带入亚非国家,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作为“和平使者,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永载史册。中华民族历来崇尚“以和为贵”你还知道历史上哪些“以和为贵”的故事?将相和六尺巷。“和和”的故事的故事“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时,在安徽桐城有个一个著名的家族,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这就是张家张英、张廷玉父子。清康熙年间,张英在朝廷当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邻居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 到 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在这期间,张

12、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当大官的张英,要求张英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意思,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出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 六尺的巷子。两家礼让之举和张家不仗势压人的做法传为美谈。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制定几条“班级议事规则”。三、享“和”之乐第一条:班级议事时,人人必须遵守沟通、信任、包容的处事原则。第二条:讨论问题时要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同时要尊重别人,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第三条:若意见不合、见解不同时,要礼貌对待,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否定或粗鲁驳斥别人的观点。第四条:商议讨论班级事务时要以大局为重,以班级良性发展为共同目标,不能处处事事先想到自己。三、享“和”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