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集锦九篇(劝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772054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9.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集锦九篇(劝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集锦九篇(劝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集锦九篇(劝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集锦九篇(劝学教案教学设计).docx(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劝学教案范文集锦九篇(劝学教案教学设计)劝学教案 篇1 一、基础字词 1.识记字音 喉咙(hulng)战栗(l)清澈(ch)憎恨(zng) 翡翠(ficu)栖息(q)蔚蓝(wi)崛起(ju) 2.识别字形 3.分辨词义 闪烁闪耀 闪烁: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可以说“闪烁不定”。闪耀:着重指光彩耀眼。可以用于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优美幽美 都有美的意思。“优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环境,也可以指动作。如“这个跳水运动员的动作很优美”。“幽美”主要指环境幽静而美好,如“这里环境幽美”。 二、文学常识 江河,原名于友泽。北京人。1971年高中毕业。任北京胶刃厂工人。职业作家。

2、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三、经典句段 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海水和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点拨:这些诗句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执著追求。 问题导引 1.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 提示:诗中的“你”和“我们”都是青春的象征,指年轻有为、有着激情和斗志的青年一代。 如诗中所说的“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想象的云朵在疾风中飘扬/寻找着美好的声音/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标志,

3、是青年人的特点。 2.为什么“我们”要“一起奔腾”?请列举诗句举例回答。 提示:诗人在第4节诗中用了一系列的问句,如“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等充分表现了青年一代在拥有“青葱的愿。 孙权劝学教案范文锦集九篇 劝学教案教学设计(共14篇) 小学语文劝学教案模板 劝学 教学设计 关于劝学教案合集七篇 劝学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劝学教案。 2. 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

4、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第1段。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

5、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诵读教法 六、教学设想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解释)。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

6、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劝学教案。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者

7、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解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组:通假字 (1)輮通煣 有通又 知 是“智”的古字 暴是“曝”的古字(通假字与本字同音;含

8、音相近) (2)乎通于(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3)生通性(古音声母韵母相同) 第二组:其他易写错读错字 中 砺 参 省 跂 臾 螯 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复习初中知识,综合“思考和练习”二,学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 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相当于现代汉语“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体语境中“以”已失去介词的作用,只协调音节。因此,这两个词中只有“可”有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可以”差不多;它还表示情理上应当如此,可译为“应该”

9、。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2)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

10、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双音词,偏义复词,联系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词用如动词,“游泳”。“绝”是会意字,从“纟”,从“刀”,从“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横断丝织品,“绝江河”很像横断水流,所以“绝”引申为“横渡”。“江河”古人专指长江、黄河,现在的词义扩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译为: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11、,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句中两个“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爪牙”在本 劝学教案 篇3 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 二、文学常识 1、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孔子为孔圣人,孟子为亚圣),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荀子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孟子强调“法先王”;荀子强调“法后王”,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

12、人定胜天的思想。 孟子强调施仁政、行王道,强调以礼治国、民贵君轻;荀子主张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孟子认为“性本善”;荀子认为“性本恶”,所以要“明礼而化之”。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他承认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实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2、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3、题解 劝学是荀子

13、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三、语法总结 难点翻译: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句中“神明”即“神灵”;“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现代汉语中的合成双音词,“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困果关系的连词。这句译为:积累善行养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备了。 1、通假字(107练习三)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 2、一词多义(10

14、7绝、强、假、望、闻) 生: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名词) 蛟龙生焉(生长,动词) 一:骐骥一跃(一,数词) 用心一也(专一,形容词) 利:非利足也(敏捷、快,形容词) “利足”现在也有这种构词方式,如“快手”(干事情快)。利足,就是跑得快。 金就砺则利(锐利,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 3、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古今异义词 蟹六跪而二鳌 蟹腿,跪下 蚓无爪牙之利 爪子和牙齿,帮凶、走狗;感情色彩变化 5、特殊句式 (l)判断句 青,取之于蓝 冰,水为之 虽有槁

15、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分析课文(先完成106练习一) 第一段 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论点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作用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第二段 学习的意义 第一步:弄清观点 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

16、(起句和结句。) 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 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既然如此,“学不可以已”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分三组:“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

17、”,“故木受绳则利”。 2、这三组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 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 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 “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第三段 学习的作用

18、 1、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则“见者远”;“顺风而呼”则“闻者彰”;“假舆马”可“致千里”;“假舟楫”可“绝江河”。) 2、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用来说明“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不是。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4、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 “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

19、物,则是善之善者。 补充: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第四段 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1、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

20、述的。 五、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21、。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结构严谨,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先阐述意义,在点明方法,由为什么怎么办,层层深入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六、补充劝学名句: 花有重开日,

22、人无再少年。 不吃苦中苦,难做人上人。 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 眼里过千遍,不如手里过一遍。 千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干。 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莫享少年福,免受老来穷。 积财不如教子。 棒头出孝子,娇养忤逆儿。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不读一家书,不知一家理。 教子不离书,种地不离猪。 学好三年,学坏三天。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棒槌钻牛皮,虽慢窟窿大。 师打徒不恨,父打子不羞。 年怕中秋月怕半,一周单怕星期三。 独牛难套,独子难教。 三年荒个秀才。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平时不用功,考试叫老兄。 三天不练手生,三天不念口生。 先学做人之道,再习成材之法。 地种不好荒一年

23、,儿教不好害一生。 活到老学到老,学一辈子学不了。 丈夫无技艺,虚活一世人。 五谷丰登不离猪,改门换户靠读书。 学者如禾如稻,不学如篙如草。 遗子黄金满屋,不如教子一经。 大匠教人以规矩,良师正人以言行。 先生先生你莫尬,你给我写个鼋鼍龟鳖灶;先生先生你莫夸,你给我 写个飞凤家(均指繁体字)。 寒门生贵子,白屋出公卿。 师傅手艺不高,教下徒弟扭腰。 惜钱休教子,护短莫投师。 七、练习 (一)解释下列多义词: 1.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正通人和,百废具兴 汉室可兴也 2. 学不可以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今诸生学于大学 3.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二

24、)说明下列加黑词的意义和用法: 1.木直中绳 2.而绝江河 3.非利足也 4.上食埃土 (三)选择词义: 1.“疾”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小病,苦痛,痛恨,快、迅速,强、猛烈通“嫉”,妒忌,弊病,缺点。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 ) (海瑞)素疾大户兼并 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 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 ) 2.“绝”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杜绝、断绝,隔绝,极、尽、穷尽,停止、消失,无路可通,很、非常。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3.

25、“致”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达到,送达,表达、传达招引、引来,归还、交还,意态、情趣、尽、极。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 罗敷前致词:使君自有归( )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 4.“强”有两个读音:,;有以下几种常用义:健壮、强壮,强大、势力过人,优越、好,有余、有多,勉强,强迫,使用强力。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 )( )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 )(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 吾去去矣。将军强留之( ) 5.“用”字有以下几个常用义:任用,使用,采用,用途、用处,物资,

26、财用,因 、由。 用心一也( )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 ) (四)区别下边各句子里加黑的词的用法: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3.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五)翻译下面三个句子,要特别注意加黑词词义的落实: 1.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六)填

27、写本文不同设喻方法的例句: 1.正反对照的形式,如_ _。 2.反复形式,如_ _。 3.先用比喻,再引出道理,如_ _。 4.单说比喻,不提论断,使道理隐含其中,如_ _。 5.先设喻引出道理,再用另外的比喻作进一步论证,如_ 荀况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下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下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下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妖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28、。故明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荀子天论 劝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学生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

29、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提问: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 2、简介: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三、朗读诗词。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

30、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四、合作探究。 1、体会词意: 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2、体会诗意:每天三更半夜到拂晓鸡啼,是男儿读书最好的时间,年少时不知道要早早地勤奋学习,到年老时会后悔读书太晚了 整体感知,读出感受。 3、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这首诗告诉我们只有珍惜少年时代的每一寸美好时光,好好学习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勤学苦练,掌握多种本领,长大之后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不至于再后悔小时没有好好学习。现在,人们常用这

31、两句诗提醒小朋友要趁年少时多学习,多用功。 劝学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 (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

32、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

33、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

34、“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楔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个层次,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分析: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35、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36、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解释)。 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

37、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

38、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39、。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对照解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劝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荀子;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刘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

40、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荀子:名况,又名卿,人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李斯和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且认为自然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朴素的唯物思想。治理天下既要“礼治”,又要“法制”。 荀子与孟子的差异:“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孟子专法先王,荀子兼法后王;孟子专尚王道,荀子兼尚霸道”(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荀子所著,共32篇,其中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治学方法、立身处世之道、学术论辩等方面。其文笔雄辩,说理透彻,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又善比喻,有独特风格。 1、同学们,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请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不可以已。 2、荀子从哪三个方面说明学习不可以停止? 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态度。 3、文章通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怎样论证的? 明确:论证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比喻论证)、作比较、作诠释、列图表、分类别等。本文通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板书见后)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