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1.docx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9275925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7.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1.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篇一: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很有用,以任务驱动为主线、以活动为中心、以讲授、研讨、自学、评价相结合、以理论相渗透、以技术为支撑,让学员充分感受了教育技术应用的多样性,在学习体验中感悟了现代教育理念与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魅力。与以往的培训相比,本次培训具备许多的优点,同时给我们的感受也特别深刻。 1、培训内容和我们平常的教学工作严密联系,有用性很强。 比方创立教学设计方案,规划主题单元等一系列学习活动能梳理我们的教学思路,促使我们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更好的理解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意义,为我们今后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详细的教学工作中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矗 2、培训形式

2、新奇好玩,着力培育学员们的合作意识。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 特殊是以小组为单位,设立小组代表,既好玩又能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快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增加团队的分散力,为后续培训打下基矗 3、课堂属于开放式,气氛轻松。 各组员可以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规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只有短短3天的培训,但受益匪浅。在这里我们见识了许多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鲜活的案例,在集体争论和辅导教师的点拨下,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信息技术对现代教学产生的重大意义,了解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优化方法。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根本理论学问,而且对我们今后的教学活动有很大帮忙,可以将这些学问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对

3、所任教的学科进展教学规划设计,梳理教学思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4、是学习收获巨大。 在学习内容方面,不仅理解了教育技术的根本内涵,深入理解了教设计的一般过程,把握了信息资源的猎取方法、处理方法,还通过案例的研讨,把握了探究型学习和授导型学习的设计方法及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也有了肯定的熟悉,提升了教学设计的整合水公平等,可以用“收获颇丰”来概括。在学习方式上,教师们感受最多的是小组学习和探究型学习的优势。专业上的互补,使教师们能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增加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探究型的学习,能充分调动每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各展所长,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忱和热闹的学习气氛。假

4、如能有效地将它们应用到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必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通过此次培训使我真正领悟到了新的教育技术理念,也发觉了自己身上许很多多欠缺的地方。学习虽然完成了,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肯定会在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真正让教育技术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效劳。 篇二: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全面实施信息技术素养教育,全面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在不断地学习新课标,尝试着正确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信息技术课程建立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看了那篇文章我觉得有所感受,所以又去看了有关的学问现把学到的学

5、问和大家一起来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日必需提倡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标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 引用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凡的教师传达学问;水平一般的教师解释学问;好的教师演示学问;宏大的教师鼓励学生去学习学问。”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教师逼着学。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惟一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当主角。任何教师都不能让人学好,学生必需情愿学习,而且努力

6、学习才行。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加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直到学习成为他们的其次本性为止。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表达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听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师上课,你会明显地体会到他们很少这样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让学生把每天的讲话记录下来。相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好像是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理念,自然而然的行为。运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原则,向学生提问,鼓舞学生争论,对话和辩论,盼望学生去思索、推理和沟通,其目的是给学生足够的时机去尝试:体验胜利,品尝失败,得到提高和进步。这种方法给学生传达出信息是:教师敬重学生的意见,而且信任学生的力量。有一句古话

7、说,假如你认为他们行,他们就行。 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背。如何让学生“动”起来,教师们的确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消失了,学生积极参加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泼,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掌握,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忧的是考试怎么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泼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加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观赏学生,学会换位思索,有士气成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情愿与学生共同探讨。因此一节课,无论怎么预备,都不会尽善尽美,课堂上会发生许多事先无法预知的状况,有时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这是很

8、正常的,但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充分的进展,就应当确定。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并且采纳了现在比拟流行的任务驱动模式来设计教材。学生并非空着头脑进入教室,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阅历和背景学问,从自然现象到农家生活、社区活动,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阅历,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时,他们也可以基于相关的阅历,依靠他们的认知力量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这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从他们的阅历动身来推出的符合规律的假设。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阅历动身,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动身,

9、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然而这种全新的编排体例和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产生剧烈的冲突,冲突日益突出。但我们却坚信有了冲突才会有转变、有进步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制造。教学是一个再制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进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知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依据学生进展的需要对教材进展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查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规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

10、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篇三: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为提高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力量的进展,贯彻执行教师连续教育的相关政策,我校开展了信息技术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依据直观演示轻松地猎取学问,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 一、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进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社会进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局部,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进展的潮流。作为一名教师,应适应社会进展的趋势,把握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是跟上时代进展的

11、步伐、适应社会进展的需要。 二、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 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缺乏,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劲,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学问,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三、积极应用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技能的需要 实践是学习的目标,也是提高应用力量的手段,教师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才能在应用中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在不段总结阅历、吸取教训中学习并提高自身教育技能。 四、终身学习是使自己得到可持续进展的途径 社会在不断进步进展,信息化技术也在不断更新,作为一名教师,假如止步不前,那么就不能适应教育进展的需要,就不能胜任教育工作,要认清形式,勇于挑战,树立信念,不断学习,用新学问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养,用教育技术进展终身学习,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续进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 【信息技术学习心得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