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篇(人教版高中必修五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706164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篇(人教版高中必修五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篇(人教版高中必修五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篇(人教版高中必修五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篇(人教版高中必修五语文教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篇(人教版高中必修五语文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1 三维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重点词语、文言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说辩的艺术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 _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此之前,郑国做了两件对不起晋国的事。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是楚国大败。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

2、结好。但仍未感化晋国。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攻郑呢?因为当时秦国也要争夺霸权,也需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_历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扩张的_,于是_联合也就必然了。 战与和皆出于利。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重点词汇句式 1、正音正字 汜(fn)南佚(y)之狐夜缒(zhu)而出亡郑以陪(be)邻共(gng)其乏困 阙(qu)秦秦伯说(yu)逢(png)孙杞(q)子 2、语言点 A、焉: 子亦有不利焉

3、:语气词,表陈述 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副词,怎么能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代词,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 B、词类活用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使作疆界。 C、通假字 焉用亡郑以陪邻:陪,通“倍” 共其乏困:共,通“供”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秦伯说

4、: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D、古今异义: 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E、文言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介词结构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三、学生熟读课文,自主学习,翻译全文 四、布置作业:抄写译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开口说话,看似简单,实则不容易,会说不会说大不一样。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所以这“话”可不是随便能说的

5、。(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触龙一句话就打动了赵太后的心:“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他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不但熄灭了赵太后的怒火,还令她欣然纳谏。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高明的说客。在春秋战国时代,像他一样高明的说客比比皆是。烛之武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检查预习的情况,理解课文内容,重点语句翻译(出示幻灯片) 三、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出示幻灯片) 第一段:_围郑第二段:临危受命第三段:说退秦师第四段:迫晋退兵 小结:这场战争的直接导火索是郑国对晋国的无礼和背叛,这是晋国出兵的理由,但秦国仅仅是以盟军的身份助战而已,与郑国之间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这是烛之武

6、游说成功的基础。 四、精读烛之武的说辞,自主学习(出示幻灯片) 1、烛之武游说的核心是什么?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利,害) 2、你认为哪句话打动了秦伯?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3、如果你是烛之武,你打算怎样劝说秦伯? (先表达为秦国着想的立场态度,来博得秦伯的好感,然后阐述亡郑、保郑之于秦国的利害关系,再利用_之间的矛盾来离间两国关系,破坏两者的联盟,促使秦国改变主意,化敌为友,退兵助郑。) 4、这段说辞语言非常精炼,可分为五层。概括各层大意。 语气谦恭,博得秦伯好感,暗示亡郑对秦无益。 说明亡郑利晋,动摇秦伯的决心。 说明保郑利秦,以利相诱。 以晋对秦的背叛事实离间_联盟。 一针见血地指

7、出晋国是秦国的威胁。 小结:烛之武不愧是一位杰出的说客,运用精炼的外交辞令化干戈为玉帛,说退秦师,最终保全了自己的国家。他这一番说辞真可谓“一语中的”、“一言兴邦”,很有针对性和艺术性,需要我们好好体会学习。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可以说的人笑,一句话也可以说的人跳,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效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五、探究学习比较阅读蹇叔哭秦师,讨论:蹇叔的劝谏为什么不成功? 蹇叔哭师僖公三十二年左传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

8、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秦师遂东。 (同样是劝说秦穆公,为什么结果截然相反?秦穆公是一代霸主,蹇叔是他非常器重的老臣,穆公在决策之前主动征求蹇叔的意见,可见并非刚愎自用之人。可是最终却弄到君臣反目的地步,究竟责任在谁?如果蹇叔在劝谏时能注意说话的方式态度,讲究策略,而不是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教训后生晚辈的架势,也许穆公会重新

9、考虑出兵的事。如果蹇叔能在军队出发前主动找穆公好好谈谈,而不是哭着说丧气话,也许穆公不会对其破口大骂,连自己的君王身份也不顾了。如果蹇叔能够在送儿子参军的时候主动找孟明等将帅分析敌情,告知防御策略,而不是只向儿子哭诉,也许秦军不至于在崤之战中一败涂地,连三军统帅也被俘虏。) 小结:为人处世,要学会艺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意图。与别人交谈时,要注意说话的对象、时间地点场合,努力营造和谐的气氛。尤其是向别人提意见或建议时,更要注意方式方法。良药可以不苦口,忠言也可以不逆耳。 六、合作探究,分组活动:把握文中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各小组选择一个人物,为课本剧写一段角色分析。 烛之武:个性鲜明,才华出众却一

10、直不得重用,牢_满腹,但深明大义,能够顾全大局,只身入虎口,成功游说秦伯退兵,可谓智勇双全的爱国辩士。 佚之狐:老谋深算,有远见卓识,但城府很深。(这个人的个性思想值得深入研究。) 郑伯:善于纳谏,知错能改。 秦伯:唯利是图(可以引导学生参考阅读课后练习三) 晋侯:头脑清醒,理智行事,深谋远虑,能够随机应变,有常人所不能及的宽阔胸怀,终成一代霸主。 小结:这篇课文中,烛之武是主要人物,作者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正面表现了他的鲜明的个性和杰出的辩才,他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他的人物都从侧面烘托了烛之武的智勇双全。虽然这些次要人物只有片言只语的描写,但都形象鲜明,个性突出。我们在写作中,也要注

11、意运用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七、布置作业: 1、归纳语言点 2、以“说话的艺术”为主题设计制作一份小报,在班上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生朗读课文,探究学习 1、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待形势(“晋侯、秦伯围郑”,两大国围一小国兵临城下,形势严峻);围郑原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两事与晋利害相关,和秦利害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驻军位置(“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2、佚之狐的话对刻划烛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3、郑伯是如何说服烛之武的?

12、当郑伯准备使烛之武见秦君时,却遭到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鲜明地流露出对年轻时未被重用而产生的牢_与不满。而郑伯则表现得大度宽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责,动之以情;后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于是,烛之武只得“许之”。 4、“夜缒而出”四字能否删掉? 不能,这四个字说明_完全包围了郑国,连城门也打不开了。进一步说明兵临城下的严峻形势。 5、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 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说明亡郑利晋,动

13、摇秦亡郑决心。 进一步说明保郑利秦,以利益_使秦舍弊求利,考虑退兵 再以历晋对秦的背叛,离间_联盟。 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使秦决心退兵。 小结,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甚至获得不仅于此的好处:秦郑结盟,秦派军队戍守郑国。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6、第四段可否删掉? 不能,晋的退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卓越的外交才能,同时刻画了晋文公的霸主形象。面对风云突变的局势,晋侯没有感情用事,而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

14、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二、写作特点 1、叙事有波澜,引人入胜 2、写人个性鲜明,正侧面描写相结合 作者通过语言对烛之武作了正面描写,不管是牢_,还是说辞,都集中地刻画了一位出色的辩臣的形象。而佚之狐的推荐、郑伯的自责,退秦师的事实,都从侧面烘托了这个人物。正侧面描写的结合运用,使烛之武的形象有血有肉。他的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值得我们学习。 三、讲解课后习题并布置作业 小练笔:设置一个情境,劝说某人接受你的意见或者建议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2 一、教材 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_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_矛盾,任凭三寸不

15、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_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保卫郑国。文章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文章,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

16、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标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目标设定,本文确立三个教学重点。 1、理解好把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 3、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 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17、,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教学难点。 二、教法 针对文言文基础知识必学,本文特点必掌握,思想教育必做到。教学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处置措施。因此,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习基础,结合我的教学特点,我将用一下方法进行教学: A、自学、诵读、讨论、总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习。 B、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启发讨论、师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成教学。 选择教法的依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

18、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要做到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在教学时重点采用诵读的方法,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深究课文。同时通过多媒体和讲解讨论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进行有效教学。 三、学法 学情分析 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针对这一现状,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要进行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

19、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参照注解大体理解,大声诵读增加语感,动脑分析形成能力。 B、圈点、勾画、批注,疑点、重点、难点、能力点,养成读书好习惯。 C、正确的诵读,_讨论,理性分析 四、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3课时 六、说教学程序 1、布置预习 借助工具书,参看提示、解释,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设置以上预习的依据是: 大纲要求“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总是由一般到特殊,或由整体到具体。学习课文也是如此,先对课文整体感知,然后再精读细研。 2、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

20、趣是的老师。”好的开端,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兴趣。孙子兵法是我国几千年来的智慧的结晶: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三国演义我们最佩服谁:诸葛亮。为什么?生答: 当大敌压境,当国家将亡,我们将怎么办?几千年前的烛之武为我们提供了借鉴,请看烛之武退秦师。 3、教学新课:四个方面 A、基础知识 整理文章中重点词、词组、句式 实词:贰军师子是鄙远陪赐朝夕版唯 一词多义:若说辞鄙微之 词组:以为

21、“所”字词组 句式:判断句宾语前置句 B、课文内容理解 启发诱导,讨论探究 1)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讨论) 由此问题引出文章的第一段,分析战争的原因:三点。 2)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 此段为侧面烘托人物形象。佚之狐的推荐,道出了烛之武卓越超群的外交才能,使主人公未出场时,就引起了读者极大的关注。 3)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i.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ii.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22、。 iii.进一步利益_,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iv.再以历晋对秦的背叛,离间_联盟。 v.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总之,在短短的百余字内,烛之武站在秦的立场上,替秦分析围郑的利弊,层层深入,句句击中要害,又句句打动秦伯,使秦国最终撤去了包围,保全了郑国。整个说辞充分表现出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提问讨论) 此问引出文章的最后一段,这段对事件结果的交代,也顺便表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在盟友变敌友的情况下,晋文公并没有感情冲动,而是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这正是晋文公日后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C、烛之

23、武形象分析,现代观念认知 烛之武综合人才。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良好人际关系,佚之狐。政治观察家,熟知各国历史及现实。哲学家,抓主要矛盾。心理学家,说服对秦君的策略。辩士,语言表达能力极强。爱国志士,对郑国态度。普通人,发牢_。 忠义、智慧、勇敢。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他的一番牢_,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

24、,对_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4.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课后练习二、三 七、说板书设计 烛之武退秦师 郑危在旦夕(形势)_围郑 临危受命(忠义) 烛之武夜缒而出(勇敢)秦军乃还 智说秦君(智慧) 郑转危为安(结果)晋亦去之 补充说明:教师教学预案只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教学的一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确保实现教学目

25、标的基础上,灵活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次序等。 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

26、退秦师的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解释疏通文章。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当我们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敬慕那些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

27、高深若山海。”这是朱彝尊_考中对左传的高度评价。这里的“左氏”,司马迁认为是春秋时代鲁国盲人史官左丘明,他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写到:“鲁君子左丘明惧_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东汉的班固也持此观点,但由于文献不足,左传的作者迄今尚无定论。 但这丝毫无损左传的光辉,它是继春秋之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

28、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 总之,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三、放录音(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正音)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生字:函(hn)氾(fn)佚(y)缒(zhu)阙(ju) 多音字:朝(zhao)(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逢(png)(人名逢孙) 通假字:“知”通“智” 提问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_

29、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资料显示_围郑形势图 四、简介_围郑形势图 这是秦国,都城为壅。这是晋国,都城为绛。这是郑国,都城新郑。晋郑彼邻,秦如攻打郑国,的确如烛之武所言:“越国以鄙远。”当时,晋军驻扎在函陵,即新郑县北;秦军驻扎在汜水南面,离新郑也不远。大军压境,郑国危如累卵。烛之武退秦师中所记述的就是_攻打郑国之前展开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是这场外交斗争的主角,他身负君命,只身赴秦,说退秦军,实属不易。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与次文相关的历史史实,对我们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资料显示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

30、一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卻芮的意见,厚礼_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_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

31、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

32、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放录音,学生再次整体感知课文。放录音后,学生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解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检查复习 提问: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回答:编年体史书。 提问:左传记叙的史实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这部史书对后世史学

33、和后世文学都有极大影响。 提问: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并简述与其相关的史实。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学生稍作思考,然后一一作答) 回答:(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应译为: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以其无礼于晋”则指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出亡途中路过郑国,郑文公不礼之事。“且贰于楚也”指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前郑文公背晋助楚,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城濮之战,楚败,郑文公又与晋侯结盟之事。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34、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应译为: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秦,这是您知道的。“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指的是公元前651年秦穆公拥立夷吾为晋惠公之事,“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则指夷吾公元前651年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而即位之后又反悔之事。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应译为: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这句话则指秦穆公在公元前636年帮助重耳成为晋国国君之事。 二、指导朗读,理清思路,简析文意 1.检查朗读情况,采用个别朗读与集体朗读的形式,抽查生字、多音字、通假字的掌握情况。 2.教师作朗读

35、常规指导:“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指反复诵读,文意会愈加清晰,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因此同学们要勤于读,认真读,非常投入地、研究性地读。那么,如何才能读好文言文呢? 文言文朗读应特别注意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 关于停顿。朗读时常在句子前后和中间作或长或短的停顿,一方面出于换气的需要或使层次分明,另一方面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朗读中的停顿一般有语法停顿和逻辑停顿。标点符号所表示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属于语法停顿,标点符号的停顿长短为“、”“,”“;”“:”“。”,“?”“!”“”,这个长短的确定也不是绝对的,应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适当掌握和处理。段落内部、句群之间的停顿要长些,段落之间的

36、听多又要稍长些。朗读骈体文或诗歌,要注意节奏停顿,节奏停顿连而不断,与“、”停顿稍有区别。另有逻辑停顿,在没有标点符号处,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也应作停顿(这些将在具体的语段中提示)。 关于语速。议论文和说明文以中速为宜,其他文体(如记叙类、抒情类)则依据情节的进展和感情表达的需要来安排。如内容是激动、欢快、紧张,思想感情慷慨激昂、豪迈奔放时,语速要相对快一些;如内容是痛苦、悲伤、低沉、抒情的时候,语速要相对慢一些。 关于重音。朗读时,句子中的某些词语需要重读,比如句子中作谓语的动词要重读。例如“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中重读的词语为“军”;表示性状和程度的状语常常也要重读,如“能面刺寡

37、人之过者,受上赏”“太后盛气而揖之”中重读的词语应为“面”“盛气”;表示性状强调的定语要重读,如“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中重读的词语应为“亿丈”“不测”;表示结果或过程的补语要重读,如“却匈奴七百余里”“非抗于九国之师”,其中“七百余里”“九国之师”应重读;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常常需要重读,如“当此之时”“此四君者”中“此”要重读。除以上五种外,句子中某些重要突出或强调的词语常常也需要重读,这是因不同的语境而定的,故放在具体篇目中指导。 关于语气、语调。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语气、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应读出句子的特有语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疑问语气读升调,感叹语气读降调

38、。 (这些内容同样用于其他篇目的朗读指导,故后面将不在赘述) 3.放录音(提醒学生要认真听) 4.齐读(速度较现代文要慢,句读要清) 5.指导学生诵读、理解 第一自然段 诵读指导: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是本段关键一句,语速要较慢,尤其是“且”处应稍作停顿,“也”字要拖长声音。此句读完,稍作停顿,再起后句“晋/军函陵,秦/军汜南”。“晋”“秦”之后要略作停顿。因为“军”在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当“驻扎”讲。 (领读,齐读) 提问: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明确:_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既道出了_围郑的原因,又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烛之武

39、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尝试背诵) 第二自然段 (让一位诵读基础好的同学先读一遍) 诵读指导: “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无可奈何慨叹,要读出伤感的基调,而郑伯,面对烛之武的牢_,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不满,而是从谏如流,反省自己,情真意切,因此,郑伯之言一定要读得心平气和。 (领读,齐读) 提问:面对为难,郑国君臣的表现如何? 明确: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秦师的重任。 (齐读) 第

40、三自然段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诵读指导: 本段是全文的重点段落。烛之武“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言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

41、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_联盟的虚伪性。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

42、利晋,唯君图之”句。 (领读,齐读三段) 提问,在此段中,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退兵的?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再齐读一遍) 第四自然段 诵读指导: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句,“微”后果作停顿,因“微”是连词,表假设,为“假如没有”之意,“夫人”的“夫”是指示代词,为“那”。“因人之力/而取蔽之”句“因人之力”后要略作停顿。 (齐读,然后指名学生读) 提问:本文是如何结尾的? 明确:以晋文公再风云突变中,头脑前行,毅然撤军作结。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 (齐读课文)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郑危在旦夕_围郑 临危受命 烛之武夜缒而出秦军乃还 (义勇)智说秦君 转危为安晋亦去之 小结:_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忠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