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设计12篇(小学论语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705382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51.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教学设计12篇(小学论语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论语教学设计12篇(小学论语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教学设计12篇(小学论语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教学设计12篇(小学论语教案设计).doc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论语教学设计12篇(小学论语教案设计)论语教学设计1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 2、学会阅读方法: 读选文的方法:强调重点实义词; 养成质疑的学习习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选文含义,并能古为今用; 对比阅读,群文阅读方法的渗透。 3、激发诵读论语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重点讨论理解论语中的“勇”,以此为点进行导读教学。 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千百年来,像乳汁一样滋润着咱们中华儿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和学习。揭题:第六课,论语节选二。 2、 论语知多少:大家还记得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吗? 3、

2、 PPT复习。老师补充中外名人对论语的评价。 4、 听到这些评价,你有什么感想? (二) 书读百遍 1、学习古文,我们最基础的方法是什么? 自由读节选第三条,老师提示三条标准。 2、个人朗读展示,生生评价,师评价。引导发现朗读诀窍:重读重点词。 3、齐读,赛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4、填空读。 5、引导背诵。 (三)其义自见 1、质疑不理解的词语。 2、结合读本中的“导读驿站”大致理解含义。 3、 师考查: 子路和孔子谈论的是()和()。 孔子认为()是()的基础,有()更要有()! 4、 师小结板书:有勇有义 5、 讨论:在平时生活中,你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或者见过别人做过哪些有勇气的事情

3、呢?谈一谈。 6、师小结。引出论语中其他对“勇”的言论。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子曰: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7、生讨论含义,师小结。 (四)拓展对比: 1、 古今中外,对于“勇”,大家都有不同的描述,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勇敢或勇气的名言警句呢?交流。 2、 介绍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课堂阅读一部分。 (五)自读选文前两条。 (六)课堂总结: 1、今天这节课,大家在读书方法上或者做人道理上有什么发现与收获呢? 2、简介论语其他方面内容:孝、悌、忠、信、智、(勇)、恕。 (七)作业: 1、继续诵读论语节选,背诵第六课。

4、 2、对比阅读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绘本勇气,想想你心中的勇敢是怎样的? 论语教学设计2 论语十二则 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 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教法:朗读教学法 探究法 归纳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通过熟读,明白其内涵,通过讨论,掌握其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孔子及论语简介 (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

5、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 (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一)内容提要 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 (二)问题设计

6、 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 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 2.论语篇名的由来 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 3. “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 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

7、数字。 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 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 (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

8、和警句等。 成语: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见贤思齐 择善而从 格言警句 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四)正确认识和评价论语 一个时期以来,孔子及其论语似乎被人神化,其实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因而,在诸子百家中,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但这并不等于说,

9、论语就是中国文化,孔子就是真正的圣人。 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文中关于学习、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端正从师态度,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本文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文中关于师生学习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

10、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一、知识链接: (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许多光辉的文化巨人,他们的思想和著述对我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对全人类都产生过影响。其中,孔子这是这样一位先哲圣人。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讲道: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 (二)、结合解释,阅读本文,掌握如下基础知识。

11、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喟然()莞尔()饥馑()哂笑()沂()牖() 2、掌握如下通假字。 君子一言以为知 道之斯行 夫子矢之曰 毋吾以也 鼓瑟希 莫春者 3、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 叔孙武叔毁仲尼: 多见其不知量也: 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 循循然善诱人: 如有所立卓尔: 当仁: 子之武城: 莞尔而笑: 予所否者: 饥馑: 由也为之: 比及三年: 且知方也: 以俟君子: 舍瑟而作: 异乎三子者之撰: 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是故哂之: 4、特殊句式或用法。 博我以文: 是丘也: 不吾知也: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教学过程: 一、经过前面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于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12、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出名的有七十二人。这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人是怎样对待他的弟子的呢,孔子的弟子对是如何评价他的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将来了解这些问题。通过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于孔子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结合解释,疏通文意。 1、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2、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智,一言以为不智,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

13、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3、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4、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5、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6、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7、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8、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誓之曰:予所否

14、者,天厌之!天厌之! 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稀,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

15、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1、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12、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3、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三、探究研讨 1、在孔子弟子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呢?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

16、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仲尼,日月也。 3、从第三节中找出孔子是如何教导弟子的? 4、从第四节中找出能够体现孔子品质的语句。 5、孔子为什么会比较同意曾点的看法呢? 6、“当仁,不让于师”,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这种思想现在还有意义吗?为什么? 四、词语积累 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五、请同学们整理有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并选择其中一两条,结合当今实际情况,谈一谈对其教育思想的理解。字数不少于500字。 参考答案 一、知识链接: 2、知通智道通导矢通誓以通已希通稀莫通暮 3、诽谤只,仅仅叹气的样子更

17、加步一步有次序地卓越、突出的样子,尔是形容词、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然遇到,面对往、去微笑的样子 我灾荒、荒年治理等到儒家伦理道德和学等到起来 陈述用谦让因此 4、使动用法判断句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教学过程 二、结合解释,疏通文意。 1、叔孙武叔诽谤孔子。子贡说:不要这样吧,孔子是诽谤不了的,其他人的贤良,象丘陵一样,还可以超越;孔子却象日月,别人没法超过。虽然有人要自绝于日月,但对日月又有什么损伤?只能表明他不自量而已。 2、陈子禽对子贡说:你是谦虚吧,孔子哪里比你强?子贡说:君子说一句话就可以表现出是否明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谨慎。孔子的高不可及,如同天不能搭阶梯爬上去一样。他

18、如果有机会治理国家,就能做到传说的那样,得到老百姓的全教学过程 3、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越仰望越觉得高耸,越钻研越觉得深厚;看 着就在前面,忽然却在后面。老师步步引导,用知识丰富我,用礼法约束我,想不学都不成。我竭尽全力,仍然象有座高山矗立眼前。我想攀上去,但觉得无路可走。 4、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人和仁人,我岂敢当?不过,永不满足地提高修养,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则可以这么说。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做不到的。 5、孔子说:面对仁道,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 6、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教学有保留吗?我没有保留,我没什么不是同你们一起做的,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7、孔子去武城,听到弹琴唱歌的声音。

19、孔子微微一笑说:杀鸡哪用得上宰牛的刀?子游对他说: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学道就会爱护别人,小人学道就会服从指挥。孔子说:同学们,子游说得对,刚才我是在开玩笑。 8、孔子会见了风流大美人南子,子路不高兴。夫子发誓说:若我有歪心,老天讨厌我吧!老天讨厌我吧! 9、孔子说:颜回真贤德!一篮饭,一瓢水,在陋巷,人人都愁闷,他却乐在其中。颜回真贤德!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孔子说:不要顾及我年长,而不敢讲真话。你们经常说,没人理解你们,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打算咋办?子路急忙说:较大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饥荒肆虐,我来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孔子微笑

20、。冉求,你怎样?答: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精神文明,要等能人来教化。公西赤,你怎样?答:我不敢说能干好,但愿意学习。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愿穿着礼服,做个助理。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么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着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后,曾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样?孔子说: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您为何笑仲由呢?治国要讲礼让,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笑他。冉求谈的是

21、治国吗?怎么见得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国呢?公西赤谈的是治国吗?祭祀和外交,不是国家大事是什么?如果公西赤只能当助理,谁能当总理? 11、伯牛生病。孔子去探问,从窗口握着他的手,说:快要死了,命该如此吗?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这样的人竟然会得这样的病! 12、颜渊死,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13、颜渊死,孔子痛哭。身边的人说:您不要过于悲痛了!孔子说:过于悲痛了吗?不为他悲痛为谁悲痛? 三、探究研讨 1、孔子是一位学识丰富、谦虚有礼、道德高尚、施教有法、毫无自私之心的圣人。 (同学们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一些体现这些品质的语句,加以仔细体会) 2、他人之贤者,丘陵也。

22、仲尼,日月也。 通过比喻说明了孔丘是他人无法超越的。 3、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抑为之不厌,诲之不倦。 5、6、略。 四、循循善诱、莞尔一笑、杀鸡焉用牛刀 论语教学设计4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解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

23、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

24、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

25、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

26、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

27、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教学设计5 、认读字词。 、理解各则语录。 、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

28、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页) 二、认读课文(分钟左右) 、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解释。 、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解释,说译文。 、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分钟左右) 、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

29、己不懂的词句。 、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 与学习 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前),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在成语类记

30、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难句翻译类练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31、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背诵论语十则。 、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

32、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论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

33、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解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型选用诵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1结合解释,走进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

34、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 字音: 曰(yu)说(yu)愠(yn)逾(y) 罔(wng)殆(di)好(ho)焉(yn) 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方法一:译文背诵法 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解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35、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 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3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归纳板书。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点拨:“有朋处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

36、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方法三:交错背诵法 1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或学生背上句,教师背下句。 2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同桌相互背诵。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学生选用一种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背诵单独抽背教师评价全班齐背。 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定会灵活掌握各种背诵方法,提高背诵效率。同时,老师也希望大家在将孔子教育教育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终身学习的效果深入结合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中,开创美好的人生。下面,让我们在齐声背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附:板书设计 论语六则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7、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七十而从心所欲 教学反思: 一节语文教学课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上明确学习目标,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诵读课型主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诵读,通过译文背诵法、理解背诵法、交错背诵法,让学生在反复读课文中理解课文内容,并进一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这样就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动参与者,教师成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把课堂时间充分的还给学生,学生也会感到从学习中获得了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论语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38、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2、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2、写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

39、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3、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40、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4、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