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次品教学反思12篇(简单的找次品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找次品教学反思12篇(简单的找次品教学反思).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找次品教学反思12篇(简单的找次品教学反思)找次品教学反思1 想快捷准确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这样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学生少了发现后的欣喜与快乐,缺乏比较、综合等思维能力的锻炼。为此,我今天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了结论。这样的教学显然费时较多,练习二十六第4、6、7题都没能在单元时间内完成,必须再增加一个课时练习课,但学生们学得开心,思
2、维十分活跃。 在教学例2时,学生们发现9个物品不可能按教材所说分成4份(2,2,2,3)放在天平上称。因为将其中两个2放在天平上称过以后,剩下的2与3是不同能可时放在天平两边的,所以这种分法应该改为分成5份,即(2,2,2,2,1)。而这种方法实质与9分成4,4,1是一致的。因此,学生认为教材这种分法不合理。不知大家怎么认为? 因为9不能平均分成两份,因此学生们普遍选择了分3份。个性化解法丰富多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4,4,1;3,3,3外,还有2,2,5和1,1,7两种不同分法。这些分法中除平均分成3份以外的分法外,其它都至少需要称3次才能保证找出次品,所以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己发现了解决问题
3、的策略。一是把待分的物品分成3 份;二是要分得尽量平均,能够平均分的平均分成3 份,不能平均分的,也应使多的与少的一份只差1 。 最后总结规律: “只要记住物品总数在23之间,需要称1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在49之间,需要称2次;在1027之间,需要称3次。”我引导学生独立阅读137页的“你知道吗”。大家普遍认为这种方法好,如果是填空题可以根据表格快速填写,节省时间;如果是解决问题,可以根据表格核对自己的结果。但记不住数据怎么办?“从上表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对照数据寻记忆窍门。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刘思源同学就发现了隐藏的规律。“要辨别的物品数目23;49;1027;2881”,
4、这里的后一个数3,9,27,81都是不断乘3得来的。因此,只需记住第一组数据,然后将3依次乘3,即可得到每组数据的第二个数,第一个数则是前一组数据中第二个数+1得到的。 找次品教学反思2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美国挑战者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3瓶钙片中找到
5、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2个玻璃球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2个、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4个、8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2个、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4个、8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8个、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运用规律探究更大的数,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
6、、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找次品教学反思3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找次品教
7、学反思。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优点与不足。 一、优点 (1)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首先,我以讲故事美国航空飞机爆炸导入,抓住学生好奇心理,(飞机的爆炸真的和一个次品有关)课一开始,发挥学生对新课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主体意识。而后又加以课件来解决他们心中的某些疑问,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民主导学中渗透“退”也就是“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我在教学中体现了华罗庚“退”的数学思想善于“退”足够“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也是学好数学的一个诀窍。把复杂的问题退回简单化,再从解决简单的问题中发
8、现规律,用这个规律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就设计了让学生猜“从81瓶钙中找一个次品,用天平称,至少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学生猜无论如何都要81次,有的说42次。要解决这个难题,我们首先研究2瓶,3瓶5瓶等逐渐寻找规律和方法,最后找到“平均分3份来称所需次数最少”的方法,然后用找到的方法来解决从81瓶中找次品的问题。后来经过探究后发现从81瓶中找次品只需4次即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之中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数学的奇妙!从而激发了学生数学的学习欲望。 (3)展示交流中体验“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猜测与验证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
9、“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接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加以证实。”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猜想验证思想方法的渗透,以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本节课就让学生经历了“实验探究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首先从9瓶中找1瓶次品的几种方法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次数最少,是否无论是多少瓶都是均分3份的方法所需的次数最少那?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就必须再用一个例子去实验,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学生通过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了数学结论,更重要的是逐步学会了获得数学结论的思想方法猜想验证,提高了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不足 在得出待
10、测物品是3的倍数后,我适当将知识进行了拓展,学生经过观察后,很快地分别说出了所要称的次数。这一拓展,有效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当然不足之处也有很多:(1)本节是思维训练课,但最终是不是所有的同学的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呢?现在反思一下,确实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2)另外所用的图示的办法,应该多做讲解,要让每一位同学能熟练的运用它。 (3)在板书中由于看到黑板是一块,本来设计的板书临时改为2列,结果出现了板书中“操作方法”占了2行。总之,这次教学优质活动给我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找到自身的不足,方可对症下药!我深信,只要我们想方设法摸清学生的学
11、情,找到他们的现有知识起点,不断改变教学方式,使他们乐学、爱学、好学,定会为学生和自身成长辅垫出一条坚实之路! 找次品教学反思4 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追求心目中的理想课堂:直面学生的数学现实、尊重教师的个性创造、目标落实有效、学生持续发展。而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反思发现不足,从而改进教学设计。最近教研室开展了“一课同上,同课异构”活动,作为青年教师的我经历了两周的精心准备,并进行了多次的的课堂实践之后,感慨颇多,收获颇多,并对有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美好的预设理想的课堂 找次品这节课属于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
12、最优方法。 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先从3个零件中找一个偏重的次品,再从5瓶口香糖中找一个轻一点的次品,让学生初步掌握找次品的基本方法,接着再来分析9筐松果中找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用12个零件进行验证,最后设计的巩固练习是:有15箱饼干,其中有一箱是次品,轻一点。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把它找出来?该怎么分?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做一做(称的过程),然后同桌说一说(怎样称的)。看着学生们动手又动脑,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我也禁不住加入其中。精心预设后的课堂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生机勃勃。在这时问题出现了,学生在验证时发现12个零件不用平均分成3份,平均分成4份,3个3个的也可以只用3
13、次就找到次品。我随即问道:“有没有比平均分成3份更少的分法?”学生:“没有。”“一般情况下我们就平均分成3份去称,次数一定是最少的。”我仓促的进行了小结。40分钟的课堂就这样结束了,带着遗憾,带着疑问下了课。 二、精雕细琢,和学生一起收获着 课后我又反复解读教材,回忆着课堂上的一个个镜头,听了其他老师的点评和建议,我重新备课,又进行了第二次上课。 这次我是这样预设的,把3个零件和5瓶口香糖作为学生研究的起点,3给以最优策略的暗示,5给予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师生结合共同研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述能力,而9个零件是研究的主体,学生独立自主研究,找出最优方案,并体会最优方案的道理。将待测物品
14、平均分成3份这种方法,在第一次称时,能确定合格品的个数最多。无论天平是否平衡,都能一次排除三分之二的合格品。将第二次称的范围缩小到待测物品的三分之一。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这次我把原来的巩固练习换成了有趣的小游戏猜一猜,猜猜如果有27个、81个、243个待测物品,要想找出唯一的次品,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一定能找到次品?让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知识实现思维的跨越,并从中发现规律,如果待测物品个数3,那么找次品称的次数会加1。课堂上学生们积极举手发言,交流想法。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提高,进行优化思维的.渗透。 本节课所研究的待测物品个数
15、都比较特殊,都是3的倍数,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我准备第二课时再研究其他普通的一些数如8个、10个等。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面对新的教学内容,我们习惯性的反应就是“难”,可经过这次磨练,我才发现不是教材难,而是自己太“懒”,不愿意去学习,不愿意去思索,其实方法总比困难多。有效的课堂需要精心的预设,有效的课堂需要不断反思。 找次品教学反思5 找次品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通过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
16、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优化找次品的方法。 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试验明白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体会运用优化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主要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本节课先分析从5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教材虽然给我们提供一个基本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过程如何展开;优化在什么时候妥当;还需要教师充分地备好课。 充分的动手操作和课件直观演示是学生分析找次品次数的基础。本节课
17、是属于思维训练课,所以难度较大,比较抽象,学生学起来会有困难,特别是对学习能力中下的学生。这节课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学具,让学生借学具模拟称一称,并小组交流方法,同学间相互帮助,让学生都能理解找次品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为接下来符号化分析称球过程打下了基础。课堂上还有一部分同学一直很安静,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调动起来。 本节课中教师力图渗透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比较,分析、猜测等方法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我觉得,如果单单让学生获得一些有关找次品的知识似乎意义不大,而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也不可能在一节课中一一认识,只有具备了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乐于探索的心,才能更多更好的学会找次品的方
18、法乃至认识更多更广的生活世界,这也是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经常要体现的重要思想。 找次品教学反思6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中安排的教学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再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首先安排了从3个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继续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继续发现多种方式找出其
19、中的1个次品。最后安排了从12个找出次品,这次提高难度要通过写一写的方式找出次品。总结以上三种情况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在数学广角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一直是我们数学教学学科的特色。我在教学时渗透了一定的数学思考方法。本课的开始我就渗透了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方法,然后在学生众多的策略中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就渗透了不完全归纳法,优化策略、分析,
20、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 学习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在解决问题中展开观察、操作、猜测、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最优策略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中我认为还有以下方面没有做好: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还要说不同的方法,我没有给他机会,没照顾到个体差异;再者从5个待测物品中找较轻的一个中,有一学生举出了分成“2和3”的方法,面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机会对学生进行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渗透;最后是在对从9个物品中找一个较轻的比较归纳中,总结比较仓促,使得学困生在这方面的理解上还有些困难。这些都需
21、要努力改进和提高。 找次品教学反思7 找次品教学反思找次品一课是以“找次品”这一探索性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主要力求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设计意图。1从简单问题入手,理解找次品的含义,并用直观方式清晰地表达推理过程。 学生在本单元学习之前很少接触“找次品”问题,没有相关的学习与生活经验。而教材中的“次品”与日常生活中提到的“次品”有所不同:它指从外表看完全相同的零件,其中重一些或轻一些的那一个就是“次品”。首先,让学生认真读题,充分理解题意,理解“找次品”的意思,了解“正品”“次品”的含义,丰富生活经验。3个零件中有1个较重的次品,任意
22、取2个放在天平两端,天平有可能是平衡的,也有可能是不平衡的。非常重要的一点,这里所指的天平并不是一架实物天平,而是利用天平平衡原理抽象出的数学化形式的天平,借助它进行逻辑推理。说理时,引导学生尽量用规范的语言“如果天平平衡如果天平不平衡”来表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推导的过程用直观图或流程图辅以文字说明来记录和推导,这一点尤其重要。2.充分经历“比较猜测验证”的探究过程,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 “至少称几次能保证找出次品”是理解的难点,这里要让学生理解“能保证”是指每一种可能的情况都要考虑,“至少”就是指在保证一定能找出次品的各种方法中称量次数最少的那种方案。“找次品”的最优策略有两个要点:一是
23、把待测物品分成三份,二是尽量平均分。教学时从“8个”的情形开始,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将推理过程用直观图清晰、简洁地表示出来,然后将找次品的不同方案记录下来。从8个零件中找次品,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平均分成两份(4,4),但会发现运用这种分组方法称的次数不是最少的,分成3份(3,3,2)的方法才能使称的次数最少。使学生体会到只有将次品确定在更小的范围内,称的次数才会越少。有了在8个零件中找次品的经验,接下来处理在9个零件中找次品的问题时,受天平平衡原理的暗示,学生会自然想到(4,4,1)和(3,3,3)的分法。把两种方案进行对比,感受到分成三份的情况中,平均分的方法称的次数最少。如果不能平均
24、分呢?再去研究在8个零件中找次品的最少次数,会发现尽可能平均分可以使称的次数最少。最后层层递进,逐渐感知理解找次品的最优策略。3.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说”的训练,初步感受“化归”思想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找次品的问题,在练习中要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在找次品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借助直观学具推理、用直观图或流程图直接推理、用口头叙述。让学生多“说过程”,通过说体会到“尽可能将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的最优策略,培养逻辑思维推理能力。有了例题的学习经验,学生在练习时就可以直接利用前面已有的结论。如“做一做”中将28瓶盐水分成三份(9,9,10),称一次后就转化为“从9个或10个物品中找次品”的已学知识
25、。 找次品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
26、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
27、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
28、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找次品教学反思9 新教材中的“数学广角”一直是教师感叹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内容,这次“找次品”也不例外。为了让学生低起点,拾级而上,我将例1单独作为一课时来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有成功也有困惑: 一、两处成功 1.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 想快捷准确地解决此类型问题,教师可以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结论性的解题方法,即每次尽量将物品平均分成3份(如不能平均分时,也应使每份的相差数不大于1),然后用大量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强化这种方法。这样
29、的教学虽然短时高效,但却只重结论,忽视了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为此,我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独立探索、尽量地显现他们的不同称法,最后通过对比发现结论。如我首先安排了从28个零件中找次品,采取学生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猜想探究的方式教学。要求学生说出各
30、种找次品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其次安排了9个零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如分几份最好?每份几个最好?引导学生发现把零件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进一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法。 2.重视“数学化”。 用语言描述找次品过程,当遇到使用天平次数较多时,叙述起来十分麻烦。在例1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更乐意用绘制简单天平示意图的方式表示找的过程。可是随着物品个数的增加,这种方式虽然形象直观,但毕竟不方便。“繁”则思变,教材137页第5题用简单文字加箭头的方式清晰描述过程10
31、个物品分成3份:3个、3个、4找次品。这种方式比画天平简洁得多,但有没有更简便的记录方式呢?教参中为我们介绍了一种树形图。这种树形图用小括号代替了“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别是几”的叙述,一目了然。同时还吸收了箭头示意图的优点,用两个分支表示称得的不同结果。但我觉得“天平两边各放3个”这类语言能否符号化,使图示更具有数学味,也更简洁。当天平两边各放3个平衡时,再将4个物 品分成3份,1、1、2,后面也应按前面格式写明“天平两边各放1个”,接着按平衡或不平衡分析,这样思维才能完整体现。经过自己的修改,我将树形图改为如下格式: 我通过在两个数字下划线的方式代表“将这两堆物品分别放在天平两边”,这样既
32、减少了文字,又方便最后统计次数。每种情况,最后只需数一数共划了多少条横线即可,既准确、又形象。 二、两点困惑 其一、找次品的题目一般都是求“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在使用树形图记录中,是否必须在最后标明谁是次品。即上图是否必须像这样写: 其二、当所分物品是偶数个(如4、6、8)时,我发现学生更亲睐于将其平均分成2份。这种分法在总数是4和6时,并不影响最少次数,但如果是8个物品时,如果平均分成2份,则至少需要3次,而如果分成3份(3、3、2),则只需要2次就可以找出次品。所以,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应尽量将物品分成3份,能够更好找出次品“找次品”教学反思显得有些牵强。在练习中,有部分学生仍旧
33、痴迷于平均分成2份的方法,在“做一做”中就有部分学生将10分成5和5,用这种分法同样也能做出正确结果,这时教师该怎样评价? 找次品教学反思10 本周四我与孩子们学习了找次品,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我认为这是一节生活思维训练课。 问题导入切近生活 “商品店有86个玩具,但是有一个是次品,而且这个次品较轻”。抛出这个问题,有的学生问什么是次品?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畅所欲言:轻重不达标,光滑度不达标,含量不达标等等,孩子们的思维一下打开了。今天研究的玩具中的次品属于那一类?轻重不达标。(板书:找次品,轻重) “轻重不达标,用什么工具能找出来?”学生想到两种工具:天平和秤。“大家说
34、说你会用什么工具来找这个次品?理由是什么?”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用天平节约时间,因为天平就有两种情况:平衡和不平衡。(板书:天平,平衡不平衡) 有了生活经验做铺垫,学生学习起来思维活跃。 探究新知退而求之 “86个玩具太多,研究起来困难,怎么办?”“从小数开始研究!”对!正如华罗庚爷爷所说: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起始,而不失去重要地步,是学好数学的决窍。即对于表面上难以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退步考虑,研究特殊现象,再运用分析、归纳、迁移、演绎等手法去概括一般规律,使问题获解。 我们从2个开始研究,又研究了3个。到第4个时,孩子的方法就不一样了:先分成(2,2)和(1,1,2)来秤,都是至少两次就保证
35、找出轻的次品。5,6,7都跟4一种情况,孩子们方法还是集中在分成两份或者三份,但至少的次数是一样的。 8个,同学们的方法就多了。小组讨论集体辩论,发现开始分成三份(3,3,2)用的次数少,就能保证找出次品。 “三份怎么分?”这里联想到抽屉原理中的“尽可能平均分”,因为最多的份与最少的份相差1。 “为什么分成三份,保证找到次品的次数最少呢?”同学们又进行了深度思考。第一次,尽可能的平均分成两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二分之一;分成三份,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那分成四份是不是就是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四分之一,以此类推呢? 孩子们又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深度思考。两份,三份,就能一次保证判
36、断出次品在哪一份中。而分成四份,一次不能保证找出次品在哪一份中?需要两次才能确定次品在哪里?也就是两次才确定次品在总数的四分之一,那么比分成三份,一次确定次品的范围为总数的三分之一小。由此得出结论:尽可能平均分三份,是为了缩小次品的范围,而且是最小的,这样找次品用的次数就少。 拓展提升总结规律 学生自主找9-28个物品中的次品,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前提:有一个次品轻或者重。保证找到次品的最少次数,规律:1-3个秤一次,4-9个秤二次,10-27个秤三次,以此类推。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产生跳跃,体验找次品策略不断优化的过程,思维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能系统而有
37、步骤地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并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转化为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 找次品教学反思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进行找次品的教学时,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凸显数学建模和优化思想。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的编排是先分析从5瓶钙片中找一瓶次品的方法和次数,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方法,然后再来分析在9个零件中找一个次品的方法和次数,这时进行优化,并且延伸10、11个零件怎么分?有效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
38、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我通过从3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5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9瓶木糖醇中找一瓶次品8个玻璃球中找一个次品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3瓶中建立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根,在5瓶中对找次品的方法进行建模,在9瓶中感受方法的多样性,及时进行优化:这种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所称次数最少,最后在8个玻璃球中进一步优化方法:在利用天平找次品时,首先要把物品分成3份,能平均分时就平均分,不能平均分时就尽量平均分,这样,所称次数最少。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具的直观演示,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用天平实物进行试验,可能会出现诸多问题:学
39、生看不太清楚,实验效果不明显;每一次称时,都需要对天平进行调节与处理,麻烦且费时。但在本节课中,又必须要借助直观演示,帮助学生建模和推理。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天平模型来直观演示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课堂教学时间,同时又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为后面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实现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简洁准确的叙述推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的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我要求学生边摆边说,从而训练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学生的叙述过程中要求语言尽量
40、简洁,如:在天平的两个托盘里各放2瓶,可以说成2,2一称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训练,学生的表述会更清楚,语言会更简洁、准确,学生的思维也会更加的完整、快捷,从而提高了整节课的教学效率。 四、利用已知结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从以往的教学中发现,本课容量大,时间紧,很不容易完成预定教学任务。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根的建立,方法建模时,要求学生要简洁、准确的叙述操作和推理过程,在后面教学中,就直接利用已经发现的结论,不再重复、累赘的叙述。例如:27(9,9,9)第一次9,9一称,然后再从9个里面找次品,就直接利用前面的结论。 “找次品”是五年级下学期数学广角里的教学内容,属于一节思维训练课,主要培养学生
41、的优化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同时掌握找次品的最优方法。这节课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方式进行了设计,反思整节课。 接到期末考试的时间,确实有点紧,在请教有经验的老师怎样讲的前提下,直接让学生讨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学生说:“分组法最省时间。”我直接说:“好!下面讨论怎样分组最优方案。” “我总结出来了,分成三份。”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是3的倍数时,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三份,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找出次品。要平均分成三份哦!” “说的很到位,谁还有补充。” “当待测物品的数量不是3的倍数时,也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每份个数尽可能接近,使多的一份与少的1份只相差1。” “补充的很全
42、面,把樊静祎与刘懿贤的加起来就是找次品的规律。” “好,下面咱们来实战一下!” 让学生把小状元拿出来,开始做!由于刚才讲的快,所以让学生说答案的时候必须说思路。 没有想到,孩子们掌握的这么好!心里窃喜。 找次品教学反思12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它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本节课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辩析、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观察、分析、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3、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数学思考,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价值,提升数学素养。上完这节内容,我自认为这节课上得还算成功。 一、利用信息资源,激发探究欲望。新课的引入,选用美国“挑战者”号火箭升空到火箭突然空中爆炸的视频,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事故的原因是由一个不合格的零件造成的,让学生从血的教训中,懂得了次品的危害,领悟到严格检验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欲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开放学习空间,提供探究平台。整节课教师只是提供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验证自己的方案,展示各种独特的想法,在观察-实践-对比-讨论中选择最优的方案,如:学生从中发现,把待检的产品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若不能平均分3份,每一份的数量只能相差1,保证找到的次数是最少的,这个结论得出的不是教师给的,而学生从众多的方案中,经过比较,自悟出来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三、充分尊重学生,体现个性化学习。教师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在观看影片、寻找方法 、感悟策略 、提炼规律的全过程中,老师讲解的很少,只是在知识关键处引导、点拨、提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的发展。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