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3篇(名师学案九年级下册语文答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3篇(名师学案九年级下册语文答案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3篇(名师学案九年级下册语文答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1 故乡 课文不过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阅读教学不能仅满足于让学生读懂具体的课文,而应该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的语文素养。 本教案从营造轻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围入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反馈展示,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语言,体会感情;理解朗读,积累词语;回顾过程,交流收获;并在的导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习习惯,授与给小说阅读的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提供借鉴。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结构层次,感悟作者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2.分析通
2、过对比写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3.揣摩、品味课文的抒情意味的语言,摘抄积累词语、句子和精彩语段。 4.在阅读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良好习惯,教给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写法表现小说的主题思想的写法。 2.品味小说语言,领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教师导入:同学们喜欢不喜欢读小说?能说说你们是怎样读小说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创作于1921年的一篇小说故乡,并通过这篇小说的阅读,探讨阅读小说的方法。 学生交流预习情况: 1.读各自圈划查
3、注的生字词,交流自学生字词情况。 2.从名、时、地、著、评方面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想一想,小说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原题目故乡前加上定语。 三.反馈展示,讨论交流: 预设以下问题,引导学生交流: 1.讨论课文的叙述的线索和小说的结构层次。 (学生发言讨论后明确:小说按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按时间先后为顺序,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段),写的是故乡的萧条景象,“我”的复杂心情,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闰
4、土的变化;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我追求新生活的执著信念。) 2.学生展示各自在题目故乡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语,并引用文本信息阐释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明确:写的人物有闰土、杨二嫂、母亲、水生、宏儿和“我”;闰土就是的主要人物,“我”是的线索人物。) 2.小说是怎样来描写闰土这个人物的?从哪些方面去对比?请细读课文,搜集信息,完成下边的表格。(用小黑板或投影显示以下表格) 对比内容外貌 少年闰土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
5、周围肿得通红,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凄凉-恭敬”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显得迟钝麻木。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对我态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送我贝壳和鸟毛,告诉我很多希奇的事。对“我”友好,热情,和“我”建立了纯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和“我”之间隔了一层可悲的厚
6、障壁了。 生活态度 捕鸟、看瓜、刺碴、拾贝、观潮 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 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3.从表中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是怎样的形象?中年闰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的小英雄变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讨论并归纳: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产知识,简直是个小英雄;中年闰土,变成了满脸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是封建统治的压迫,使闰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4.“我”对闰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什么样的
7、主题? (明确:当年,“我”因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而羡慕不已;现在,“我”为闰土与我之间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与闰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冷漠、隔膜。闰土这个形象闰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 5.既然闰土的变化已经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杨二嫂呢? (讨论并归纳:其实这也是一种过对比手法,小说以杨二嫂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来对比衬托闰土的淳朴诚实,从更广泛意义上展示人与人关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他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
8、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6.课文从哪些方面去描写杨二嫂的?表现她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明确: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五.品味语言,体会感情: 齐读第三部分课文,品味、领悟小说语言的含义。 1.同学们对这部分课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语句?为什么? (让学生从内容和语言方面谈个性感受) 2.从文中看,“我”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明确:文中的“我”是一个有作者影子,具有进步思想倾向,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形象。) 3.面对回故乡的所见所闻,这位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进步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当时有什么样的感
9、受?“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文中的“高墙”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讨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 (讨论并归纳: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 (讨论并归纳:因为鲁迅当时还是个进化论者,这种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么实现,“我”无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实现,自然便害怕起来。) 6.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讨论并归纳: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
10、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课文再次出现海边奇异的图画,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海边奇异的图画是“我”对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在学生讨论后归纳: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句话告诉人们: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实践,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没有;虽然实现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希望才有实现的可能。) 六、理解朗读,积累词语: 老师告诉过大家这么一句话:“学理如建楼,学文如堆沙”。学习
11、语文,强调的是在文本阅读过程中,要注意积累词语、格言警句和精彩语段,丰富自己的词汇,为今后的更好地读写打基础,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词语作业,摘抄中你喜欢的词、句、段,然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全文,圈划摘抄文中词语。 2.挑生读一读各自摘抄的词语、句子、段落。 七.回顾过程,交流收获: 1.故乡这篇小说,我们已经学习完了,通过的阅读,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收获?请同学自由谈谈? 2.同学们都采用了什么方法来学习故乡?我们是学习按怎样的步骤来学习课文的?请同学们回顾学习一下学习的过程。 (引导学生回顾故乡的学习过程,归纳小说阅读的方法:感知小说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语言摘抄积累语词。并引导
12、学生举一反三,将这种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小说阅读中去,反复训练,形成能力。) 八.拓展训练,布置作业: 课外选读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并给鲁迅先生写一封信,谈谈对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经历、人生哲学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九.附板书: 小说阅读方法:感知内容分析形象品味语言积累语词。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2 隆中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新课 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政治,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
13、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
14、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解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lng)倾颓(tu
15、)猖獗(chngju) 存恤(x)夷越(y)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
16、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
17、问除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
18、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
19、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有政治资本;深得人心;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等待时机,兵分两路;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
20、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教师评点第四段。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4段。 2.把下面的一段文字译成
21、现代汉语: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硅,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少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 九年级下册语文名师教案3 隆中对 教学目的: 一、明确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 二、了解诸葛亮的远见卓识以及锐利深刻的战略眼光。 教学难点: 目的1。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提起诸葛亮,我想大家都知道,你记得哪些关于诸葛亮的词语、诗句、故事、对联,说出来让同学们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文隆中对,你们肯定会对诸葛亮有进一步的了解。 (以故事、对联等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22、二、老师介绍三国志,范读课文。 三、生准备分小组比赛朗读课文,为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参照课文解释,自己解读课文,有问题的,做上记号。老师巡视指导,然后集中解答疑难字句,充分相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交流,能够解决疑难问题,为进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课文,了解诸葛亮的政治蓝图及策略,解决课后习题一。 一、请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讨论: (用原文回答) 1、刘备的现状:刘备为什么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2、天下的形势:曹操、孙权、荆益二州。 3、在此形势下,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策略及政治蓝图是什么? 二、再读课文,你如何评价诸葛亮?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完成短文:我眼中的诸葛亮。 第三课时 一、本节课进行比较阅读,将小说中的诸葛亮与史书中的诸葛亮相比较,小说家进行了哪些艺术加工? 二、关于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研究诸葛亮的战略在小说中是如何演绎的。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多种渠道,进一步了解诸葛亮的一生,谈谈你的感受,写在周记本上。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