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6篇.docx

上传人:1564****060 文档编号:9268643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6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6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篇1 小学数学是通过教材,教小朋友们关于数的熟悉,四则运算,图形和长度的计算公式,单位转换一系列的学问,为初中和日常生活的计算打下良好的数学根底。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下面是有关于的意思,一起来看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学问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受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看、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受的制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

2、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受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育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预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预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究竟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

3、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争论,想方法,小组沟通。 (2) 汇报沟通,分组活动。 刚刚同学们想了许多方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教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更多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沟通。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沟通测量结果。明显,同学们和教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一地量,教师也一一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渐渐明白由于选用的是不同

4、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呢?(用一样标准进展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一样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展测量。 (5) 活动延长。 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争论,然后集体沟通。 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由于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需用统

5、一的标准。 二、 积存运用 用手一一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许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需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沟通)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其次课时 课 题:熟悉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1) 通过量一量,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

6、度。 (2)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与沟通,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学问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预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教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

7、教室挂拉花时发觉差了截,同学们预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精确的测量,人匀创造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日就来熟悉“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熟悉厘米 用厘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熟悉厘米。 熟悉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熟悉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熟悉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8、(2) 用厘米量。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量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三、 拓展延长,学会应用 (1)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2)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相互看一看比一比。 四、 回忆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熟悉厘米 用厘米量 (1) 熟悉厘米 熟悉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熟悉几厘米 (2) 用厘米量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课 题:熟悉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

9、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学问技能 (1) 初步熟悉单位“米”,帮忙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 依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忙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问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争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争论法。 教学预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

10、件。 教学步骤: 一、 复习引入 (1) 提问: 量比拟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日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学问。 (板书:熟悉米 用米量) 二、 探究新知 (1) 熟悉“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 熟悉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 积存运用,拓展延长

11、(1) 推断(对的打错的打) 铅笔长15米。( ) 课桌高70米。( ) 一棵树高16厘米。( ) (2)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熟悉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材19页内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要求 使学生初步把握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能正确推断一个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培育学生抽象、概括的力量。 教学重点: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会推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教学方法: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学具: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2、(10分钟) (一)根本练习 1、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2、能同时被2 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提醒课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三)让学生依据课题提问题。 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展评价、标准、整理后说明:教师依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归纳、整理、补充成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只要同学们能依据自探提示仔细探究,就能弄明白这些问题。)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自学课本19页内容,思索以下问题: 1、观看3的倍数,

13、你发觉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举例验证。 2、能被2、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3、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1、检查自探效果。 根据学困生答复,中等生补充,优等生评价的原则进展提问,遇到中等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学生合探解决。依据学生答复随机板书主要内容。 2、着重强调;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三、质疑再探(4分钟) 1、学生质疑。 教师:对于本节学习的学问,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说出来让大家帮你解决? 2、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先由其他学生释疑,学生解决不了的,可依据状况或组织学生争论或教师释疑。) 四、运用拓展

14、(11分钟) (一)学生自编习题。 1、让学生依据本节所学学问,编一道习题。 2、展现学生高质量的自编习题,沟通解答。 (二)依据学生自编题的练习状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1、推断以下各数能不能被3整除,为什么? 72 5679 518 90 1111 20373 2、58 115 207 210 45 1008 有因数3的数:( ) 有因数2和3的数:( ) 有因数3和5的数:( ) 有因数2、3和5的数:( ) 让学生说说怎么找的。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共享。 2、教师归纳总结。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

15、教师对重点内容进展强调,并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展归纳整理,形成系统的熟悉。 板书设计: 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理解并熟记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推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培育理解力和应用学问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 经受自主实践、合作沟通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培育的探究力量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学问探究的条理性,培育严谨的学习态度,体验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3的倍数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以

16、旧引新,竞赛导入 1、请说出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下面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是5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35 158 200 87 65 164 4122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3、你能说出几个3的倍数吗?上面这些数中,哪些是3的倍数。你能快速推断出来吗? 4、比一比。请学生任意报数,学生用计算器算,教师用口算,推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看谁的数度快! 5、设疑导入:你们想知道其中的神秘吗?这节课就来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我信任:通过这节课的探究大家也肯定能精确快速地推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提醒课题) 二、猜测探究,归纳验证 1、大胆猜测:

17、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1)沟通猜测。(有的说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有的同学举出反例加以否认) (2)整理熟悉。只观看个位上的数不能确定它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 2、观看探究:出示第10页表格。 (1)圈一圈。上表中哪些是3的倍数,把它们圈起来。 (2)议一议。观看3的倍数,你有什么发觉?把你的发觉与同桌沟通一下。(学生沟通) (3)全班沟通。横着看圈起的前10个数,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十位上的数字呢?推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4)问题启发: 大家再认真看一看,3的倍数在表中排列有什么规律? 从上往下看,每条斜线上的数有什么规律?

18、(个位数字依次减1,十位数字依次加1) 个位数字减1,十位数字加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和相等) 每条斜线的数,各位上数字之和分别是多少,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各位上数字之和都是3的倍数。) 3、归纳概括:现在你能自己的话概括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吗? 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4、验证结论 大家真了不起!自主探究发觉了3的倍数的特征。但假如是三位数或更大的数,你们的发觉还成立吗?请大家写几个更大的数试试看。 (1)尝试验证。(生写数,然后推断、沟通、得出结论。) (2)集体沟通。 教师说一个数。如342,学生先用特征推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19、。 一个更大的数。4870599,学生先用特征推断,再用计算器检验。 5、稳固提高。 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及其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根据确定好的标准进展分类。 教学预备:学习用具,几何图形。 教学方法:情境活动参加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1、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 组织争论:说一说是怎样整理的, 2、让学生看一看教科书的图。 说一说这两个小朋友怎样整理的。 3、小结: 分类结果在同一标准下是一样的,在不同标准下呈现多样性。 二、练一练。 1、分一分,说一说。

20、 (1)怎么分?说标准。 可以按年龄分类,按性别分类。 (2)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按颜色分类,按样式分类,按样式和颜色分类。 (3)图上有什么,怎么分? 可以分成机动车和非动车两类:大车、小车、自行车三类,按安排个数分成三类。 2、看一看,可以怎样分。 (1)图上画着什么,可以怎么分。 (2)汇报,沟通:可以按大小分类,按外形分类。 3、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 看图,可以怎样分。 按大小分类,按颜色分类,按用途分类。 三、小结,实践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明白了什么? 2、实践活动。 到图书馆或书店看一看。 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书第5051页,体积单位的换算,想一想

21、、试一试第1、2题,练一练第1、2、3、4题。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通过探究、推导,使学生知道: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2.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进展单位间的换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与人合作的力量。 教学重点: 知道常用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体积单位与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分。 教学预备: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盒子和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填空: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5平方厘米=( )平方分

22、米 师: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常用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计算: (1)一个长方体盒子,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长方体水池,它的底面积是30平方米,高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1.质疑:猜想一下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测? 2.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常用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的? 3.探究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之间的进率 (1)说一说:你预备怎样利用学具来操作。 (2)四人小组活动。 (3)抽生完整表述操作过程:1排摆10个,每层正好摆10排,也就是说,每层可以摆100个。高是1分米=10厘米,盒子里

23、正好摆10层。 (4)师:假如用分米作单位,大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假如改用厘米作单位呢? (5)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据学生答复板书:1分米3=1000厘米3 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升?1立方厘米等于多少毫升? 你还能想到什么? 据学生答复板书:1升=1000毫升 4.探究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 (1)师:关于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你有什么想法? (2)四人小组沟通。 (3)抽生汇报,师注意引导学生表述精确、完整:体积为1米3的正方体,它的棱长为1米;也可看成是棱长为10分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101010=1000分米3,1米3 =1000分米3,1 m3 = 1000dm

24、3。 三、新课小结 通过今日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书第50页试一试第1题,独立完成。 2.书第51页试一试第2题,独立完成,引导学生比拟。 3.书第51页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4.书第51页练一练第2题 通过计算第三种包装比拟合算。假如学生有其他的比拟方式,只要合理,教师应赐予确定和鼓舞。 5.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联系生活阅历,对电视机包装箱上“605040”这个数据信息进展解释,然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计算。体积是605040=120230(立方厘米),也可以换算成120立方分米。 6.书第51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说说是怎么想的

25、,实际上就是求1.5米高的水的体积。50201.5=1500(立方米)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30厘米=( )分米 5米=( )厘米 2平方米=( )平方分米 45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1分米3=1000厘米3 1米3=1000 分米3 1升=1000毫升 1m3=1000 dm3 人教版小学数学9加几教案篇6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旧采纳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看、思索。 (二)核心力量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看和思索,进一步积存观看、猜测、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阅

26、历。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受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推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看和思索,进展合情推理的力量,积存数学思维活动阅历。 (四)学习重点 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讨论过的2、5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2、5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讨论出来的? 学生

27、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学问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看、猜测,最终进展验证和归纳,得出了2、5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2、5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预备怎样讨论?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预备借助百数表,利用讨论2、5倍数特征的方法来讨论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预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看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觉? (2)全班沟通、争论 发觉问题 学生展现圈好的百数表。 师

28、:说说你们的发觉?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觉,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看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索,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看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觉? 生独立观看、发觉。 ?设计意图:由于3的倍数的特征比拟隐藏,依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阅历,学生发觉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

29、以换一个角度去观看、去思索,接着重新去探究。】 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觉和依据发觉引发的猜测,在小组内沟通一下,并想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测。(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沟通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觉和猜测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看发觉,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测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测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洁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觉反例的,各个数

30、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展二次探究,发觉、猜测、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存数学探究的活动阅历。】 3.稳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 75 36 206 65 3051 779 99999 111 49 165 5988 655 131 2222 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肯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肯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学问?采纳了什么样的讨论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看、猜测、验证、归纳的讨论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推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推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展沟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