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3篇(渔家傲秋思的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2675767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3篇(渔家傲秋思的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3篇(渔家傲秋思的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3篇(渔家傲秋思的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3篇(渔家傲秋思的教学设计).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3篇(渔家傲秋思的教学设计)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1 实验学校初二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谢眺楼 渔家傲 秋思 主备人: 审校人: 备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时间:1课时 一、情境导入 (一)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

2、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经学过的有关诗歌背诵其中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李白: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范仲淹的渔家傲 (二)背景简介: (三)、预习检测 1首先请大家带着刚才感受到的情感基调,自由地放声朗诵这首词。

3、 2两位学生展示,点评、正音。根据刚才同学的朗诵,老师提示大家注意这些字音。 塞下si 嶂zhng 浊酒zhu 燕然未勒yn l 羌管qing 寐mi 3通过刚才的诵读,大家应该知道这是什么体裁?(词)既然是词,词牌是什么?(渔家傲)题目呢?(没有,有的版本给它起题为“秋思”,即渔家傲?秋思)(板书“?秋思”)词的内容一般分为两段,我们称之为什么?(上下阕) 二、品读渔家傲: 1.注意听范读:点评好在哪里?节奏 感情 意境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自由读一遍:提出有质疑的地方,大家一起解决:(看看解释 处理好字音 节奏 感情) 个人表现读:(学生品评:发表看法.) 3理解性的齐读一遍 (带着感情

4、读出气势) 三、赏析渔家傲: 1、赏析上阕: 赏析:词的上阕,展现的是一幅边塞风光图:写景 引导学生想象进行口头笔头训练,互相补充 塞下秋来风景异:诗人的家乡在江南水乡,其感受定有不同 首句“塞下”点明环境,“秋来”点明时令,秋天到了,北方边塞的风光与江南风光迥然不同,别具特色:突出“异”:总写 并从三处来体现:分写 衡阳雁去无留意:特写 大雁南飞:边塞已自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条件艰苦。 视觉上悲凉 四面边声连角起:单调孤苦的生活 边声四起:塞上四周响起了特有的边声:西风呼啸,驼马嘶明,兵士吟唱,草木萧萧

5、,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听觉上的震撼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想象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势,体会战士的感受 孤城落日: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可见战事紧张,战士们在傍晚就提高警惕,守卫孤城,防止来犯。又一次写出战士身处荒凉边塞,但责任重大,不容懈怠,那壮阔的景象恐怕无心欣赏 从视觉上把整个塞上偏僻的情景生动形象地描画出来,使人如临其境,同时感受边塞将士的慷慨悲壮的情怀。 2、赏析下阕: 浊

6、酒一杯家万里:“一杯”与“家万里”形成对比 此句为诗人自抒情怀的句子,他身负重任,戍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萌发乡关之思,然而浊酒一杯,又怎能消去浓重的万里之愁?。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们如今怎样啊?难以知道。也许家中的妻儿老小也正思念着他,可是,回去一趟,何等的不易呀!由生活细节进入人的内心刻画 燕然未勒归无计: 边疆未清,燕然未勒功业未就还家之计无从谈起。运用典故:东汉大将窦宪在燕然刻石记功而还。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 在浓霜满地的夜晚,由白天-黄昏-夜晚,一片萧寒景象,而悠怨的羌笛哀婉悲越,使人倍感凄凉。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在这样的夜晚,钩起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愁,白发苍苍的将军,远离家乡的士卒泪水盈眶,久久难以入眠,都流下了忧国思家的泪水。 四、整合提升 这首词在苍凉悲壮中透出一种激越奋发的基调,拳拳爱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悲壮情怀,慷慨而又惆怅的情绪。整首词不失为一篇抵御外辱,报国立功的爱国诗篇。 五、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戍边图-荒凉萧瑟 思乡忧国 思乡图-思乡愁苦 天净沙 秋思 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今

8、天,我们要学习马致 2 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题目板书:天净沙?秋思 二、简介作者: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三、介绍“曲”这种文体: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

9、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让我们以朗读来走进马致远,亲近这位名家,读懂这片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

10、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一关键诗句可以体现出来? 点拨: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这可以从“断肠人在天涯”看出。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这首小令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屋次作简要分析。六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所讨论的结果,进一步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11、为一体的散文。附:范文 深秋的黄昏,一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极其消瘦的老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山路上踽踽的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幕鸦,在自己的头顶和树梢之间盘旋,同时发出凄厉的叫声。 正在他为此而倍感凄凉之际,他走到了一座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之上。低头他看到流水清澈见底,偶有鱼儿嬉戏,发出泠泠响声。此时他的心情似乎有片刻的愉悦,然而,当他再次抬头看间溪旁的机会人家,已慢慢的升起了袅袅炊烟之时,他顿时感到,自己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不禁再次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此时太阳就要落山了,迎接他的将又是一个慢慢的长夜。“日暮相关何处是?”至于文中的游子为何流落至此,

12、他究竟从哪里来?今晚当投宿谁家?明天又往哪里去?任凭我们思想驰骋。七:课堂练习 1、天净沙 秋思体裁为(),作者(),元代著名戏曲家。 2、天净沙 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否()。 八: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将文字转化不画面,体会其中的意象,从总体上感受了诗歌的意境;再通过联想和想象感受了作都绘秋的思乡之情,进入他的艺术境界,我们的文学素养有了一定的提升。 九:作业 1、背诵全诗,并且要求会默写。 2、学了这首诗歌,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以“我最喜欢的一首诗,(一句诗、一个词,)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3、完成学习指要相关的内容。板书: 天净沙 秋思 “ 秋思之祖” 马致远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

13、桥 荒凉 古道 西风 瘦马 流水人家 温暖 凄凉(深秋色彩) (普通景色) 安宁 苍凉 夕阳西下 幽静 陪衬 反衬 断肠人在天涯 (归思)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 一、诵读诗 1.听读本诗。听出轻重、节奏、感情。 2.自由练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节奏、轻重、感情。3.学生齐声朗读诗歌。 二、画读诗 1.分别标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与高昂的诗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低)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高)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高)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高)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低)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14、低)2.画出诗人情感变化的曲线。看看像什么? 像山峰,像波浪 3.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变化。 (1)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从哪句诗中可以看出来? 明确:愁苦、烦闷。从“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中可以看出来。 (2)诗人为什么会烦、会忧、会愁?(展示诗的写作背景) 明确:天宝以来朝政愈趋腐败,李白的个人遭遇愈趋困窘。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引起了强烈的精神苦闷。诗作的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3)诗人的感情有几次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两次。当诗人看到寥阔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了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精神不觉为之一振,

15、烦恼为之一解,感到心情舒畅:“走吧,我们一起去高楼酣饮,喝个痛快淋漓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这两句表明诗人内心由极端苦闷而转向爽朗壮阔的境界。 高潮过后是什么呢?我们凝神期待,屏息倾听,听到的却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诗人的精神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中,现实中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那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诗人从幻想的高空跌落到现实的土地上。面对长流不息的宛溪水,写出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生动地写出了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16、,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之中。只有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4)诗人最终选择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散发弄扁舟” (5)以李白的性格,他会一直过着这样“散发弄扁舟”的归隐生活吗?如: 从他的生平中可知,此后他曾参加过永王李粼的幕府,在他61岁的时候听说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还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所以他以后很难一直归隐。他接受的是儒家“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思想,可知他的归隐只能是暂时的。也许某一天他会把孤舟系上航帆,像行路难中所写的那样:“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小结:这才是李白。感情如风,变化无常,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矛盾、痛

17、苦,感情起伏跌宕,大起大落,大开大合,体现了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烦忧。4.看看这幅画中还能添画什么内容? 秋雁、明月、高楼 5.前文中“长风万里送秋雁”一句提到,表明是白天,后文又说“欲上青天览明月”应是入夜之景,饯别的时间是白天还是晚上呢? 明确:白天。因为下文说的是“欲”上青天览明月,这是诗人的想像,是一种虚实相映的写法。 (三)品读诗 1.重新审视这首古诗,你认为有没有写得不好的地方? 2.学生质疑:(1)作为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的开头不太整齐,不如把它改写得整齐一点。(2)这首诗的语言太重复。如“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日、水、愁等字重复出现

18、。3.引导学生诵读、感悟。 (1)请学生改写诗的开头,把它改写成整齐的七言。引导学生诵读、感悟、比较,修改前后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文章开头散文句法的应用,更有助于作者感情的抒发。长长短短随意自如的散文句式使作者的感情如骏马腾缰,烦乱、忧愤之情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 (2)这几句都用了一种什么修辞?明确:反复。在流行歌曲中是否也有类似的用法,请举一例,试唱出来。体会它有什么表达效果?诵读体味“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几句中反复手法的运用效果。明确:有一种复沓的节奏美。使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更淋漓尽致。4.教师小结。 四、课堂小结 渔家傲秋思教

19、学设计2 渔家傲秋思 教学流程: 读品悟诵练 导入:情景创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王之涣:出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王维: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刚刚我们列举的这些诗歌,它们所描写的都是同一个主题边塞,因此,人们把这一类的诗歌按照题材分,称之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渔家傲也是反映边塞主题的。而在范仲

20、淹以前,很少有人用词这一形式来真实地反映边塞生活。这与作者有丰富的边地生活经验是密不可分的。 一、读 1、听该诗的朗读,注意停顿和注音。 千嶂里 燕然 羌管 人不寐 2、请同学们齐读,做到 正姿势:把书捧起; 凝精神:目光专注; 定气息:把气提起。 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已经把词中慷慨壮烈的韵味读出来了。而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还有些许的把握不到位,让我们现在一起来品读该词,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意味后能朗诵该词。 二、品(景) 1、解题 渔家傲:词牌名 秋思:词名 我们知道词的篇幅可以分为上、下阙(片),本词也是如此,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 2、上阙

21、: (1)、男生齐读,女生试着想象这样的景有什么特点: 苍凉、悲凉? 请同学们试想(言语引导想象画面): 塞外,我看到层峦叠峰之中一座城门紧闭的孤城,我的耳畔传来军中集结士兵准备迎敌的号角的声音。 (2)、请问词中描写的景是哪里的景,什么时节的景?词中何处可以得知? “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点明了地点环境 秋来:点明了时节 (3)、我们现在也正值秋季,范仲淹笔下的景和我们身边的景一样吗?那个字告诉我们不一样了呢? 异:统领全词 (4)、细细地感知词人所描绘的这个景有什么不一样? A、“衡阳雁去无留意” 秋天到了,大雁往南飞,飞到了衡阳。 知识链接:衡阳,又称雁城。传说,秋天,大雁南飞过冬,飞

22、到我们的衡阳便徘徊在我衡阳的上空,不再南飞,于是,“雁城”便由此而来,衡阳也一个地方与大雁有关-“回雁峰” “大雁南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作者在此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拟人,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 边塞已经是荒凉,秋来更加萧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极言边地荒凉,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问: 1、这是从哪种感官上来写塞外的风景的? 视觉上悲凉 2、除了运用了视觉,作者还运用了哪种感官? 听觉上,听到的是什么? B、“四面边声连角起” 塞北,作者眼前所见之境处处悲凉,而此时四周响起了特有的声音:西风呼啸,驼马嘶鸣,

23、兵士吟唱,草木萧萧,衬上悲凉的军中号角声,使得边塞的秋天更显萧杀,悲凉。 听觉上的震撼 C、“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问:这样的壮阔的边塞特有风光,戍边的将士是不是也在欣赏美景,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呢? 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不禁会让我们去想:双方打战,城门紧闭则表示休战,如果我军的兵力足够强大,那是不是就无需紧闭城门,大可主动出击。“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感觉上的紧张 3、小结 词的上片,词人充分运

24、用了听觉、视觉和感觉,将所见、所闻和所感等现象连接了起来,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 三、悟(情) 在这样荒凉、萧条的环境下,词人的心情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接着来学习词的下片,感悟词中的情。 1、词人在词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忧国思乡 2、为什么会这样? 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军事家。 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少孤贫而能刻苦自学。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作者任陕西副使,抵御西夏的侵扰。他在西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成效。当

25、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词就作于此时。 问:词中哪句点明了原因。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问:我们都说“千古情愁酒一杯”,那么,作者是否也像这句话所说的一样,仅仅一杯浊酒能否消解作者心中万里的乡愁? 非也非也,词中的“一杯”与“万里”形成鲜明对比,用悬殊的差别来突显词人对家乡、亲人那深切的思恋,3、既然思亲又思家,他为何不回家呢? “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里运用了一个典故“燕然勒功”。燕然,山名。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追击北匈奴,曾登北山,“刻石勒功而还”。但是,词人这时还是“未勒”,说明还未功成名就,战争还没有结束,因此,归家之期是无法计量的,可以说是

26、“归期无期”。运用典故的作用: 诗人运用典故,表明自己戍边报国的一腔热情。但是在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时代,要想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谈何容易?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矛盾,使他充满苦闷与悲愤。 4、这时作者又处在一种什么景中? “羌管悠悠霜满地。” 羌管,即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切。问:听到了这样哀婉、凄切的音乐,又看到了满地银霜,词人会是何种心境? “霜重鼓寒声不起”(李贺雁门太守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张继枫桥夜泊 霜出现在深夜,而且是寒霜,属于冷色调的一个意象。所以,同学们以后可以运用“以文解文”的方法来解读文本,这样既温故又知新。 在深秋的深夜,词人听到悠悠的羌管,看到满地寒霜

27、,心中难免顿生悲凉。 5、此情,此景,戍边的将士,他们又是何种情境?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样凄凉的夜晚,词人睡不着觉,心愁满绪,那些将士则是连头发都发白了,眼泪都流下来了。 6、同学们注意一下,这里仅仅是将军头发发白了,征夫流泪了吗?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这是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国壮志的情怀。 7、小结 下阙的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难回的抑郁情怀。总结: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写景围绕“异”字着笔,勾勒出一幅苍凉肃杀的塞下秋景;抒情重在揭示孤城将士内心的苦闷,那种壮志难酬、有家

28、难回的抑郁情怀。写景与抒情的完美结合,表现出一种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四、诵 请同学们进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再加上自己独特的领悟,注意停顿和注音,诵读该诗。 五、练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有说有练真有戏”,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口语训练,检查本堂课的学习成效。1.点明地域和季节的句子是: 塞下秋来风景异 2.写边地天气渐寒,北雁南飞的句子: 衡阳雁去无留意 3.边地战事吃紧,戒备森然的句子:(由视觉的景物描写 勾勒出边塞的悲凉的句子)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4.表现战士们思念家乡又渴望建功立业的矛盾心情的句子: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5.夜寒霜重,笛声凄然的

29、句子: 羌管悠悠霜满地 6.以互文的形式写出将士有家难回,功业难成,哀伤流泪的句子: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渔家傲秋思教学设计3 渔家傲 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

30、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

31、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五、背诵并默写。 板书设计: 雁去无留意 风景异边声四起 荒凉、萧条、凄清 孤城紧闭 渔家傲 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抒 情 忧国思乡 壮志未酬 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