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问题及策略.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267001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问题及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问题及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问题及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问题及策略.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我国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防治的问题及策略摘要人口老龄化势不可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已成为严重 影响人民健康安全的公共卫生问题。骨质疏松症作为一种增龄性的慢病, 有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高、病程长、疗程长、生存质量低的 特点,社会关注度仍旧不足。基层医疗机构(以下简称基层)作为我国 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然 而基层仍存在知晓率低、药物选择不明确、自我定位不清晰、医疗信息共 享平台尚未建立及人才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本文结合基层的实际情况及 特点,认为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模式是关键,提出营养、阳光、运动六字 方针,建议不断推进学科及学

2、术组织建设,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及基层医务 人员继续教育,呼吁骨质疏松症纳入慢病管理,推进分级诊疗,以实现全 程管理及综合管理。关键词骨质疏松症;基层医疗机构;预防;治未病为了控制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现代医学一直热衷于寻求新的药物和 技术,但却有些事与愿违,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加重,我国罹患骨质疏 松症的基数急速增长,社会医疗负担巨大。实践证明,控制骨质疏松症的 国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事业定能取得更大的成效。(参考文献略)重点不在于治,而在于防。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办大医院、运用高新 技术并非是最佳选择,如何实现关口前移及早期干预,实行对骨质疏松全 周期的健康管理和预防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基层作为我国民

3、众健康的 守卫者,在整个慢病防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医 疗制度仍在不断地改革完善之中,基层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仍存在着许多 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防治模式仍是一个长久的难题。1基层在我国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重要性1.1 我国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严峻性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川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已占总人口的 18.70 %o而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 OP)作为一种常见的增龄性骨骼 疾病,在我国65岁以上老人中患病率高达32.0 %2,其伴有骨骼脆性增 加及骨强度下降,容易发生骨折,是阻碍健康老龄化主要疾病引。虽然骨 质疏松症具有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高)、

4、二长(病程长、疗 程长)、T氐(生存质量低)的特点,但由于初期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未能引 起重视,随着骨量的不断丢失,许多患者直到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并发 症后才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因此,骨质疏松症早已 成为我国所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健康问题,亟需从全社会加强对骨质疏松 症的重视。1.2 基层在骨质疏松症防治的作用及地位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对慢性病、常见病等防治成效显著,社区 百姓得以就近享受基本的医疗需求。基层的业务也由此发生了显著变化, 由以往单纯提供医疗服务变为以提供全人口健康管理服务为主,成为百姓 健康的守门人,是防治慢病的前沿阵地,对实现健康中国具有重要战略 意义4。骨

5、质疏松症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一样,防大于治,早期筛查 及干预能减少发病率及并发症的出现,也为更好的诊疗创造条件。基层较 三甲医院而言,拥有更为固定的患者群、更好的疾病预防意识及慢病管理 经验等优势,在我国骨质疏松症防治的全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地 位。2我国基层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问题尽管基层是我国防治骨质疏松症主阵地,但由于建设起步晚、未纳 入国家慢病管理体系等种种原因,基层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工作不尽如人意, 全社会对骨质疏松症的关注仍然亟待提高,主要问题总结如下。2.1 知晓率低我国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和研究起步较晚,百姓和医务工作者对骨 质疏松症的认知水平仍有待提高。据2013年的一项调查

6、5显示,基层医 务人员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史和双能X线吸收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 DXA)检测的知晓率仅占17 %和11 % ;而在2017年 一项调查结果则显示,不了解骨质疏松症的社区医务人员占23.8 % , 相关专业知识掌握仍然十分欠缺。除医务人员外,社区居民的认识和了解 途径则更为有限7,对骨质疏松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等认识普遍不足8, 骨密度检测率严重低下2,缺乏长期有效的健康宣传及教育。2.2 药物选择不明确骨质疏松症有原发和继发的不同,治疗药物选择多,且男女之间的药物选择也大不相同,基层治疗骨质疏松药物配置及医师对药物的适应症、 禁忌症

7、等掌握等均与三甲医院迥然不同。有调查9显示,维生素D、钙、 双瞬酸盐等经典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在各医院都较为普及,而相对较 新的药物如RANKL抑制剂、甲状旁腺素类似物等普及率不足50 %。绝大 部分医师并未掌握最新的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及其适用症,甚至还存在 单纯补钙、不需要药物治疗等错误观念。2.3 自我定位不清晰基层不仅是骨质疏松症筛查的第一道关口,也是与上级医院开展双 向转诊、家庭医生制服务等核心实施点,其有着较为丰富的慢病管理经验 和较强的疾病预防意识等优势。然骨质疏松症还未纳入国家的慢病管理体 系,针对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及患者开展的筛查防治与管理研究不足,目 前研究多集中在发病机

8、制或流行病学调查方面,对骨质疏松症的筛查防治 及管理等方面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公认、统一的骨质疏松症防治管理模式 及针对基层诊疗的指导措施或意见。目前基层对骨质疏松症的关注度及规 范诊治度不高,在整个防治过程中存有角色模糊、职责不清的问题。2.4 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可以实现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有助于双 向转诊,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高医疗效率和减轻医疗费用。然由 于医疗机构信息化系统标准不统一、基层信息化水平偏弱、海量数据处理 难度大口0等原因,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尚未能建立。医疗信息交流不畅,使得各医疗机构之间缺乏有效而便捷的沟通。骨质疏松症病程长,危险因 素多,病

9、人依从性较差,需要长期监督管理,其骨密度、骨转换指标、生 化等各种医学检查结果是诊断、治疗及评估的重要参考资料,而患者因年 老、不重视等原因,往往不注重保存就诊的资料,患者的检验结果在不同 的医疗机构中往往难以得到认可,转诊后则需要重新检测,浪费了大量的 人力及财力,这不仅增加了医疗负担,也不利于各级医师诊断治疗和管理, 进一步影响了分级诊疗的效果。2.5 人才水平有待改善新医改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进行基层医疗建设,但过于 强调基层的标准化建设,忽视了人才水平和配套机制的建设11。尽管目 前我国基层医务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但基层医务人员的学历、职称不 够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全科医生所

10、占比例较小,难以满足全民健康需 求和管理模式转变的需要12。骨质疏松症尚未纳入慢性管理,由于缺乏 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层医务人员往往容易忽视此病。而在筛查管理及 信息建设方面,基层缺乏医疗相关信息化应用人才,导致许多筛查管理信 息应用层次低,综合信息的服务决策功能并未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口0。3我国基层防治骨质疏松症的策略3.1 中西医结合是关键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系统既是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也是我国特色医 药卫生事业的优势13。在筛查方面,现代医学已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 善的筛查体系,推荐使用14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 I

11、0F)骨质疏松风险一分钟测试题、亚洲人骨 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 , OSTA)、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及跟骨定量超声测定法(quantitative ultrasound system , QUS)等作为筛查工具,并根据筛查结果给予相应的 干预方案;而中医的治未病工程也逐步参与慢病防控等公共卫生服务之 中,随着中医体质学的不断发展,中医体质理论的九体辨识技术在筛查防 治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15,中西医结合筛查体系能更精准的反映人体变 化规律,未来前景光明。而在治疗方面,中药与西药在骨质疏松症诊疗领 域各

12、有优势,西药作用靶点明确 脂向性强;而中医药强调治疗的辨证观、 整体观、平衡观,从整体调节机体代谢水平,能够较好的缓解临床症状, 不良反应相对较小,作用全面,且价格方面大多也有一定优势,充分结合 两者优势才是更好的选择。我们在广东省部分地区进行的相关调查研究 16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是目前主流诊疗方案,约占了 88 % ,其效果 也得到了充分的临床验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点在于明确其治疗目标,我们认为中医治疗目 标首要在于改善患者痛苦的症状,缓解患者焦虑状态,使患者治疗依从性 提高,而西医治疗目标则在于提高骨密度或减缓骨质疏松过程,降低脆性 骨折的发生风险,两者共同实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的最终

13、目的17。临 床上推荐口服中药同时,需与钙剂、维生素D等基础治疗药物联合使用, 可配合传统导引功法等强化肌力、增强体质,但需注意,在长期使用药物 治疗时,还应当关注药物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在药物选择中需注意临床 适应证,中药也应当根据患者的证型及体质进行辨证施治口8。3.2 六字方针营养、阳光、运动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及延缓病情的首要的、最基本的方式, 也是最简便廉验的药物,黄宏兴教授经过总结和实践,就此提出了防治 骨质疏松症的六字方针一营养、阳光、运动。据最新报告19显示,我 国仍存在不健康的膳食结构、超重肥胖、重要微量元素不足的情况,而充 足的蛋白质、维生素D及钙等物质,不仅是骨的营养

14、剂,维持骨骼和肌肉 功能20,也是人体机能得以正常发挥的保证。阳光,通过紫外线照射内 源性合成维生素D3 ,从而增强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利用,对骨代谢起着重 要作用21,同时阳光还意味着积极乐观的社会状态,许多疾病都与缺乏 阳光的照射相关。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当前慢病发生的高危因素,运动 不仅可以提高峰值骨量、维持骨量和减缓骨吸收21,还能改善体质、调 节情绪,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对多种慢病有着预防、延缓及治疗的多重 作用23。英国学者 Nicholas C Harvey 及 Cyrus Cooper 教授24从生 命历程流行病学角度,发现生命早期的影响和后期的骨骼健康有着密切关 系,这对于骨质疏

15、松症及慢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们强调防治 骨质疏松症应从孕母开始补充维生素D和钙,早期的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骨量,可降低未来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风险。因此,合理的膳食营养、 阳光、适当的运动,作为预防的一套组合拳,可贯穿整个生命的历程中, 均被专家学者所认同和强调14,20,经过凝练后的六字方针,对于公众则 更具科普意义,值得在基层进一步推广。3.3 不断推进学科及学术组织建设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骨质疏松学科建设起步晚,不仅 落后于国外,在国内起步也晚于其他学科,虽然经过了多年发展,取得了 长足的进步,但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仍未能与目前骨质疏松症带来的严 峻形势相匹配。章振林

16、教授早在2008年就发文25提出要加强上海地区 骨质疏松学科建设,至今已建立起一支专业的防治团队和较为成熟的模式, 为我国骨质疏松的防治提供人才及经验。现三甲医院对骨质疏松症的重视 程度越来越高,许多医院开始设立骨质疏松专科门诊或病房,也只有通过 科研与临床相结合,不断深入研究,转化成果,才能获得国家及公众层面 的重视和投入。同时也只有好的专科建设和学术组织,才能不断更新指南 及共识等指导性意见,形成中国特色的防治诊疗体系,为防治提供有投入、 有成效、源源不断的支持。3.4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及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黄帝内经所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治未病不仅要做好 筛查诊断等二级预防,更重要的是

17、落实一级预防。而落实一级预防,不仅 仅需要国家健康发展战略的宏观方向,更重要的是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骨质疏松防治认知水平。只有认识了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疾病的基本知识, 才能预防和管理。而基层医务人员作为连接上级与民众的关键点,其认知 水平并不高,其中原因众多,对于上级医院要加强对基层医生开展指导和 培训,提高其知识水平及防治技能,实现以基层为基础的骨质疏松综合防 治策略,而基层医务人员可再进一步向民众进行科普宣传,才能形成良性 的反馈。3.5 纳入慢病管理,推进分级诊疗目前,我国骨质疏松症危险人群基数大,大量骨折高危人群未能纳 入管理及治疗。对此,只有将骨质疏松症纳入国家慢病管理体系,在上层

18、的制度和医保支持上,才能实现在不同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和分级诊疗。 分级诊疗作为新医改的重点,是优化医疗资源的关键手段,仍在不断的 探索和完善。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只有出现不适,或是出现骨折时才就诊, 诊治后症状缓解便自行停药,二三级医院在整个慢病管理过程仅起到短暂 的过渡作用,后续规范治疗、康复教育的重任即应由一级医疗机构所承担。 推进分级诊疗,明确各级的定位及任务,动员整个社会参与,尤其是基层 的参与,才能逆转当前因症治疗的医学模式。3.6 全程管理,综合管理骨质疏松是终身疾病,一旦患病,难以逆转,其治疗康复周期长, 多种慢病常交杂其中。二三级的综合医院专科水平高,重在诊断和治疗, 对于各种

19、慢病的诊治缺乏整合医学的观念,同时巨大的工作量也难以抽身 进行管理。而基层对于慢病的综合管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转诊治 疗、教育管理、跟踪随访患者,可以实行全程、综合的管理。因此,黄宏 兴教授等牵头制定了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2021)18,其中基层骨质疏松症的管理作为重点内容,强调了立足筛 查、数据建档、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规范治疗、定期随访的必要性,应 当引起基层医务人员的重视。基层基于分级诊疗的定位,可通过医联体模 式或家庭医生与专科医生合作等形式进行筛查管理、转诊治疗及建立电子 健康档案,规范管理骨质疏松症患者,提高其依从性,从而引导老人建立 起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4小结上工治未病,预防比治疗更加重要,尽管目前在防治中仍旧面临 很多困难,宏观上需要不断加强学科和学术组织的建设、不断推进分级诊 疗和慢病管理,基层更是作为防控的重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清 晰定位,肩负起健康宣传、管理的工作。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