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研究讲义(复旦大学_严法善).ppt

上传人:L**** 文档编号:92657746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PPT 页数:159 大小:1,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研究讲义(复旦大学_严法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9页
政治经济学研究讲义(复旦大学_严法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研究讲义(复旦大学_严法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研究讲义(复旦大学_严法善).ppt(15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v主 要 参 考 教 材v 1、资本论脉络(第二版)v 张 熏 华v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v 2、资本论教程简编v 洪 远 朋 主编v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v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v 杨瑞龙 陈秀山 张 宇 著v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v v 这门课实际上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这门课实际上主要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v政治经济学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政治经济学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v自由资本主义自由资本主义资本论资本论;v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 阶段阶段;v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

2、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实践总结。实践总结。序言一、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n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n (经济基础)n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决定决定反作用于反作用于决定决定反作用于反作用于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客观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就是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经济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v 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经济规律作用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涉及人们的物质

3、利益。v 经济规律的类型:(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2)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和马克思资本论的体系v1、政治经济学的方法va.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v 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经济思想成果。v 突破旧经济范畴,创立新经济范畴。v 研究了大量历史资料和文献。v 研究问题就是从实际出发,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思维过程就是:v 从现象到本质;v 从具体到抽象;v 从复杂到简单。vb 叙述方法v 根据研究的结果,把所研究的客观事物从理论上表述出来:v 从本质到现象;v 从抽象到具体;v 从简单到复杂。

4、v2、马克思资本论的体系v 资本论四卷长达4690页,300多万字,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创造出来的一部伟大的科学的巨著。它是马克思的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同时,它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的运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恩格斯曾经说过,资本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的体系第一卷 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 1865年共七篇二十五章 讲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部分 第一篇 第13章,劳动价值理论。第二部分 第二至六篇第420章,剩余价值理论。第三部分 第七篇 第2125章,资本积累理论。v v 第二卷 资本的流通过程 1885年v 共三篇二十一章 讲 剩余价值的实现v第一部分第一篇第16章,资本的循环理

5、论。v第二部分第二篇第717章,资本的周转理论。v第三部分第三篇第1821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 v 产理论。v v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1894年v 共七篇五十二章 讲 剩余价值的分配 v第一部分第13篇115章,平均利润和生 v 产价格理论。v第二部分第46篇1647章,商业利润、v 利息、地租理论。v第三部分第7篇4852章,全书总结,批判v “三位一体”公式。v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 1904年 1905年 1910年v 共三册二十四章 讲剩余价值的理论史v第一册第17章及13个附录 评述李嘉图以前的 v 经济学家。v第二册第818章及6个附录 评论李嘉图的经济v 学说 。v第三册第

6、1924章及7个附录 评述李嘉图以后的v 经济学家。四、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学风v立场无产阶级的立场v观点唯物主义的观点v方法辩证的方法第一篇 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v一、商品生产1、商品矛盾和商品生产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 物的人格化 私人劳动商品 价 值 抽象劳动 人格的物化 社会劳动2、使用价值与生产力 生产力指具体劳动运用劳动手段加工劳动对象以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劳 动 力 生产力的源泉 自 然 力 科学技术力v劳 动 者v 生产力的要素 劳动资料v 劳动对象 v v 决定劳动生产力高低的因素是: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

7、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v 劳动生产力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3、价值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个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也是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定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不同的部门在一定的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一样的;在同一个部门内,不同的企业由于劳动生产力的不同,创造的价值量是不一样的。v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总劳动中根据社会需要应该分配在这个部门的劳动时间。它决定了商品价值的实现程度。v 从全社会来看: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价值决定的基础,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

8、是价值的实现。v4、商品价值与生产力成反比v 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少,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v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也可以通过商品价值量的高低来评判劳动生产力的高低。v 二、货币或商品流通v 1、商品矛盾的外化,价值形式的展开 价值形式发展经历的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0码麻布1件上衣(相对价值形式)(等价形式)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起着主动的作用,是主动地要

9、表现自己价值的商品。相对价值形式的考察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在价值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以其自己的商品体反映另一商品的价值,起着价值镜的作用。等价形式有三个特点:a、使用价值表现价值;b、具体劳动表现抽象劳动;c、私人劳动表现社会劳动。v 2、货币是交换过程的产物v 随着物物交换的发生,同时产生了交换过程的矛盾。即在许多场合我要换你的产品,你却不要我的产品。我的产品的使用价值你不需要,我的产品的价值也就随之不能实现。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个矛盾也扩大了。于是出现了一般等价物,出现了萌芽状态的货币,用以解决交换中的矛盾。v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贵金属上就是货币。新莽布

10、泉和货币河南扶沟古城出土的银币大清宝钞人民币1套人民币2套人民币3套人民币4套人民币5套v 3、交换过程蕴含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规定性v 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交换的商品必须属于它的所有者。v 市场经济长期以来是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它也可以同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v 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剥夺资产阶级和改造小私有制,远不能创造出全部物质生产领域都能在全社会规模上实现劳动和所有权相结合所必不可少的经济条件,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统一核算、统负盈亏、统一分配。v 现阶段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混合所有制。v 4、货币或商品流通v 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v 一定

11、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货币流通规律用公式表示为: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v 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v 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为基础的,其内容是纸币的发行数量限于货币流通规律所决定的金属货币的需要量。v 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随之上涨,这种现象就叫做通货膨胀。解放前夕,

12、通货膨胀剧烈时,大面额钞票大量印行,旧银行职员 在清点成捆钞票。v 解放前,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到1949年5月,金圆券已买不到什么东西了,500万元只能和1948年9月的1元买等量的商品。上海大米每石卖金圆券44亿元,若以每石米320万粒计,买1粒就要130多元。金圆券发行10个月的贬值速度,比法币发行14年的贬值速度快得多。v 5、货币拜物教(拜金主义)v 在商品流通中,货币成为能购买一切的社会权力。人们追求这种社会权力,于是就形成了货币拜物教。作为财富的绝对形式,货币是任何商品的抽象存在形式,有了它就有了商品世界的一切。

13、所谓“金钱拜物教”、“拜金主义”是指那种把钱看得高于一切,崇拜金钱的思想意识。v v 货币拜物教的要害要于,如果说在商品拜物教的那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被反映为物与物即商品之间的关系的话,在货币拜物教这里,它将物与物的关系推向极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纯粹表现为货币与货币的关系。如果说在商品拜物教那里,人们通过商品还能联想到人的劳动的话,在货币拜物教这里联想的“介质”已不覆存在了。虽然两者都将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物化了,但在商品拜物教那里,由于商品千差万别,这种物化还不固定、不经常,而到了货币拜物教阶段,经济关系的物化则取得了其永久的、一般的形式。1.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是由生产商

14、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间决定的2.商品交换要以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实行等价交换。价格和供求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影响价格围绕价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值上下波动等价交换作等价交换作为趋势得到为趋势得到贯彻贯彻价值规律的唯一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唯一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是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律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价值规律小结:三、价值规律的展开v 1、生产中的价值规律v 价值规律的基本规定性就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v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是生产这种商品所花费的持续社会必要劳

15、动时间。v 在一定的时间内,商品价值总量不变。v 2、生产中的价值规律是生产力规律的形式v 生产中的价值规律是用价值表现的社会生产力规律,即生产力的水平会反比例地表现为单位产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这个社会必要劳动量凝结为价值。v 根据这个规律,只要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使商品生产的单耗下降,就等于提高了劳动生产力。v 3、交换中的价值规律v商品生产者对他所生产的价值的所有权决定了商品生产者彼此不能侵占对方的劳动,决定了交换双方的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必须相等,或其凝结的价值量必须相等,即等价交换。v 4、流通中的价值规律v 在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的规律展开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的规律,因为

16、只有两者相符才会等价交换。v 实际交换过程中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v商品的平均价格商品的价值v (1)价格波动是以价值为轴,不是无限上升和下降的,所以仍然是价值决定价格。v (2)虽然每一次交易中价格和价值不一定一 致,但从较长时间看,商品的平均价格总的来说是和商品价值一致的。v 等价交换始终是作为一种趋势存在的。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价格和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获利获利减少减少生产生产缩小缩小生产生产扩大扩大获利获利增加增加供不供不应求应求 价格上涨价格上涨供过供过于求于求 价格下降价格下降买买者者之之间间竞竞争争卖卖者者之之间间竞竞争争 价格与价值的完全一致只存在于

17、偶然 的、个别 的场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马克思v 5、流通中的价值规律为按比例规律开辟道路v 由于按比例规律规定的劳动量决定了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因而,价值规律从价值实现的角度来看,它在流通过程中又规定为商品总量的价值量只能按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v 这样,在价值规律调节下,生产也就被迫按社会需要的比例来进行。第二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v一、导 论v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v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同生产资料相分离。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即通过资本的原始积累,剥夺劳动者的生产资料,使劳动者成为除劳动力外一无

18、所有的、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工人。v人身自由v 条 件 v 一无所有v 本人生存 劳动力商品 价 值 养家糊口 教育培训 使用价值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有一个历史的、道德的因素。v 劳动力成为商品使货币转化为资本。v 理论前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存在资本范畴?一、传统的资本定义 以往社会主义政经学只能用“资金”来代替资本。主要原因有:1、受苏联政经学教科书的影响。2、片面理解马克思有关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的理论。实际上,马克思不仅解释了资本的特殊性,而且也解释了资本的一般性。二、马克思对资本一般性和特殊性都有过论述 资本的一般性:马克

19、思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通过流通用来增殖的货币就是资本。这是资本的一般性,与所有制无关,是商品经济共有的范畴;资本的特殊性:马克思认为,资本与资本主义制度结合便产生了资本特殊性。这样,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成为剥削的手段。这就是资本主义资本的特殊性。三、资本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 在商品经济的发展进程中,依次经历了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资本范畴不但存在,而且其内涵也在发展。资本是商品经济的共有范畴。从历史角度看,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就出现了商人资本、生息资本或高利贷资本以及货币资本等;在资本主义社会有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银行资本和股份资本等。资本主义进入

20、垄断后又出现了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等。然而,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不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设想看未来社会主义将不再存在资本。从阶级和非阶级角度看:作为资本一般同所有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资本一般具有非阶级性;作为资本特殊性,同特定社会制度相联系,因此资本特殊性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本是阶级性和非阶级性共存的范畴。从资本的功能看:作为资本一般,它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一种一般功能,这就是保值和增值的功能;作为资本的特殊性,在不同社会形态下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体现着不同的生产关系。v2、生产过程的二重性v 劳 动 过 程使用价值v生产过v程的二 Wv重性v 价值增殖过程价 值v (价值形成过程)v

21、3、过程中各因素的对比关系v Pm/A 资本的技术构成v c/v 资本的有机构成v a/a 剩 余 劳 动 率v m/v 剩 余 价 值 率v 这些比例关系都从某一个角度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v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v 在劳动生产率不变从而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要增加剩余劳动就要绝对延长劳动日。于是,剩余劳动随着劳动日长度的变化而变化。v 这种靠延长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v2、剩余价值占有量与货币转化为资本v 货币转化为产业资本需要三个条件:v(1)购买劳动力这一商品;v(2)将劳动力带入生产过程生产剩余价 v 值;v(3)所占有的剩余价

22、值量足以使货币所有v 者完全脱离劳动,转化为资本家。v3、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v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叫作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v 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工人为了缩短工作日的斗争以外,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需要劳动者集中精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技能。v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v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v生活资料价值降低v劳动力的价值降低v必要劳动时间缩短v剩余劳动时间延长(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v三、有关剩余价值生产的若干问题1、生产劳动的涵义v 第一种涵义的生产劳动是从劳动的物质规定性上,或者说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考

23、察的生产劳动。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过程消失在产品中。它的产品是使用价值,是经过形式变化而适合人的需要的自然物质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二者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这是马克思从物质生产的性质中得出的关于生产劳动的最初定义。v第二种涵义的生产劳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角度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原因在于生产劳动的这一定义没有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和特性。马克思从劳动的一定社会形式,从劳动借以实现的社

24、会生产关系出发,给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下了一个定义: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观点出发,生产劳动是直接增值资本的劳动或直接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这样一来,判断一种劳动是生产劳动还是非生产劳动,关键是看这种劳动能否使资本增值。只有能给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v第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应该把是否创造新价值作为定义生产劳动的标准,凡是创造新价值的劳动都是生产劳动,这就是第三种涵义的生产劳动。这与马克思的有关论述是一致的:“假定不存在任何资本,而工人自己占有自己的剩余劳动,即他创造的价值超过他消费的价值的余额。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以说,这种工人的劳动是真正生产的,

25、也就是说,它创造新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劳动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不仅存在社会性质上的差别,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原则不同:前者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发,考察劳动的社会性质,即着眼于劳动是否从属于资本雇佣关系、是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而后者则是在劳动的社会性质得到规定之后,考察劳动能否创造新价值。v2、两种剩余价值的关系v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是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了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增加了剩余价值量。v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因为,只有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同时,

26、只有在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前提下,才能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v 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剥削工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大机器工业出现以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逐渐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主要方法。v3、劳动强度也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v 劳动强度是指劳动的紧张程度。也就是指同一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程度。工人做工,在同一时间内消耗的劳动力愈多,则劳动强度愈大;反之,则愈小。v提高劳动强度既然是增加同一时间内劳动力的支出,

27、因此根据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它不但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而且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由于这样,所以在劳动日既定的限度内,不断地提高劳动强度,“更加细更加细密地填满劳动时间的微孔密地填满劳动时间的微孔”,使工人极其紧张地从事每一个操作,便成为资本家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一种重要方法。无论科学技术怎样进步,资本家也不会放弃这种方法。资本主义企业中,普遍采用的所谓“泰罗制”、“福特制”等血汗工资制度,就正是资产阶级利用各种科学技术成就,来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加强对工人剥削的方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的劳动强度在不断地提高。v4、自然力与剩余价值生产v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有一个自然基础”。马克思在这里

28、所说的自然基础,是指劳动的自然生产率。马克思在分析自然劳动生产率与剩余价值的关系过程中,把决定自然劳动生产率的自然条件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和人周围的自然,并把外界的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分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认为没有一定程度的劳动生产率,劳动者就不可能有剩余劳动,资本家也就不可能获得剩余价值。显然,马克思把由自然条件的优劣、劳动社会结合的合理与否、科技水平的高低所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看成是剩余价值存在的条件之一。v5、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v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取决于三种情况:工作日的长度,或劳动的外延量;正常的劳动强度,或劳动的内含量,即一定时间内耗费一定量

29、的劳动;最后,劳动生产力,即由于生产条件发展程度的不同,等量的劳动在同样时间内会提供较多或较少的产品量。v 显然,这三个因素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组合:或者是其中一个因素不变,其他两个因素可变;或者两个因素不变,一个因素可变;最后,或者三个因素同时变化。v 这些因素同时变化时,又因为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可以不同,组合也就更加多种多样了。v 四、工资与剩余价值生产v 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资本家支付的也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这是因为:v 第一,任何商品,在出卖之前必须有独立的存在。而劳动在工人和资本

30、家发生买卖关系时并不存在,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只有在劳动过程开始时才存在,而这时劳动已不属于工人,而属于资本家了,因此,工人也就不能再把它出卖了。v 第二,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和价值的内在尺度,但它本身没有价值。讲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是无意义的同义反复。v 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就会否定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或者否定剩余价值规律。v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v 1、计时工资v (1)计时工资就是按工人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例如,月工资、周工资、日工资、小时工资,等等。它们是工人劳动力的月价值、周价值、日价值、小时价值等等的转化形式。v (2)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形式加强对工人剥削。“劳动价格”

31、即工人劳动力一小时的价格,用公式表示就是:劳动价格=劳动力日价值(日工资额)工作日小时数。v 计时工资运动规律作用的后果是:劳动价格越低,工人要想获得维持生活所必需的工资额,就必须付出更大的劳动量,延长工作日;工作日越长,每个工人劳动的越多,劳动力的供给就会增加,资本家又可以乘机压低劳动价格。v2、计件工资v (1)计件工资就是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的单价,即每件产品的工资标准,是以计时工资的日工资额除以工人每天生产的产品数量来确定的。因此,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v v (2)计件工资更有利于资本主义剥削和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表现在:v 第一,计件工

32、资可以直接控制工人劳动的质量。产品质量合格,工资才能得到完全的支付。而资本家往往借口产品质量不合格克扣工人工资。v 第二,计时工资是刺激工人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的手段。v 第三,计件工资本身具有控制工人劳动质量和劳动强度的作用。v 第四,实行计件工资会导致工人内部的竞争,破坏工人的团结,削弱工人阶级对资本家联合斗争的力量。有利于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v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1)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v (2)实际工资是指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v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工资水平的变动趋势,总的来说名义工资呈上升趋势;从较长时

33、期来看,实际工资也呈上升趋势;但在某一阶段的具体情况如何,则取决于影响实际工资的各种因素的作用。v如果名义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会下降;物价下降,实际工资会提高。如果名义工资增加和物价上涨同时发生,实际工资的变化就取决于两者变化速度的对比。在名义工资增长速度与物价上涨速度相等时,实际工资不变;在名义工资增长速度快于物价上涨速度时,实际工资会增加;在名义工资增长速度慢于物价上涨速度时,实际工资会下降。因此,考察工资水平及其变化,必须把名义工资同物价水平及其它有关因素联系起来研究实际工资的变动。v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实际工资的变动是有起有伏,时高时低的。但从较长时间看,呈上升趋势。

34、这是因为,一方面引起实际工资上升的因素在起作用。另一方面,还存在引起实际工资下降的因素。v 引起实际工资下降的因素:v (a)由于科技的发展,新机器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工人被排挤,失业增加,劳动力供过于求更加严重。v (b)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v (c)税负加重。v 绝对工资和相对工资v 绝对工资就是实际得到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相对工资是工人的工资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相比较的工资。工资和剩余价值是工人新创造的价值的两部分,在新价值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部分增加,工资部分就减少。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相对工资呈下降趋势。v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绝对工资比较高,但是

35、同发展中国家相比,相对工资往往更低,或者表现为单位产品工资更低。v工资的国民差异是指不同国家因形成劳动力价值诸因素的差别而引起的工资水平差异及其相互关系。工资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影响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各种因素,由于各国的具体条件不同而不同,这就形成了工资的国民差异。v 决定劳动力价值变化的诸因素是:自然的和历史的发展引起的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和范围;工人的教育费用;女工和童工的使用;劳动生产率;劳动的外延量和内含量等。第三章第三章 资本的积累过程资本的积累过程v 社会再生产:v (1)社会再生产就是生产的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v (2)社会再生产的内容包括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36、v (3)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一、简单再生产v 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v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v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与扩大再生产v 1、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v 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v m(c+v)+m/x。v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指资本家不是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的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重复进行。扩大再生产从实现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v 2、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

37、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v 内含的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v 三、资本积累的规律 产业资本的历史v 1、积累中cv提高的规律v 随着技术进步,Pm A Pm A,v Pm+Pm A+A Pm A;v 因此:cv cv,v c+cv+v cv。v 可见,资本有机构成将不断提高。v 2、积累与发展生产力是相互促进的。v3、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概括地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

38、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反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像其他一切规律一样,这个规律在实现中也会由于各种各样的情况而有所变化。”(第707页)v 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资本主义的积累,产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积累一方面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小生产,发展成为社会化的、大规模的大生产;另一方面把小私有制变成了资本主

39、义私有制,于是产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v 资本主义的积累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最终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第四章 资本形态循环v一、三种循环及其辨证的统一v1、货币资本的循环:v G WP W G v2、生产资本的循环:v P W G G WP v3、商品资本的循环:v W G G WP Wv4、三种循环并行的资本运动vvG WP W G G WP Wv v v G G WP v二、每次循环所经历的时间和消耗的费用v1、资本循环所经历的时间:v v 生 劳动时间v 产 v 时 生产资料储备时间v商品 间 非劳动时间 自

40、然作用时间v生产 停工时间v 和 向市场购买生产资料时间v流通 v所经 流 购买时间v历的 通 生产资料由市场运到企业v时间 时v 间 产成品仓存时间v 销售时间 由企业运往市场时间v 在市场待售时间v2、资本循环所消耗的费用v 生产费用v 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过程的全部费用开支。生产费用按经济性质,分为外购原材料费、工资、折旧费和其他费用等生产费用要素。生产费用按经济性质分类,可以提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材料费总额、工资总额、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现金支出总额,对于企业编制材料供应计划、工资计划、财务计划和考核这些计划的执行情况有很大的方便和用处;同时也可以把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划分开

41、来,作为计算工业、建筑业净产值和国家计算国民收入的重要依据。v 保管费用v 指为了保持原有使用价值或减少使用价值损失而支出的各种费用。包括保管人员的各种收入,为了保管的各种设备、建筑的的各种支出。v 运输费用v 为了使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所支出的各种费用。如铁路货物运辅费用包括车站费用、运行费用、服务费用和额外占用铁路设备等各项费用。v v纯粹流通费用v 纯粹流通费用是指只同商品买卖有关的流通费用,即商品从物质形态到货币形态转化所需要的各种费用。v 马克思认为:纯粹流通费用通过从每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相应的部分得到补偿。第五章第五章 预付资本的周转预付资本的周转v一、概论v 资本周转:“资本

42、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v1、周转速度的两种指标: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v 周转时间“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流通时间决定。”v 以n表示周转次数,U表示周转时间的计量单位年,u表示周转的时间,则n=U/u。v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v 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v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v二、流动资本的周转v1、周转中各种时间对资本预付量影响 劳动时间v 自然作用的时间v 物资储备的时间v 停工时间v 出售时间v2、再生产连续性与资本预付量v 为了保证

43、生产过程的连续进行,企业必须根据生产时间的长短投下一个货币资本,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行生产;企业还必须根据流通时间的长短投下另一个货币资本,仍然转化为生产资本,使生产在货币资本在进入流通过程时仍然能顺利进行。v3、价格变动的影响v Pm (涨价或降价)vG W (少买或多买)v A WG(涨价或降价)v4、可变资本的周转v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引起年m(M)的差别。v其他情况相同,周转周期不同,年m不同。v由上面情况产生的印象:“似乎剩余价值率不仅取决于可变资本所推动的劳动力的量和剥削程度,而且还取决于某些从流通过程中产生的不可理解的影响。”vm只能是劳动过程中所使用的可变资本生产的。v 资本运动

44、加快,少量资本可以发挥较大资本的作用。vM=mn/v=mvn/v=mn三、固定资本的周转1、损耗和损耗率 使用 有形损耗固定 (物质损耗)自然力资本 的 生产同样机器的损耗 劳动生产力提高了 无形损耗 (精神损耗)同样劳动生产出 效率更高的机器 2、折旧基金是补偿基金 固定资本转化为货币是逐步进行的,并且是和作为它的价值承担者的商品再转化为货币同时进行的。v 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是由劳动资料已经损耗掉,必须用同一种新的物质替换的时间决定的,周转时间较长。v 固定资本在实物更新之前,它的价值先以货币准备金的形式逐渐积累起来。v 在一定条件下,折旧基金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v 同样的资本可以购买到

45、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v 在机器设备更新之前,可以用于投资,扩大再生产。3、维持和修理v 固定资本的维持是指通过追加劳动使机器保持在正常状态;v 固定资本的修理是指机器发生故障,或遇到损伤,通过追加劳动使之恢复正常。v 这些追加的资本和劳动将平均分摊在产品价值中去。如果花费的维持和修理费用低于平均水平,则意味着企业获取了超额利润。v 四、预付资本的总周转:v 预付资本一年中的总周转次数=(一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一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v 五、再生产和流通的速度规律v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开发生产力源泉到形成直接生产力的基本建设速度;二是由已经形成的生

46、产力所带动的再生产和流通的速度。并且,基本建设速度还可以看作建筑业产品的再生产和流通速度。如果说,劳动生产力变动的规律反比例地体现在单位产品劳动耗用量上面,那么,经济速度变动的规律就反比例地并综合地体现在单位产品劳动耗用量特别是劳动的占用量上面。v速度规律的特殊性在于:为生产和流通一定量(或单位)商品所占用的劳动量(表现为资金的占用量)与生产和流通的速度成反比。也就是说,在一定生产规模下,一个企业再生产速度越快,也就是资金周转越快,资金的占用量就越少。v 这里要区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不同特点。第六章第六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v 一、导论 1、叙述的对象 研究单个

47、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构成的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即社会总资本的流通过程。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而且包括了一般商品的流通,即个人消费问题。2、货币资本的作用v 第一,资本运动的第一推动力;v 货币资本对生产规模的限制不是绝对的。v货币表现为发动资本运动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但货币对生产规模的限制不是绝对的,即不增加资本或不按比例地增加资本,就可扩大生产规模。因为:通过加强对劳动力的剥削;加强对自然物质的利用;更有效地利用固定资本;充分利用各种自然力;改善劳动组织和提高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力;资本集中;加速资本运动,缩短周转时间。v 第二,保证再生产的顺利进行。v

48、第三,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二、简单再生产和流通 1、产品实现是中心问题 年产品W的实现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WG价值补偿问题;GW物质补偿问题。v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v 生产资料生产资料生产部门v社会总产品v 消费资料消费资料生产部门v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三个组成部分:cvm。v2、年总产品的基本交换关系v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公式:v4000c+1000v+1000m=6000 Pmvv2000c+500v+500m=3000 Kmv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v(v+m)=cv(c+v+m)=c+cv(c+v+m)=(v+m)+(v+m)三、扩大再生产和流通v m=(c+v)+m/

49、xv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是:va、(c+v+m)c+cv (v+m)c;vb、(c+v+m)(v+m/x)+(v+m/x)v (c+mm/x)(v+m/x)v 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v+v+m/x)=(c+c)(2)由基本实现条件引伸出的另两个实现条件:(c+v+m)=(c+c)+(c+c)(c+v+m)=(v+v+m/x)+(v+v+m/x)v 2、补充说明v 如果c(v+m)说明第二部类生产过剩了,必须将一部分资本转移到第一部类中去,可以通过供求、价格、竞争来实现。v 如果自己生产一部分不变资本,则在c中扣除这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同第

50、一部类交换。四、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v 社会总产品能否全部顺利实现,归根到底决定于各生产部门是否按照社会分工的比例来进行生产。v 生产力源泉的比例:人口与环境;v 生产力要素的比例:Pm与A;v 生产力结果的比例:必要产品与剩余产品v 积累与消费v 农轻重比例v 生产与建设v 生产性建设与非生产性建设v计划与市场的背后就是按比例规律和价值规律。v 计划没有比例比没有计划更糟。v 市场通过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各种比例关系。市场不是万能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v 盲目性、v 局部性、v 眼前性、v 周期性。第三篇 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v1、在总过程中资本的展开形式 固定资本 cv P 流动资本vv 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