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说课稿优选范文五篇2023.docx

上传人:1107088****qq.com 文档编号:9263517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6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说课稿优选范文五篇20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说课稿优选范文五篇20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说课稿优选范文五篇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说课稿优选范文五篇2023.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语文说课稿优选范文五篇2023高一语文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祝福。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边城)祝福是属于前者。小说是拥有众多读者的一种文体,它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现人物之间的冲突,还可以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生活的环境,因此在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所以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也是有助于学生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为将来的小说阅读打下基础。鲁迅的祝福是中国

2、现代小说的精品,当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鲁迅小说中与阿Q、孔乙己三个最为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读好这篇文章,对将来小说的阅读,小说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说的写作都有深广意义。(二)教学目标及确定的依据根据新课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1、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说的情节。2、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3、分析人物性格的特点,并研究形成的原因。4、总结人物刻画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5、体会小说中所描写的中国妇女悲剧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深入认识到造成人生悲剧的社会原因。(三)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

3、作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所造任务的方法。2、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社会根源的认识。二、说学法(一)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对于小说并不陌生,相对的也比较喜欢阅读小说。但是学生阅读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故事情节。所以老师要适时采取情况,引导学生从情节入手,学会归纳总结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二)学法及确定的依据A、预习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要强调预习,培养阅读的自觉性。B、对比阅读法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但是,学生接触鲁迅小说并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导学生回忆

4、相关知识。进行对比。教师注意突出不同点。在思想内容方面,本文与孔乙己、故乡、药相比,其一,虽然它们的题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侧面,有的反映的是读书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压在底层的一般农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贫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则是压在底层的被雇佣的乡村劳动妇女的生活;其二,虽然都表现了反封建的主题,但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否定,有的侧重于对封建等级观念和私有制观念的批判,有的侧重于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则是对封建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等全面而猛烈的抨击,作者对祥林嫂的同情也甚于其他三者;其三,虽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们还有各不相同的个性,就生活环

5、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恶劣得多,她没有孔乙己好吃懒做、自视清高的恶习,却也同样遭到周围人们的冷遇,她有闰土、华老栓一样的勤劳,但是最后却落得一无所有,可见其命运更悲惨,更令人同情。在表现形式上,本文与一件小事、孔乙己、故乡等相比,虽然都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但是,由于各自表现的主题思想存在着差异,各自采取了仅适合自身的故事顺序。一件小事以顺叙为主,以此表现我的思想认识的进步。孔乙己顺叙中有补叙,使历史和现实连为一线,以此来揭示主人公性格发展的必然性。故乡顺叙中有插叙,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突出封建制度给人造成的影响之大。而祝福则采用了倒叙,把祥林嫂的被沦为乞丐和悲渗的死提在篇首,与地主

6、阶级祝福的欢乐声形成鲜明的对照,然后再追叙祥林嫂的生前事迹,揭示两个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根源,表达作者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切齿痛恨和愤怒鞭笞。经过这样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能够捕捉课文的新意向和灵魂,而且也提高了质疑、析疑、释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认识结构和思维势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掘进,同时,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可以借鉴的经验。C、比较法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如决计、肯依等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D、讨论法主要运用在第三课时中对本文主题的理解上。(2)教师课堂教学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导、提问法。三、说教法编者希望学习这个单元,要着重欣赏人物形象,品味

7、小说语言。欣赏人物形象,要注意情节、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品味小说语言,要注意把握叙述语言与人物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体会不同作者不同的创作风格。?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学们接触到的小说其实已有很多,但他们是不是就会鉴赏小说了呢?可以肯定地说不!所以,我考虑先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然后让他们在方法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引导下去鉴赏本篇小说,并争取能够举一反三,用于其他小说的鉴赏中。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此,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

8、具体做法如下:(一)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二)点拨法分析引导,拓展思路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因而,我较多的采用了分组讨论,师生对话、探究等方式。四、说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讲述人物遭遇学生读小说最关注的是情节,所以就从情节入手。让学生讲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挑选几位同学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2)叙述时要突出与悲惨命运有关的细节(3)要有感情地复述,尽可能进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二)理清情节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介绍小说的情节大致有几部分,让学生

9、梳理文章的情节。在复述课文的基础上,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线索提纲:序幕:鲁镇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三)探讨环境描写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祝福礼的社会环境的描写祝福之夜的自然环境的描写(四)人物形象的塑造1、列表比较祥林嫂初到鲁镇、再到鲁镇、临死前的三次描写,概括人物形象。2、列表对比对祥林嫂眼睛变化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当时不同的内心变化。初到鲁镇:顺着眼善良、安分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再受打击,内心痛苦讲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

10、外有神又有希望不让祝福:失神再受打击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问有无灵魂:忽然发光一丝希望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语言描写与我对话灵魂有无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对四婶讲阿毛痛苦、自责对大家讲阿毛麻木、空虚与柳妈的对话精神重压,陷入恐惧4、引导学生分析人物行动描写反对再嫁逃、撞怕被分身捐(门槛)怀疑灵魂问总结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还暗含了心理描写)(五)问题探究1、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从小说情节分析、总结入手,祥林嫂为什么做工?为什么改嫁?为什么捐门槛?为什么行乞?得出结论:罪魁祸首是封建制度。2、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总结人物的形象祥林嫂守寡

11、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祥林嫂这个善良的劳动妇女被毁灭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社会的悲剧。(三)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4)分析小说的社会作

12、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七)作业布置把祥林嫂丧子之后回到鲁镇的那部分,改写成剧本,并进行排练。板书设计高一语文说课稿2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为了忘却的怀念选自高一第二册第二单位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探究,深入了解,这篇文章是由中国巨大的文学家,革命家鲁迅老师所写的,这是一篇以记叙为主,又与抒怀,议论相联合的哀悼性散文。文章通过对白莽,柔石等义士的回想,抒发了作者对义士们的无穷的宗敬和怀念之情,赞美烈士们的良好品格和革命精力,以及对_的深入恼恨,展现了_的横暴与卑鄙。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但老师不宜过多啰嗦地阐发,重在引导学生细致阅读,研究探究,深入了解,了解作者的深入情

13、感和写本文的主旨。2.说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一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理解,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鉴于这种情况,教师培养学生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学习方法尤其重要。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用多媒体展示)(1)情感与态度目标: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和目的,把握作者对革命烈的深切怀念和歌颂之情,以及对_的愤怒和憎恨之情。(2)知识与能力目标:弄清题目的含义,推敲文中过度语句,理清课文整体思路,结合中心和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3)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

14、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4.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A探讨文章主旨B遄摸重点语句(2)难点:A题目含义的理解B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语句二、说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三、说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四、教具的使用录象,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拟订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想: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解释题目,讲解作者及时代背景,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第二课时教学设想:通过讨论探究,质疑,理解文章主旨,推敲

15、文中过度语句,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语句,理解文章中三个典故的内容和作用。第一课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激趣1.创设情景,导入课文。(设一个好的教学环境,起悬念的作用)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纪念刘和珍君的姐妹篇为了忘却的纪念,这两篇文章都是悼念革命烈士的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对烈士的怀念和歌颂,对_的愤怒和揭露,(放相关的教学录象,板书课题)2.简介时代背景本文是鲁迅先生写于1933年2月的一篇文章,它是为纪念左联的五位革命青年遇难两周年而写。揭示了统制集团的白色恐怖。(放映资料录象)(二)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由于本文章篇幅较长,所以采用这种朗读方式)2.让学生理解题目为了忘却的纪念

16、的意思。(只有这样使学生了解题目的含义,才不会认为“忘却”与“纪念”是矛盾的,不会造成阅读的障碍)明确:“因为两年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只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涑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吧。”可见,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烈士更好的纪念。3.概括每部分的主内容。(因为全文共有五部分,篇幅较长,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化繁为简,化整为零,使学生更易吃透课文内容。)第一部分,点明题目意思,记叙和白莽的交往。分析第一部分:1.作者由报

17、章不登载几位年轻作家遇害的消息引入白莽这个人物。2.鲁迅先生曾去信解释,表现了对青年的关心和爱护,三此交往的过程写出了他们相互的了解和信任,表现了白莽的坚定与乐观。3.结尾写:这书不是托柔石送去的呢!这是一个巧妙的过度渡,引出下文要写得人物柔石。4.第二部分:写柔石的交往及柔石的为人(兼写冯坚)分析第二部分:1.作者从下面几个方面写柔石:A模样B办刊物C看社会D个人生活E文学创作2.表达方式:叙议结合第三部分:交代白莽和柔石同时被捕。第四部分:写柔石等被捕遇害的经过,进一步揭露_得罪行,表示对革命烈士的深切悼念和赞扬。分析第三,四部分:第三部分:双线合一,他们(左联成员)一同被捕。第四部分:是

18、本文的重点部分,写柔石和白莽等人被捕和杀害。该部分有两条线索:1.叙述柔石等人被捕至牺牲的经过。2.叙,议结合写作者的情况和悲愤之情。第五部分:抒发对烈士的怀念和尊敬,表达了_必然灭亡,人民革命一定胜利的坚定信念。分析第五部分:以强烈的抒情语句抒发自己的悲愤,与开头遥相呼应,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尊敬之情。1.过渡,由回忆到现实,由记叙到抒情。2.揭露政治黑暗“无处写”。3.控诉,点题呼应,表达坚定的信念。(三)探究讨论第二课时1.讨论文章中说岳全传高僧坐化,方孝儒,晋朝向秀作思旧赋三个典故的内容和用途。2.讨论作者的主旨和情绪。高一语文说课稿3一、教材分析1、教学对象分析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

19、一学生,高一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2、教材地位及作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再别康桥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虽然本诗向来众说纷纭,但其艺术之美人所共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体会现代诗歌的特点,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3、教学目标由于

20、本诗是高一学生学习的第一首现代诗,为了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认知目标:品意象,绘意境,悟真情。、能力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德育目标:培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4、教学重难点高中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他们产生了对教师的过多依赖,从而缺失了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针对此种情况将本课重难点设定如下: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二、教法分析1、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尤其是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

21、中的美。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2、情境教学法(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2)用富有文学意韵的语言来组织教学,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可感的视听形象,营造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教学氛围。三、学情学法分析分析:农村初中的学生

22、,阅读的现代诗歌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针对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决定在诵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1、联想鉴赏法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形成有形的图画,仔细揣摩、品味、感受诗歌的优美之处,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2、比较鉴赏法让学生学会将这首诗与其他描写离别诗句的比较,更好地把握再别康桥这首不同于其他描写离愁别绪哀婉、缠绵、伤感的特点:哀而不伤,带有一丝惆怅,几分飘逸。从而领会诗中的诗意美。四、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从播放

23、徐志摩的另一首诗偶然谱成的曲子导入。“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诗人徐志摩与康桥“偶然”“交会”,而“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必将成为他永难忘怀的记忆而长伴人生。让我们与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板书课题和作者)设计意图: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优美的画面及柔美的音乐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淡淡的忧愁的境界。多媒体展示歌词,教师恰当的衔接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进入到情景之中。(二)时空链接走近作者(1)简介徐志摩。(2)关于再别康桥这

24、一环节我先让穿越时空与徐志摩展开对话,顺着学生的发问,导出问题,先让学生自行解决,老师归纳。并用幻灯片展示。尽可能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人论事”在文学作品类的教学中是必要的。因为对诗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适当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三)诵读涵咏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2)个别朗读。(3)名家范读。播放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在剧中对这首诗的朗诵。让学生找出朗读差距,进一步把握这首诗的朗读情感,同时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扫清字词的障碍。(4)配乐朗读。我为这首诗的朗诵配上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缠绵、惆怅而又带有轻灵、飘逸的音乐中,教师进行示范吟诵

25、,注意节奏、轻重、情感,读出音韵美,营造一种梦幻般的感觉。带动学生有感情朗读。(5)学生齐读。在朗读这一环节中,默读可以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情感,个人读可展示个性,音乐制造了情境,范读激发了美感,齐读引起群体感受。在“美读”中解决教学重点1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朗读已为学生们对诗的理解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文对诗意的鉴赏蓄势。(学生带着对康桥的憧憬进入-(四).激发想象赏景悟情A、品意象(1)诗中直接描写康桥的景物的有哪几节?(2、3、4节)(2)如果把这三节的内容换成三幅画,我们可以选取哪些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全班交流)老师要引导学生选好景点,对学生的

26、发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运用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加以具体的描述的学生。这一环节主要根据新课标教学建议“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三节诗。(3)更进一步思考:诗人告别康桥时为什么不选取周围的建筑、那里的人们,而是选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目的: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段学习从诗歌画面美入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意象选择营造的意境,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追求语言美的课堂氛围。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较好体现。并解决教学

27、重点2赏析诗中的画意美、诗意美。B、悟真情步骤:将全诗分为三个版块,分别赏析。抓住诗中意象,赏析重点词语,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第二、三、节:通过重点赏析“新娘”“水草”“荡漾”“招摇”“甘心”等词语,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由依依惜别时的感伤无奈而陶醉留恋于康河美景。第四、五节:通过重点赏析“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放歌”“笙箫“夏虫”等词语,体悟诗人情感的发展高潮。第一、七节:通过重点赏析:三个“轻轻的”“悄悄”“不带走一片云彩”词语通过比较第一节和第七节,体悟诗人离别母校之时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同时感受诗歌的回环之美。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据新课标所要求的

28、“欣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凡读懂了诗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复咀嚼,只是一路顺畅地读下去,结果什么也得不到。诗歌浓郁的情感、跳跃的形象、凝练的语言,决定诗歌教学的特点:反复朗读细细品味、启发联想、再现形象,其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关键。教师的讲与新课标提倡的学生探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让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课的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五).比较阅读,剖析情感再别康桥是一首离别诗,古代写离别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试着比较异同。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寻找有关诗词名句,扩大课堂的容量。让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离别之情的不同,体会这

29、首离别诗不落窠臼的高明之处。(课堂教学任务到此基本完成,如何达到DD(六)余音绕梁收束全文诗人离别康桥时不带走一片云彩,他离开人世时也不带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为飞机失事,那一年他才35岁。胡适饱含泪水写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带走了这个世界上的全部色彩”诗人虽然过早地离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气,他的诗情、他的浪漫却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别康桥成了中国现代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留给人们无限的遐想与仰慕。在这种气氛的渲染下,老师与学生齐读再别康桥(配人间四月天的主题音乐)。在浓浓的诗意中结束对这首诗的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七、评价与反思再别康桥是一

30、首精美的诗,因此,在说课方案中,我确立了朗读鉴赏比较这一教学思路,将朗读和鉴赏作为教学的重点,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读方式,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从语言层面理解诗歌的内容,用心去体验诗歌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和音乐美。在教材处理上,摒弃一般的从诗歌的开头讲到结尾的方式,从诗的中间入手,再说开头和结尾,这主要是根据诗的结构特点来确定的。直接抓住康桥的景物描写进行鉴赏,充分欣赏这首诗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高一语文说课稿4一、说课部分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

31、叹昭君的出塞之作。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二)、说教学目标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

32、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恨。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三)、说教学方法: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

33、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二、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三、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二、授课过程(一)、课程导入1、向学PPT展示与昭君有关的图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进入课文咏怀古迹(其三)。首先让同学们欣赏昭君图,引出典故“沉鱼落雁”中的“落雁”。王昭君是古代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其中的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再从昭君出塞图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昭君出塞:中国历的一个真实故事。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

34、“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王昭君,名嫱(音qi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

35、的诗歌、琵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问题,昭君为什么愿意离开汉宫去遥远的匈奴?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可见,昭君因画工毛延寿从中作梗不被君王赏识,然而根源还是汉元帝昏庸只凭画像宠幸宫女,不见真人。昭君的故事,成为中国历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

36、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2、从标题“咏怀古迹”中的“咏怀”二字确定诗歌类型。咏史诗:大多是诗人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二)整体感知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提问:作者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情感的?答:王昭君(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3、提问:既然这首诗是咏史诗,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情感的那个词语?答:主旨落在怨恨二字。(尾联“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得出)。理解诗人如何借咏叹

37、昭君的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深沉怨恨?带着这个问题鉴赏诗歌,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三)、赏析诗歌1、首联赏析,理解诗人如何引入歌咏对象昭君。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提问:请同学们描述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提问: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引出歌咏对象昭君。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

38、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2、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李白的诗,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着惋惜、同情。提问:接下来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体会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恨具体指什么情感?一别汉宫便与北方的荒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孤独青冢向着漠漠黄昏。“紫台”与“朔漠”形成对比。“紫台”指宫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青冢”“黄昏”,黄昏一般指时间,而

39、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黄昏时广阔的天空连着大漠,却独有一个青冢,何等空旷凄清。“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一去”与“独留”形成对比,“一”与“独”同义互文,将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连”与“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3、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明妃曲(其一)宋王安

40、石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白居易琴曲歌辞昭君怨提问:同学们从这两首诗中体味诗人对昭君不幸根源的看法。在王安石、白居易的诗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提问:接下来请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画图”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孤独。毛延寿丑化昭君,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然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气氛。“春风面

41、”、“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写。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情景交融。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4、尾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刘长卿王昭君歌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

42、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四)、结合创作背景,归纳主旨意蕴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

43、怀。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的身世之慨。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差点获刑。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主旨: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

44、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高一语文说课稿5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一篇,本单元选编的是四首中国现当代诗歌,要求学生能在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把握其中丰富的意象,领悟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二)说重点难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等资源创设情境,并通过诵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意象的品读是学习诗歌的关键,所以我把品读诗歌的意象作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二、说学情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多篇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并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不是很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

45、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才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会正确分析鉴赏的方法。三、说教学目标雨巷是现代派大师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本单元以雨巷为例子给学生展示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

46、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基于此,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品读诗之韵律,品味诗之意象,领悟诗之意境,体悟诗之真情。(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事,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四、说教法学法(一)说教法高中语文新课改明确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雨巷是一首新诗。因而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教法:1.情景导入法:情景的创设一直以来都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倡的一种手段,它能拉近读者与文本

47、的时空的距离,也为教学的开展,尤其是诗歌的教学,做了感情上的铺垫。2.导读与诵读法: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个有效的方法,既可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情感又可以让学生充分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教师必须在“导”字上下功夫,学生在对诗歌的理解上教师要多加点拨和引导。3.拓展与迁移法:“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拓展与迁移,指点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动手得到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强化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二)说学法新诗的学习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此我将引导学生学会用以下的方法来学习诗歌。1.自主诵读法: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