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重要知识点20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重要知识点2023.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重要知识点2023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重要知识点1简介: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背景:关于写作时间,近代学者王国维、郑鹤声等人认为报书作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十一月。自王国维说法提出之后,司马迁的年谱信从这种说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文选、
2、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山西大学等21所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也都采用王国维的报书作于太始四年说法。此外,张惟骧认为报书作于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二月。字词:通假字其次诎体受辱。诎,通“屈”,弯曲。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动词。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关,同“贯”,套上。箠,同“棰”,杖。见狱吏则头枪地。枪,通“抢”,撞击。及以至是。以,通“已”及罪至罔加。罔,通“网”,法网。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抵,大都。8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表现。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放失旧闻。失,通“佚”,散乱的文献。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债务。古者富贵而
3、名摩灭。摩,通“磨”。权倾五伯。伯,通“霸”。具于五刑。具,通“俱”。曷足贵乎。曷,通“何”。幽于圜墙之中。圜,通“圆”。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历史记录。词类活用孙子膑脚:名词作动词,古代剔去膝盖骨的酷刑以污辱先人: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倡优所畜: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名词作状语,用朱砂故述往事,思来者:动词作使动用法,使.思考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衣赭衣:名词作动词,穿上流俗之所轻也: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幸勿为过:名词作动词,责怪,责备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言: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曩者辱赐书: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百兽震恐:使动用法,使
4、害怕练习题:1.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答案:照这样说来,所谓勇敢还是怯懦,刚强还是柔弱,都是形势造成的。明白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人不能早早自杀来逃避法律制裁,因而渐渐志气衰微,等到挨鞭打杖责,再想保全气节自杀,这不是远远来不及了吗?解析:翻译题目年年必考,是重点、难点。要结合具体语境,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重要知识点2简介: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
5、生动,令人叹服。背景: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西汉司马迁所着史记卷八十一。战国末,强秦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赵国实力比秦稍弱。本篇为合传,以廉颇、蔺相如为主,并记述了赵奢父子及李牧的主要事迹。价值连城、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布衣之交、负荆请罪、刎颈之交、怒发冲冠、白璧微瑕等成语均出自本篇。字词:1.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赵国君主,名何。2.阳晋:齐国城邑,在今山东菏泽西北。3.上卿:战国时期诸侯国大臣中的官位。4.宦者令:宦官的首领。5.舍人:有职务的门客。6.和氏璧:战国时着名的玉璧,是楚人卞和发现的,故名。事见韩非子何氏。7.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名则。8
6、.遗(wi):送。9.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10.亡走燕:逃到燕国去。11.何以知燕王:根据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你)。12.境上:指燕赵两国的边境。13.幸于赵王:被赵王宠爱。幸,宠幸。14.乃:却,竟然。15.束君归赵:把您捆绑起来送还赵国。练习题:1.例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A.周郑交恶B.初一交战C.合从缔交D.交不忠兮怨长2.例句:“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A.弗听,许晋使B.临淄有大蛇,长十许丈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D.时人莫之许3.例句:“固请,召有司案图”()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B.至于_,理固宜然C.管仲固谏不听D.鄙人固陋,不知忌讳4.例句:“相如因持璧却
7、立”()A.敌不敢至,虽至必却B.王者不却众庶C.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D.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高三年级语文下学期重要知识点3若1、如果,假如。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2、像,好像。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貌若甚戚者。仿佛若有光。呆若木鸡。3、你(的),你们(的)。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若为佣耕,何富贵也。若翁廉。4、此,如此,这样。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5、至于。例: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若此如此,这样。例
8、: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例:指挥若定。若何怎么样。例:以闲敝邑,若何?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例:车后若干递送夫。虽1、即使,纵然。例: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虽大风浪不能鸣,而况石乎!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2、虽然。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1、处所,地方。例: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此何所也?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例: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所谓所说的。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所在到处。例: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所在之处,处所。例: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