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儿科学》九版教学大纲临床医学.pdf

上传人:H****o 文档编号:92579617 上传时间:2023-06-08 格式:PDF 页数:56 大小:3.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儿科学》九版教学大纲临床医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2023年《儿科学》九版教学大纲临床医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儿科学》九版教学大纲临床医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儿科学》九版教学大纲临床医学.pdf(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儿科学 A 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儿科学(Pediatrics)课程编码:ZBW02025 适用学生:临床医学 学分:4.5 总学时:77 学时 预修课程:诊断学、医学影像学、病理生理学、医学免疫学、病理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解剖学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统计学 实验学时:26 学时 二、课程简介 课程知识要求:儿科学基础和各系统疾病为知识点,同时部分章节内容与内科学病名相同,但是侧重于阐述该疾病在儿科的特殊情况。儿科学基础部分涵盖发育儿科学和预防儿科学内容,包括绪论、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和儿科疾病诊治原则。绪论阐述儿科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特

2、点、小儿年龄分期、儿科学的发展和展望;生长发育主要包括体格生长、心理发育、发育行为与心理异常等;儿童保健突出“预防为主”在小儿时期的重要性;儿科疾病诊治原则强调儿科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记录的内容、程序、方法以及分析判断等方面与成人的差别,强调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各系统疾病主要包括临床儿科学内容,已派生出各种专业分支如心血管学、血液学、神经病学、肾脏病学、围产医学、新生儿学、内分泌学和遗传学等。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对课本中有关内容进行整合,主要介绍儿童营养与喂养、肥胖与营养不良、VitD 缺乏性佝偻病、新生儿总论、新生儿呼吸相关疾病、新生儿黄疸相关疾病和新生儿感染相关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及其代表、

3、小儿免疫与免疫性疾病、小儿病毒感染与结核病概述、小儿腹泻及液体疗法、肺炎、支气管哮喘及其临床进展、先天性心脏病、急性肾炎与肾病综合征、营养性贫血、化脓性脑膜炎与结核性脑膜炎等。课程能力要求:按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的要求,通过儿科学的学习:(1)使学生能够对儿科生长发育进行评估、对儿童营养及喂养进行指导;(2)能够对儿科各系统常见病进行诊断与鉴别诊断、并提出处理原则,以适应从事基层临床工作的需要。课程达到目标:儿科学是研究自胎儿至青春期的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防治和康复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其任务是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儿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针对五年制临床医

4、学专业面向基层医疗单位输送人才的要求,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儿童预防保健措施及儿科常见病的发展规律和诊断防治方案,培养学生良好的临床思维能 1 力和对危急重症的正确抢救程序。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A.理论 第一章 绪论与儿童保健 一、教学目的:(一)理解小儿年龄的分期及各期特点与保健原则。(二)理解儿童的预防接种。(三)了解儿科学的特点。(四)了解儿科学的范围和任务和儿童疾病综合管理(IMCI)的战略。二、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儿科学的特点、范围、任务和儿童疾病综合管理(IMCI)的战略。(二)重点讲授小儿年龄分期及各期特点与保健原则。(三)重点讲授儿童的预防接种。三、教学方法:讲授 四、教学

5、时数:1 学时。第二章 生长发育 一、教学目的:(一)能够对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具体指标与体格生长进行评价评价。(二)理解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三)知道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心理行为异常。(四)知道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的评价。二、教学内容:(一)一般讲解生长发育的概念。(二)一般介绍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影响因素。(三)重点讲解小儿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体重的增长:包括出生体重、生理性体重下降、体重增长规律等。身材的增长:包括身高、坐高等。体围的增长:包括头围、胸围、上臂围等。(四)重点讲解体格生长评价。(五)一般介绍骨骼系统发育。2(六)重点介绍小儿神经心理发育及心理行为异常,一般介绍小儿神经心

6、理发育的评价。三、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操作、讨论 四、教学时数:1 学时。第五章 营养和营养障碍疾病 第一、二、三、四节 小儿营养和喂养 一、教学目的:(一)能够对婴儿喂养、添加辅食进行指导。(二)指导小儿物质代谢特点、各种营养素需要量以及小儿消化功能的发育特点。(三)了解小儿营养状况评价。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通过和牛乳喂养的比较,大力提倡母乳喂养,介绍有关母乳喂养的新观点,重点讲解辅食添加的必要性和添加原则。(二)一般介绍小儿能量代谢的特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及其临床意义,一般介绍混合喂养、人工喂养中牛乳、代乳品的适应征、优缺点与配制方法,一般介绍小儿营养状况评价。三

7、、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操作、讨论 四、教学时数:2学时。第五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一、教学目的:(一)知道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二)能够对小儿单纯性肥胖进行诊断与防治。(三)了解营养不良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四)知道小儿肥胖症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观与鉴别诊断。(五)了解营养不良的并发症。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营养不良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重点讲解营养不良的诊断及治疗原则。(二)一般介绍营养不良的病因,结合病因重点讲述预防措施。(三)重点讲解小儿肥胖症的诊断标准和防治,强调控制饮食与加强运动。(四)一般介绍小儿肥胖症的病因与病理生理,一般介绍小儿肥胖症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三

8、、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3 四、教学时数:2 学时。第六节 营养性维生素 D缺乏 一、教学目的:(一)知道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 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二)理解维生素 D缺乏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三)了解维生素 D缺乏症的鉴别诊断。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维生素 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骨骼畸变体征、实验室和 X线改变。分期诊断标准和防治。(二)一般介绍儿童骨骼发育的特点、维生素 D的代谢及其生理作用,一般介绍佝偻病的鉴别诊断,一般介绍手足搐搦症与佝偻病发病机理的比较,临床表现与治疗。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四、教学时数:2

9、学时。第七章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一、二节 新生儿总论 一、教学目的:(一)理解新生儿分类及各种新生儿的定义。(二)知道新生儿生理特点中的几个重要概念,如早产儿呼吸暂停,中性环境温度等。(二)知道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三)了解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新生儿分类及足月儿、早产儿(包括极早早产儿、晚期早产儿)、过期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正常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适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早期新生儿、晚期新生儿、高危儿的定义。(二)重点讲解足月儿和早产儿在外观、呼吸、循环、消化、血液、泌尿、神经、能量和体液代谢、免疫以

10、及体温调节方面的特点,尤其是早产儿呼吸暂停,中性环境温度等概念。(三)一般介绍新生儿、早产儿的护理要求,一般介绍新生儿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四、教学时数:2 学时。4 第四节 新生儿窒息 一、教学目的:(一)知道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并发症。(二)能够对新生儿窒息进行复苏。(三)了解新生儿窒息的病因及预防。二、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新生儿窒息的定义和病因;(二)重点讲解新生儿窒息的病理生理过程;(三)重点介绍新生儿窒息的临床表现,强调表现为宫内窘迫、Apgar 评分和各系统损害三方面,着重分析新生儿 Apgar 评分及复苏后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缺氧缺血

11、性脑病等)及后遗症;(四)重点讲解新生儿窒息复苏方案和程序,指出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五)一般介绍新生儿窒息的预防。三、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操作 四、教学时数:2 学时。第五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一、教学目的:(一)能够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识别与治疗。(二)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三)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因、辅助检查与预后。二、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概念和病因;(二)重点讲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病机制的三个重要环节;(三)重点讲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四)重点讲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七项治疗原则;(五)一般讲解新生

12、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预后与预防。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四、教学时数:1 学时。5 第八节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一、教学目的:(一)能够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二)知道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辅助检查、治疗及预防。(三)了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二、教学内容:(一)简单讲述新生儿呼吸困难常见原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述;(二)重点讲解 PS 缺乏的后果以及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三)一般介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辅助检查;(四)重点讲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鉴别诊断要点;(五)重点讲解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要点,包括一般治疗、呼吸

13、治疗和 PS 替代疗法等。三、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操作、讨论 四、教学时数:1 学时。第九节 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与溶血病 一、教学目的:(一)理解黄疸分类: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二)知道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黄疸实验室检查与(黄疸)治疗。(三)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四)知道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五)了解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与诊断程序。二、教学内容:(一)导入病例,提出问题。(二)从胆红素代谢出发,引导学生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特点。(三)从胆红素代谢出发,引导学生指出病理性黄疸的可能原因。(四)重点讲解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依据。(五

14、)胆红素脑病的临床表现,强调早期识别。(六)新生儿黄疸的诊断程序。(七)从胆红素代谢出发,引导学生如何治疗新生儿溶血病(黄疸)。6 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四、教学时数:2 学时。第十一节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一、教学目的:(一)理解新生儿败血症的病原菌。(二)知道新生儿败血症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诊断与抗生素治疗原则。(三)知道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先天感染和围生期感染的区别。(四)了解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五)了解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分类及治疗。二、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新生儿败血症常见病原菌及易患因素。(二)重点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要点

15、。强调早期症状不典型。(三)重点介绍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尤其是抗生素治疗原则。(四)一般介绍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概述及分类。(五)重点介绍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指出先天感染和围生期感染的区别。(六)一般介绍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和治疗。三、教学方法:讲授讨论 四、教学时数:2 学时。第八章 遗传性疾病 一、教学目的:(一)了解遗传性疾病的分类和预防。(二)知道 21-三体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细胞遗传学检查特点及诊断。(三)知道苯丙酮尿症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二、教学内容:(一)遗传性疾病概述发现法引入定义,用问题法对定义内容进行剖析讲解染色体、DNA、基因的

16、关系、遗传病的分类。(二)根据概述引出染色体病的定义、用问题法从定义中延伸出染色体畸病的种类、原因、临床特征和确定畸病的方法。(三)染色体病的代表为 21-三体综合征,重点讲解 21-三体综合征核型的形成(标准型、7 易位型、嵌合型),为本章的难点之一。(四)21-三体综合征临床表现:特殊面容、发育落后、智能低下、皮纹特点、多发畸形,重点讲解特殊面容、智能低下、皮纹特点。(五)21-三体综合征诊断与鉴别诊断,21-三体综合征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六)从基因病定义引伸出遗传代谢病的定义,简介遗传代谢病分类、原因、临床特征。(七)苯丙酮尿症定义,设置问题酶缺陷所导致的后果是如何产生的?从而引出发病

17、机理。(八)苯丙酮尿症发病机理是掌握本病知识的总干,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必须花时间讲透彻。(九)根据苯丙酮尿症发病机理引出临床表现。(十)苯丙酮尿症诊断依据:应用发现法让学生从发病机理图中推测各型 PKU 蝶呤分析的可能结果。(十一)苯丙酮尿症治疗。三、教学方法:讲授、展示、讨论 四、教学时数:3 学时。第九章 免疫性疾病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三节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 第八节 川崎病 一、教学目的:(一)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以及免疫反应及免疫的本质,小儿免疫反应的发育与特点;(二)了解免疫缺陷病的概念以及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概述;(三)知道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分类;(四)运用

18、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进行识别和检查手段的选择;(五)了解几种常见的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征;(六)了小儿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七)了解川崎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八)运用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进行识别与诊断。二、教学内容:8(一)介绍免疫基本理论,理清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反应以及免疫的本质,特别强调免疫反应总是伴有炎症反应,治疗临床疾病的目的:保证适当的免疫反应,以清除抗原;阻止过分的炎症反应。(二)按细胞、体液和非特异性免疫分别讲解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指出出生时免疫细胞及其生物学功能已发育成熟,新生儿时期暂时性免疫功能低下主要是由于在宫内未接触抗原之故。(三)讲解小儿免疫

19、缺陷病的定义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概述。(四)讲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基本理论分类和国际分类,重点讲解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及诊断程序,按免疫基本理论讲解 T 细胞、B 细胞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筛试验方法。(五)一般讲解我国常见的几种 PID 临床特点。(六)重点讲解 PID 的治疗与预防。(七)一般讲解川崎病的概述、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八)重点讲解川崎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与治疗措施。三、教学方法:讲授、展示、讨论 四、教学时数:4 学时。第十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麻疹、脊髓灰质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手足口病 一、教学目的:(一)知道麻疹流行病学特征、早期诊断要点、典型的临床经过、常

20、见并发症、防治原则。(二)能够对麻疹与其他常见出疹性疾病进行鉴别。(三)知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四)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检查。(五)了解麻疹发病机制,其他类型麻疹的临床表现、预防、治疗。了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原学和发病机理。(六)了解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早期诊断要点、典型的临床经过、常见并发症及重症手足口病的识别、防治原则。(七)了解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特点及鉴别诊断(自学)。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麻疹流行病学、典型麻疹的临床经过,重点讲解麻疹的诊断依据及与其他出 9 疹性疾病的鉴别要点。详细介绍麻疹的常见并发症。(二)一般介绍麻疹的发病机制。

21、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三)一般介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原学和发病机理。(四)重点讲解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五)重点讲解手足口病的病原学、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以及重症手足口病的识别。(五)要求学生自学脊髓灰质炎有关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三、教学方法:讲授、展示、讨论 四、教学时数:3 学时 第二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一、教学目的:(一)知道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和治疗。(二)了解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 二、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二)重点介绍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2、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原则。三、教学方法:讲授 四、教学时数:1 学时 第三节 结核病 总论、原发型肺结核 一、教学目的:(一)知道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二)知道小儿原发型肺结核的特点及诊断。(三)理解小儿结核病具有活动性的参考指标。熟悉结核感染的特点。(四)了解结核病的发病机理。二、教学内容:(一)从结核病概念入手,要求学生回答结核菌的特征、如何发病以及怎么发现,从而引出结核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及诊断。从流行病学角度重点讲解小儿结核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源、卡介苗接种、预防性化疗)。从一种细胞免疫过程两种表现出发重点阐明结核病的发病机理。10(二)重点讲解结核病的诊断,特别是结

23、核菌素试验原理、方法、结果判断标准及临床意义。强调开放性结核病接触史、卡介苗接种史、既往传染病史、结核中毒症状、结核菌素试验、痰和胃液找结核菌,胸部线检查对诊断的重要性。(三)简要介绍小儿结核病活动性的参考指标。简要介绍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四)重点讲授小儿原发型肺结核的特点,包括:临床类型;病理及转归特点;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五)重点讲授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三、教学方法:讲授、展示、讨论 四、教学时数:2 学时 专题 腹泻病与液体疗法 第十一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节 腹泻病 第四章 儿科疾病诊治原则 第三节 小儿液体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一、教学目的:(一)评价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与

24、临床表现(包括脱水的程度和性质、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二)知道小儿腹泻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三)能够对小儿腹泻病进行治疗,重点在于液体疗法,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病例制定液体疗法的实施方案。(四)知道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五)了解本病的婴幼儿易感因素及预防措施。二、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小儿腹泻病的易感因素。(二)重点讲解小儿腹泻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三)重点讲解小儿急性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包括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脱水、低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的临床表现)和常见肠炎的临床特点。(四)一般介绍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的表现,一般介绍小儿急性腹泻的病因诊断方法。(五)一般介绍水、电解质及酸

25、碱失衡的病理生理,一般介绍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一般介绍小儿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种类、成分与应用。(六)重点讲解小儿腹泻病的治疗原则,强调液体疗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七)简单介绍小儿急性腹泻的预防措施。11 三、教学方法:讲授、示范操作、讨论 四、教学时数:2 学时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第六节 支气管哮喘 一、教学目的:(一)理解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实质。(二)知道儿童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特点。(三)能够对儿童支气管哮喘进行诊断和治疗。(四)理解儿童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发病机理。(五)理解哮喘持续状态的定义和处理(六)了解支气管哮喘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七)了解医学课题设计思想,培养临床科研兴趣。二、

26、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支气管哮喘的定义和发病机理,从中真正领略到哮喘的本质与特征;(二)简单介绍哮喘加重的诱因,指出哮喘长期控制必须避免不利因素;(三)从哮喘的定义和病理生理引导学生指出哮喘可能的临床表现,重点介绍支气管哮喘危重状态的定义;(四)详细介绍哮喘的诊断过程和标准,结合 GINA方案讲解哮喘诊断的有关临床进展,简单介绍鉴别诊断;(五)强调哮喘的治疗目标和原则,结合我国哮喘防治指南讲解哮喘急性发作和长期控制的治疗程序和思想;(六)解读 SCI 优秀论文,讨论哮喘治疗的现状和对策,洞悉课题设计创新理念。三、教学方法:讲授、展示、讨论 四、教学时数:2 学时 第七、八、九节 肺炎 一、教

27、学目的:(一)理解小儿肺炎的定义。(二)知道普通支气管肺炎和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三)能够对支气管肺炎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12(四)知道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腺病毒肺炎、肺炎链球菌肺炎、金葡菌肺炎、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五)知道肺炎的治疗,包括抗微生物药物的选择原则和疗程,心衰和中毒性脑病的处理,激素的应用。(六)理解支气管肺炎的病理生理。熟悉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并发症。(七)了解小儿肺炎的分类,了解不同年龄肺炎的病原特点。二、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肺炎的定义和分类,指出目前分类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批判性思维,然后导入胸科杂志的共识,直奔支气管肺炎主题。(二)简单介绍支气管

28、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三)结合支气管肺炎的定义和病理生理,重点讲解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及重症肺炎的临床特点。(四)一般展示支气管肺炎的并发症,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诊断学知识描述相应并发症的体征特点。(五)重点讲解支气管肺炎诊断注意事项,尤其要尽量明确病原体;介绍肺炎与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的鉴别。(六)讲解几种常见的不同病原体所致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点。(七)重点讲解支气管肺炎的治疗,包括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原则及疗程、并发症和并存症的处理要点、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三、教学方法:讲授、展示、讨论 四、教学时数:4 学时 第十三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二、三、四节 先天性心脏病 一、教

29、学目的:(一)知道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法洛四联症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常见并发症。(二)理解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分类、预防及治疗原则。(三)了解儿童心血管病检查方法及介入治疗方法。二、教学内容:13(一)重点讲解上述四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血流动力学变化)、临床表现、X线检查、心电图改变、超声心动图特点等诊断方法与并发症。(二)一般介绍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分类、预防及治疗原则。一般介绍胎儿心脏胚胎发育、正常胎儿循环及出生后血循环的变化。一般介绍儿童心血管病检查方法。一般介绍心导管检查、心血管造影的特点和临床意义。一般介绍先心病的介入治疗方法。三、教学方法:讲授、展示

30、、讨论 四、教学时数:4 学时 第十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三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教学目的:(一)知道急性肾炎典型病例和严重病例的临床特点(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症状产生的机制及处理。(二)理解急性肾炎的鉴别诊断。(三)了解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急性肾炎典型病例和严重病例的临床表现及产生机理。重点讲解急性肾炎实验室检查及其变化规律。(二)一般介绍急性肾炎的鉴别诊断。一般介绍急性肾炎的处理原则。一般介绍急性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一般介绍急性肾炎的病程、预后和预防。三、教学方法:讲授 四、教学时数:1 学时 第四节 肾病综合征 一、教学目的:(一

31、)知道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掌握肾病综合征的治疗原则及及激素治疗方案。(二)理解肾病综合征四大特征的产生机制。熟悉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并发症。(三)了解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及常见的病理改变。二、教学内容:(一)重点讲解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断要求。重点讲解肾病的治疗原则,尤其是糖皮质激素的应用。14(二)简要介绍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简要介绍肾病的常见并发症。一般介绍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及常见的病理改变。一般介绍预后。三、教学方法:讲授、展示、讨论 四、教学时数:1 学时 第十五章 造血系统疾病 第一、二、三节 小儿造血、血象特点与营养性贫血 一、教学目的:(一)知道缺铁性贫血及营养性

32、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防治方法。(二)理解正常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熟悉小儿贫血的定义、程度与分类。(三)了解贫血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与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一)小儿造血与成人最大的不同是:造血在成人只是维持造血;而在胎儿和儿童则是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导出胚胎期造血与儿童期造血的动态过程,从造血机理上让学生解释髓外造血。基于动态变化的原因,按血象组成分别讲解正常小儿血象特点。(二)一般介绍贫血的定义、小儿不同年龄贫血的标准;在贫血分类中,病因分类是目标,强调形态分类可协助病因分析;一般介绍贫血的共同表现、诊断与防治原则。(三)让学生回顾小儿贫血总论中的定义及分类,引入

33、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概述,指出铁缺乏是疾病的关键,所以铁代谢相关知识对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实验室结果的解释十分重要,用图表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四)在铁代谢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发病机理及实验室所见。(五)重点讲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断程序,从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角度提出鉴别诊断范围。(六)重点讲解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包括祛除病因、一般治疗、铁剂治疗、输血治疗。强调口服铁剂的用法和注意事项,铁剂治疗后的反应和观测指标,强调铁剂强化食品、正确的喂养、低体重和早产儿的预防。(七)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是由于细胞质形成太少,而大细胞性贫血则是由于细胞核分裂缓慢所致,从而导出营养性

34、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概述,指出叶酸或维生素 B12 缺乏均可引起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列表对比导致叶酸和维生素 B12 缺乏的原因,让学生提出预防方案;(八)用线路图解释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发病机理,从发病机理图、诊断学知识和贫血总论内容让学生发现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诊断步骤,教师适当提示和补充。15(九)简单介绍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治疗,让学生用缺铁性贫血铁剂治疗反应谈谈维生素 B12、叶酸治疗后病人可能的反应,教师强调其不同点。三、教学方法:讲授、展示、讨论 四、教学时数:2 学时 第六节 小儿白血病 一、教学目的:(一)知道小儿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二)理解

35、小儿急性白血病 MIC分型。(三)了解小儿急性白血病的病因、化疗方案和化疗的毒副作用。二、教学内容:(一)重点阅读小儿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血象及骨髓象特点、治疗原则。重点阅读各型白血病免疫分型及染色体改变。(二)一般阅读急性白血病的病因,化疗方案和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三、教学方法:指导 四、教学时数:自学 专题 颅内感染 第十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三节 结核性脑膜炎 第十六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第四节 化脓性脑膜炎 第五节 病毒性脑膜炎 一、教学目的:(一)知道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常见并发症。掌握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措施和并发症的治疗。掌握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掌握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

36、现特点、诊断和的治疗原则、。(二)知道颅内感染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三)理解小儿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病原菌。(四)理解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原则。(五)了解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机理和病理。(六)了解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病机理和病理。(七)了解病毒性脑炎常见病原学、病理和发病机制。16 二、教学内容:(一)出示颅内感染典型病例,归纳病史特点,提出临床问题,提出颅内感染概念和三种颅内感染的病理学异同,通过病理学特征方便学生理解临床表现和诊断的异同。(二)一般介绍化脑的常见致病菌和入侵途径。一般介绍结脑发病机理,指出血行播散在结核性脑膜炎发病中的重要性。简单介绍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与发病机理。(三)在归纳

37、颅内感染一般特点的基础上,根据三种颅内感染的病理学特点,重点讲解化脑、结脑和病脑的临床表现特点。强调新生儿和小婴儿化脑的特点和化脑常见并发症、后遗症的诊治要点。强调结核性脑膜炎颅神经损害多见是由于颅底病变所致,临床表现三期的特点和常见水电解质紊乱。强调病毒性脑炎的病情差异很大,取决于脑膜或脑实质受累的相对程度。(四)关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从是不是颅内感染到是那种颅内感染引导学生临床思维,强调病史、临床表现和特殊实验室检查相结合的重要性。(五)介绍三种颅内感染的治疗都需要控制炎症、控制颅内压和对症支持处理,但关于肾上腺皮质激素抗炎在化脓性脑膜炎一般连续使用地塞米松 2-3 天、而在结核性脑膜炎一般

38、使用泼尼松 8-12 周。重点讲解化脓性脑膜炎抗生素治疗原则。结核性脑膜炎强调早期、彻底抗痨治疗的重要性,讲清稀释性低钠血症和脑失盐综合征的处理区别。指出抗病毒治疗时应区分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用药的区别。(六)简单介绍三种颅内感染的预后。三、教学方法:讲授、展示、讨论 四、教学时数:2 学时 第十七章 内分泌疾病 第五节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 一、教学目的:(一)知道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临床表现与鉴别诊断。知道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治疗与预防。(二)理解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二、教学内容:(一)一般讲解甲状腺素的合成与生理功能。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的定义、分类。

39、(二)用甲状腺素合成过程发现可能病因。(三)用甲状腺素生理功能发现临床表现:智力落后、生长发育迟缓、生理功能低下。分别讲述新生儿期典型症状和地方性的特点。17(四)实验室检查:新生儿甲低筛查、甲状腺功能测定、TRH 刺激试验、骨龄测定、SPECT检查等。(五)诊断及鉴别诊断:强调早诊断 早治疗 尽量避免或减轻智能低下的发生,鉴别诊断:先天性巨结肠、21-三体症、软骨发育不全、佝偻病。(六)治疗原则 三、教学方法:讲授、展示、讨论 四、教学时数:1 学时。B.实践【见习一览表】序号 实验名称 人数/组 实验时数 实验项目类型 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10-15 3 综合 2 小儿生长发育 10-

40、15 3 综合 3 儿科疾病治疗原则及液体疗法 10-15 3 综合 4 消化系统疾病 10-15 3 综合 5 新生儿疾病(病例讨论 1)10-15 3 综合 6 呼吸系统疾病 10-15 3 综合 7 新生儿窒息复苏(操作训练)10-15 3 综合 8 儿科典型病例讨论 2 10-15 3 综合 9 儿科典型病例讨论 3 10-15 3 综合 说明:“实验类型”指:验证/综合/设计【教学内容、要求和内容】见习 1 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 教学目的 1.学习如何询问小儿完整病史。2.学习怎样进行系统、完整的体格检查的方法和步骤。3.学习书写规范的病历。教学内容 1、强调实足年龄在诊断、鉴别诊断及

41、治疗上的重要意义。2、主诉 用简要一句话来说明本次就诊的最主要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文句必须要点突出,时间的顺序由远到近,不超过 20 字。3、现病史 记录发病情况,如发病的时间、地点、起病缓急、前驱症状、可能的原因或诱 18 因。记录主要症状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情况,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描述主要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急或加剧因素,以及演变发展情况。记录伴随症状,描述伴随症状与主要症状之间的相互关系。记录发病以来诊治经过及结果,记录患者发病后到入院前,在院内、外接受检查与治疗的详细经过及效果。对患者提供的药名、诊断和手术名称需加引号(:“”)已示区别。记录发病以来一般情况如睡眠、食欲、

42、大小便、体重等情况。与本次疾病虽无紧密联系、但需治疗的其他疾病情况,可在现病史后另起一段予以记录。按症状出现的先后及发展顺序依次记录,一般不能仅记录年、月、日,而以“入院前日(年月日)”来表示。4、过去史(1)按系统询问各年龄期常见症状或疾病,尤其是相关或类似疾病史。(2)由食物、药物或血清等引起过敏史、血型和输血史。(3)传染病及其接触史 如对过去疾病的叙述不清楚,应询问当时的临床特点,以便确定其病名,未能肯定者可加引号。5、个人史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进行询问,新生儿病例可将其记于现病史中,可分 5项:(1)母孕史;(2)生产史;(3)喂养史;(4)生长发育史;(5)预防接种史。6、家族

43、史 父母亲缘关系,家庭成员姓名、年龄、职业和健康状况,传染病的接触程度。如家人有死亡者,需记录死亡年龄和死因。并了解有否家族、遗传性疾病。有时尚需询问社会史,如经济情况、居住环境等。教学方法 每小组由 8 10 人组成,挑选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每小组分配 1 例,由同学进行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教师巡视加以辅导和校正。由教师介绍不同年龄阶段体检程序,重点示教体检方法如头围、前囟、皮下脂肪的测量、心肺的叩诊、神经系统检查等。选择较有代表性的病例 1 份,进行讨论,由该小组见习生汇报病史和体检,教师组织同学进行讨论和补充,教师根据小儿病史、体检、见习要求,结合同学见习情况加以总结,指出优点及存在问题

44、,并说明要有完整的病史、细致的体检,辅以正确的实验数据,再经全面、客观和逻辑性的分析综合,才能得出可靠的正确诊断、制订有效的治疗措施。注意事项 1、说明正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对儿科诊疗工作的重要性。2、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时应密切结合小儿各年龄的生理解剖特点,运用特殊技能,采取合适的检查顺序。3、对待病儿必须态度和蔼、语言温和、动作轻快、使家长感觉到一切都是从病儿的利益出发,以取得其合作。4、儿科病史大部分依靠父母或保育人员等提供,其可靠程度与供史者同患儿接触程度和观察有关。19 5、应耐心、仔细地听取病儿和家长的陈述,切勿盲目怀疑其诉述,更不能用暗示的语气去“启发”其作出你所希望得到的回答。6

45、、体检时注意隔离保护。见习 2 小儿生长发育 教学目的 一、掌握儿童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的测量方法和评价。二、了解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的过程。三、了解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评价方法。教学内容 一、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的规律认识及测量:生长指体格的增长和器官形态的增大,发育是指细胞组织结构的成熟和生理功能的完善,生长与发育两者关系密切,不能截然分开,故一般统称生长发育。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有:(1)遗传:人类遗传与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其它如体形、身高、外貌等均与遗传有关,应重视遗传因素及遗传咨询。(2)环境:包括胎内和出生后各年龄阶段的营养供应、疾病影响,是否重视保健及体格锻炼、早期教育。因此家庭、幼儿园、小学教

46、育均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3)生活条件及经济条件等。(4)个体差异。体格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年龄越小,增长越快,了解其发育的正常规律便于识别异常情况,从而可及时予以纠正。体格生长的常用指标有:1、体重:反映了机体生长发育的综合情况,所以是判断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临床工作中计算药物剂量、输液量和热卡供应等的主要根据,因此十分重要。体重增长的一般规律:一岁内体重增长规律,前半年每月增长约 700 克,后半年平均每月增长 250 克,因此,34 月小儿的体重为初生的 2 倍约 6.6 公斤。1 岁体重为出生的 3 倍约 10 公斤。半岁内体重等于初生体重(公斤)+月龄 0.7 712 个月体重

47、等于初生体重(公斤)+6 0.7+(月龄-6)0.3 12 岁体重每月增长 0.2 公斤,故为 10+2=12 公斤 210 岁体重(每年平均增加 2 公斤)=(年龄-2)2+12=年龄 2+8 1012 以后进入青春期,体重增加极快,不能按公式计算。2、身长:足月初生儿的身长约为 50 厘米。身长增长的规律也是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第一年增长最快,全年约增长 25 厘米,因此一岁时身长约为 75 厘米,一岁后增长减慢,全年增长 1012 厘米,因此 2 岁小儿身长约 87 厘米,2 岁以后增长更慢平均每年增长 67 厘米,故 210 岁小儿身长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年龄 7+75 3、身体各部的生

48、长:(1)头颅:以头围的增长代表头颅的发育,其测量法平眉弓及枕骨粗隆处的周长。头 20 围增长规律年龄越小增长越快,第一年特别是前半年增长最快,六个月头围约为 42 厘米,1岁为 46cm,2 岁为 48cm,以后更慢,10 岁约为 50 厘米。头围过小及过大均为病理情况,应查明原因及时防治。囟门:在新生儿,组成头颅的各骨彼此分离,在枕骨和顶骨之间有小囟门或后囟门;在额骨与顶骨之间是大囟门即前囟门,随着头颅的增长和颅骨的骨化,囟门渐闭合,有的小儿后囟门出生时已闭后或微开,最迟于生后 24 个月闭合,前囟门最迟 24 个月闭合,过早闭合或超过 24 个月未闭合均为异常。(2)胸围:胸围的测量法为

49、沿乳头下缘测全胸围的量度,新生儿胸围比头围约小 1.5厘米,12 岁时胸围与头围相等,2 岁以后胸围超过头围。(3)上臂围:上臂围的测量法,使上肢放松下垂,在肱二头肌最突出处进行测量,测量时软尺只须紧挨皮肤即可,勿压迫皮下组织。上臂围是骨骼、肌肉和皮肤,皮下组织的综合指标,可用以反映皮下脂肪厚度及营养状况。营养良好及营养不良二者相比差别很大,主要用于早期发现营养不良。(4)上、下部量:身长可分为上部量及下部量。自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为上部量。新生儿的上部量占身长的 60%,下部量占身长的 40%,12 岁以前各年龄期有一定的比例。对矮小症患者,除测量身长外,尚需测量上下部量,如下部量过短表示长骨

50、发育障碍,见于克汀病(甲状腺功能低下)及软骨营养障碍。(5)坐高: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测量方法:使患儿坐于高计的坐盘或一定高度的短凳上,先使身躯前倾,骶部紧靠坐高计立柱或墙壁,然后坐直,大腿伸面与身躯成直角,与地面平行,大腿与凳面完全接触。膝关节屈曲成直角,足尖向前,两腿平放在地面上,然后测量,一般 3 岁以上小儿测坐高。出生时坐高占身长的 66%,以后下肢增长比躯干快,4岁时坐高占身长的 60%,67 岁后坐高小于身长的 60%。(6)牙齿的发育:小儿乳牙一般多于 67 月开始萌出,也可早于 4 个月出牙,最迟不超过 13 个月。若 13 个月后未出牙,多系异常,应查明原因。乳牙共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