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训练卷2.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训练卷2.pdf(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 文科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本卷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智者学派认为,法律
2、、道德等社会事物的选择应以人为标准,它们有无价值应以人为尺度进行裁定。这从价值生成方面确立了 A人本主义 B神灵崇拜 C集体主义 D法律至上【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法律、道德应根据人的需要而制定,其价值应该为人服务,这就从价值生成方面确立的人本主义,故 A 项符合题意;崇尚人的价值就意味着神灵崇拜已经退居到次要地位,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显示集体主义的信息,排除 C 项;由材料“法律、道德等社会事物的选择应以人为标准”这一信息可知,法律至上在当时并未确立,排除 D 项。【答案】A 2普罗泰戈拉指出,社会事物对人有好处、有用时才是好的,才有存在的理由;对人没有好处或无用时则应抛弃。材料可以用来说
3、明古希腊 A神灵崇拜已丧失 B社会生活的倒退 C个人主义已泛滥 D人文意识的觉醒【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普罗泰戈拉把人放在社会生活的重心,这说明古希腊人文意识已经觉醒,故 D 项符合题意;人文意识的觉醒不能说明神灵崇拜已丧失,二者可以同时存在,排除 A 项;人文意识的觉醒应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排除 B项;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有可能导致个人主义的泛滥,但不能说明个人主义已经泛滥,排除 C 项。【答案】D 3在雅典城邦,智者把教师当做赚钱手段,苏格拉底却把广场、街头、商店等各个地方当作他施教的场所;各色人等都是他施教的对象,但却不收学费。由此可以推知苏格拉底 A对智者学派已颇有不满 B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4、感 C认为城邦政府未重视教育 D在力纠城邦教育的缺失【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苏格拉底不论何时何地何人,都在进行义务性施教,这说明苏格拉底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 B 项正确;智者学派把教育当作赚钱手段,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就推知苏格拉底对他们已颇为不满,A 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苏格拉底对政府态度的信息,C 项错误;材料没有城邦教育缺失的信息,故也无所谓“力纠”,D 项错误。【答案】B 4苏格拉底认为,人们之所以为“恶”,是因为不具备“善”的知识,而具有了道德知识的人必定会选择“善”的行为,也就是说,有道德的“知”必然会导致有道德的“行”。材料反映出苏格拉底 A尚未有自己的思想体系 B发
5、展了智者学派的思想 C改变了哲学研究的方向 D忽视了知行的相关环节【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苏格拉底认为有道德的“知”与“行”具有必然性,但实际上有道德的“知”未必导致有道德的“行”,因而可知苏格拉底忽视了相关环节,故 D 项正确;不能仅从苏格拉底某一方面的局限性就得出他没有自己的思想体系,A 项错误;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苏格拉底强调道德,B 项错误;没有比较不能推知苏格拉底改变了哲学研究方向,排除 C 项。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答案】D 5苏格拉底通过与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对话,使学生明白了在特定的情况下,盗窃和欺骗也可能是善行。材料表明 A善恶之间没有严格的界
6、限 B社会环境影响人们的认知 C教育可推动人们明白真理 D社会进步开启了人的善念【解析】由材料“循循善诱”等信息可知,通过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白善行与恶性,这说明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可以推动人们明白真理,故 C 项正确;通过所谓“恶”的手段达到“善”的目的,但还是善行,不能说明善恶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A 项错误;材料没有社会环境的信息,B 项错误;即便是在社会不进步的情况下,也仍然会有善行与恶行,D 项错误。【答案】C 6柏拉图在其著作中指出,人性是贪婪与自私的,绝对的权力导致腐败和毁灭,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材料表明柏拉图 A主张以立法
7、增强人们善念 B主张遏制权利的过分集中 C法治思想深受神学的制约 D已初步具备三权分立思想【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柏拉图不希望绝对权力的出现,希望以立法的方式遏制绝对权力,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以立法抑制人性的恶,但是否增强人们的善念,仅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排除 A 项;获得诸神保佑是柏拉图对罗马社会的一种期望,不能得出其法治思想深受神学的制约这一结论,排除 C 项;材料没有显示三权分立的信息,排除 D 项。【答案】B 7柏拉图认为,人的肉体感官的要求是低级的,只有理性才是高级的。快乐和享受不是善,也不是幸福,人为了幸福,必须用智慧和德行追求善和至善。柏拉图这一思想主张 A有浓厚的禁
8、欲主义色彩 B助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C在当时不具有进步意义 D造成了个人主义的泛滥【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柏拉图主张用智慧和理性克制人们的感官欲望,因而具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故 A 项正确;禁欲主义压制了人的欲望,阻碍了人们思想的解放,B 项错误;苏格拉底这一思想尽管有局限性,但也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个人主义的泛滥,C、D 两项错误。【答案】A 8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其一,惊异,即看到事物有惊异感,有提出问题、穷根究底的能力;其二,闲暇,即有从事脑力劳动的物质条件;其三,自由,即思考的自由据此推知,亚里士多德 A推动了古希腊哲学的繁荣 B建立了系统化
9、的希腊哲学 C具有系统的逻辑论证思想 D希望以科学方式研究自然【解析】材料信息显示,亚里士多德列举了哲学产生的若干条件,这些条件环环相扣,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因而可知亚里士多德具有系统的逻辑论证思想,故 C项正确;当时古希腊文学是否繁荣,仅从材料信息不得而知,A 项错误;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哲学的产生条件不意味着他建立了系统化的希腊哲学,B 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研究自然的手段,D 项错误。【答案】C 9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在复兴古典的基础上推进人文主义发展,从而形成了近代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的这一策略反映出 A人文复兴须借助于传统 B文化在传承中推陈出新 C欧洲文化创新潜力
10、巨大 D欧洲各阶层的思想解放【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文艺复兴在复兴古典文化的基础上亦即在传承中推进了人文主义发展,这个发展与之前的人文精神相比具有创新性,故 B 项正确;借助传统可实现人文复兴,但仅从材料信息不能推知人文复兴必须借助于传统,A项错误;材料没有显示欧洲文化创新潜力如何,C 项错误;文艺复兴不能推动欧洲各阶层的思想解放,D 项错误。【答案】B 高考 文科 1015 世纪,意大利出现了“言必称古典”的局面,当时的先进人士以“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蔑视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门第观念,力求成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文化领域百花竞放。材料现象 A表明文艺复兴已准备就绪 B为结束专制作了舆论
11、准备 C表明人文思想已深入人心 D为文艺复兴做了人文铺垫【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的先进人士已经具有浓厚的人文思想,所以说材料现象为文艺复兴做了人文铺垫,故 D 项正确;仅从“言必称古典”的局面,不能得出文艺复兴已准备就绪,A 项错误;仅从人的全面发展、蔑视禁欲主义,不能得出它为结束专制作了舆论准备,也不能表明人文思想已深入人心,排除 B、C两项。【答案】D 11马尔西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前期著名人文主义者。他认为,国家的权威含立法权和执行权两个部分,而立法权高于执行权,是国家的最高权威,只有全体公民才是永远的最高立法者。据此可知,马尔西略 A提出了天赋人权理论 B具有了人民主权思想 C阐释了
12、主权国家观念 D创立了三权分立学说【解析】根据材料“立法权高于执行权”“全体公民才是永远的最高立法者”可知,马尔西略认为国家大权应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人权来源的信息,A 项错误;材料阐述的是国家权威应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显示主观国家的信息,C 项错误;材料仅显示了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D 项错误。【答案】B 12彼特拉克在歌集中,以丰富多彩的色调,描绘了其女朋友的形态之美,刻画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大胆歌颂爱情,表达对幸福的渴望。材料可用来说明人文主义者 A蔑视中世纪的伦理道德 B反对中世纪的宗教信仰 C渴望得到天主教的宽容 D主张来世现世同等重要【解析】由材料信息可
13、知,彼特拉克大胆歌颂人体之美,这说明他对中世纪以神为中心的伦理观深表不满,因而可知人文主义者在蔑视中世纪的伦理道德,故 A项正确;人文主义者反对宗教神学束缚,并不反对宗教信仰,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渴望得到天主教宽容的信息,C 项错误;从彼特拉克情感流露看,他主张现实享受,没有体现来世如何,排除 D 项。【答案】A 131517 年,马丁路德发表的九十五条论纲,两周后传遍德国,四周后各种译文传遍了整个西欧。这主要是因为该文章 A揭露了宗教信仰的虚伪 B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C抨击了宗教神学的权威 D表达了普通民众的心声【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十五条论纲之所以传播速度如此之快,就
14、是因为该文章表达了普通民众的心声,故 D 项正确;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A 项错误;拉开宗教改革的序幕是该文章发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B 项错误;宗教改革宣称“因信称义”,强调信仰的权威,C 项错误。【答案】D 14无论是路德还是加尔文,都强调神对人的作用,也强调人生而有罪,只有通过神的干预,灵魂才能获救。由此可以推知宗教改革 A阻碍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B继续承认教会精神权威 C未能真正摧毁精神枷锁 D揭露了宗教信仰的虚伪【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宗教改革后仍没有摆脱人对神的信仰和束缚,所以宗教改革没有能真正摧毁精神枷锁,故 C 项符合题意;材料所属只是宗教改革的不足之处,但不能因为它存在着不
15、足就否定其进步性,A 项错误;宗教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否定教会精神权威,B 项错误;宗教改革并不反对宗教信仰,因而它不会揭露宗教信仰的虚伪,D 项错误。【答案】C 15加尔文在瑞士的宗教改革中,监护宗教仪式,提倡节俭,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贷钱取利都是上帝所授命的。材料表明加尔文的主张 A有利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B不利于争取广大群众支持 C强调了世俗权力至高无上 D扫清了宗教改革的思想障碍【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宗教改革中所提倡的符合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生产的需求,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故 A 项正确;宗教改革符合广大民众的利益,是有利于获得群众支持的,A 项错误;提倡节俭、允许做官、蓄有私产
16、、贷钱取利等与世俗政权的地位没有必然联系,C 项错误;仅从材料所述不能得出宗教改革的障碍已被扫清,D 项错误。【答案】A 16在加尔文宗教改革中,很多以前的天主教士和修士现在都自称“传道人”,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继续他们以前的舒适生活。材料反映出在加尔文宗教改革中 A遭到众多天主教徒反对 B未能实现宗教改革初衷 C意在推动新旧教派融合 D出现大量信仰投机现象【解析】在加尔文的宗教改革中以前的天主教士和修士混进了宗教改革队伍,其目的就是继续他们以前的舒适生活,因而可知加尔文宗教改革出现了大量信仰投机现象,故 D 项正确;他们投宗教改革之机未必就是反对宗教改革,A 项错误;仅从宗教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投机
17、现象不能否定宗教改革的成就,B 项错误;仅从投机现象不能推知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目的是推动新旧教派融合,在事实上,加尔文宗教改革遭到了天主教的强烈反对,排除 C 项。【答案】D 17英国科学史家布鲁克在科学与宗教中说,17 世纪末,那种把对规律的探寻带到了对人类心灵活动研究中心的科学精神确实把欧洲的男男女女都变成了自然和世俗社会的产物。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探寻规律和研究人类心灵活动的科学精神显然都具有理性成分,而科学精神又是启蒙运动发生的一个重要条件,理性又是启蒙运动的一个显著特征,因而可知导致这个结果的主要
18、原因是启蒙运动,故C 项正确。其他三项均不符合探寻规律及科学精神的主旨不符。【答案】C 18 法国启蒙思想家指出,主权属于人民,人民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如果遇到侵犯,人民就有权起来推翻它。这一认识 A对法国革命起了导火索作用 B为法国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C沉重打击了法国的专制统治 D扭转了法国民众的忠君观念【解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处于波旁王朝专制统治之下,启蒙思想家的人民主权说在很大程度上对专制统治理论构成挑战,故 B 项符合题意;法国革命的导火线是三级会议的召开,排除 A 项;这一思想会对专制理论造成冲击,但它本身不能打击法国的专制统治,排除 C 项;当时法国民众也要求推翻专制统治,且材料中
19、也没有法国民众忠君的信息,排除 D 项。【答案】B 19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在相当于中国的康乾盛世,他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予以赞叹,他认为这样的社会“也是可以的”。材料表明伏尔泰 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B启蒙思想自相矛盾 C对中国社会缺乏了解 D对启蒙运动缺乏信心【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康乾盛世时,皇帝较为勤政、开明,社会经济较为繁荣,社会呈现繁荣景象,但伏尔泰没有了解到中国社会仍是专制社会这个事实,故 C 项正确;当时中国社会并不是君主立宪,B 项错误;伏尔泰对中国社会缺乏深层认知,但并不表明其启蒙思想自相矛盾,也不能说明他对启蒙运动缺乏信心,C、D 两项错误。【答案】C 20孟德
20、斯鸠指出,封建暴君之所以有权力,正在于他可以剥夺别人的生命。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孟德斯鸠 A已认识到君主专制的弊端 B主张废除法国的君主制度 C主张在法国实行开明专制 D预感到封建专制必然崩溃 高考 文科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德斯鸠强烈抨击君主专制,认识到封建社会君主专权的弊端,故 A 项正确;抨击君主专制不等于抨击君主制,B项错误;抨击君主专制与实行开明专制是两个不同概念,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C项错误;孟德斯鸠对君主专制的抨击不能说明他的预感怎样,排除 D 项。【答案】A 21有人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只是刚刚撕开了套在人类身上的“笼子”;启蒙运动在进一步撕裂套在人类身上“笼
21、子”的同时,把统治者关进了“笼子”。据此可知,启蒙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 A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B摆脱宗教神学束缚 C提出民主制度构想 D促进社会思想解放【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提出了分权思想,这一思想勾画了未来社会的蓝图,故 C 项正确;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促进社会思想解放属于三者共同的东西,与材料“进一步发展”的信息不相吻合,A、D 两项错误;摆脱宗教神学束缚不符合“笼子”理论信息,故 B 项错误。【答案】C 22西方文明史认为,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
22、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了 A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B反对贫富分化的经济主张 C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D捍卫人民主权的思想理论【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卢梭提出“主权在民”的主张,认为权力的运用必须体现人民的意志,捍卫了人民主权说,故 D 项正确;抨击等级制度不能等同于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A 项错误;抨击国王、教会等与反对贫富分化关联性不大,B 项错误;卢梭启蒙思想的主要成就是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C 项错误。【答案】D 23德国启蒙思想家康德指出,人们想要从几乎已成为天性的不成熟状态中自己走出来非常困难,人们已经喜欢这种不成熟,
23、而且暂时真的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性。材料可用来说明 A封建专制禁锢了人们思想 B德国启蒙运动未真正展开 C封建势力在强化思想控制 D理性已成为启蒙运动核心【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康德认为,在封建专制统治下,人类的天性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不成熟状态,并且人们对这种压抑逐渐适应并喜欢,这说明封建专制禁锢了人们思想,故 A 项正确;封建势力的思想控制是否在强化,仅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C 项错误;德国启蒙运动存在阻力不意味着德国启蒙运动未真正展开,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封建势力对人们思想的压抑,不能得出理性已成为启蒙运动核心这一结论,D 项错误。【答案】A 24在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蔡元培、胡适
24、等人都接受了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科学的思想,并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材料表明启蒙运动 A动摇了中国专制思想 B理论精髓具有穿透力 C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 D指导了中国社会转型【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以西方启蒙运动所为理论武器,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这说明启蒙运动理论精髓具有穿透力,故 B 项正确;启蒙运动在法国发生,因而它不会动摇中国的专制思想,A 项错误;启蒙运动结束后,后人只是运用、完善其理论,但启蒙运动本身已经被定格,C 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对启蒙运动理论的运用,不等于是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指导,D 项错误。【答案】B 第 II 卷 本卷包括两大题,共计5
25、2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 分)材料一 公元前 5 世纪后半叶的雅典在近 60 年里,其工业、农业和商业贸易的空前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建立不折不扣的为智者运动提供了温床,成为智者们真正活动的中心。雅典城邦空前的富裕和多数人有了行使公务的权利成为智者运动兴起的条件,这意味着师从于智者门下的人不是别的,正是那些既有志于在政治和公共生活上有所作为,又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人们。摘编自邓莉川苏格拉底与智者 材料二 苏格拉底试图发现普遍而正确的道德,反对智者对道德价值的怀疑。他认为美德能带来幸福,而美德来自人们正确的认识;人的错误是因为无知,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行为正确。许多
26、人都误以为最好的生活是有能力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实标上最理想的生活应该是关注道德,遵循理性的指引,幸福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就是道德知识。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智者运动兴起的原因。(6 分)(2)(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思想主张的相同点,并简(3)析其共同的历史影响。(10 分)【解析】第一小题考查智者学派兴起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设问。原因类设问的思路之一就是政治、经济、文化思路,从上述三个大的方面去组织答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政治原因是: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公民政治地位的提升,公民日益强烈的参政需求。经济原因是古希
27、腊工商业经济的发展。思想方面则是有识之士对社会问题的探索思考。第二小题第一小问考查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思想主张的相同点。这一问的答案组织主要应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都关注社会现实;崇尚人性,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是认识的主体。第二小问考查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所产生的共同影响。这一问题的思路之一是:对当时和对后世。对当时的影响又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对当时的影响是: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促进了雅典文化的繁荣,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对后世的影响则是:传播到其他地方,助推了人文主义的传播。【答案】(1)原因:古希腊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公民政治地位的提升
28、,公民日益强烈的参政需求;有识之士对社会问题的探索思考。(2)相同点:关注社会现实;崇尚人性,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是认识的主体。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近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复兴提供了有利条件。(答出三点即可)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材料一 文艺复兴所表现出来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种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进取精神,地理大发现就是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完成的。文艺复兴也推动了宗教改革:人文主义者谴责天主教教会的黑暗腐败,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理论依据。人文主义者之研究圣经的原文基督教的原始教义,他们所宣扬的享受现世幸福、所攻
29、击的教会的荒淫,也为新教教义的形成开辟了道路。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有位研究欧洲扩张的历史学家指出:“地理大发现早期的进行是独自开始的,亨利王子、哥伦布从事他们举世闻名的事业时,其思想也是中世纪的、传统的”。与旧有模式的脱离始于文艺复兴,这种意义也不应被夸大,更多的重大变革是在后来独立发展起来的。但是文艺复兴的确对中世纪的知识价值和风格发起了挑战。文艺复兴描绘了一种新的自信的精神,这种精神可能会导致人们具备新的探险精神。整理自全球通史、全球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观点。(8 分)(2)指出材料二与材料一观点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们不同之处的原因。(10 分)【
30、解析】高考 文科 第一小题考查文艺复兴的观点。观点类考查虽不会出现做不出现象,但它需要考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因而想得高分也不太容易。通过对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文艺复兴的观点如下:人文主义思想具有进取精神;不寄托于来世,主张享受现世幸福;文艺复兴对地理大发现具有推动作用;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第二小题第一问考查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这里需要对两则材料进行对比,通过对比材料在进行综合概括可得出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第二小问考查不同之处的原因,与第一小问相比,属于连续性设问。两则材料之所以对文艺复兴的认识有所不同,主要在于:研究者所持的立场不同;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所掌握的材料不
31、同。这里也涉及了对学生史学素养的考查。【答案】(1)观点:人文主义思想具有进取精神;不寄托于来世,主张享受现世幸福;文艺复兴对地理大发现具有推动作用;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武器。(2)不同:材料一认为文艺复兴促进了地理大发现,材料二认为地理大发现的著名人物都是“中世纪的、传统的”;材料一认为文艺复兴引领了时代潮流,材料二认为应该客观、恰如其分的认识文艺复兴,不宜过分夸大其影响。原因:研究者所持的立场不同;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角度不同;所掌握的材料不同。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 分)材料一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信条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包括关于社会和民事、政治法律准则所有新的和革新的
32、观点;另一部分是:与教会为敌,他们攻击教士、教会等级、教会机构、教义。而且为了更彻底的推翻教会,他们还想将教会的基础连根拔掉。启蒙思想家对宗教最严厉的抨击及对政治的抱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得到了实践,法国建立起全新的国家制度,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都以不平常的活力繁荣起来。摘编自卫韦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 材料二 启蒙运动后期,浪漫主义在德国的出现并非偶然。德国启蒙运动对人的感性经验的强调无疑是浪漫主义出现的思想基础,赫尔德尔对民族独特性的认识和民族传统价值的肯定,使德国思想文化界将更多地目光转移到本国的人文传统和自然风光。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法兰西民族释放的巨大能量是德国文化精英认识到从文化角
33、度保持德意志民族的独特性尤其重要。德国思想文化界出现了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相结合的民族主义思潮 摘编自邢来顺启蒙运动与德国的文化民族主义(1)根据材料一指出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的背景。(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启蒙运动对德国启蒙运动的影响。(8分)【解析】第一小题第一小问考查法国启蒙运动的内容,需要对材料信息概括。由材料“对政治的抱负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得到了实践”信息可知其内容之一是反对君主专制,构建未来社会的蓝图。由材料“与教会为敌基础连根拔掉”可知其内容之二是:抨击教会及其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第二小问考查法国启蒙运动的背景,这一问需要结合所学
34、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其背景有: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法国教会是法国世俗封建制度存在的精神支柱,教会享有特权且日益腐朽。第二小题考查法国启蒙运动对德国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一问答案的组织主要是结合材料信息。由材料信息可知,法国启蒙运动对德国启蒙运动的影响是:推动了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也助推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答案】(1)主要内容:反对君主专制,构建未来社会的蓝图;抨击教会及其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背景:法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要当权,就要在理论上制度上做好准备;法国教会是法国世俗封建制度存在的精神支柱,教会享有特权且日益腐朽。(2)影响:法国启蒙运动传到德国,推动了德国启蒙运动的发展;法国启蒙运动产生的力量助推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