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卷(一)(Word版含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高三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语文卷(一)(Word版含答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绝密启用前 河南省普通高中毕业班高考适应性模拟练习(一)语 文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从先秦时期起,个人就被群体压得喘不过气来。孔子把“仁”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准则,而他给“仁”所下的定义,一则说“克己复礼”,再则说“爱人”。这不但意味着“复礼”与“爱人”是一致的,而且也意味着对个人要“克”,对群体要“爱”。其实这种观点并非孔子首倡,孔子的主张,至少在周文化中早就是根深蒂固的观念。众所周知,在周武王灭纣以后,殷文化就日渐衰落,周文化的影响则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也正因此,最迟从周代起,贬抑个人就成为我国文化,特别是中原地区文化的主流
2、,战国时期的儒家和墨家都是贬抑个人的。其间虽然也出现过主张“为我”的杨朱,并且其学派一度颇有些影响,孟子甚至以之与墨家相提并论,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杨朱及其弟子的著作一种都没有,可见他们的学说很快便烟消云散,以至在汉代就已绝传。这本是很正常的事:在一个以贬抑个人作为文化主流的社会里,杨朱的“为我”之学是无法站定脚跟的。此外,以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也较重视个人,但一则楚人在当时颇为中原地区所歧视,连其君熊渠自己也说:“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直到楚汉之交,楚人还被讥为“沐猴而冠”。再则即使是楚辞中的最好作品屈原的作品,虽具有一种坚持自己理想、挺然不屈的精神,并公开宣称“鸷鸟之不群
3、兮,自前世而固然”,但却又高唱:“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王逸注解说:“俨,畏也;祗,敬也。言殷汤、夏禹,周之文王,受命之君,皆畏天敬贤,论议道德,无有过差。”则其政治思想实已接近儒家。而儒家的政治思想根本上就是一种重群体而抑制个人的思想。所以,最迟在屈原的时代,楚文化也至多是一种在重群体的前提下又适当重视个人的文化。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我国先秦的文学作品没有从个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出发的反抗挑战之声,只有当诗人以群体利益代表的身份出现时,才敢于愤激地挣击对方,诗经里的“变风”“变雅”中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例如小雅巷伯:“彼谮人者,谁适与谋?取彼谮人,投畀豺虎!”在这里,诗人对“谮人
4、”的憎恨实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此诗的最后一章说:“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毛传批注:“罪已定矣,而将践刑,作此诗也。”毛传所说,虽不知有何根据,但写这样愤激的诗而又署上自己的姓名,颇有点肆无忌惮的样子,即使不是“将践刑”,恐怕也已作了“践刑”的思想准备。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的矛头也始终只是指向“谮人”,对于相信“谮人”之言的王没有任何怨言,对朝中的群臣更满怀希望,因而吁请他们对自己的意见“敬而听之”。(摘编自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导论)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中个人与群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非常重视“仁”,在他看来“仁”是“克己复礼”“爱人”,以他为代表的儒家主张
5、重视群体贬抑个人。B周文化重视群体贬抑个人,随着周文化影响的深入和广泛,这种思想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全国文化的主流。 C杨朱主张“为我”,其实就是重视个人,其学派虽然昙花一现,但在当时影响较大,孟子曾将它与墨家相提并论。 D楚文化既重视群体又重视个人,尽管楚国远离中原腹地,但其文化与中原地区主流文化保持一致,跟儒家学说较为接近。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孔子把以“克弓复礼”“爱人”为主要内容的“仁”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准则,其实这种观点最早出现在周文化中。 B楚国国君熊渠自称为蛮夷之人,直到楚汉之交,楚人还被讥为“沐猴而冠”,可见楚人当时被中原地区歧视的程度。 C“鸷鸟之不群兮,自前
6、世而固然”和“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都是屈原的诗句,却体现了不同的精神价值。 D在先秦时期,贬抑个人是文化的主流,那些敢于在作品中愤激地抨击对方的诗人,是以群体利益代表的身份出现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汉书艺文志中没有收录杨朱及其弟子的著作,说明杨朱之学在汉代已经绝传,绝传的原因是其思想与当时的主流思想不合。B屈原的作品被认为是楚辞中最好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思想已接近儒家思想,向重群体抑个人的方向发展。C诗经里“变风”“变雅”中的不少作品,虽然从个人出发发出了反抗挑战之声,但这些个人都还不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人。D毛传和本文作者对小雅巷伯一诗制
7、作原因的理解虽然稍有差别,但两者都认为诗句体现了强烈的个人情感。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谠者,太原尹云京孙也。重然诺,走人所急。初事李峄,主钱谷,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皆与之合。罢居扬州,年五十,不肯仕,而慨然常有济时意。庞勋反,攻杜慆于泗州。谠闻之,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慆素闻其名,握手曰:“吾僚李延枢尝为吾道夫子为人,何意临教?吾无忧矣!”谠亦谓慆可共事,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时贼张甚,众皆南走,独谠北行。谠未至,慆忧之,延枢知必来,曰:“谠至,可表为判官。”慆许诺。俄而至,慆喜曰:“围急,飞鸟不敢过,君乃冒白刃入危城,
8、古人所不能。”贼将李圆焚淮口,谠曰:“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乃与杨文播、李行实戊夜逾淮,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厚本许出兵,大将袁公异等曰:“贼众我寡,不可往。”谠拔剑瞋目呼曰:“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诏来,乃逗留不进,欲何为?大丈夫孤国恩,虽生可羞。且失泗,则淮南为寇场,君尚能独存?吾今断左臂杀君去。”推剑直前,厚本持之,公异等仅免。谠望泗恸哭,帐下皆流涕。厚本决许付兵五百。众既叩淮,有人语曰:“贼破城矣!”谠将斩之,众为请。谠曰:“公等登舟,吾赦其死。”士遽登。已济,慆亦出兵,表里击,贼大败。谠入,人心遂固。浙西杜审权遣将翟行约赴援,壁莲塘,慆欲遣人劳,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
9、。固三月,救兵外败,城益危。谠复请乞兵淮南,与壮士徐珍十人持斧夜斩贼栅出,见节度使令狐绹,复诣浙西见审权。时皆传泗州已陷,疑谠为贼计,囚之。谠引李峄自明。峄时为大同防御使,称其忠可信。审权乃许救。合淮南兵五千,盐粟具。方淮路梗,不得进。谠引兵决战,斩贼六百级,乃克入,城上欢叫。圈凡十月乃解,卒完一州。初,谠求救也,过家十余,未尝见妻子,得粮累二十万。后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徙曹、泗二州。乾符末,终岭南节度使。 (节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八)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廉劲,遇事不处文法 劲:刚毅。 B事棘矣,独出可以求援 棘:急迫。 C已济,慆亦出兵 济:救援。 D
10、引李峄自明 明:辩白。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辛谠为国事奔走的一组是(3分) 挐舟趋泗口,贯贼栅以入 乃请还与妻子决,同慆生死 驰三十里至洪泽,见戍将郭厚本告急 谠望洒恸哭,帐下皆流涕 见节度使令狐绹,复诣浙西见审权 合淮南兵五千,盐粟具 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谠重视诺言。他承诺了与杜慆同生共死,在叛贼气焰嚣张、众人南下逃避之时仍只身北上,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泅州城。 B辛谠文武兼备。事奉李峄时,他遇事虽不依据文法处理,却能与文法一致;泗州被围,他坚守城池,英勇作战,最终保全泗州。 C辛谠全心为国。庞勋反叛,他诀别妻儿,赶赴泗州;袁公异等阻挠
11、出兵,他拔剑怒斥;援兵临近淮河,为激励士兵他赦免蛊惑军心之人。 D辛谠值得信赖。在他来到泗州时,李延枢坚信他一定会来,并让杜慆上表推荐他做判官;在他被杜审权怀疑时,李峄证明他忠诚可信。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诏来,乃逗留不进,欲何为? (2)壁莲塘,慆欲遣人劳,诸吏惮不敢出,谠独往犒而还。(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临江仙 送光州曾使君周紫芝记得武陵相见日,六年往事堪惊。回头双鬓已星星。谁知江上酒,还与故人倾。铁马红旗寒日暮,使君犹寄边城。只愁飞诏下青冥。不应霜塞晚,横槊看诗成。 注光州:南宋时期的边防重镇。青冥
12、:这里指朝廷。8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本词上阕进行赏析。(6分)9本词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5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适百里者, ;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庄子逍遥游) (2)客路青山外, 。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3)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 。(诗经氓)乙 选考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在 乡 下法国莫泊桑 两所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蒂瓦什、瓦兰两户庄稼人为了养活各自的一群孩子,终年辛苦劳作。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强可以认出
13、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常常要叫错三个名字才叫对自己的孩子。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吃饭的时候,孩子们坐在那张用了50年的木桌子前,每人面前的盆子里盛着土豆、白菜、洋葱煮的汤。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就觉得跟吃酒席一样丰盛。 一天下午,一辆从城里来的马车停在茅屋前。一对年轻夫妇中的女人跳下车向孩子们跑去,她抱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沾满泥土的金色卷发。下星期她又来了,把那个娃娃抱在怀里,拼命塞给他蛋糕吃。以后她每天帮来,口袋里装满糖果和零钱。她是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一天早上,她丈夫和她一起下了车,径直走进了蒂瓦什家的茅屋。年轻女人说:“
14、好心的人,我想把你们最小的男孩带走,我们想收养他。”德于比埃尔先生表态:“孩子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我们还要送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100法郎。”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要我把夏洛给卖了吗?不行!那简直太卑鄙了!”男的也表情严肃,不断点头,赞成妻子的话。乡下女人怒不可遏:“出去!给我出去!”德于比埃尔太太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瓦兰夫妇正在吃饭,他们用刀子挑一点黄油。节俭地抹在面包片上。德于比埃尔先生提出了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但是得知每月可以得到100法郎,两人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决心已有七八分动摇了。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沉默,犹
15、豫不决。那庄稼汉问:“这1200法郎年金立字据吗?”得到肯定后,乡下女人说:“100法郎换孩子太少了,我们要120法郎。”已经急得跺脚的德于比埃尔太太立刻答应了。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她又额外送了100法郎给瓦兰夫妇。村长和另一位邻居也很乐意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一声不响,也许有点懊悔吧。从此,蒂瓦什夫妇和邻居闹翻了。蒂瓦什大婶大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简直卑鄙龌龊。有时候她抱着夏洛,炫耀地说:“我没有钱,可我不卖我的孩子!”一连多少年,她天天含沙射影地骂。到最后,蒂瓦什
16、大婶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等。人们也以她为榜样,都说:“那条件可是非常吸引人的。蒂瓦什大婶真是个好母亲。”夏洛长到18岁了,他从小听惯了引人不断重复的话,也认为自己比同伴们都高出一等,因为他没被卖掉。瓦兰夫妇靠着年金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夏洛21岁那年,一天早上,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两所茅草屋前。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搀扶着一位贵妇人走进了瓦兰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的家一样。“你好,爸爸;你好,妈妈。”瓦兰夫妇不胜惊讶地站起来,乡下女人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年轻人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你好,妈妈。” 他们相
17、认以后,做父母的立刻领儿子见了村长,见了村长助理,见了教堂神父见了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茅屋门口,望着他们走来走去。 晚上吃饭的时候,夏洛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 母亲固执地回答:“我们不愿意出卖孩子。” 蒂瓦什老大爷生气地说:“你责备我们把你留下了吗?” 年轻人粗暴地回答:“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你养大,竟落得这么个下场!” 那小伙子冷酷地说:“与其现在这样,还不如不生我。我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本来应该是那样子的。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两个老人流着泪,
18、一声不响。 年轻人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夏洛踩了一下脚,朝他父母嚷道:“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里。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两个同样贫困而快乐的家庭,两对同样艰难地做出了选择的夫妇,当初和睦亲近的邻里,在金钱的浸染下,都偏离了原本的轨迹。 B城里来的年轻女人亲热地吻小夏洛肮脏的脸蛋,拼命塞给他蛋糕吃,又不惜花大价钱带走小瓦兰,表现了她善良且喜爱孩子。 C“100法郎换孩子太少了,我们要120法郎。”这里没存眼泪,没有犹豫,提高价码的要求,显示了乡下女人的冷静、精明、善于算计。 D蒂瓦什夫妇没有卖掉自己的孩子,一
19、直贫困;瓦兰夫妇让人带走了孩子,靠年金生活得很舒适:看来幸福只会垂青明智、务实的选择。 E小说带我们走入了法国19世纪下半叶的农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多样,看到偶然机会对人的重要影响,更看到了被金钱扭曲的心。 (2)小说多次变化对同一人物的称谓,试举两例简析它们的作用。(6分) (3)小说中蒂瓦什大婶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结局和贯穿全文的对比历来为人称道,你更欣赏哪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布衣学者张中行张中行与季羡林、金克木被誉为“北大三老”,名闻遐迩。世人称张中行为“布
20、衣学者”,再贴切不过。他生于河北香河县一农家,祖上三代都是不通文墨的农夫。师范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曾在学校教过书,建国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当编辑,偷闲写点小文章贴补家用。他一生坎坷,直到耄耋之年,才获赠一顶“特约编审”的桂冠。张中行在北大读的是中文,但涉猎国学、哲学、禅学和文学,不仅思考老庄、孔孟,而且研究罗素、培根。季羡林评论他“学富五车,腹笥丰盈”。一后辈学人说得更酷:“不读张先生的书,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读了他的书,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大!”著名作家、藏书家姜德明先生说:“张先生的代表作负暄三话对当代散文深有影响,扩大了散文天地,开阔了读者眼界,提高了人们的鉴赏和写作水平,功不可没,值
21、得后人永远珍视。”北京文联研究部主任张恬女士评价:“他的文人气质有承接传统的一面,但比起传统的学者散文,他却多了思考,且不乏真知灼见。他的离去,似乎结束了一个时代。”张中行是一匹老黑马,没有伯乐发现他。改革开放以后,已到古稀之年的张中行先生老树发新芽,开始了散文随笔的创作。这一写竟如大河开冻,滚滚滔滔,流出了以负暄三话为代表的上百万字文章,一时国人争读,影响巨大。当时张中行年已八十,遂有“老旋风”之说。当今中国大器晚成者,应数张中行也。张中行毕生感念北大,推崇“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红楼精神。他在流年碎影中深情地写道:“北大之所以为大,是靠有胡适、钱穆、周作人、梁实秋、朱光潜等等著作等身的名
22、教授。”又说:“有的人位高,如蒋梦麟,是校长,可是没听说他有什么著作,在学生的眼里,不过是上方派来的一个官而已。”是北大培植了张中行深厚的学养,也是北大精神奠定了他的平民思想。北大浓厚的学术气氛形成了一股莫名的压力,迫使张中行往书堆里钴,希望日后有所“名堂”。他认为“治学是清高的事业,所以要远离政场”,这一平民意识贯穿了他的一生。期颐之年,有晚学向他讨教人生感悟,他坦言:“我这一辈子,一不想做官,二不想发财,就是希望做点学问,看点书,写点书,安安稳稳地过小民适然的生活。”张中行尊尚师道,但他持论公允,“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以“写则以真面目见人”的原则,不视先贤为神,把师辈们凡人的一面也留在
23、纸上,给读者一个完整、鲜活的影象。如对梁漱溟的耿直、迂阔,张中行认为:“由感情方面衡量,可敬,由理论方面衡量,可商。有的,说重一些,至少由效果方面看,还近于可笑。”张中行是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人。凡他受惠于人的,他都将账记在心上。与此相比,他援手别人的“数目不小,我都希望统统忘却”。某次同事遭窃,张中行知道后,送他被盗金额的一半,幽默地说:“就当我们两人被偷了。”一位乡下中学生给张中行写信,说很喜欢读他的书,但没钱买。他认为他很诚实,就赠书给他。对于向他索字、要签名、要书的人,他都来者不拒,写的字常常裱好后送人。张中行到八十五岁时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自称“都市柴门”。他家中设做任何装修,
24、小客厅兼通道里还放着书架。书房也不甚雅致,书橱里陈着一些古玩,多为石头。桌上备有文房四宝书稿之类,书卷气袭人。他的卧室更为简陋,床上的被子是五六十年代农家常用的大花被。张中行对生活的要求很低。有时在外面吃饭,一根豆腐丝掉在桌上,他都要捡起来吃,席毕若有剩菜,他很从容地打包带回去。布衣的他,深知一粥一饭来之不易。 张中行为人古朴,尚古风。文亦然。他写的尽是“琐事”,但记的都是可传之人、可感之事和可念之情。平淡冲和,清隽优雅,在不动声色之间记人叙事。启功说张氏的“散文杂文,不衫不履,如独树出林,俯视风云”,令人回味。(摘编自张昌华布衣学者张中行)相关链接 张中行的名字是启蒙老师刘先生起的。学名“璇
25、”,字“仲衡”。因字难认,又不忍师爱,张中行删繁就简,巧用“仲”去人旁,用“衡”去“鱼”,遂成“中行”。 (张昌华布衣学者张中行) 张中行晚年著书,在气脉上暗袭前人。观其文,是从金石里流出来的,又沐以西哲的光泽,还杂有旧诗文的风采。不像流行的时文那么甜腻,冷涩的心绪在流淌着。 (孙郁张中行别传) 平时到办公室来找他的人很多,有居士、画家、书法家、藏书家,名气都不太大。来往的人,多是世俗意义上失败的、不得志的人。他对这些人有天然的亲情,好像天底下最有趣的人就在这个群落里。 (孙郁张中行别传)(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张中行与季羡林、金克木被誉为“北大三老”,
26、他涉猎广泛,学贯中西,但一生坎坷,不被认同,却从不以为意,始终平淡冲和。 B张中行深受北大浓厚的学术气氛影响,他看重北大像胡适这样著作等身的名教授,而对没有著作、只居高位的校长则有轻视之意。 C张中行助人讲究艺术:同事遭窃却只援助一半金额,以化解受助者的难堪;乡下学生索书,他先要考察其诚实才答应赠书。 D张中行改名“仲衡”为“中行”,对梁漱溟的耿直、迂阔有实事求是的看法,既不溢美,也不隐恶,这都体现了他的尊尚师道。 E张中行家中的摆设与其人品个性互为表里,家中没做任何装修,简陋的书房、卧室体现着先生不慕虚荣、古朴简易的品质。(2)张中行被世人称为“布衣学者”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27、3)材料中众人从哪些角度对张中行做了高度评价?请简要分析。(6分)(4)张中行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宋代文人苏轼、辛弃疾等刨作的词,大都蕴含着深邃的文化意识,表现出高度的文化修养,即使是后世最挑剔的评论家也不能不赞一词。 B乐器店的橱窗里,一个胸佩平安符的兵马俑微笑着站在一架扬琴旁,这种新颖的混搭组合让人哑然失笑,也引发人们新的思索。 C黄河在这里,先因山逼而势急,后依滩泻而狂放,排山倒海,万马奔腾,喧声蔽天,突然又江河日下,以数里之阔跌入百尺之峡,如水入壶。 D办
28、案法官在充分查明事实的基础上,本着司法为民、案结事了的原则,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调解工作,最终以一片苦心孤诣的真诚打动了原告、被告。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会议公报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和经济转型,公平竞争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创新驱动至关重要。 B由于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必须倚重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原棉及加工品,一些心怀叵测者就想一直把持定价权,乘机要挟我们。 C西安最近对两座“由隋入唐”的大墓进行了成功的考古发掘,这一成功得益于此前有关部门虚心研究民众建议、认真采纳专家意见的成效。 D日前,河南首条地铁建成通车,这项横贯城市东西的巨大工程
29、,既蕴含着为建地铁搬离故居的市民的奉献之情,也凝聚着成千上万建设者的心血。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 , 。 , , 。 。面对着这高山丽景,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和明朗。 映着淡青色的天光 一直延伸到天际 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 那静绝人世的一脉层峦叠嶂 一块块地咬缺了完整的晴空 就投影在文明游骋的深眸里A B C D16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随着近代考古学的
30、发展,大量久为世人所不知道的古代文字材料陆续出土:在西方,有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释读和随之兴起的对古代埃及文明的研究;在东方,中国古代甲骨、钟鼎、石鼓、竹简、木牍等文字的发现,补充和订正了对殷周及稍后文明的研究。 一八九八年,中国在河南安阳发现甲骨卜辞的材料,一九一七年,王国维发表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周制度论,从此, 。西方有人曾认为直到公元前六至五世纪,中国的天文学还没有产生,但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证明,中国古代早在公元前二千年中叶就有了记录天文现象的信史,可见, 。古文字的释读成功,和同时出现于世的大批古代物质遗留,贡献是显而易见的: 。17阅读下面的漫画,写出该漫画的构图要素及其寓意。不
31、超过80个字。(5分)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个年轻人来到微软公司,径直敲开总经理的门,说:“我想在贵公司谋求一份工作。”总经理很诧异,说:“我们这段时间没有刊登招聘广告啊!”年轻人认真地说:“我很想试一试。”总经理觉得很新鲜,破例给年轻人一次机会,结果年轻人表现得不很理想,总经理笑着说:“等你准备好了再来吧。”一周后,年轻人再次来到微软,这次虽然有不小的进步,仍未得到认可。总经理依然笑着说:“等你准备好了再说吧。” 年轻人先后八次走进微软公司的大门,最终,他被公司录用了。现在,他已经是公司的一名高级管理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