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采油的技术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次采油的技术原理.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一、三次采油概况和根本原理石油是一种非再生的能源,石油采收率不仅是石油工业界,而且是整个社会关心的问题。由于石油是一种流体矿藏而带来独特开采方式。石油开采分为三个阶段。一次采油是依靠地层能量进展自喷开采,约占隐蔽量 1520%。在自然能量枯竭以后用人工注水或注气,增补油藏能量使原油得到连续开采,称之二次采油,其采收率为 15-20%。当二次采油开展几十年后,剩余油以不连续的油块被圈捕在油藏砂岩孔隙中,此时采出液中含水 8090%,有的甚至高达 98%,这时开采已没有经济效益。为此约有储量 6070%的原油,只能依靠其他物理和化学方法进开放采。这样的开采称之三次采油,国外亦称 EOREnhanc
2、ed Oil Recovery技术。据我国对十三个主要油田的 82 个注水开发区,进展系统的筛选和科学潜力分析,结果说明,通过三次采油方法能提高采收率12.4%,增加的可采储量相当全国目前剩余储量的 56%1。固然是说,假设把这种潜力都挖掘出来,我国的可采储量可以增加一半以上,为此进展三次采油是必经之路。通常提高采收率有三类。第一类为热力法,如火烧地层,注入过热蒸气;其次类为混相驱,即注入 CO 气2到原油中进开放采;第三类为化学驱,如碱水驱、微乳液驱和三元复合驱等。这次重点是介绍化学驱。1. 注水开采后,原油为何大量留在地层。(1) 油藏岩石的非均质性。例如在庆油田葡萄花油层属于正韵律沉积,
3、下粗上细。下部的渗透率高于上部,在注水驱时往往沿着油层下部推动,而上部油层则连续留下大量未被驱扫的原油。这说明水不能被涉及到低渗透油层。由于油藏岩石非均质性,阻挡水的涉及系数的提高。(2) 油层岩石的润湿性岩石为水润性,注水能把岩石外表的原油冲刷下来。反之,岩石为油润性, 注水只能冲刷一局部原油。这种驱出原油的量,称之洗油效率。洗液效率=注水涉及到油区所采出的油容积/整个涉及油区储量油的容积(3) 毛细管的液阻效应当驱动原油在毛细孔中运移到达喉道时,原油块要发生变形,产生附加压力, 用 Laplace 方程计算。P=P -P =21/R -1/R;式中:为油水界面张力,121R 为油滴细端的半
4、径,R12为油滴粗端的半径。附加压力P,是阻挡原油向油井井底运行,必定影响到采油效率。为此剩余油是以不连续的油块,被圈捕在水所涉及到的油藏中。(4) 原油采收率:采收率=涉及系数洗油效率2. 提高采收率的途径(1) 提高涉及系数,降低水油流度比M,削减驱油体系的指进现象,达到涉及系数的提高。W=K /U /K /U ;式中,K ,U 为水体系在地层中有WWOOWW效渗透率,和水体系的粘度;K ,UOO为原油在地层中有效渗透率和原油的粘度。(2) 增加毛管数注水开采后,剩余油以不连续油块被圈捕在岩石孔隙中,此时每个油块受到两个主要作用力粘滞力和驱动力。Melrose 和 Taber 等人,用一个
5、无因次准数 Ne毛管数,表征上述两种作用力之比。Ne=U V /=P/L式中:O ONe 为毛管数;原 U。为油粘度;VO为原油流淌速度;水和原油之间界面张力;P/L表示被圈捕油珠,通过毛细孔喉道所需压力梯度。试验觉察原油采收率与毛管数之间关系:当毛管数Ne超过某一值时,采收率将急剧上升。原油、水岩石体系的不同,要求 Ne 数值也不同,一般是不同的数值、但是这种关系是普遍存在的。注水开采之后,一般地层的毛管数为 10-6 左右,为了连续采油、要求 Ne 增加到 10-310-2 左右。从 Ne 表达式可知,要提高其值,可调参数有两个:一是提高原油的流淌速度,或者提高压力梯度,P/L。据有人对岩
6、心分析,得出毛细孔喉道平均值,即 R =910-4cm,R =410-3cm。假设油珠通过喉道,从计算可知,则需抑制附12加压力梯度为P/L=1Mpa。但是用目前最大的机械泵,传入到地层毛细孔道约为0.020.04Mpa.这说明通过调整P/L 值,或油流速度是很难到达上述要求.二是降低原油和水的界面张力。通常是加外表活性剂。从试验可知,微乳液的形成, 其油水界面张力可到达 10-3mN.M-1(称超低界面张力)、为此微乳液体系受到人们的青睐。总之,要提高洗油效率,就要提高毛管数,而改善界面张力是最有效的途径。二、碱驱碱驱是将注入水的 pH 值把握在 1213 左右,一般参与 15%wt.NaO
7、H 即可实现2。在碱水驱油过程中,水相中的碱与原油中的石油酸相互作用,生成外表活性剂,并被吸附在岩石外表和油/水界面上,转变了油层岩石的润湿性,降低了界面张力,提高了原油采收率。常有的碱剂除 NaOH 处,还有原硅酸钠Na SiO 、NH OH、KOH、Na CO 、Na SiO等其它碱。4442323碱驱看起来简洁,但驱油机理相当简洁,一般认为碱驱有六种机理2、3、4 。1碱水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使毛管数值从 10-6 增至 10-410-216 12) 碱水驱使油层岩石的润湿性由亲油转变为亲水5。此时油和水的相对渗透率朝着有利于提高采收率的方向变化。3) 油层岩石的润湿性由亲水变为亲油6
8、。当油层内的不连续非润湿剩余石油,在碱的作用下转变为连续的润湿相,可为其它的圈捕的石油供给流淌通道。4) 乳化和圈捕作用。界面张力足够低时,在亲水岩石中的剩余油将被乳化, 随压力流向生产井。假设在流淌过程中遇到比乳状液粒径还小的孔隙喉道时,乳状液将被重圈捕。从另一个角度,它能改善了流度化。为此碱驱提高了涉及系数和洗油效率。5) 乳化与夹带8。碱性物质使岩石外表为润湿,则防止原油吸附于砂粒外表。油层中的剩余油,被乳化并夹带进入连续流淌的碱水相中。6) 能增溶油/水界面处抽象性薄膜。在驱油过程中,假设在原油液滴的界面形成刚性薄膜,不利于液滴的变形,往往在喉道口圈捕。而碱可以破坏这种刚性薄膜9、10
9、,并增溶之,使剩余油可以流淌通过喉道。碱驱的优点是简便易行、本钱价廉,但实际上很多油层并不适于水碱11,12。岩石性质是重要的制约因素16,17。束缚水的二价离子。以及油层中的石膏或无水石膏18,都会与碱作用生成氢氧化物沉淀。另外离子交换力气强的粘土也会使碱水中的 Na+交换成 Ca+等。这些作用都会消耗 NaOH,使碱段塞破坏。对于存在裂缝、漏失层、气顶、高温、高凝的原油,不适于碱水驱。对酸值小于 0.5mgKOH/g 原油不适于碱水驱的.盐度也有影响,它能抑制碱的浓度,还可促使油表岩外表从亲水变为亲油,加速 W/O 乳状液形成,不利于碱驱的驱油的作用.总之,由于碱驱在现场使用的失败,目前都
10、不单独所用。三、聚合物驱聚合物驱主要是向注入水中添加增稠剂,提高水的粘度。选择水溶性聚合物, 并在 0.1%浓度时,也具有很高的粘度.因此注入聚合物可降低水的流度,增大涉及系数,扩大涉及体积,改善驱油效率。目前常用的聚合物是聚丙烯酰胺和生物聚合物1920。聚丙烯酰胺PAM的重复单元是丙烯酰胺,其平均分子量变化范围为百万到一千万不等。聚丙烯酰胺与碱反响会发生水解:即羧基取代一局部酰胺基。该反响开头时反响速度比较高,随反响进展而减缓,这是由于开头是相邻的酰胺基团起催化作用,而后来因羧基基负电荷与 OH-间的库仓静电排斥作用而减缓。通常用水解度表示酰胺基变为羧基的百分数,水解度以 30%左右为好。由
11、于酰胺基和羧基均为极性基团,所以 PAM 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油。它易受机械破坏和剪切降解。生物聚合物常用黄原胶。生物聚合物是在微生物外表形成的一种多孔微粒物质。生物聚合物的这种构造,能有效地抗剪切降解。黄原胶对二价阳离子不太敏感24,但易受细菌的破坏。国此常与杀菌剂和除氧剂协作使用。在非均质油层条件下,流度比M打算着采收率。当M1 时,水驱是有效的。M1 时,水将以指进状进入油层,发生水窜。聚合物的作用是提高驱替液的有效粘度,以获得较低的流度比。聚合度溶液通常为假塑性流体。盐度、聚合物分子量及浓度、水解度等因素都可能影响其粘度特性47-50,温度也会影响稳定性25。针对我国油田的具体状况1:1
12、 陆相非均质沉积,渗透率变异系数一般大于 0.5;2 东部油田原油粘度,一般在 540mpas 之间。这些条件适于进展聚合物驱。大庆、辽河、大港等油田地层油度为4560,成功油田的孤岛、孤东油田地层温度 6070。这样温度,聚合物也不致于发生降解。目前从大庆和大港的先导性试验来睦,每注 1 吨聚合物,可增产原油 209 吨至 445吨,提高采收率 8.8-14%.四、外表活性剂驱外表活性剂驱,是指向地层注入外表活性剂段塞,使残油发生注动,到达提高采收率。外表活性剂驱通常包括胶束驱、微乳液驱、乳状液驱、泡沫驱等。早在二十年月末 De Groot 在制造专利中22,22,曾提出水溶性外表活性剂,
13、有利于提高石油的采收率。一般为 25-1000mgL-1 的多环磺化物和木质素亚硫酸废液,聚氧乙烯类化合物等溶液,也能提高石油采收率。这些技术导致了低张力驱的产生。而后 Gogary 等人242529提出承受微乳液进展混相型采油,以及中相微乳液的非混相驱驱油。在确定的外表活性剂醇油盐水体系中存在着两个超低界面张力IET区26,一个在低浓度区0.1-0.2%,即外表活性剂胶束驱, 另一个在高浓度4-10%、此时为三相体系,其中包括中相微乳液与过剩盐水和油平衡。胶束驱一般注入低浓度外表活性剂溶液,承受大段塞,为孔隙体积的1560%,通过外表活性剂溶液的作用,原油可能聚拢起来形成油墙。而微乳液驱浓体
14、系,承受小段塞为孔隙体积的 3-20%的微乳液。注入的段塞由三种物质组成:烃、外表活性剂和水。有时还包括外表活笥剂醇,有机盐电解质。这种体系主要特点,段塞与油和水都到达超低界面张力。现场试验说明,用高浓度、小段塞的微乳液驱,比相应的活性剂用量的胶束驱,能获得更高的石油采收率。1. 微乳液分类微乳液是由确定比例的外表活性剂,助外表活性剂,油和水所形成具有各向同性、透亮的、和热力学稳定性的分散体系。微乳液液滴直径在 10几十个 nm 范围内。液滴被外表活性剂和助外表活性剂组成的混合面膜所稳定。微乳液可分为单相微乳液和多相微乳液。前者是指微乳液是一个相;后者则指微乳液不能单独存在,必需与油相或水相,
15、甚至两个一样时存在。即 Winsor 型,下相微乳液与剩余油二相平衡;Winsor 型,中相微乳液与剩余油和剩余水三相平衡;Winsoe 型,上相微乳液与剩余二相平衡。当争论体系油,水,外表活性剂,助外表活性剂比例确定,随着 NaCl 浓度增加,体系相态从Winsor Winsor Winsor 型转变。这种NaCl 浓度转变称之盐度扫描。2. 微乳液的形成和特性1943 年 Hoar 和 Schulman 提出微乳液形成的根本条件是3:1较高的外表活性剂浓度;2存在短链醇、脂肪酸、烷基胺或其它不离解的两亲物质, 其摩尔分数大于外表活性剂。假设是 O/W 型乳化液,其水池water pool半
16、径的计算方法:=3水的体积/油水界面的面积水滴半径加上外表活性剂和醇的界面膜厚度,得到分散液滴总的半径。在高浓度低界面张力区4%左右,中间相微乳液与过剩的油和盐水相平衡28,29。当含盐度增加时,外表活性剂自下相向中相直至上相微乳液中转移。在中相微乳液中,增溶等体积的油和盐水时的含盐度,定义为最正确含盐度28。增溶量越大,则在油/微乳液或盐水/微乳液界面上的界面张力降低得越多30-32。油在微乳液中的增溶能数 Vo/Vs增溶油的体积与微乳液相中外表活笥剂体积之比随盐度增加而上升,而水在微乳液中的增溶参数 Vw/Vs 增溶的体积增溶水的体积与微乳液相中外表活性剂体积之比随盐度增加而降低33。对于
17、中相微乳液形成的机理34,一般认为在含低盐度时,形成下相微乳液与油相的二相平衡。当含盐度增加时,胶束增溶油量增加,压缩胶束四周双电层厚度、电斥力降低,因而胶束彼此相互接近和聚结。同于密度差的增加,引起富集相从下相微乳液中分别出来,得到中相微乳液、水相和油相的三相平衡。当体系中盐度增加到确定浓度时,又逼使外表活性剂向油相转移。即随着 NaCl 的量连续增加,中相微乳液中的外表活性剂渐渐削减,直到其遭到破坏,而呈现上相微乳液和剩余水相的二相平衡。影响油/盐水/外表活性剂/醇体系相态的因素很多:1含盐度增加;2降低油的碳链长度;3降低醇的浓度C ,C ,C ,为 4,5,6 个碳的醇;4564降低温
18、度;5增加总的外表活性剂浓度;6增加盐水/油比值;7 增加外表活性剂溶液/油的比值。在最正确含盐度时,体系中剩余水相和油相体积相等,此时中相微乳液和剩余水相;中相微乳液和剩余油相的两个界面张力,几乎相等,同时到达超低界面张力。假设此时中相微乳液的体积越大,反映对油和水增溶参数越大。界面张力和增溶参数打算该体系驱油效率和驱油本钱。3. 存在的问题,微乳液驱油体系,即高浓度外表活性剂体系,在室内模拟驱油试验中能得到 100%驱油效率。但是外表活性剂价格较贵,而原油价格下跌, 为此经济效益不高。五、三元复合驱三元复合驱,包括外表活性剂、碱、聚合物,经争论能够到达中相微乳液驱的驱油效率,而本钱仅为后者
19、的 1/3。1. 复合驱体系中碱、外表活性剂、聚合物三者相互作用。外表活性剂、碱、聚合物是注入段塞的主要组分。由于不同的化学试剂在油层中混合,其作用有互补性和复配增效性,有利于提高驱油独立自主率36-3。9PHKrumrine 和 J.S.F.alcone 选用 PAM 和生物聚合物,活性物含量为 60% 的石油磺酸盐,还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硅酰钠等碱剂,对于它们之间搭配作用进展争论。1 对于单独进展使用时,觉察硅酸钠模比 3.2对界面影响不在,聚合物几乎无影响。而外表活性剂可以显著降低界面张力。其它条件一样时,在硬水中的界面张力均比在软水中高。2 表活剂、聚合物、碱三者协作时,对硬水、软水都
20、能显著降低界面张力。对于高酸值原油,碱剂的参与使其石油酸的皂化成为外表活性剂。几种聚合物和碱协作使用时,界面张力值显示出,参与聚合物并不干扰碱与原油的皂化作用, 即能到达降低界面的作和。2. 对粘度的影响1 无论将碱还是外表活性剂参与聚合物中,都会使粘度提高约 10%25%。而参与外表活性剂的量则对粘度几乎无影响。2 一般来说,外表活性剂、聚合物、碱组合时的粘度高于单纯聚合物粘度。但对于聚丙烯酰胺,三元组合时的粘度小于聚合物与外表活性剂组合或者碱与聚合物组合时的数值。硬离子存在时的粘度高于在淡水中的。3 固定聚合物浓度,开展该体系的盐度、硬度、碱度扫描争论,说明显示体系中,含盐度、硬度增加会使
21、聚合物溶液的粘度降低。在低含盐度下参与碱会抑制粘度的降低;盐度高时加碱会消灭聚合物絮凝现象。生物聚合物对盐和硬度不敏感,只有在 10,000mg-1CaCl2时,参与碱才使粘度下降,发生沉淀和絮凝。4 低碱浓度时,各种组合随硬度增加其粘度损失根本不变,碱浓度高时,随硬度增加在趋势上呈现一些差异,可能是碱起到保护聚合物的作用。原硅酸钠抗硬离子力气最强,其次是硅酸钠,再次是氢氧化钠。3. 岩芯驱替试验把聚合物和碱组合的段塞,其流度得到很好的把握,否则会象碱驱消灭指进现象。使用 Cyanatrol 聚丙烯酰胺时,碱驱之后用聚合物驱的采收率,高于聚合物驱后用碱驱的采收率。这可能是由于碱与原油作用,生产
22、少量的自然外表活性剂, 有利于降低剩余油的界面张力,便于其启动。碱、聚合物混合驱,对于酸值高的原油,其采收率明显提高。使用生物聚合物,假设添加煤油的方法降低原油粘度,碱驱效率明显提高。以上说明聚合物和碱两组发混合用具有协同效应,聚合物可供给驱油段塞需要的流度,而碱又可以保护聚合物而维持其粘度。假设在上述体系参与外表活性剂,使驱油段塞的界面张力大幅度降低,其驱油效率显著提高。总之,须细心设计段塞的组成,既要从降低界面张力和提高粘度的作用,又要考虑碱的损耗和段塞组成的色谱分别。2. 相态特性在三元复合驱中,由于外表活性剂浓度较低一般 1%左右,当三元复合体系的水溶液和朱油混合时,往往是形成乳状和剩
23、余水相,或者与剩余油相到达平衡,有时也消灭三相。French39等人在前人工作根底上,对其三相态提出以下推断标准。乳化等级01234标准未见乳化中相黑色乳状液中相为棕色乳状,在搅劝下,变为黑色 中相为棕色乳状液,在搅动下也为棕色。中相为棕色乳状液,在乳状液中含有 90%的原油。乳化等级越高,相应的界面活性越高和越接近最正确状态。3. 粘度特性1) 一般状况,聚合物溶液在低剪切速率下呈牛顿特性40;在高剪切速度下呈幂律特点。聚合物质粘度是温度的简洁函数。由于溶液粘度随溶液温度上升而降低,然而对于聚丙烯酰胺来说,其水解度也会随温度上升而增大,聚合物链上负电荷增多,则静电排斥作用会使其粘度增大。2)
24、 在确定剪切速率下,聚合物溶液的表观粘度随盐的浓度增加而减小,从牛顿流体向剪切变稀过渡,其临界剪切速率则随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由于电荷屏蔽效应转变了聚合物分子链的卷曲程度,水力学半径变小,链的缠绕度降低,致使聚合物溶液粘度降低。同时导致临界剪切速率增加。3) 只有当阳离子电解质浓度低于 4%时,才反映粘度剪切速度的变化。浓度大时,粘度变化不大,反映不敏感。这是由于阳离子对粘度降低影响更大。高价阳离子效果更显著。高正电荷的离子可以更有效地屏蔽聚合物链上的负电荷,以较低盐浓度使聚合物链卷曲,其粘度降到最低,再加盐则影响就不在。对于每个给定的聚合物浓度时,其幂律指数随浓度呈指数关系变化。4) 碱
25、对于聚合物溶液粘度的影响较简洁。一方面,碱本身是电解质,为聚合物溶液起到压缩双电层作用,起到降低降合物溶液粘度。另一方面,碱对于聚合物链上的水解作用,使聚合物链上羧酸盐基团数增加,导致静电斥力增大,链尺寸增加,从而提高了聚合物的粘度。一般在低 NaOH 浓度下,可观看到由于聚合物水解引起的粘度增大。而在较高 NaOH 浓度下,电荷屏蔽作用会抵消水解作用粘度的影响,其表观粘度几乎不变。碱型不同影响粘度程度不同的变化。4. 界面张力和涉及系数试验说明,42当碱浓度确定时,油/水界面张力随盐度增加而降低。但当盐度达确定值时,界面张力值一般不再变化。对于某一特定的盐浓度,碱增加会导致油/水界面张力的降
26、低。也就是说,高 pH 值的外表活性剂/碱混合溶液会使界面张力值降得更低。一般认为界面张力低于 0,2mN、m-1 启动油藏中毛细管孔隙中的大多数原油, 假设低于 0.001mN、-1,则可有效地驱替原油。实际上影响油水间界面张力的因素很多,诸如外表活性剂的种类、浓度、分子量,盐浓度及碱性添加剂的存在等。盐度往往对保持油/水界面两侧的离子环境很重要,它影响外表活性剂的安排。假设原油酸值不高的原油,影响不大。界面张力的测定对于初步筛选、确定最正确盐度和最适宜的外表活性剂以及碱的浓度都有意义,它可削减驱油试验的次数。在外表活性剂溶液中参与碱剂,可以提高井网驱替的横向和纵向涉及效率, 并降低外表活性
27、剂在地层中的滞留,提高采收率43-46。某些碱剂不行以降低原油采出之后高渗透层的渗透率,改善多种渗透率不连通层的开采状况。参与的碱阴离子可与溶液中多价金属离子反响生成胶状颗粒或沉淀,也可以与岩石和粘土外表活性剂氧化点上的离子反响,被捕集在粘土或岩石外表上的多价金属离子,将不会流淌和堵塞下游孔道,另外它能减缓离子交换过程,使外表对外表活性剂分子的吸引力降低。五、展望由于三次采汪技术的简洁性,以及油价和外表活性剂用量等问题,大大影响三次采油技术的推广。但应当看到三次采油的巨大潜力和宽阔的应用前景。一要从降低本钱,连续进展廉价高效的外表活性剂的研制和开发,开拓的高效、价廉、低耗的复合驱体系。例如工业
28、上的废液,下脚料均可作为复合驱的外表活性剂,变废为宝,还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二是从驱油机理上进一步深入争论。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机理更加简洁。可利用近代化测试手段,数学模拟等方法,深入争论各种物理化学技术的驱油机理。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完善三次采油技术,提高采收率。1212JP 58062286(1981)JP 58160491(1982)胶束段塞微乳液1-烯烃(1520 个碳)磺酸盐对高稠油有效22-乙基已醇1 聚氧乙烯烷基醚R - -O-(CH CH O) 8-H2R224104 个碳烃基2US 4316809(1979)US 4502540(1983)胶束胶束2 二甘醇甲基醚1 石油磺酸钠2
29、烷基硫化醇1 两性外表活性剂R (R )R NSO Na,R =12C低含盐量储油层高含盐量储油层12331R ,R 都是低烷基232510 的醇目前,我国格外重视三次采油技术的争论和试验、七五八五期间, 各大油田、很多大学的争论所都担当了三次采油国家攻关的有关课题。十几年的努力,从总体来看,我国在三次采油技术方面,到达了世界先进水平,这将在日后石油三次开采中奠定了根底。参考文献略附录来源各国提高采收率驱油体系中所用的外表活性剂驱油外表活性剂配方形式备注GB 2136855胶束11020的烯烃磺酸盐用于盐度范1983段塞其中含有 1/5 的二磺酸盐围宽GB 2174438胶束R1-CHOR -
30、CH - SO X22n31985段塞n=05;X.碱金属 R ,R 碳烷基CN 8510624微乳1 烷基苯磺酸盐(1985)液2 乙氧基化醇美 UOP 公司溶致2 原油5%1979液晶3 盐水510%DE3208208微乳1 羧基甲基氧乙基外表活性剂其中 M 为 Na1982液R-(OCH CH ) -OCH -COOM或22 32NH ,R-12C144CDC 3025387微乳1 三甲铵乙内酯1980液2 环烷酸聚氧乙烯醚(2023 左右)EP 80855微乳1 烷基聚氧乙烯单糖科生物(半乳糖、甘露1981液糖)2 山梨糖醇衍生物EP 264867微乳苯乙烯芳氧基醚磺酸盐1986液EP
31、 293912微乳磺化甜菜碱利用环烷酸氨基酸制备1987液EP279686微乳烷氧基烷基酚磺酸盐1989液GB 2168095微乳RO-C H O R1SO -M3 6x31984液R=1020R1=15x=1520SU微乳1 烷基磺酸盐 65%1000m31161696液2 烷基酚磺酸盐 25% 油层19843 聚乙二醇二叔丁基苯酚醚 10% 可采US 4561501微乳1500现场使用的驱油体系配方,为上述2023 吨石油混合物的 1%和 520HCl%水溶液。1 带支链羧酸钠 5% 化学驱油采收率1983US液2 戊醇 45% 收率为72% 形成上相微乳液作为驱油体系。木屑和水体系,在
32、200 100 磅/英寸 247390401986压力下,用 CO 或 H2将木质素US微乳通过烷基化、磺化为外表活性剂配制相应4787454液的微乳液。1987US 4836281微乳羟基苯磺酸盐液SPE 210271991AS 驱10.1%Petrostep B-100(58.7%活性物)20.34molNa CO /NaOH(1:1)SEP/DOF 20238ASP2310.095M Na HCO2320.095M Na CO231990SPE 1753830.3% 生物聚合物(黄原胶)40.1% 石油磺酸盐10.8% Na CO23SPE/DOF20220.1%石油磺酸盐(ptrost
33、ep B-100) 30.105%PAM(Pusher-700)ASP12%Na CO23241990SPE 13575198520.4% 石油磺酸盐(ptrostep B-100)=45.3%30.5%STPP(三聚磷酸钠)40.12% PAM (Pusher 700E)ASP12% 石油磺酸盐(Exxom 914-221)2 硅酸钠(SiO :Na O=3.2:1 mol:mol) 22=60%孤东油田ASP(1)1%(Na CO +NaHCO 1:1)+0.3%ween-80三个2331993配方)+0.1% 3530S2)1.5%Na CO +0.2%OP-10-0.2%CY-1(石油
34、23磺酸钠)(三个配方)0.1530S(聚丙烯酰胺)3)0.7%(Na CO +Na CO 1:1)+0.5%SDC-32323克拉玛依油(自然羧酸盐)+0.15305ASP11.4% Na CO23田1993大庆油田199420.1%多聚磷酸钠30.3%KPS-C-J (石没磺酸盐)240.18 MO-3000H-SF(聚丙烯酰胺)ASP10.3%B-100(石油磺酸盐,美国产品)21.25% Na CO2330.12% 1275 A(聚丙烯酰胺,日本产品) ASP 石油羧酸盐 0.25%石油羧酸盐(9301)ASP 天然羧酸盐2%NaOH0.10%聚丙烯酰胺1.2%Na CO +NaHCO 1:10.6%233SDC-5(自然羧酸盐)0.5%植物胶0.16%聚丙烯酰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