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9254439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诵读体悟,探究孤鸿形象。 二、知人论世,体会词人孤独的心境和高洁的志趣。 三、比较阅读,感受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及其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元丰六年夜游承天寺的苏轼吗?那个空明澄澈的月夜留下了初到黄州时苏轼的身影,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同一时期的一首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设计说明:通过回顾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文记承天寺夜游导入,勾连起新知与旧识。本词与记承天寺夜游同属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复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苏轼的处境,从而更好

2、地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诵读感悟 (一)教师范读,学生聆听。 (二)学生散读,初步感知。 设计说明: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诵读,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初步理解词意、把握节奏,同时也希望带领学生进入词的情境中去。 三、探究孤鸿 (一)这是一首咏物词,词中所吟咏的对象是什么?预设:“孤鸿”。 (二)孤鸿的“孤”体现在哪里?结合具体词句分析。预设: 1.处境之“孤”:“缥缈孤鸿影”可以看出“孤鸿”飘零失群、孤独无依。(生齐读:“缥缈孤鸿影”) 2.心理之“孤”:“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可以看出孤鸿惊恐不已,心怀幽怨,却无人知晓。(生齐读:“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三)孤鸿出现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3、“缺月”“疏桐”“漏断”等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预设:寂寞清冷。(指名读“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设计说明:抓住本词吟咏的对象“孤鸿”入手,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从“孤鸿”的处境和心理等角度探究孤鸿的形象,环境描写更衬托孤鸿之“孤”。从这一环节的学习中,由探究孤鸿形象为下面解读幽人形象的环节做好铺垫。 四、解读幽人 (一)在这寂寞清冷的月夜中,形单影只的仅仅是孤鸿吗?预设:还有“幽人”。(生齐读:“谁见幽人独往来”) (二)“幽人”是幽居之人,也就是词人苏轼。“孤鸿”和苏轼之间是什么关系?预设:“孤鸿”就是苏轼自己。 (三)(课件出示背景“乌台诗案”)孤鸿失群,幽人失志。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

4、免死被贬,惊魂未定的其实是苏轼自己。“恨”意为遗憾不满,苏轼为什么而遗憾不满呢? 预设: 1.没有知己与他志同道合而遗憾。 2.因莫须有的罪名获罪而愤懑不平。 3.(课件出示背景材料:“苏轼思想”)苏轼受儒家思想影响,是要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但他被贬黄州,无法实现理想抱负,因此感到非常遗憾。(生齐读:“有恨无人省”) 设计说明:本环节由“孤鸿”形象引到“幽人”形象,孤鸿即幽人,因此“有恨无人省”的“恨”也是幽人的心理。所谓知人论世,通过补充“苏轼思想”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恨”的多重意蕴,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 五、走进苏轼 (一)即使处境悲凉,心中幽怨,孤鸿却不栖寒枝,独宿沙洲。孤鸿具有

5、怎样的品质? 预设:孤傲、高洁。 (二)可是鸿本身就是不栖息在树枝,只栖息在平原上的,这是它们的习性。这里苏轼却写孤鸿有意而为之,这是为何? 预设:“寒枝”感觉就像冰冷黑暗的官场,凸显出苏轼像孤鸿一样坚持操守,志趣高洁。苏轼以孤鸿为喻,托物咏怀。即使被贬漂泊无定,即使内心幽怨无人理解,但他仍然坚持操守,更加凸显了他心境的孤独与志趣的高洁,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生齐读全词) (三)(课件出示黄州后期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对比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的心境有什么变化? 预设:卜算子中苏轼的心境略显孤独悲凉,而定风波中苏轼的心境更加旷达乐观。 设计说明:通过“孤鸿”与“幽人”形象

6、的迁移,更进一步读懂苏轼高洁的志趣,以及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并了解本词的手法托物咏怀。再将苏轼同一时期两首词作进行对比阅读,体会苏轼的心境变化,感受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六、课堂总结 读词更是读人。苏轼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成为一种精神象征。贬谪之人无数,唯有苏轼无论处于何种逆境,都能从容面对。苏轼这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影响了后世许多文人。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士大夫的一身傲骨与豁达的胸怀,希望同学们也能从他身上汲取力量,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板书设计: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飘零孤独(处境) 孤鸿惊恐幽恨(心理)幽人(苏轼) 孤傲高洁(志趣) 教学反思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

7、重要载体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要通过古诗词教学让学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了解并传承中华文化,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的一首词作。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初到黄州时所作,八年级上册学生学习过苏轼同一时期的一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所以在这次的教学中主要通过旧知导入,在多种形式的诵读基础上,力求通过“探究孤鸿、解读幽人、走进苏轼”的环节设计完成对整首词的品析感悟。回顾这次的教学实践,我主要运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指导诵读,体会情韵 学习古诗词,诵读训练必不可少。古典诗词具有深厚的韵律和音乐性,教材中选编的诗词大都对仗工

8、整、押韵考究,非常适合开展诵读教学。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读,帮助学生纠正字音,再由学生散读,初步理解词意、把握节奏,体会词的韵律美。在词句赏析的环节,通过融情入景的诵读教学,加入齐读、指名读等诵读形式,让静止的文字变成跳动的符号,加深学生对文本语言中具体意象的理解,体会词人融入在词中的独特情感。 二、创设情境,品读意象 情境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种手段构建出完善的教学情境,增加学生的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和感受。为学生创设适合的情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深层内涵。而“意象”是诗词的灵魂,也是我们品读诗词的关键。在教学中,通过把握“缺月”“漏断”“疏桐”等意象,创设情境,引

9、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这是个怎样的夜晚?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氛围?通过上述意象的组合,学生很快能体会出环境的寂寞清冷,这更衬托出“孤鸿”之“孤”,由情境进一步引申到孤鸿形象的探究中。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组织者,要注重以情感人,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之主动学习,在情境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 三、知识迁移,知人论世 在本词教学实践中,以探究“孤鸿”形象入手,通过“孤鸿”与“幽人”形象的迁移,将孤鸿与词人形象合二为一。再抓住“有恨无人省”的“恨”(即遗憾不满),回顾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没有知己与他志同道合而遗憾的知识,通过补充“苏轼思想”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恨”的多重意蕴,进一步了解苏轼其

10、人。有鉴于苏轼在整个文学史上的特殊性,以及他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笔者并没有止于词作本身。而是通过对比阅读苏轼同一时期两首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体会苏轼的心境变化,感受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达到知人论世的效果,同时希望学生也能从他身上汲取力量,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本次教学实践给了我很多收获体会,同时也有不少遗憾。诗词极具音韵美,在诵读环节若能配乐朗诵,可能对于情境的创设会有更好的效果。苏轼的词内涵丰富,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实际授课时间较短,环节之间的衔接略显仓促,学生可能没能充分理解吸收就进入了下一环节。而对于苏轼其人及他前后期思想变化,特别是后期儒释道思想影响下对他人生态度的影响等背景补充还应再详细一些,后续要继续落实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