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2.docx(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9篇】 教学目标 1 学问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进展为我国两汉盛世奠定根底。培育学生综合归纳的力量;使学生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根底与上层建筑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有一个初步熟悉。 2 过程与方法 教学中用谈话法,师生互动,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培育分析问题、概括问题的力量。 3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到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进展期,这和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存是分不开的。 重点和难点 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是本课的重点子目。 如何正确分析熟悉两汉时期经济进展的缘由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2、 以争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 地图册、汉武帝相关多媒体 授课过程 1教师可以导入框中的歌谣导入新课。 2叙述农耕技术的改良时,可分为三个方面讲解: 一、农业成就: 1、汉武帝和东汉明帝时,两次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派王景治理黄河。 二、丝织业:汉朝丝织品已使用提花机。 三冶铁:杜诗创造水排,利用水利鼓风冶铁,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对于这些,学生由于接触太少,不易理解,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录像片、投影仪、挂图或模型进展讲解,增加直观性,启发学生的想像力。 3、经济措施:1、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心;中心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2、西汉的
3、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称为东西二京,商业区叫市。 关于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重点介绍汉武帝时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心,统一铸造五铢钱。关于两汉商业的富强状况,可将重点放在介绍长安、洛阳的繁盛,包括城市的规模、布局、商业活动等方面。可结合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进展讲解。 4讲完全课,教师可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三者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制作图表展现。对两汉经济富强缘由的分析。对于程度较好班级,可鼓舞学生自由争论答复,对于程度较差的班级,教师应提示、启发,引导其答复,最终进展小结。 5、作业:课后习题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二 一、预习导学 1。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影响 3。都江堰的
4、修建者、影响。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战国七雄的形成及演化过程。 2。把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才智和制造力。 4。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力量。 5。通过对商鞅变法历史作用的分析,熟悉到:改革求进展、改革求进步,是社会进展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的崇敬。 三、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四、精讲释疑: (一)战国七雄 1。形成:(1)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局部的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
5、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2)战国初年,晋国被 、 、 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2。国家:在十几个诸侯国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 “ ”。 3。七国争战: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大军队,力图拓展疆域。闻名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 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逼。 (二)商鞍变法 1。背景: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 的势力增加。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斗中取胜。 3。详细内容: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 主持变法。 (1)政治上: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
6、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治理;严明法度,制止私斗。 (2)经济上,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舞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摇役;统一度量衡。 (3)军事上,嘉奖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4。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加,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根底。 5。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公元一前256年。 2。修建者:蜀郡郡守 3。地点:成都四周的 4。组成:(1)渠首: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2)浇
7、灌网。 5。功能:防洪、浇灌、水运等。 6。影响: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响出我国人民的才智。 五、引导点拨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根底 六、反应矫正: 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头变法。这一天,在咸阳城内,一名官员正在向下面围观的人群大声宣读变法法令:“一、成认土地私有,
8、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二、根据在前线杀敌的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应的耕地、住宅和官职;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贵族特权。三、但凡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多缴租税者,免其徭役。四、建立县制,全国划分为31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听了这些法令,人群中谈论纷纷。不同阶层的人对法令褒贬不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阅读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 2能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以及地形剖面图分析区域地形、地势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阅读等高线地形图。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和使用。 三、教学流程 复习引入:阅读地图,要知道地图的“语言”,你知
9、道地图有哪些根本要素? 新课教学: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提问:你认为越野需要看什么样的地图? (一)学习阅读地形图 显示: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 说出:地图的类型名称。 判别:教材最终的附录:世界地形图是属于哪类地形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自主学习:什么叫做海拔?什么叫做相对高度? 显示:“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 思索:(1)甲、乙两地的海拔分别是多少? (2)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2等高线地形图原理 (1)自主学习:什么叫做等高线? 播放视频:等高线地形图原理 (用沙盘演示更好) (2)活动:观看图1-32,确定各条等高线的海拔,计算两点之间的相对高度。 并把答案填在P17上。 指
10、出:等高线的高度差叫做“等高距”。 (3)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特征 1)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2)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河流分布在山谷。 3)鞍部:两组闭合曲线之间。 4)悬崖:等高线重叠成锯齿状。 (4)等高线的解读坡度的识别 显示:等高线图, 判别:等高线疏密与坡度缓陡的关系。 (5)练习:钓鱼x等高线地形图 推断:哪里的坡度缓,哪里的坡度陡? (6)活动:观看图1-32,比拟等高线的疏密程度,识别坡度的陡缓。并把答案填在P17上。 3分层设色地形图 (1)说明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根底上绘制而成的。 (2)指导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完成图1-33下的活动,并把答案填在P
11、17上。 (3)总结: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局部;浓淡不同的蓝色表示海洋的不同深度带。 (二)学习阅读地形剖面图 (1)显示:中国地形剖面图,观看地形剖面图所反映的地势。 (2)举例:怎样制作地形剖面图。 (3)实践:完成P18图1-34, (4)归纳:地形剖面图直观地反映了地表凹凸起伏和坡度缓急。 (三)确定越野路线 依据越野的目的,是探险?还是观光?确定路线。并完成P18活动。 练习: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是盆地还是山地?山谷还是山脊? 四、板书设计: (一)学习阅读地形图 类型:等高线地形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 1有关概念: (
12、1)海拔(肯定高度) (2)相对高度 (3)等高线 (4)等高距 2等高线越密,说明这里的坡度越陡(较近、探险) 等高线越疏,说明这里的坡度越缓(省力、安全) (二)学习阅读地形剖面图 直观地反映了地表凹凸起伏和坡度缓急。 (三)确定越野路线 轻松:路线理由 探险:路线理由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了解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对南北气候的影响; 2了解南北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差异及其造成这些差异的缘由。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区不同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资料; 2引导学生观看、阅读、逐步发觉问题并提出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
13、育学生的观看力量、阅读和运用资料的力量; 3能娴熟识读各类地图,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图”“中国气候类型图”“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并能从中猎取有用信息;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让学生初步尝试从不 .1 同角度分析和归纳南北差异形成的缘由; 5具有肯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力求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身边熟识的事物动身,发觉问题,激发学生对家乡的喜爱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增进对家乡的了解和喜爱之情; 2感悟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才智和力量,树立各地区文化多元性,敬重不同地区文化的价值观; 3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
14、重难点 1重点:南北方地理差异的表现。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限的缘由。 2难点:秦岭淮河一线成为南北方分界限的缘由。培育学生的读图力量、合作探究力量。 三、教学策略 1采纳探究研讨的模式进展教学,贯穿讲授法、争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争论。 2采纳情境创设法,融入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力量。 3教师预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各种类型的反映南北方差异的图片、生活场景。 4学生预备:预习课本,利用书本和互联网等途径调查南方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生产特点和生活方式。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篇五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
15、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 二、力量与方法 通过识图培育观看力量;通过观看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育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力量,发觉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拟,帮忙学生把握和运用比拟方法。 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拟,以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拟,帮忙学生初步把握并运用比拟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熟悉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奉献,进展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制造的价值,熟悉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河姆渡、半坡原
16、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熟悉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难点】 一、南方地区学校以河姆渡遗址为第一重点,半坡遗址次之。 二、难点: 1、“新石器”的含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叙述法、争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猎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的提高原始人 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调皮
17、、建筑房屋,开头了原始农耕生活。在祖国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很多原始农耕文化遗址。让我们走进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体验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甘与苦吧! 学习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转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头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消失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布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详细位置。龙宝中学
18、周宗国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记住半坡原始居民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农耕生活的影响。 二、力量与方法 通过识图培育观看力量;通过观看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主要是陶器),培育理解当时人们生活状况的力量,发觉当时人们的审美特点;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拟,帮忙学生把握和运用比拟方法。 通过北京人与猿类、现代人的比拟,以及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拟,帮忙学生初步把握并运用比拟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熟悉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奉献,进展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
19、及其制造的价值,熟悉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典型史实,启发学生熟悉人与自然的关系。 【重点难点】 一、南方地区学校以河姆渡遗址为第一重点,半坡遗址次之。 二、难点: 1、“新石器”的含义。 2、河姆渡原始居民工具、房屋的特点及其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3、大汶口文化中晚期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预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学生收集感兴趣的原始农耕文化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叙述法、争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原始人类起初靠采集和渔猎猎取食物。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
20、的力量的提高原始人 类学会了种植庄稼、饲养牲畜、制作调皮、建筑房屋,开头了原始农耕生活。在祖国宽阔的大地上,分布着很多原始农耕文化遗址。让我们走进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体验一下原始农耕生活的甘与苦吧! 学习新课: 学生阅读课前导入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他们是靠什么获得食物的?(采集、打猎、捕鱼)他们这种靠“采集”获得食物的方式有哪些不便?(受季节变化和天灾的影响;采集的食物量有限等条件的限制)。大家分析的有道理,原始人要转变这种这些,关键要解决什么问题?开头一种什么样的新生活?我国原始的农耕是怎样消失的?本节课将了解到这些内容。利用教材重要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分
21、布图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详细位置。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范文:多姿多彩的艺术 篇六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把握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王羲之与兰亭序,顾恺之与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二、力量和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鉴赏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兰亭序、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艺术作品,培育学生的”艺术观赏力量;通过对历史文物价值的争论,培育学生历史分析、评价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出色的艺术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骄傲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艺术作品的观赏,陶冶情趣,养成学生发觉美、感受美、追求美、制造美的意
22、识;通过对出色艺术成就的缘由分析,使生熟悉到人民的制造性是历史文明和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战国编钟、秦始皇陵兵马俑。 难点:王羲之、顾恺之的书画成就和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课前预备】 课前收集有关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王羲之的故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问学生,有哪些同学学过美术、音乐、书法?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重要的美术作品、乐器、书法作品?而引入本课。 二、战国编钟 指导学生阅读、观看编钟图,谈谈发觉。 抽学生讲知音的故事。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成就。 三、秦始皇陵兵马俑 先阅读教材、观看书上的图,谈谈有什么感想。 教师将学问要点落实在
23、教材上。突出其在雕塑的崇高地位。 四、王羲之的书法 阅读教材,落实学问点。 认真观看书上的字帖,让学生畅所欲言。 抽两个学生来讲王羲之的故事。 谈王羲之的品行。 五、顾恺之的绘画 阅读教材,找出要点。 教师讲解,指导学生观看两幅名画,体会之。 补充讲“三绝”。 七年级上册历史公开课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学问与力量: (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化;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育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力量,培育提取有效信息的力量。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列表归纳本课根本学问,以便学生从整体
24、上把握本课根本学问。 (2)引导学生探究和讨论。如:分析常见汉字的构成方法,探究中国古代乐器的演进过程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制造了辉煌的文明,培育学生民族骄傲感和民族自信念;通过具体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育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展道德情操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型构造、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 1、教法选择:直观法、比拟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列表归纳法、争论法等。 2、学法选择:观看法、比照分析法、史料解析法、列表归纳法、争论法等。 3、课堂组
25、织形式:分组争论。 4、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展现。 5、课程资料开发利用:教材插图和史料、网上下载的局部资料等。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板书设计 一、文字的演化 1、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 2、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头的 3、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西周晚期消失了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日食、月食、彗星的记录 2、历法产生于夏朝,完擅长商朝,战国时测出24节气。 3、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制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称为楚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6、(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忙我们记事、传达信息、猎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教学过程 一、文字的演化 1、先展现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熟悉)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 (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日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进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头的。 4、金文: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5、小结:随着书
27、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化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进展,文字字体在进展不断的演化,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进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盼望同学们喜爱我们的汉字,并写英雄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楚把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加学生精确运用汉字的本事,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育学生观看和归纳问题的力量。)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看,我国的历法进展起来。 二、天文、历法
28、和医学的成就 1、天文: 让学生找出我国先秦时期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 归纳:古书记载,夏朝时期的某天发生了日食;商朝甲骨文里有关于日食、月食的记载,经现代科学家验证,都很牢靠;周朝有关于日食(公元前776年)和彗星(公元前613年)确实切记载;等等。 2、历法: 夏朝的历法的创造、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 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索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连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3、医学:名医扁鹊 (1)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2)补充扁鹊的资料,培育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的力量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1、屈原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受
29、到启迪。 (说明:离骚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酷热的喜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熟悉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国忧民、高洁耿介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抱负坚韧奋斗的精神。) 2、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供应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整合学问: 纲要学问图(可让学生自己画,小组相互沟通) 总结熟悉: (总结出今日的收获,并引导学生连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学问,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准备怎样连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学问,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3、商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相互沟通和展现。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篇八
30、一、课程目标 (一)内容标准 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二)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距今年月。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自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顶洞人的磨制石器技术和人工取火技术。理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过程方法与力量: 教师应尽可能实行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主体参加,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通过比拟北京人、山顶洞人的不同,培育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力量。通过合抱负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育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和通过各种途径猎取历史信息的力量,培育丰富、合理的历史想像力量以及语
31、言组织、表达力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祖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熟悉到我们宏大的祖国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人类起源和进展的摇篮之一,从而培育剧烈的民族骄傲感;通过观看出土化石和遗迹,进而合理推断远古人类生活,培育科学求实的精神;通过学习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过程,感悟人类进步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培育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坚韧拼搏,锐意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要点 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难点: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仆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上帝造人的传奇(讲上
32、帝造人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的传奇(让学生讲故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困惑。随着科学的进展,人们最终熟悉到,人类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是由古猿的一支进展来的。今日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讲授新课: 一、北京人的生活 师简介1929年以来,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发觉,强调指出: 1、裴文中发觉北京人第一块头盖骨 2、迄今已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包括6件头盖骨、15件下颌骨、157枚牙齿以及大量骨骼碎块北京人个体。 3、洞内还发觉近10万件石器。由此可见,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生活痕迹址。 4、 看书完成下表 代表文化生活年月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产生活观 念
33、社会组织 北京人 5、地点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 6、距今年月 约70万年至20万年。 7、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建议教师让学生观看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并试着说一说北京人的的体质特征。学生可能答复不全,教师补充。(前额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头部微微前倾,还残留某些猿类的特征)。 8、生活状况: 使用打制石器。 已经使用自然火。会使用自然火之后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还用火照明,防寒、吓跑野兽。用火烧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削减了疾病,促进了体质的进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加了制服自然的力量。) 过着群居生活。让学生阅读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
34、,争论:北京人为什么过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状况怎样?学生结合课文和一些相关学问,应较简单地答复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环境险恶,工具简洁粗糙,只靠个人力气,无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几十个人在一起,依靠集体的力气打野兽,采集植物果实、根茎,过着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果实,生活艰难。) 通过北京人的生活状况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困难险恶的自然环境逼迫类人猿为生存而斗争,制造简洁粗糙的工具去猎取食物,这个过程就是劳动。劳动促进了人的进展。假如不是环境险恶,类人猿不需劳动即能获得食物,人类也就不会消失了。所以说:劳动制造了人。 二、山顶洞人 1、看书连续完成表格 代表
35、文化生活年月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产生活观 念社会组织 北京人约70-20万年前保存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猎、使用自然火 原始人类 山顶洞人约1.8万年和现代人根本一样开头把握磨制和钻孔技术采集、狩猎、人工取火 懂得爱美 氏 族 2、想一想:骨针的出土说明白什么?山顶洞人为什么要制造和使用装饰品?(骨针的出土说明白山顶洞人已穿上衣服,已有相当的缝纫力量。山顶洞人制造装饰品证明白他们已把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使用装饰品说明他们懂得爱美。 三、祖国境内的原始人类 看书完成下表 名 称生 活 年 代 生 活 地 方 元谋人170万年前 云 南 北京人70-20万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山顶洞人1.8万
36、年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 复习稳固:完成与本课相关的练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商鞅变法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识记战国时期生产力进展的标志、商鞅变法开头变法的时间和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缘由和意义。 重点: 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变法的评价 难点: 改革与保守派的观点分歧变法的某些措施含义及作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教材38页的简表,分析秦国在战国前期的形势,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国却强大起来,并通过一系列战斗灭掉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那么,秦国是怎样走向强国之路的呢?商鞅变法(这是一条主要途径) 二、教学过程 (一)、秦孝公求贤(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1、
37、缘由 经济进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缘由):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进展的主要标志)。 秦国相对落后(自身缘由):会盟都不让参与,魏国侵略却无力还击。 2、方法 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公布求贤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来到秦国。 理解“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二)商鞅主持变法 1、时间: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内容: 经济上: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罚清楚。 政治上:嘉奖军功论功行赏,不管贵贱;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治理,设31县;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4、变法的影响: 触犯了贵族利益商鞅被车
38、裂处死。 取得成效连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国的变化 1、性质:是战国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2、成果: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社会经济得到进展。 3、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 (四)小结 秦国是怎样走上强国之路的呢? 前期势弱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商鞅主持变法取得显著成果(强大) 思索:商鞅变法胜利的缘由? (五)板书设计 1、秦国为什么要实行变法? 2、变法前期秦孝公实行怎样的方法? 社会进步(社会):铁器、牛耕(标志)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公布求贤令(商鞅) 秦国落后(自身):鄙视、挨打 3、商鞅变法的详细内容? 4、变法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见小字局部)? 经济: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井田制触犯贵族的利益商鞅被车裂处死 重农抑商奖罚清楚取得成效妇女儿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嘉奖军功论功行赏、不管贵贱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强化国家治理 严明法令实行连坐法 5、变法取得怎样的成果? 6、变法胜利与否? (性质: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分析秦孝公变法的目的变法图强, 建立了新制度,军队战斗力提高,经济得到进展。实现没有?结论是一次胜利的 兴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郑国渠改革。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盼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有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