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_T 3292-2021 青少年视功能检查服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22_T 3292-2021 青少年视功能检查服务规范.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11.040.70CCSY89DB22吉林省地方标准DB22/T32922021青少年视功能检查服务规范Servicestandardofvisualfunctionexaminationforteenagers2021-11-26发布2021-12-15实施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DB22/T32922021青少年视功能检查服务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青少年视功能检查的环境要求、设备要求、人员要求、检查流程、检测报告和记录。本文件适用于青少年视功能检查服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2、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DB22/T1580-2018验光配镜技术服务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调节accommodation看近目标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前极突度增加,屈光力增强,焦点落在视网膜上,使注视眼看清近目标。这种为看清近物而改变眼屈光力的功能称为调节。3.2集合convergence双眼同时向内协同运动。3.3融合fusion两眼同时看到的物象在视觉中枢整合为一个物象称为融合。3.4隐斜视phoria能够被双眼融合机制控制的潜在眼位偏斜。3.5显斜tropia不能被双眼融合机制控制的眼位偏斜。3.6棱镜度prismdiopter光
3、线通过三棱镜在1m处向基底偏移1cm为1PD。3.7模糊点blurrypoint双眼聚散过程中发生同步眼调节,直至视标清晰度下降,称为模糊点。3.81DB22/T32922021破裂点breakpoint在模糊点出现以后,继续在双眼前放置棱镜直至出现不能克服的双眼复视,称为破裂点。3.9恢复点recoverypoint在双眼复视的情况下,减少双眼前的棱镜直至恢复双眼融像,称为恢复点。4环境要求4.1场所长度至少达到3m。4.2照明4.2.1测试远用处方时,应使用弥散光源,照度应达到300lx。4.2.2测试近用处方时,照度应达到照度为500lx。5设备要求应配备焦度计、电脑验光仪或检影镜(点状
4、或带状光源)、组合验光台、验光镜片箱、规格52mm72mm全套试镜架、瞳距仪或瞳距尺、远用视力表、近用视力表及阅读灯和小手电筒。6人员要求应符合DB22/T1580-2018规定。7检查流程7.1基础检查7.1.1询问基本信息、病史采集(戴镜史、眼病既往史、屈光手术史、家族史)。7.1.2裸眼远、近视力以及旧镜的远、近的戴镜视力。7.1.3原戴眼镜的屈光度数、光心距和瞳高。7.1.4测定远用双眼瞳距、单侧瞳距。7.1.5优势眼判定。7.2客观验光验光仪或检影镜的验光操作。7.3主观验光流程7.3.1将远用瞳距、球镜、驻镜和轴位各参数依次置于综合验光仪试镜架进行验证。7.3.2双眼进行雾视法处理
5、,单眼雾视时间要满足5min10min,雾视至0.2视标为起始点。注:右眼首次去雾视至0.5视标0.6视标,用散光盘进行初步调整,继续去雾视至最佳矫正视力。7.3.3右眼首次红绿视标检测。7.3.4右眼交叉柱镜精调散光的轴位与焦度。2DB22/T329220217.3.5右眼再次雾视、去雾视及红绿视标检测。7.3.6左眼重复右眼检查见7.3.37.3.5。7.3.7双眼选择最佳矫正视力上1行或2行视标,进行双眼视力平衡检测。7.3.8双眼雾视、去雾视至最佳矫正视力并进行红绿视标检测,初步确定屈光处方。7.4判断远视储备值见附录A。7.5测量调节幅度7.5.1推进法7.5.1.1被检者远距全矫,
6、在40cm处使用近点卡,合适照明,近用瞳距。7.5.1.2遮盖非测试眼,让被检者注视比他最佳视力上一行的单行视标并保持视标清晰。7.5.1.3将视标慢慢移近,速度为2cm/s,直至被检者直至视标变模糊。注:衡量从被检者镜片平面到视标的距离再折算成屈光度即调节幅度,并正确记录。7.5.1.4遮盖侧眼,使用同样方法测量另一只眼。7.5.1.5记录双眼数值。7.5.2负镜片法7.5.2.1视标固定于40cm处,眼前放置负镜片,逐渐增加负镜片度数直至被检者不能看清视标。7.5.2.2遮盖侧眼,使用同样方法测量另一只眼。7.5.2.3记录双眼数值。7.6测量调节反应7.6.1被检者远距全矫,在40cm处
7、使用近点卡FCC视标,近用瞳距,双眼打开。7.6.2加0.50D的交叉柱镜,在昏暗的照明下让被检者注视十字线。7.6.3让被检者报告哪一组线比较清晰,如被检者报告垂直线比较清晰,减低照明度。7.6.4如果被检者仍报告垂直线比较清,可翻转+/-0.50D的交叉柱镜再次询问,如被检者仍诉垂直清楚,则停止测试并记录。7.6.5双眼以+0.25D的级率增加镜片度数直至被检者报告两条线同样清晰为止。7.6.6记录加镜片的总量为BCC结果。7.7测量正/负相对性调节7.7.1被检者远距全矫,在40cm处使用近点卡,合适照明,近用瞳距,双眼打开。7.7.2让被检者注视近距单行的视标,以+0.25D级率逐渐双
8、眼增加镜片直至被检者报告首次持续模糊,所增加的正镜片即为负相对调节。7.7.3让被检者注视视标,以-0.25D级率逐渐增加镜片直至被检者报告首次持续模糊,所增加的负镜片即为正相对调节。7.7.4记录NRA/PRA值。7.8测量调节灵活度7.8.1用2.00flippers镜片,在40cm处,或在被检者习惯阅读距离,视标相当于0.6或最好视力上一排视标。3DB22/T329220217.8.2初始将数值+2.00D面放眼前,翻反转到-2.00D面开始计时,看清晰后再次反转到+2.00D面,再次清晰后为一个周期。7.8.3测定1min内被测眼完成几个周期,记录1min内的翻转次数及是否在某一步有困
9、难。7.8.4单眼和双眼都要测定。7.8.5记录数值。7.9测量集合近点7.9.1被检者远用全矫,合适照明,笔式电筒或调节视标,应使用小视标。7.9.2从40cm或更远处逐步移向被检者,移动速度为3cm/s5cm/s。7.9.3观察被检者眼睛,直至观察到被检者一眼离开了注视目标,或被检者报告看到两个像,记录该距离为集合破裂点。7.9.4将视标离开被检者移动,直至观察到被检者回到双眼注视状态,或被检者报告由双像变为单像,记录该距离为集合恢复点。7.10测量水平融像7.10.1被检者远用全矫,远用瞳距。7.10.2将双眼旋转棱镜“0”标记位置于垂直方向,注视5m远处单个远视标即最佳视力上一行。7.
10、10.3以2/s速率在双眼前增加基底向内棱镜,分别记录被检者报告视标模糊点、视标破裂点数值,并以同样的速率减少基底向内棱镜至被检者报告恢复点的值。7.10.4同法进行基底向外棱镜的检查。7.11测量垂直融像7.11.1被检者远用全矫,近用瞳距。7.11.2将双眼旋转棱镜“0”位置于水平方向,注视5m远处单个远视标即最佳视力上一行。7.11.3以2/s速率在双眼前增加基底向上棱镜,分别记录被检者报告视标模糊点、破裂点时数值,并以同样的速率减少基底向上棱镜至被检者报告恢复点时数值。7.11.4同法进行基地向下检查。7.11.5一般情况下选择主导眼做注视眼,在非主导眼前分别加底向上和底向下三棱镜,记
11、录其破裂点/恢复点值。7.12隐斜测量7.13马氏杆测量法7.13.1被检者坐在综合验光仪后,验光仪中置入其远用屈光不正矫正度数和远用瞳距。右眼的辅镜片RMH调至90(即右眼视孔内为红色水平向马氏杆),左眼处于开放状态,并将旋转棱镜归零后移至左眼孔前将0位置于垂直方向。7.13.2被检者注视5米远处的点光源。此时右眼看到是一条红色的竖线,左眼看到的是点光源。此时双眼看到的视标虽然形态不同,但因发自同一个光源,仍有融合的倾向,故在检测前需用遮盖板先将右眼马氏杆透镜视孔遮盖3s5s,移去遮盖后即询问被测者红色纵向线条与白色点状视标是否重合。7.13.3被检者看到的点光源恰好在红色竖线上,说明被检者
12、无水平向隐斜。7.13.4被检者看到红色竖线在右边,点光源在左边,即右眼看到的像在右边,左眼看到的像在左边,为同侧性复视,说明被检者为内隐斜。此时在非注视眼前逐渐增加基底向外的三棱镜,直至点刚好落在竖线上,所加的三棱镜即为其内隐斜量。4DB22/T329220217.13.5被检者看到红色竖线在左边,点光源在右边,即右眼看到的像在左边,左眼看到的像在右边,为交又性复视,说明被检者为外隐斜。此时在右眼前逐渐增加基底向内的三棱镜,直至点刚好落在竖线上,所加的三棱镜即为其外隐斜量。7.13.6马氏杆法检查近距高水平向隐斜视。马氏杆法检在近距离水平向隐斜视时,只需将远用瞳距调整为近用晚距,点光源从5m
13、移至40cm处即可,其他操作步骤和结果判断同上。7.13.7判断隐斜视图解见附录B。7.14VonGraefe法则(水平远/近隐斜)7.14.1以被检者最好视力上一行单个字母作为视标,远距在5m、近距在40cm处。7.14.2右眼前放置12基底向内,左眼前放置6基底向上,12基底向内作为测量镜。7.14.3询问被检者是否看到右上左下两个视标,如果不是,予以调整。7.14.4对被检者以适当的语言进行检查的指导;以2/s速度减少右眼棱镜度。7.14.5第一次对齐后向同方向转动棱镜直至被检者又看到两个视标。7.14.6反方向转动棱镜直至又将两个视标对直。7.14.7记录两次对齐时棱镜度数并判断基底方
14、向。7.15测量远距离垂直向隐斜7.15.1被检者远用全矫,让被检者闭上双眼,右眼放置12基底向内,左眼放置6基底向上,视标为最佳视力上一行单个远视标。7.15.2让被检者睁开双眼,问其是否看到两个视标,一个在右上,一个在左下,让被检者注视左下方的视标,用余光注视右上方的视标逐渐减小左眼的棱镜度,直至被检者报告两个视标水平向对齐,记录此时右眼的棱镜度数及底向。7.15.3继续以同样方向转动棱镜直至被检者又见两个视标,一个在右上,一个在左下,然后以反方向转动棱镜直至两个视标再次对齐,记录此时棱镜底向和度数两次的平均值为测量结果。7.16测量近距离垂直隐斜7.16.1在40cm近视标卡置入0.6单
15、列视标。7.16.2重复上述远距离垂直向隐斜的测量的步骤。7.17测量感觉融像7.17.1确定检查距离,可以在远距5m、近距40cm处检查。7.17.2使用Worth4点视标或四个安置在黑色或灰色背景上的圆形的灯,被检者戴着红绿眼镜,绿色镜片戴在左眼,红色镜片戴在右眼,双眼注视视标,让被检者说出有几盏灯和它们的颜色,见附录C。7.17.3双眼视孔调整为偏振滤镜,若设备内置辅镜备有双向偏振滤镜,则使右视孔内置135偏振滤镜,左侧视孔内置45偏振滤镜,检测立体视结果。7.17.4投放二视标立体视检测视标。7.17.5嘱被测双眼注视中心圆点状视标,并分辨上方线条是否凹陷,下方线条是否凸起。7.17.
16、6根据线条凹陷或凸起延迟发生的现象定性隐性斜视。7.18测量立体视7.18.1双眼为裸眼状态或置入屈光检查所获得的远用球柱镜试片。7.18.2双视孔为偏振滤镜,右侧视孔内置135偏振滤镜,左侧视孔内置45偏振滤镜。7.18.3投放二视标立体视检测视标,上方和下方为两条纵向等长线条视标,中央为一点状视标。5DB22/T329220217.18.4双眼戴偏振滤镜,右眼只能看到上方右侧线条,下方左侧线条和中央点状视标;左眼只能看到上方左侧线条,下方右侧线条和中央点状视标。检测时双眼同时注视中央圆形视标,产生充分融合。7.18.5双所见到的分视视标存在着微量视差,上方两线条呈散开视差,故视标显示为单一
17、凹陷线条,深度量约为2.1,下方两线条呈集合视差,故视标显示为单一凸起线条,深度量值为1.1。7.18.6若在检测时上方的线条延迟凹陷,提示双眼有共同性内隐斜视。若下方的线条延迟凸起,则提示双眼有共同性外隐斜视。7.18.7若上方只能看到一根线条,下方二根线条,提示双有外隐斜。若上方只能看到二根线条.下方一根线条提示双眼有内隐斜。7.18.8记录数值。8检测报告视功能检查记录表见附录D。9记录检测结果报告存档并可追溯。6年龄生理屈光度(D)45岁+2.00D+2.25D67岁+1.75D+2.00D8岁+1.50D9岁+1.25D10岁+1.00D11岁+0.75D12岁+0.50DDB22/
18、T32922021AA附录A(资料性)远视储备值远视储备值标准间表A.1。表A.17DB22/T32922021BB附录B(资料性)马氏杆判断隐斜视图解马氏杆判断隐斜视图解图B.1。图B.18被检者的反应说明问题3个绿色的灯提示右眼抑制,即受试者没有用右眼看仅用左眼看2个红色的灯提示左眼抑制,即受试者没有用左眼看仅用右眼看5个灯(2个红和3个绿)复视4个灯(1个红、2个绿和1个混合红绿的灯)正常,提示正常的双眼协同作用DB22/T32922021CC附录C(资料性)Worth4点图表Worth4点图表见表C.1。表C.19姓名性别年龄屈光不正史视远情况症状年限:1年2年3年年清晰程度:好不好一
19、般视近情况症状年限:1年2年3年年疲劳程度:无轻度疲劳重度疲劳模糊戴镜史初次戴镜时间换镜频率遗传史父母屈光状态:正视近视远视散光母亲屈光状态:正视近视远视散光原镜信息原镜光度视力瞳距RL基础检查裸眼视力远R近RLL瞳距优势眼屈光检查电脑验光度数RL主观验光度数R视力L视力视功能检查Worth4dot:2个3个4个5个立体视:正常异常AC/C值:梯度法计算法调节功能检查参考值APC(D):ODOSOU负片法推进法不小于年龄相关性调节幅度2DBCC(D)0+0.75DNRA(D)PRA(D)+2.25/-2.50Flipper(cpm)ODOSOU()片困难单眼:12cpm双眼:8cpm集合功能检查NPC(cm)破裂点恢复点破裂点6cm恢复点10cmNRV(BI)远BI:/83/53近BI:134/214/135PRV(BO)远BO:157/2810/2011DB22/T32922021DD附录D(资料性)视功能检查记录表视功能检查记录表见表D.1。表D.110近BO:175/216/117检查结果:验光师:检查日期:DB22/T32922021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