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支公债和货币供给.ppt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92524153 上传时间:2023-06-06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6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收支公债和货币供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财政收支公债和货币供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政收支公债和货币供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收支公债和货币供给.ppt(6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十五章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与货币供给第四篇 宏观均衡1第十五章 目录第一节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第二节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第三节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第四节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债与货币供给2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 第一节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一些财政概念 3第十五章第一节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学习、探索宏观金融理论,对于有关国家财政学习、探索宏观金融理论,对于有关国家财政的一些基本概念、

2、范畴掌握的深度,应该不逊于专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掌握的深度,应该不逊于专门学习、探索国家财政理论所必须掌握的深度;门学习、探索国家财政理论所必须掌握的深度;就如同学习、探索国家财政理论,对于有关金就如同学习、探索国家财政理论,对于有关金融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掌握的深度,应该不逊于融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掌握的深度,应该不逊于专门学习、探索金融理论所必须掌握的深度一样。专门学习、探索金融理论所必须掌握的深度一样。4第十五章第一节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赤字赤字1.赤字的两种口径;赤字的两种口径;2.IMF的口径的口径国际交往中通用的口径;国际交往中通用的口径;3.中国赤字口径的演变;

3、中国赤字口径的演变;4.账面赤字与隐蔽赤字账面赤字与隐蔽赤字5第十五章第一节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其他问题其他问题1.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对比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对比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的特点;特点;2.“预算外预算外”、“制度外制度外”及其他及其他;3.预算的收支与预算的收支与GDP的比的比中外比较和中国自中外比较和中国自身的演变(从下面的表可以看出什么问题?)身的演变(从下面的表可以看出什么问题?)6第十五章第一节第一节 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 其他问题其他问题7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 第二节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

4、系的历史演变联系的历史演变 8第十五章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 在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中财政曾长期占主导地位在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中财政曾长期占主导地位1.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铸币的铸造和纸币的发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铸币的铸造和纸币的发行,除少数阶段,都由国家垄断。行,除少数阶段,都由国家垄断。2.在西方,上古、中古时期,纸币罕见,铸币流通在西方,上古、中古时期,纸币罕见,铸币流通则较中国发达。铸币与财政的联系,中外一理。则较中国发达。铸币与财政的联系,中外一理。3.中国朝廷垄断铸币铸造的中国朝廷垄断铸币铸造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目的,目的,管子管子一书一书“御轻重御轻重”之说

5、,是理论概括,不之说,是理论概括,不应忽视。应忽视。9第十五章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与国家财政联系的特点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与国家财政联系的特点1.就资本主义的财政理论来说,早期的平衡预算就资本主义的财政理论来说,早期的平衡预算观点也包含着不使财政动摇币制稳定的意向。观点也包含着不使财政动摇币制稳定的意向。从实践中看,现代货币供给制度的具体操从实践中看,现代货币供给制度的具体操作的确同财政脱了钩。作的确同财政脱了钩。2.但是,国家财政对货币供给的状况依然有巨大但是,国家财政对货币供给的状况依然有巨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而且理论研究的作用,有时甚

6、至是决定性的。而且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说明财政与货币供给脱钩,也不的不断推进,说明财政与货币供给脱钩,也不见得是建立现代货币制度的必要条件。见得是建立现代货币制度的必要条件。10第十五章第二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财政与信贷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财政与信贷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1.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财政与信贷是货币供应总量形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财政与信贷是货币供应总量形成的关键因素。在我国,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千丝成的关键因素。在我国,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联系还牵涉到国有经济的背景。万缕联系还牵涉到国有经济的背景。2.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日常最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日常

7、最“平凡平凡”的联的联系说,各级财政均在银行开户,银行代收税、费系说,各级财政均在银行开户,银行代收税、费和罚款,代为汇划各种上解下拨款项;财政碰到和罚款,代为汇划各种上解下拨款项;财政碰到先支后收的矛盾,银行则为其垫款,等等。这是先支后收的矛盾,银行则为其垫款,等等。这是现代经济生活中避免不了的联系。现代经济生活中避免不了的联系。11第十五章第二节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相互联系的历史演变财政与信贷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财政与信贷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3.除去这种日常的联系,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还有除去这种日常的联系,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还有财政收支差额的解决,不能不借助于信贷的货币财政收支差额的解决,不

8、能不借助于信贷的货币形成机制。形成机制。金融体系也事实上不断得到国家财金融体系也事实上不断得到国家财政的强大财力支持。政的强大财力支持。4.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财政与信贷的联系形式,逐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财政与信贷的联系形式,逐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久已采用的模式。但这一过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久已采用的模式。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程,并非一蹴而就。5.财政与信贷的紧密联系是现代经济中的必然。无财政与信贷的紧密联系是现代经济中的必然。无论从哪种类型的经济体制来看,概莫能外。论从哪种类型的经济体制来看,概莫能外。12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 第三节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财政收支与货币供

9、给联系 的理论模型的理论模型 13第十五章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 最简单的理论模型:财政赤字决定现金发行量最简单的理论模型:财政赤字决定现金发行量1.当流通只有现钞这一种形态的货币时,这是必然当流通只有现钞这一种形态的货币时,这是必然的。的。2.当现代经济生活中已经发展有存款货币时,这种当现代经济生活中已经发展有存款货币时,这种必然性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必然性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14第十五章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 最简单的理论模型:财政赤字决定现金发行量最简单的理论模型:财政赤字决定现金发行量3.如果用如果用“货币供给货币供给”替换替换“现金现金”,那么赤字

10、,那么赤字的大小对整个经济中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减变化是的大小对整个经济中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减变化是否存在着一对一的决定关系?否存在着一对一的决定关系?假如经济生活中不存在任何其他可以引起货假如经济生活中不存在任何其他可以引起货币供给变动的因素,这样的判断自然可以成立。币供给变动的因素,这样的判断自然可以成立。15第十五章第三节 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 加进银行信用因素的模型加进银行信用因素的模型1.但问题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决定货币供给但问题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决定货币供给增减的原因并不限于财政收支这一个因素;信贷增减的原因并不限于财政收支这一个因素;信贷的扩张与紧缩更直接左右着货币

11、供给的数量变化。的扩张与紧缩更直接左右着货币供给的数量变化。2.信贷的扩张与紧缩,首先是导源于经济生活对信贷的扩张与紧缩,首先是导源于经济生活对贷款的需求;此外,也导源于由国际收支顺差和贷款的需求;此外,也导源于由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增减变化。逆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增减变化。3.所以,企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现代复杂所以,企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现代复杂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供给,是不成立的。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供给,是不成立的。16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 第四节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债与货币供给17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债国债平衡财政收支离不开的项目平衡财政收支

12、离不开的项目国国际际货货币币基基金金组组织织的的国国家家财财政政统统计计项项目目中中的一个恒等式:的一个恒等式:发债净额发债净额 赤字赤字 18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对国债观念的演变对国债观念的演变1.建建国国后后的的三三年年恢恢复复时时期期和和“一一五五”时时期期,是是运运用用国债工具的。国债工具的。2.“既既无无内内债债,又又无无外外债债”的的政政策策是是1958年年以以后后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3.改革开放后的改革开放后的19811981年开始发行年开始发行“国库券国库券”,20多年来,国债发行额逐年增长。多年来,国债发行额逐年增长。19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

13、币供给对国债观念的演变对国债观念的演变20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积极财政政策与国债的发行积极财政政策与国债的发行1.1997年,政府提出了年,政府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以启,以启动经济增长。动经济增长。2.这这是是对对国国债债观观念念的的再再一一次次演演进进:国国债债的的功功能能开开始始由由“被被动动型型”向向“主主动动型型”转转变变,即即按按照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调控宏观经济。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调控宏观经济。21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家财政的或有债务国家财政的或有债务1.1.或或有有债债务务是是一一个个边边界界相相当当模模糊糊的的概概念念,属属于于隐隐性的

14、财政债务。性的财政债务。国国内内外外对对中中国国或或有有债债务务的的估估算算值值,差差异异极极大。大。2.作作为为转转轨轨经经济济,我我国国财财政政或或有有债债务务较较大大难难以以避避免免:如如应应由由财财政政弥弥补补未未补补的的国国有有经经济济的的亏亏损损累累积积,未未列列入入财财政政收收支支的的公公共共部部门门的的债债务务,社社会会保保障障基金的欠帐等。基金的欠帐等。22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家财政的或有债务国家财政的或有债务3.具体的剖析对于论证或有债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具体的剖析对于论证或有债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非常必要。响非常必要。如如有的或有债务是必须要求财政资金予以有的或有债

15、务是必须要求财政资金予以补偿的,有的会以不同比例要求财政资金予以补偿的,有的会以不同比例要求财政资金予以补偿,有的则有可能自行化解补偿,有的则有可能自行化解4.对或有债务既不应不肯正视,也不要轻信笼统对或有债务既不应不肯正视,也不要轻信笼统的,故意耸人听闻的说法。的,故意耸人听闻的说法。23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际通用的国际通用的国债发行警戒线国债发行警戒线1.国国际际通通常常采采用用的的警警戒戒值值只只是是起起警警戒戒作作用用的的一一般般性经验指标。性经验指标。2.国国际际上上通通常常采采用用的的国国债债发发行行警警戒戒线线有有:国国债债依依存度、国存度、国债负债负担率、国担率、国

16、债偿债债偿债率。率。3.判断国债规模是否适度须结合国情。判断国债规模是否适度须结合国情。24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发债是财政收支作用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发债是财政收支作用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国国债债发发行行虽虽然然并并不不全全部部直直接接卖卖给给中中央央银银行行(或或通通过过商商业业银银行行间间接接转转到到中中央央银银行行),但但却却是是现代社会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现代社会财政收支作用于货币供给的主要途径:各各国国中中央央银银行行往往往往在在二二级级市市场场进进行行公公开开市市场场操操作作,通通过过买买卖卖国国债债吞吞吐吐货货币币,从从而而达达到到调调控控经济的目的。经济

17、的目的。25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发债与货币供给的相关关系发债与货币供给的相关关系1.要具体分析:如果国债的一部分直接由中央银行要具体分析:如果国债的一部分直接由中央银行承购,这立即使基础货币增加;如果不允许中央银承购,这立即使基础货币增加;如果不允许中央银行直接承购国家债券,由于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由行直接承购国家债券,由于实施公开市场操作,由于国债抵押贷款和回购协议等途径,国家债券的相于国债抵押贷款和回购协议等途径,国家债券的相当部分仍会成为中央银行的资产,并引起基础货币当部分仍会成为中央银行的资产,并引起基础货币的变动。的变动。途径不同,国债作用于货币供给的速度、结途径不同,国债作

18、用于货币供给的速度、结构会有所不同。构会有所不同。26第十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发债与货币供给的相关关系发债与货币供给的相关关系2.就逻辑的推理,发债的确可以既弥补赤字又有就逻辑的推理,发债的确可以既弥补赤字又有可能不使货币供给增加。可能不使货币供给增加。这一论断,在这一论断,在20世纪世纪90年代中期,在世界年代中期,在世界似乎找到了既有赤字又不加重通货膨胀压力的似乎找到了既有赤字又不加重通货膨胀压力的途径;途径;1998年以后,中国的实践也可作为分析年以后,中国的实践也可作为分析的依据。的依据。但决不可以认为,这样的要求能够轻而易但决不可以认为,这样的要求能够轻而易实现。实现。27第十

19、五章第四节 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债是市场经济中财政与金融的主要联结点国债是市场经济中财政与金融的主要联结点 财财政政收收支支作作用用于于货货币币供供给给,主主要要是是通通过过发发债的途径;债的途径;国国债债是是发发挥挥财财政政政政策策和和货货币币政政策策合合力力作作用用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操作手段;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操作手段;必必要要的的国国债债规规模模还还是是金金融融机机构构调调剂剂头头寸寸之之所必需所必需28第四篇 宏观均衡第十六章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货币均衡与总供求29第十六章 目录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第二节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第三节第三节

20、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30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31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1.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满足货币需求,MsMd 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超过或者满足不了货币需求,了货币需求,MsMd32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实现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实现过程离不开利率的作用。过程

21、离不开利率的作用。货币供求决定均衡货币供求决定均衡利率水平利率水平r0;或在均衡或在均衡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利率水平上,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与货币需求达到均衡状态。见图:态。见图:33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3.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如果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即由货币当局变量,即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供给成为决定,货币供给成为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即货币需求只对利率即货币需求只对利率有影响,却不能通过有影响,却不能通过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利率机制影响货币供给。见图:给。见图:34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

22、货币供求对比状况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1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以年度贷款增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以年度贷款增长率作为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替代指标,以国民长率作为货币供给增长率的替代指标,以国民收入指标收入指标Y代表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中的收入变代表货币需求决定因素中的收入变量,贷款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量,贷款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增长率分别为12.8%和和6.93%,前者快于后者,前者快于后者几近几近1倍。倍。如果以如果以1952年为基期,作图:年为基期,作图:35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中国集中计划体

23、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36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2.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整体的增长速货币供给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整体的增长速度,不足以证明货币供给大于对货币的需求;度,不足以证明货币供给大于对货币的需求;货币供给过多的判断,毋宁说是根据实货币供给过多的判断,毋宁说是根据实际感受:际感受:37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消费品数量少,花色品种单调。大多消费品数量少,花色品种单调。大多数必要消费品,或计划供应,或限量供应;数必要消费品,或

24、计划供应,或限量供应;在生产品领域,计划分配的原材料、在生产品领域,计划分配的原材料、零配件,往往满足不了需要;零配件,往往满足不了需要;无论是消费品还是生产品,都是无论是消费品还是生产品,都是“卖卖方市场方市场”;在计划体制下的价格虽然绝大多数是在计划体制下的价格虽然绝大多数是官定的,但在集市,价格会上涨;计划分配的官定的,但在集市,价格会上涨;计划分配的物资也存在变相的上涨价格,等等。物资也存在变相的上涨价格,等等。38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造成货币供给过多的微观主体行为造成货币供给过多的微观主体行为1.货货币币供供给给大大于于货货币币需需求求是是传传统统计计划划体体制制下下宏宏

25、观观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特征。主主要要原原因因在在于于:货货币币供供给给决决策策本本身身只只是是总总体经济扩张趋向的被动因素。体经济扩张趋向的被动因素。2.科科尔尔内内的的“短短缺缺”理理论论解解释释了了投投资资饥饥渴渴和和软软预预算约束如何使货币供求的失衡难以避免。算约束如何使货币供求的失衡难以避免。39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失衡是长期保持在货币供求过多的状态失衡是长期保持在货币供求过多的状态上,还是供给过多与供给不足的经常交替;上,还是供给过多与供给不足的

26、经常交替;能否直接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能否直接表现在价格和利率的变动上;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利率不仅是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利率不仅是失衡的信号,而且有调节由失衡趋向均衡的功失衡的信号,而且有调节由失衡趋向均衡的功能;在计划经济中,调节则主要靠直接的计划能;在计划经济中,调节则主要靠直接的计划方法和行政性措施。方法和行政性措施。40第十六章第一节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如何衡量货币多少如何衡量货币多少 衡衡量量货货币币是是多多还还是是少少会会有有不不同同的的显显示示,需需综合考察。综合考察。仅仅凭凭借借单单一一的的信信号号判判断断均均衡衡是是否否存存在在,很很容易陷入片面性。容易陷入片面

27、性。41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二节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货币供求与市场供求42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求1.1.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在商品、服务市场上:市市场场总总供供给给AS,包包括括消消费费品品供供应应和和生生产产品品供应;供应;总需求总需求AD,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包括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2.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总供求均衡的条件是:消费支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投资支出=消费品供应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生产品供应43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1.市场总需求,其构成

28、有四:消费需求市场总需求,其构成有四:消费需求C、投资、投资需求需求I、政府支出、政府支出G、出口需求、出口需求X。设总需求为。设总需求为D,则:,则:DCIGX2.总需求的载体是货币。如果由货币供给承载的总需求的载体是货币。如果由货币供给承载的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说明货币供给总需求可以保证产出得以出清,说明货币供给是适当的。由于是适当的。由于银行贷款调节货币供给规模,银行贷款调节货币供给规模,从而也说明银行信用的掌握也适当。从而也说明银行信用的掌握也适当。44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货币供给与市场总需求3.可能出现两种

29、情况: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一种情况是企业与个人有过多的货币积累,不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形成当期的需求,而又没有提供相应的补充货币供给,这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给,这会形成总需求的不足;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另一种情况是扩大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压力过强,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银行信用予以弥补,或银行或产生财政赤字,要求银行信用予以弥补,或银行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结果货币不得不扩大信贷,直接投放过多的货币。结果货币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供给过多并从而造成总需求过旺的局面。这两种情况在我国经济中都

30、曾发生过。这两种情况在我国经济中都曾发生过。45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1.经经济济体体系系中中到到底底需需要要多多少少货货币币,从从根根本本取取决决于于有有多多少少实实际际资资源源需需要要货货币币实实现现其其流流转转并并完完成成生生产产、交交换换、分分配配和和消消费费相相互互联联系系的的再再生生产产流流程程。这这是是市市场场总总供供给给决决定定货货币币需需求求的的基基本本理理论论出出发发点。点。46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市场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2.然然而而宏宏观观货货币币需需求求是是通通过过微微

31、观观主主体体对对货货币币的的需需求求体体现现出出来来的的。只只有有微微观观主主体体的的货货币币需需求求才才能能直直接接引引出出货货币币供供给给;能能否否使使货货币币供供给给为为流流通通所所吸纳,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吸纳,也取决于微观主体对货币的需求。3.微微观观主主体体的的货货币币需需求求有有独独立立性性,因因此此,微微观观的的货货币币需需求求,其其总总和和,在在实实际际上上并并不不总总等等于于由由市市场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场总供给决定的货币需求量。47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均衡与市场均衡1.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货币均衡与市场

32、均衡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总总供供给给决决定定货货币币需需求求,但但同同等等的的总总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货币需求;货货币币需需求求引引出出货货币币供供给给,但但不不是是等等量的;量的;48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均衡与市场均衡货货币币供供给给成成为为总总需需求求的的载载体体,同同等等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的货币供给可有偏大或偏小的总需求;总总需需求求的的偏偏大大、偏偏小小,对对总总供供给给产产生巨大影响;生巨大影响;总总需需求求可可以以通通过过紧紧缩缩或或扩扩张张的的政政策策予予以以调调节节,但但单单纯纯控控制制需需求求

33、,难难以以保保证证实实现现均均衡目标。衡目标。49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均衡与市场均衡2.以以MS、Md、AS、AD分分别别代代表表货货币币的的供供与与求求、市场的供求关系见图:市场的供求关系见图:50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3.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紧密联系,货币均衡有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有紧密联系,货币均衡有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助于市场均衡的实现。但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但货币均衡并不必然意味着市场均衡: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市场需求是以货币为载体,但并非所有货币供给都构成市场需求;货币供

34、给都构成市场需求;51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货币均衡与市场均衡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因此提市场供给要求货币使之实现,因此提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些货币需求也并非对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些货币需求也并非对货币需求的全部。货币需求的全部。52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市场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市场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在总供给给定时,市场供求失衡的直接后果:在总供给给定时,市场供求失衡的直接后果: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在典型的市场经济中是物价水平的变动;在在典典型型的的集集中中计计划划体体制制下下,并并不不能能直直接接由由价价格格表现出来,但矛盾也会

35、促使计划价格做必要的调整。表现出来,但矛盾也会促使计划价格做必要的调整。53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1.“面纱论面纱论”和马克思的和马克思的“第一推动力第一推动力”。2.在在货货币币量量能能否否推推动动实实际际产产出出的的论论证证中中,联联系系潜潜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可。在资源的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得到广泛的认可。社社会会资资源源的的状状况况不不同同,货货币币供供给给的的产产出出效效应也不同:应也不同:54第十六章第二节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货币供

36、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只要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现实可用做扩大再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资源,且其数量又比较充分,在一定时期内增加货币供给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增加货币供给能够提高实际产出水平而不会推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格总水平的上涨;待潜在的资源利用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货币待潜在的资源利用持续一段时间而且货币供给仍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供给仍继续增加后,经济中可能出现实际产出水平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同价格水平都在提高的现象;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当潜在资源已被充分利用但货币供给仍在继续扩张,

37、经济体系中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继续扩张,经济体系中会产生价格总水平上涨但实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见图:际产出水平不变的情况。见图:55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与扩张界限A和和B两个两个拐点分别代表拐点分别代表由货币供给增由货币供给增加形成的产出加形成的产出率和物价上涨率和物价上涨率不同组合阶率不同组合阶段的界限。段的界限。56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紧缩效应紧缩效应1.当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压缩货币供给,当市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通过压缩货币供给,从而减少总需求,以求回复均衡,是国内外常见从而减少总需求,以求回复

38、均衡,是国内外常见的政策主张和实践。然而,其间有种种复杂问题。的政策主张和实践。然而,其间有种种复杂问题。2.在经济周期过程中,并不存在一种力量可以使经在经济周期过程中,并不存在一种力量可以使经济进程在碰壁之前约束其停止需求的过度扩张。济进程在碰壁之前约束其停止需求的过度扩张。同样,危机后的萧条阶段,但往往却是伴随着加同样,危机后的萧条阶段,但往往却是伴随着加剧萧条的紧缩过程。剧萧条的紧缩过程。20世纪世纪30年代以来,对控制年代以来,对控制需求的效应,曾有颇高的估价。但实践经验证明,需求的效应,曾有颇高的估价。但实践经验证明,它的作用仍是有限的。它的作用仍是有限的。57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

39、求与市场总供求紧缩效应紧缩效应3.在集中计划管理体制下,这个问题的解决理应较在集中计划管理体制下,这个问题的解决理应较为容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有实行类似体制为容易,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所有实行类似体制的国家均长期存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决的国家均长期存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局面。决策者虽然一再宣告解决这样矛盾的决心,却一直策者虽然一再宣告解决这样矛盾的决心,却一直没有能够解决。没有能够解决。4.中国在中国在20世纪世纪60年代初曾有一次成功的紧缩经验,年代初曾有一次成功的紧缩经验,使过大的需求迅速下降并逐步恢复平衡。但这是使过大的需求迅速下降并逐步恢复平衡。但这是个特例。个特例。58第十六

40、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紧缩效应紧缩效应5.而当需求扩张不是突发的,即正常生产已经事而当需求扩张不是突发的,即正常生产已经事实上是在需求扩张的支持下运作时,单纯的紧实上是在需求扩张的支持下运作时,单纯的紧缩,通常的结果是,总需求缩减,实际再生产缩,通常的结果是,总需求缩减,实际再生产缩减,从而总供给缩减,供需的差额仍然不能缩减,从而总供给缩减,供需的差额仍然不能由于紧缩需求而取得均衡。由于紧缩需求而取得均衡。6.至于紧缩的物价效应,一般情况下是直接的。至于紧缩的物价效应,一般情况下是直接的。但从较长时间考察,如果紧缩也抑制了实际的但从较长时间考察,如果紧缩也抑制了实际的经济增长,那么价格

41、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难以经济增长,那么价格水平上涨的压力依然难以缓解。缓解。59第十六章第二节 货币供求与市场总供求必须辨清存量与流量必须辨清存量与流量市市场场供供给给和和货货币币供供给给都都是是一一个个不不间间断断的的流流量,但在一定时点上又都是存量。量,但在一定时点上又都是存量。辨辨清清货货币币供供求求与与市市场场供供求求之之间间的的对对应应关关系系一一定定要要分分清清流流量量与与存存量量的的概概念念,才才能能理理解解二二者者动态均衡的实现过程。动态均衡的实现过程。60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 和理论探索和理论探索 61第十六章第三节

42、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反通货膨胀的反通货膨胀的“平衡平衡”观观从上世纪从上世纪30年代末直至年代末直至1997年,中国一直处于年,中国一直处于通货膨胀的阴影之下,平衡观是深入人心的。问题通货膨胀的阴影之下,平衡观是深入人心的。问题是把是把“平衡平衡”的追求只理解为反通货膨胀的追求只理解为反通货膨胀”。直到。直到上个世纪末才懂得,通货紧缩也是极具危害的不平上个世纪末才懂得,通货紧缩也是极具危害的不平衡。衡。62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三平”理论理论 1.在计划体制下,虽然摒弃市场总供需的均衡的在计划体制下,虽然摒弃市场总供

43、需的均衡的用语,但问题是客观存在。因而在政策制定和用语,但问题是客观存在。因而在政策制定和理论探索中事实上很受重视。最典型的理论建理论探索中事实上很受重视。最典型的理论建树是树是“三平三平”理论。理论。2.所谓所谓“三平三平”,是指必须保证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必须保证财政收支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信贷收支平衡和物资供求平衡。63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三平”理论理论 3.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是:财政收支平衡的含义是:财政收支平衡,则财政收支平衡,则不会引出过多的货币供给;不会引出过多的货币供给;财政的结余,作财政的结余,作

44、为信贷资金来源,有利于减轻扩大信贷并从而为信贷资金来源,有利于减轻扩大信贷并从而扩大货币供给的压力。扩大货币供给的压力。4.信贷收支平衡的实质应被理解为理论意义上的信贷收支平衡的实质应被理解为理论意义上的货币供求平衡。货币供求平衡。64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市场总供需均衡与市场总供需均衡与“三平三平”理论理论 5.物资供求平衡,那时的着眼点,在于,消费品物资供求平衡,那时的着眼点,在于,消费品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平衡在和部分农业生产资料的平衡在“三平三平”中被论中被论断为断为“基础基础”。但理论上既应包括作为商品的。但理论上既应包括作为商品的消费资料的供求平衡,也应包

45、括当时不被看作消费资料的供求平衡,也应包括当时不被看作为商品的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为商品的生产资料的供求平衡。6.“三平三平”理论所要论证的是理论所要论证的是“平衡平衡”,实质是,实质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应予肯定的理论建是应予肯定的理论建树。树。65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财政收支平衡应放在市场总供求均衡之中理解财政收支平衡应放在市场总供求均衡之中理解直至改革开放,财政收支在国民收入的分直至改革开放,财政收支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也正是在这样的背配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形成了一个错误观念:财政与总供求景

46、之下,形成了一个错误观念:财政与总供求之间只存在一种可能性:财政平衡,总供求平之间只存在一种可能性:财政平衡,总供求平衡;财政不平衡,总供求必然不平衡。这就使衡;财政不平衡,总供求必然不平衡。这就使“三平三平”理论,特别是其有关财政的论断不能理论,特别是其有关财政的论断不能具有更一般的意义。具有更一般的意义。66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三平三平”本质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概括本质是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概括“三平三平”理论,往往由于它是在计划经济体理论,往往由于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提出的而遭受漠视。制下提出的而遭受漠视。但是如果对于但是如果对于“平衡平衡”二字理解为运动中的二字理

47、解为运动中的协调、均衡,如果用协调、均衡,如果用“综合平衡综合平衡”观使这种理解观使这种理解着眼于各个范畴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各着眼于各个范畴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各个范畴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果不仅把个范畴相互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果不仅把“平衡平衡”和和“综合平衡综合平衡”理解为人们对客观进程的观察理解为人们对客观进程的观察方法,而是理解为客观进程本身的内在规律性,方法,而是理解为客观进程本身的内在规律性,那么那么“三平三平”理论的实质不过是在不同环境理论的实质不过是在不同环境下,用不同语言论证了市场均衡这个一般命题。下,用不同语言论证了市场均衡这个一般命题。67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

48、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1.对于均衡这个概念作原则的了解,不困难。然对于均衡这个概念作原则的了解,不困难。然而总供给与总需求形成数学相等的状态并不存而总供给与总需求形成数学相等的状态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总会是一方偏多、一方偏在于现实生活之中:总会是一方偏多、一方偏少。少。2.由于供不应求的梦魇长期摆脱不了,人们宁可由于供不应求的梦魇长期摆脱不了,人们宁可选择需求偏紧,供给偏松。选择需求偏紧,供给偏松。如如1985年环绕年环绕“经济环境经济环境”的讨论。其中的讨论。其中的主流主张是:中国的经济改革需要一个供略的主流主张是:中国的经济改革需要一个供略

49、大于求的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大于求的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68第十六章第三节 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3.然而自然而自1997年年中之后,市场需求不足的现象悄年年中之后,市场需求不足的现象悄然但又是突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到然但又是突然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到1998年,已年,已经呈现几乎无一种商品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经呈现几乎无一种商品还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用这样的现实来注解用这样的现实来注解“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经济环境”似似乎是贴切的。但这样的环境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乎是贴切的。但这样的环境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动力是一目了然的。需求动力是一目了然的。4.这就是说,总供给与总需求这双对立统一的范畴,这就是说,总供给与总需求这双对立统一的范畴,不应简单理解。不应简单理解。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