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选择题专练.pdf(40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高中历史选择题专练历史一轮复习资料历史一轮复习资料2023/1/8认真听讲、补充笔记、掌握技巧、提高能力。秒杀高考历史选择题不是梦!2目录第第 1 课时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3第第 2 课时课时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4第第 3 课时课时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3第第 4 课时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34第第 5 课时课时隋唐时期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繁荣.44第第 6 课时课时宋元宋元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54第第 7 课时课时
2、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封建制度衰落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封建制度衰落.63第第 8 课时课时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71第第 9 课时课时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81第第 10 课时课时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和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92第第 11 课时课时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03第第 12 课时课时新中国成立初期新中国成立初期.113第第 13 课时课时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25第第 14 课时课时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136第第 15
3、课时课时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文明的产生与发展.148第第 16 课时课时中古时期的欧洲中古时期的欧洲.156第第 17 课课时时中古时期的亚洲和美洲中古时期的亚洲和美洲.165第第 18 课时课时世界近代史世界近代史.174第第 19 课时课时两次世界大战时期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84第第 20 课时课时20 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与当代世界的发展.196第第 21 课时课时史学入门与史料实证史学入门与史料实证.2103第第 1 课时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1 表 1 是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地不同性别墓葬出土工具统计
4、及其性别属性判断。据此可知,新石器时代()表 1工具类别数量性别男性墓(29 座)女性墓(40 座)纺轮117女石斧30男石锛60男石凿140男石刀40男A 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出现B 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日益明显C 男子在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 农业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部门2据统计,殷墟卜辞中殷人祭祀祖先最为频繁,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拜,祈求祖先赐福后人。到了周代,祖先崇拜逐渐减少,对没有感情色彩、代表公正与秩序的天和上帝的祭祀则日益频繁。这一变化体现了()A 周代政治的神权色彩浓厚B 周代的社会秩序趋于公正C 周人血缘亲情观念的淡化D 周人理性主义思想的成长3尊是商周时期酒器造型之一。商周
5、时期的尊常被做成动物的样子,而鸭尊是其中比较常见的器型。图 1 为 1955 年辽宁省凌源市出土的西周早期的青铜鸭尊。鸭尊的出现()图 1A 体现出游牧文明影响的扩大B 表明祭祀典礼日益世俗化C 反映生活实践的艺术性再现D 说明鸭类驯养活动的普及4表 1 所示为周朝部分诸侯国国君的姓氏与初始爵位。据表可知,西周分封制()表 1国名鲁晋齐宋杞楚4姓氏姬姓鲁氏姬姓晋氏姜姓吕氏子姓宋氏姒姓杞氏芈姓熊氏爵位侯爵侯爵侯爵公爵公爵子爵A 抑制了功臣集团扩张B 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C 深化了华夷之辨理论D 淡化了宗法血缘关系5 史记载:武王灭商之后“封商纣子禄父殷之余民”,又“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陕县),
6、黄帝之后于祝(今山东禹城),帝尧之后于蓟(今北京),帝舜之后于陈(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河南杞县)”。此举旨在()A 强化对落后和边缘地区的控制B 笼络和监视殷商贵族C 彰显周王天下共主的合法地位D 弘扬儒家的仁政思想6西周实行“策名委质”制度,即臣子一旦经由周王“册命”便与王建立了“仇匹”关系,须将身心俱付于所命之王,除非之后王进行“申命”。这一制度()A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形成B 完善了宗法分封制度C 巩固了西周的政治统治D 维护了集权专制体制7 国语 墨子 竹书纪年 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殷墟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二里头文化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只是没有
7、带文字的文物出土证明是“夏”,经综合考证,考古学家认为,可以证明夏朝的存在。这说明()A 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B 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C 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D 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8表 1记述出处禹授益,而与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支”或作“友”“交”,即同党)功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战国策燕策一益让帝禹之子启;禹子启贤,天下属意。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史记夏本纪禹死后,本应由伯益做部落联盟的首领,可是由于夏部落的强大,他们借助禹的
8、余威,共推禹子启为王。白寿彝上古时代益继位后,有些部族并没有臣服益,而拥护启,并对益的部族展开战争,最后启胜而夺得权位。中国历代帝王益即位后,启杀益而夺取王位。竹书纪年表 1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民主传统导致王位争斗B 部族战争助启夺位C 启用暴力手段夺取王位D 启取代益最终登位9张荫麟、吕思勉在国史十六讲中说:“氏室上面的一层是国君和同姓卿大夫构成5的大家族,更上的一层是周王和同姓诸侯构成的大家族。其天子和异姓诸侯彼此间则多半有姻戚关系。这整个封建帝国的组织大体上是以家族为经,家族为纬的。”由此可知()A 封建社会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上B 家国一体的国家治理模式C 先秦政权尚未实现中央集权D
9、 以血缘宗法构建政权组织10重庆巫山大溪文化早期受到了来自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晚期向北、向东发展,不仅分布范围扩大,而且在扩张的过程中与相邻的原始文化汇合,形成一些新的文化类型(如表 1)大溪文化的发展演变表明()A 石器时代各原始文化间交流频繁B 中国文明是土生土长的原始文明C 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正逐步形成D 长江流域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域11 礼记王制记载:“用器不中度,不粥(同鬻,卖)于市;兵车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奸色乱正色,不粥于市。”这些规定()A 以手工业官营为基础B 限制了商业发展规模C 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D 彰显了贵族经济特权12盘龙城商代文
10、化遗址位于今湖北武汉。考古发现,该遗址的大型宫殿及城墙营造技术、青铜器铸造工艺以及陶器、玉器的制作风格等,均与当时黄河流域的商文化保持着高度的统一性。这反映了()A 阶级阶层分化的出现B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特征C 华夏认同理念的孕育D 南北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频繁13班固白虎通义载,“为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这段历史材料()A 可以印证神农创建了古代传统农业B 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先民的生产生活C 由此确立神农为中国农耕文明象征D 证明神化是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途径14有观点认为
11、,文明产生的标志是除政治组织上的国家外,还有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的中心,及已经发明文字(图一)和能够利用文字作记载,并且都已知道冶炼金属。据此推知()6A 夏朝二里头文化是我国文明的开始B 甲骨文出现标志着我国文明已产生C 旧石器时代元谋人已开启文明时代D 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进入文明社会15成书于公元前 5 世纪中期到 4 世纪中期的仪礼聘礼篇记录有中国古代聘礼的诸多礼仪环节。2010 年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霸伯盂记录了周王使者至霸国行聘的经过,这是目前金文所见最为详细的西周聘礼史料。据此可知()A 金文所记内容更为可信B 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C 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D 仪
12、礼聘礼记载了霸国行聘16 周礼规定了王乘的五种车:玉路用于祭祀;金路用于会宾客、封赐同姓;象路用于上朝、封赐异姓;革路用于封赐守卫四方的诸侯;木路用于封赐九州外的蕃国。这反映了周代国家礼制()A 贯穿了君权神授理念B 仪式程序极其繁琐C 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D 历史影响较为深远17据考古发现,相隔 1500 多公里的三星堆、吴城两地,先秦古人在炼铸青铜器时竟采用同一地的金属原料,铸造技术也十分相似;而江西瑞昌铜山铜岭铜矿,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处商代采铜遗址,既可能曾向四川三星堆输送过炼铜矿石,也可能是商王室的御用铜矿。这表明先秦时期()A 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B 政府全面干预社会生产C 南北经
13、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D 存在区域经济文化交流18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有熊国”故地郑州地区,发现了一些龙山文化城址,有大型宫殿、护城河等遗迹。山西陶寺遗址,一般也被认为属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尧都平阳”。这()A 说明考古发掘与文献记载互证才有价值B 为研究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了证据C 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D 表明中国很早就形成了成熟的城市规制理念19禹会村遗址发现了经过精心设计营建、面积达 2000 平方米的大型而别致的 T 形坛和以祭祀为主的器物组合。这一考古成果显示“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或为真实历史事件。这说明()A 禹会村已经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B 文化中心已具有强
14、大的辐射力和凝聚力C 禹会诸侯于涂山真实性毋庸置疑D 夏朝已经实现了对全国各地的有效控制20在古代中国,青铜器既是能够上通天地鬼神的宗教礼器,亦是受命于天的神圣象征。中国历朝历代的君王将青铜器视作国之重器,而金石收藏与研究自宋代以来就成为了文人7社会的重要传统。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A 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B 注重礼乐文化传承C 长期受到宗教信仰束缚D 青铜铸造长期繁荣21据殷周青铜器通论所述,商周的青铜器分为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四大部,共50 类。酒器独占 24 类,按用途分为盛酒器、饮酒器、煮酒器、贮酒器。据此可以推知,商周时期()A 青铜器已广泛使用B 青铜酒器铸造最多C 农业生产已
15、有进步D 宗法分封等级森严22中国商代青铜器铸造用的是复合陶范(模子),与西方文明古国(包括印度)采用的失蜡法,完全是不同的传统。而且商周文化还有个独有特点,即殷代玉石雕刻,是其他古文明所没有的。据此可知中华文明()A 起源具有原生性特征B 自成体系、别具一格C 优于其他地区的文明D 多元一体、兼收并蓄23 如图为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虎纹石磬。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形体最大的商磬,共有 5 个音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为祭天地山川时所使用。此文物可以证明()A 原始音乐随着人类定居生活而产生B 金石并用是商朝生产力水平的特征C 商朝石刻艺术和石磬制作水平先进D 商朝时期形成“敬天保民”的思想2420
16、世纪 70 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现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遗址,发掘出了大量石铲、斧、石刀、石镰、石磨盘等实用性器物。这些“器物”说明,当时()A 打制石器技术发达B 社会贫富差距加大C 农耕经济已经产生D 手工业开始独立化25 下图是商朝至秦朝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文字写法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字的演变特征。促成这一演变的根本因素是()A 秦朝统一的完成B 文字的功能与作用C 杰出人物的贡献D 国家组织能力增强26西周的王室官职、民事官职和宗教神职齐备,但宗教神职人员在国家政权中作用有所削弱,史官的地位上升。这一现象表明()A 西周时期民本思想已经产生B 西周政治中王权与神权相分离8C 史
17、鉴意识与现实政治需求结合D 国家政权建设发展到新的阶段27考古发现,在浙江的反山、瑶山、汇观山等良渚文化遗址墓地,大都建有大型墓台,具有宽大的墓穴,随葬大批制作精美的玉礼器。在徐步桥、千金角、平邱墩、吴家埠、庙前等良渚文化遗址的墓地中,墓穴狭小,随葬的只是简陋的陶器及小件的装饰用玉饰件。这些遗存可印证,良渚文化时期()A 中原文化得到扩展B 阶级分化较为明显C 神灵崇拜开始兴起D 贵族等级秩序确立28在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图的彩陶中可见少量写实性画面,其中鹳鱼石斧图(示意图如下)最为典型。有考古学家认为这幅画最发人深思的地方,是把鹳衔鱼和石斧这两类不相干的事象一并画在专门为装殓成人尸骨的陶缸(
18、棺)上。由这一疑问可以推断,此画反映了()A 墓主人生前的事迹成就B 渔猎是当地主要生产方式C 原始绘画艺术的集大成D 仰韶文化诞生了早期国家29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邢为周公之后,受封于西周初年。其地在“广平襄国县”(汉书地理志、左传杜注),即今河北邢台。考古学家在邢台南小汪遗址中发现了丰富的陶器、骨器、石器以及青铜器、玉器。据此可知()A“邢”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封国之一B 考古成就印证了“邢”的社会发展水平远高于周边各地C 西周初期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地方统治秩序D“邢”的私营手工业发达30西周时期,天子为了制衡异姓
19、诸侯,将很多亲近的同姓诸侯分封在战略要地,将一些异姓诸侯分封在边疆地区,如楚国、齐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处于边疆的异姓诸侯国渐渐发展成了强国。这反映出西周()A 分封制度得到强化B 中央集权不断弱化C 战略结果出现异化D 家国同构逐渐瓦解31中国乐器中的钟、磐历史悠久,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商时期就有石特磬。西周时出现了金编钟和玉特磬,在举行祭祀、朝会等活动时,依照礼制安放不同数量的乐器,乐器声响,金声玉振。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9A 重视祭祀活动B 乐器制造水平高C 等级秩序严格D 社会生活政治化32史书记载,西周建立以后,宋、鲁、吴等诸侯国除了父死子继之外也存在兄终弟及的现象,甚至有“一及
20、一继,鲁之常也”的说法。这一现象反映当时()A 诸侯王国破坏宗法体制B 传统观念影响政局变迁C 异姓诸侯沿袭殷商旧制D 边疆封国恪守分封制度33商汤灭夏之后,称颂禹“久劳于外,有功于民”,并且继续祭祀夏朝确立的土神。周武王灭商之后,封武庚(纣王的儿子)于朝歌(今河南淇县),以主殷商的祭祀。汤武旨在()A 承袭前代制度B 直接控制地方部族C 减少政局动荡D 强化同源共祖观念34文字最初是用于祭祀活动。西周时期,周天子垄断青铜器铸造权和对文字的解释权,并将刻有铭文的青铜器赠予诸侯,由诸侯带到各自的封地。周天子旨在()A 确立君主集权B 强化祭祀活动C 构建政治认同D 统一全国文字35约 40005
21、500 年前的福建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壶、豆等陶器与赣江、鄱阳湖流域的山背遗址同类器物相似。粤东地区乃至珠江三角洲口岸有类似县石山文化的器物,也有良渚文化的玉琮。这体现()A 良渚文化源远流长B 南北方文化广泛交融C 中原文化影响深远D 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36考古发现,良渚古城周边存在大规模水利系统,河道、灌水孔、排水槽,规划有致;存在众多宽大田埂,纵横交错,蔓延近 8 万平方米。在古城核心莫角山南侧还发现了 20万公斤的稻谷堆积,这表明当时该地区()A 统治阶级主导农田管理和经营B 农业生产成为重要的经济活动C 国家政权的组织建设能力增强D 农业技术精耕细作的特征初显37自古以来,中华大地
22、就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三皇五帝”说法不一,事迹也多由神话传说构成,但 周礼 史记 等古代史书均有记载。这一古史系统()A 证实了三皇五帝确有其人B 象征着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C 说明君权神授观念源远流长D 反映了先民创造历史的轨迹38西周至春秋时期,史籍中常有“国人皆咎公”“以说(悦)于国人”“国人不欲,故出(驱逐)其君”“盟国人于毫社”“国人助之”等记载。这表明该时期()A 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B 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D“国人”的经济实力强大391976 年考古工作者发掘了安阳殷墟商王武丁妻妇好墓,出土大量精美随葬品,有青玉簋、玉琮、玉璧、玉圭等礼器。据科学鉴
23、定 300 余件玉器大部分采用新疆的和田玉。这可以佐证()A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B 商是青铜文明的鼎盛时期C 商朝势力范围已达到西域D 中原与西域交往历史悠久40 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对这两段记述理解最准确的是()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 禹废除家天下政治制度C 益主动将王位让给了启D 记录有出入历史无结论41陶寺遗址,其绝对年代为公元前 2300 年至公元前 1900 年之间,它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陶寺遗址中的各类器具在大中型墓,尤其在大型
24、墓中10成套出现,如漆木器与陶器或互为配套,并在墓中有大致固定的位置。随墓主身份不同,器物的使用有着相当严格的限制。这表明()A 当时手工业与农业已完全分离B 陶寺时期形成严密的礼乐体制C 陶寺遗址实证了夏王朝的存在D 早期国家的等级分化较为严重42表 1 是中国古代文献对“礼”的论述。由此可知,先秦礼制()表 1论述出处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礼记 经解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礼记 曲礼A 形成了缜密的官僚体系B 强化了周天子专制统治C 缓和了统治集团的矛盾D 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43如图为浙江
25、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 4000 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A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 社会组织的复杂C 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 等级秩序的确立44西周文献中,禹的事迹十分简单,主要是治水与疆理土地,和稷同为“农稼之祖”。东周时期,禹成为平治洪水的远古圣王;同时以儒、墨为代表的诸子称颂禹“既是一位远古圣王,还是一位远古圣臣”。这说明()A 诸子学术建设促成禹的完美形象B 典型人物塑造镌刻着时代的印记C 重建大一统成为诸子的学术取向D 经济模式的变化影响价值观建构45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雨”“小雨”“雨小”“雨少”“少雨”“多雨”“疾雨”“雨疾”“雨不疾”等相关词语,还
26、有如“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北来雨”等短句。这反映出当时()A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B 农业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 注重科技的实用性D 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46 图 1 为某学者根据中国文明孕育发展情况,绘制出的中国文化地理分区示意图。这表明,中华文明()11图 1A 源头的多元性B 多元一体发展模式C 注重文化认同D 优于其他地区文明47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多为一个政治单位,与国对称,即孟子所谓“千乘之国”“百乘之家”;战国至秦汉时期,“家”成为一个社会生产、生活单位,即史书中所谓“编户”“齐民”。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分封制的瓦解B 法家思想的发展C 宗
27、法制的建立D 儒家思想的影响48古代典籍中的“中国”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政治概念、民族概念。表 1 文献中“中国”的含义与其他不同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49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生活化特征突出,风格活泼愉快;青铜时代,以饕餐纹为代表的青铜纹饰凶猛庄严,凸显出神秘和威严。这从侧面反映了()A 古代手工业技术不断提高B 纹饰的用途发生根本转变C 民众的审美观念发生变化D 统治权威的加强成为需求50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A 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B 夏商周帝王系一脉
28、相承C 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D 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1251西周周懿王死后,懿王的叔父登上王位,是为周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才在诸侯的拥立下即位,成为周夷王。礼记载:“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而下。”“夷王下堂”反映出()A 周礼进一步完备B 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C 周王室地位下降D 西周宗法制度日趋巩固52据考古发现,中国一些古人类遗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的陪葬品都是农具;而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男性的陪葬品依然是石锄、石镰等农具,女性的陪葬品则多为陶制的纺轮。这种变化说明()A 生产发展影响劳动分工B 阶级分化日益明显C 文明之初性
29、别分工形成D 集体劳作正在瓦解53西周至春秋时期,史籍中常有“国人皆咎公”“以说(悦)于国人”“国人不欲,故出(驱逐)其君”“盟国人于毫社”“国人助之”等记载。这表明该时期()A 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B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C 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D“国人”的经济实力强大54在商代甲骨文中,出现了大量为告麦、告秋、祈年、求雨、多雨诸事而占卜。这主要反映了当时社会()A 生产工具改进B 重视引水灌溉C 农业地位上升D 出现个体劳作55观察下列出土在同一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四川三星堆遗址湖南炭河里遗址河南殷墟遗址河南殷墟遗址出土的羊头罍 出土的四羊方尊 出土的亚址方尊 出土的三羊尊()A 黄河流域与
30、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B 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性特征C 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D 中原文明经丝绸之路传到巴蜀地区56饕餮纹最早出现在良渚、龙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称兽面纹,融合虫、鱼、鸟、兽等多种动物元素,有“驱鬼辟邪”之义。青铜器上的兽面则出现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纹饰神态愈加生动,形状复杂多变,应用更普遍。饕餮纹的流变说明()A 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基本奠定B 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起源C 中华文明具有继承性和连续性D 中华文明根源于游牧经济57大汶口文化晚期遗址出现了男女合葬墓。其中 1 号墓,男性遗体放于墓穴正中,女性则在正穴扩出的一个小长方坑中。1、13、35 号三座墓,随葬
31、品的放置多数偏于男性一侧。由此反映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处于()A 母系氏族社会B 父系氏族社会C 奴隶制社会D 早期国家形成时期58图 1 是商代第一座都城偃师商城遗址平面图,内有大型宫殿建筑和军事防御设施,护城壕、排水沟、大渠一应俱全,王城、府库、兵营、城门排列井然有序。这主要反映出,商王朝()13图 1A 较高的城市管理水平B 重视对水资源的利用C 完备的政治经济制度D 中轴对称的城市布局59 诗经大雅生民记述了周人先祖后稷诞生的传奇故事及创建农业的事迹,歌颂了后稷功德,后稷形象实为一位神化了的英雄。这反映了西周()A 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B“重农抑商”的思想和实践C 敬天保民的人文精神D 慎终
32、追远崇德尚贤的思想60 2021 年 3 月 20 日根据“考古中国”通报,有考古学家在三星堆遗址发现新的“祭祀坑”,与之前的祭祀坑共同构成了“祭祀区”。专家推测,这是古蜀国祭祀天地祖先、祈求国泰民安的重要场所。这可以用来解释()A 早期人类文明的信仰及其文化B 神学色彩融入了国家政治生活C 礼乐制度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D 形成“多元一体”格局14第第 2 课时课时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先秦时期有思想家认为,我们先要从举止得体、态度端庄、言谈恭顺做起,以此来使君臣各安其位、父子相亲、长幼和睦。该观点()A 蕴含道法自然的哲学观B 解决了社会动荡的弊病C 强化了君主专制的权威D 有
33、助于礼仪文化的传承21978 年淅川下寺王子午(楚庄王之子)墓出土了七件升鼎,其中最大的鼎“王子午鼎”是分铸后焊接而成的,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高超工艺,造型平底束腰收腹,与一般棱角分明或是鼓腹、立耳的中原鼎明显不同,别具一格,鼎内有“鸟虫篆”铭文。这反映了()图 1“王子午”青铜鼎(附匕)A 战国时期王室日渐衰微B 楚国青铜铸造技术领先C 楚国文化地域特色鲜明D 华夏认同观念初步形成3 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这()A 是社会变革在经济领域的体现B 集中反映小生产者的利益诉求C 体现
34、了官僚政治的典型特征D 是先秦儒家均平思想的体现4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君主们为了“有智为寡人用之”,而设立稷下学宫,招揽天下贤士并给予优待。于是,各派学者纷至沓来,在学宫中“聚人徒,立师学,成文典”,或潜心钻研、或聚会论辩,甚至就国计民生直抒己见。由此可见,稷下学宫的发展()A 属于官府垄断学术的象征B 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C 得益于诸子百家相互融合D 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5 荀子富国中提到“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荀子王制中强调“分莫大于礼”;为了达到“明分使群”,使不同等级各安其分,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他又主张以法入礼,规范秩序,由此可见荀子的思想()A 有利于维护君主的
35、权威B 有利于恢复礼乐秩序C 开启了法律儒家化过程D 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6荀子入秦国,语秦相范雎曰:“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这反映了秦国()A 等级森严B 古朴和谐C 严刑峻法D 礼乐蔚然7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15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贵,无所芬华”。商鞅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 废除贵族的等级爵制B 破坏宗法血缘的关系C 抑制宗族贵族的
36、势力D 扩大政府的人才来源8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A 官僚政治的腐朽B 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 土地制度的变动D 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9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在游说君主时,往往强调“祖仁者王,立义者伯,用兵穷者亡”的观点,即是将仁、义视为“王、伯(霸)之道”的根本。这说明()A 诸子百家存在相互借鉴B 儒家治国理念成为共识C 社会重视个人道德修养D 思想领域呈现百家争鸣10通过对位于安徽宣城井水墩遗址考古发现,在距今约 4800 多年的良渚文化中晚期,此处先民还以单一的稻作农业为主;而西周
37、晚期至春秋早期,先民已开始种植原来在旱地种植的粟,据此可知截至春秋早期()A 小农经济有一定的发展B 农业注重精耕细作C 南北之间存在经济交流D 土地开发程度较高11 孟子滕文公上里有“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的言论。这一主张()A 体现出中华文化具有本土性特质B 反映了新兴的士阶层共同心声C 代表着下层平民的评判价值标准D 寄托了先秦思想家的道德诉求12历史上,秦人用数百年的时间逐步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楚人经历与秦人基本相同的心理历程,在战国晚期由“蛮夷”进入华夏。吴人、越人也有与此类似的情形,时间上比秦人、楚人略晚。这说明()A 春秋时秦人已融入华
38、夏民族B 战国时夷夏观念逐渐消失C 华夏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D 吴越文明落后于秦楚文明13墨子在法仪中提出“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故父母、学、君三者,莫叫以为治法。然则奚以为治法而可?”“莫若法天。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墨子的这一主张()A 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B 旨在维护君主专制秩序C 突岀法的客观公正性D 强调天命主宰人们行为14春秋末期,中行氏在晋国内部纷争中失败,中行寅因此怪罪太祝祭祀用的牺牲不肥美且斋戒不敬,太祝则认为中行寅不修德义而招致民怨,“一人祝之,一国诅之,一祝不胜万诅,国亡不亦宜乎!”太祝的观点()A 反映了民本思想倾向B 质疑了祭祀功用C
39、强调了宗法伦理关系D 否定了君权神授15表 1 为战国时期不同人物对儒学的看法。这集中反映了这时期()表 1人物看法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墨子有强执有命以说议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韩非子“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16A 儒家学说违背历史潮流B 持续社会动乱难以避免C 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D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16下表为战国时期部分国家改革变法的概况。据此表可知,该时期()国家(改革者)部分内容魏国(李悝)颁行法经,严厉惩罚侵犯私有权、反抗君主统治的行为。楚国(吴起)封君子孙传三世者即收其爵禄,优待为国报效的“战斗之士”。韩国(申不害)加强对臣下的控制,实行以“术”为核心内容的君主
40、集权统治。秦国(商鞅)奖励军功,严禁私斗;废井田,开阡陌;普遍推行县制等。A 社会转型成为时代潮流B 专制集权成为社会共识C 土地制度成为变革核心D 诸侯争霸战争日趋激烈17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子产主张“禁暴止乱”,他通过“铸刑”限制了贵族任意解释刑条的特权,既强调治国要“齐之以礼”,又重视“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这反映了当时()A 儒法一体观念普及B 社会矛盾得到缓和C 法治思想有所发展D 礼乐制度趋向崩溃18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墨子认为“不义不处,非理不行,务兴天下之利,曲直周旋(注:各种举动),利则止”。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也,父
41、子贵贱之差也 利之所在,民归之”。这反映出()A 诸子百家的义利观趋同B 尚“义”成为时代潮流C 社会义利矛盾引发关注D 新的阶级对立日益凸显19 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中国古代延续千年的历史中,有四次“人文主义”热潮(如图所示)。对此解读最为准确的是()第一次,商周时期从“神”到“人”第二次,魏晋时期从“礼教”到“个性”第三次,唐宋时期从“门第”到“平民”第四次,晚明时期从“道德”到“功利”第一次热潮反映治国思想的变化第二次热潮得益于民族的交融第三次热潮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第四次热潮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A B C D 20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认为礼是自我完善的外在规范。荀子提倡
42、“隆礼”,同时强调礼的作用是“别”,是“明分使群”,使社会成为有组织的群体;为了达到此目的,他主张以法入礼,严格上下伦理等级秩序。儒家这一思想的发展()A 符合社会转型的需要B 助推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C 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D 为礼乐制度的重建提供了理论依据21 表 1 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汉时期周边少数民族与汉族关系的历史研究记述。这可用于说明秦汉时期()表 1文献记述出处17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史记匈奴列传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史记东越列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后汉书西羌传A 民族文化差异逐步消失B 对少数民族的管理加强C 民族关系得到极大
43、缓和D 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22从有关文献看,西周及春秋前期所谓的禄,主要指的是分封土地,而春秋后期至战国时代,禄则主要是指作为薪俸的粟米等实物,举凡智能之士,只要得到国君信任,都可以领取薪俸而登卿相之位。这一转变()A 瓦解了分封制度B 强化了宗族的凝聚力C 加速了君主集权D 标志着贵族政治结束23荀子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董仲舒指出“君者,民之心也;民者,君之体也”。这反映了二者()A 实施仁政的诉求B 和谐共处的理念C 以民为本的观念D 天人合一的思想24近年来,湖北西部地区发掘出一批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铁器情况如表 1 所示。据此推论正确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湖
44、北西部地区()表 1年代地点器物春秋时期湖北秭归柳林溪遗址两件铁锸战国时期湖北宜昌朱其沱遗址一件铁锸战国时期湖北宜昌朱家台遗址一批铁器,主要为农具春秋时期湖北宜昌上磨垴遗址一批铁器,有锸、锛、刀等春秋战国时期湖北秭归张家坪遗址二十余件铁器,有锸、斧、锛等A 大土地所有制瓦解B 冶铁技术居全国领先地位C 生产方式经历变革D 私营冶铸业获得快速发展25 公元前 582 年,晋国打败齐国,要求齐国把道路都修成东西方向,以便利晋国车马通行。齐国宁愿割让土地也不愿接受晋国这一要求,并表示若晋国一意孤行,齐国不惜决一死战。齐晋的争端说明当时()A 齐国的领土主权意识淡薄B 军事作战受制于地理环境C 两国皆
45、重视对商贸的保护D 争霸战争破坏了分封礼制26春秋战国时期,“士”已经不再局限于贵族阶层,而成为“四民”之首,其成员既有没落的贵族子弟,也有掌握了文化知识的平民甚至奴隶。其中的佼佼者如子产、李悝等在当时大放异彩。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重要政治人物主张或举措简表(部分)政治人物辅佐的诸侯国主张或举措子产郑国作封洫、铸刑书、择能吏、立谤政李悝魏国尽地力、食有功、禄有劳、赏有能吴起楚国封君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罢无能、废无庸,18捐不急之官商鞅秦国行县制、奖励耕战、废除世卿世禄制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 促成了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现象B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C 土地所有权由公有变为私有D 社会阶层流
46、动性渐趋增强27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孟子、荀子等就曾得到齐国国君的优待,在稷下学宫停留过,荀子还曾三为祭酒主持学宫工作。诸多知名学者享受上大夫的待遇,“不任职而论国事”,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 各国地方官学兴盛B 士人流动推动文化繁荣C 新兴地主阶级崛起D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28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 整。秦汉的上述举措()A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
47、形成B 有利于削弱地方强宗大族C 破坏了社会秩序的稳定D 加速了宗法制度的瓦解29据荀子王制篇记载,住在中原地区的人可以享用到东、南、西、北四边的特产;临近水泽的居民有足够的木材用,而山区的居民有足够的鱼吃。这反映出战国时期()A 战争对边疆经济影响较小B 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落后C 地区间产品贩运流转活跃D 经商谋利成为主流思想30甲骨卜辞记载,商发动的所有战争活动,最多投入兵力不过 13000 人。周武王伐纣时,数百个诸侯国军队组成的联军也不过 5 万人;而到战国,一个较大诸侯国有几十万军队已是司空见惯的事。这一变化突出说明()A 时局变化影响着战争规模B 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实力C 人口剧增保
48、障了军队扩需D 当权者意愿左右军队建设31战国时期,朝觐作为邦交手段主要有诸侯朝天子、诸侯相朝、天子朝诸侯三种。据统计,秦国受朝觐 16 次,魏 6 次,周、赵、齐各 3 次,韩 1 次。这反映出当时()A 诸侯争霸斗争激烈B 统一趋势十分明显C 周王统治名存实亡D 诸侯外交非常频繁32据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周礼记载:“五家为比,十家为联;五人为伍,八闾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以受邦职,以役国事,以相葬埋。”这可以说明当时()A 已构建完善的基层管理制度B 郡县制度已经形成C 基层自治与国家统治的融合D 宗法制度深入基层3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
49、”这体现了诸子百家中哪一学派的思想主张()A 道家的“辩证”B 儒家的“仁爱”C 墨家的“兼爱”D 法家的“法治”34中文“民主”一词最早出现于尚书中,该书提到:“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对这里的“民主”理解最准确的是()A 人民主权B 民本思想C 为民之主D 民为邦主35下表为部分文献中关于儒的起源探讨,据此可知()19内容文献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论语刘歆别录载: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多出于王官。世卿用世之时,百姓当家,则务农商
50、畜牧,无所谓学问也。其欲学者,不得不给事官府为之胥徒,或乃供洒扫为仆役焉。章太炎诸子学略说(1906 年)周礼司徒掌邦教,儒家以六经设教,而论者遂谓儒家为出于司徒之官。不知儒家之六籍,多非司徒之官之所能梦见。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1917 年)A 儒学的形成是由于孔子的大力提倡B 章太炎对刘歆的观点有继承和创新C 胡适与刘歆都否定儒学六经的存在D 胡适的观点与刘、章二人一脉相承36 礼记祭统载:“天子亲耕於南郊,以共齐盛。”谷梁传桓公十四年载:“天子亲耕,以共粢盛。”西汉桓宽盐铁论授时载:“县官故春亲耕以劝农。”据此推知()A 祭祀传统贯穿封建社会始终B 历代君主实行重农抑商C 国家重视改进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