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含解析).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含解 析)2022-2023学年云南省文山州重点中学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35.0分)阅读下面的文学,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 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 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 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 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 层。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 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
2、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 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 To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现在很有些 飞不上天的样子。靠种地课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 士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 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二”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 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 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 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只得宣泄出外,负起 锄头去另辟新
3、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 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 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 迹了”。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 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 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本来,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 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登高杜甫唐花近高楼伤客心, 锦江春色来天地, 北极朝廷终不改, 可怜后主还祠庙,万方多难此登临。玉垒浮云变古今。西山寇盗莫相侵。日暮聊为梁甫吟。【注】这首诗写于成都,时在代宗
4、广德二年(764)春,诗人 客居已是第五个年头。玉垒,山名,在今茂汶羌族自治县。西山 寇盗:指吐蓄。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喜欢吟诵 乐赋诗篇梁甫吟。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有登临所见之景,登高所见的是阔远悲凉的秋景, 登楼所见的是生机盎然的春景。B.两首诗都交代诗人登临时的境遇,登高是“常作客,多病、 孤独”,登楼是“万方多难”。C.两首诗都融自然景象、国难家愁、个人年老多病的情思为一体, 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D.两首诗都是七言律诗,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且都 是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16 .杜甫两次登临抒怀,所见之景不同,所抒
5、之情又有何异同 呢?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描绘了一幅在 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景象是: , O(2)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 ,(3)鸿门宴中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的意思是: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0分)18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高中语文必修下第一单元诸子散 文与史传作品闪耀着中华文明之光,作品中的人物无不闪耀着智慧的 光芒。其中有倡导礼乐治国的孔子,有宣扬保民而王的孟子,有游刃 有余的庖丁,有智退秦师的烛之武,有逃脱鸿门宴的刘邦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
6、围绕上述人物展开讨论,上述几个人物, 哪一个给你的启示最深?请以“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为主题,结合 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有所联系现实,阐述自己的观点,理性评 价历史人物。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近些年来,我国多项非遗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成为全 人类共同保护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一项项“非遗明珠”走向世界,意 味着扎根神州大地的“中国价值”、立足千百年传统的“东方智慧”, 正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也意味着中国独特的文
7、化资源和精神追求,为构建人类共同价值作出新的贡献。中国非遗 一次次引起世界瞩目,与中国节日文化在世界各地竞相绽放、中国网 文“出海热”成为全球性文化现象等一起,构成了今日中国文化“走 出去”的生动图景。中国在“申遗之路”上收获的成果,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文化传 承的承诺,更是世界对中华文化的认可。19 .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 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 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咳嗽作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的最常见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发展 为持续性咳嗽,严重影响人们生活
8、质量。因此,正确认识新冠病毒感 染后的咳嗽、推进咳嗽的规范诊疗进程(1) O气道炎症为主要发病机制。有数据表明,新冠感染咳嗽持续时间 平均约2周,(),感染23个月后仍有咳嗽的患者占到总感染患 者的20%30%,甚至感染1年后仍有2. 5%的患者存在咳嗽症状。对 此,沈华浩教授的解释是:新冠病毒感染会造成局部的黏膜损伤,产 生非特异性炎症,局部的感染也会诱发内源性的一些炎症反应,而病 人的修复能力(2)(),就会迁延不愈,形成慢性炎症。在治疗上,沈教授特别强调此“炎”非彼“炎”,要注意区分, (3)通常“炎症”指细菌、真菌感染的炎症,()。而新冠病毒 引起的“炎症”指的是气道表面黏膜损伤的非特
9、异性炎症,建议使用 小剂量激素治疗,不推荐常规使用抗生素。21 .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 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22 .请在文中画横线部分填上恰当的成语。23 .请概括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部分患者久咳不愈的原因。要 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字。答案和解析15.【答案】C、D、D、【解析】(1)A. “这是作者称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根本原因” 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可知, 作者提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是以基层层面为出发点的。再根据材 料一原文“那是因为我考虑到将来再说”可知,对
10、于这一定义, 是作者自己的考量,而非根本原因。B. “土地赋予他们土的气质”错误。根据材料一原文“从土 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可知,土地带给人们 的不光是“土”的气质,也有好的一面。C.”这也导致了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孤立和隔膜”错误。根据材料 一原文“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 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可知,是因为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 说是孤立和隔膜,才导致人口的不流动。选项说法因果倒置。故选:Co(2) D. ”乡土社会的地方性阻碍了现代社会的形成”错误。 根据材料一原文“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 说么?一一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
11、们现代社会的阻碍”可知,阻碍现 代社会形成的原因是熟人之间熟稔的话语,而非选项中的“乡土社会 的地方性”。(3) A.主人公祥子原本生在农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后 来因为在农村破产了,才跑到北平城里做工,且结局悲惨。这符合材 料一 ”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不 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这一观点。B.该句话意思是“每个人扫自己门前的雪,不要管别人家房上的 霜雪”。比喻各人只管自己的事,不要管别人的事。这符合材料一 “人 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 度很浅”这一观点。C.这句话的意思是“土,大地用以吐生万物的介质。像植物
12、从地 面长出的样子”。这符合材料一 “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 最高地位的神,无疑是土地这一观点。D. “反向过年”是指年轻人将老家的老人接到自己打拼的城市过 年。这不符合材料一人口不流动的观点。故选:Do(4)根据题干“王家婶一听我是来问王家少年的事,非常警惕, 显然,王家婶不愿意讲他的事情”可知,在人的关系上,王家婶和“我” 之间是有隔膜的,孤立的;根据“王家,和梁家隔着一条公路,也是 我们下地干活的必经之路,然而,却非常陌生,即使小时候玩耍,也 很少跟他们的小孩在一起”可知,从空间关系上,以住在一处的集团 为单位,相互孤立。由此可概括出:不同社区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孤 立与隔膜”为常
13、态。根据题干“我不知道小时候是如何有这种区分的,完全是一种无 意识的接受与认同”可知,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即使小时候玩耍, 也很少跟公路对面的小孩在一起,但在潜意识当中,“我”是接受这 种地域划分的,对“我”来说,已经从小看习惯了这种方式,因此我 这一观点是基于“熟悉”的社会角度出发的,是乡土社会地方性限制 决定的。由此可概括出: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 于斯的社会。根据题干“我们坐下来拉家常,问王家人的生活状况,慢慢知道, 原先曾经二十几户的王家人,经过二十多年的变迁,现在只下十来户 搬走的搬走,绝户的绝户”可知,刚开始“我”并不知道王家的底细, 和王家婶也属于陌生人,是坐下
14、拉家常之后才有了关系上的进展。由 此可概括出: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 细,所以得讲个明白。(5)根据材料一原文“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 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可知,农民是依靠土地为生的。材料一原文为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这决定了农民安土重 迁,不愿意流动,只有在人口饱和的情况下,才有迁徙可能,且迁徙 之后,又能形成新的长期发展的地域。由此可概括出:直接靠农业来 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中国乡村人口相对固定,同一个地区的 人们彼此熟悉。材料一原文为“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 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人们孤立集团外的人,而集
15、团内的人却形成 了一个小社会,因此,集团内群居的人是彼此熟悉的,构成了没有陌 生人的社会。由此可概括出:农村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群居,聚 居社区的人群相对熟悉。材料一原文为“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 的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 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对于这些群居的农民来说,他们在熟悉的土 地上生活、交往一辈子,相互熟悉。由此可概括出:现代社会是个陌 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答案:(1) C(2) D(3) D(4)不同社区间的人与人的关系以“孤立与隔膜”为常态;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16、现代社 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5)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中国乡村人 口相对固定,同一个地区的人们彼此熟悉;农村以住在一处的集团 为单位群居,聚居社区的人群相对熟悉;中国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 居,形成了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整个村落的人的生活是终老 是乡,形成了熟悉的社会。(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 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 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 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
17、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述类文本论据与论点关系的能力,答 题前先通读相关材料信息,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 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 方法,做好选项和文章观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4)本题考查探究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个性化见解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要返回文本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作者的 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 自己发挥。(5)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 既要结合句中重要词语,也要结合句子相关语境。“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
18、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 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69.【答案】A、C、【解析】A.正确。B. “所以心情坏到了极点”错,因果关系错误。原文是“韩愈是 已登山顶,又一下子被推到无底深渊,其心情之坏可想而知”“但由 于地处偏僻,文化落后,弊政陋习极多极重见此情景韩愈大吃一 惊,同为大唐圣土,同为大唐子民,何忍遗此一隅,视而不救呢?他 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姓之苦, 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韩愈被贬潮州,心情坏到 了极点,到了潮州,发现这里种种问题后,打算为地方百姓做点事。C. “在这肯定与否定
19、中”错,原文表述是“只这一点他比屈原、 李白就要多一层高明,没有只停留在蜀道叹难、江畔沉吟上”,并没 有否定屈原、李白。D. “逆来顺受”错,原文表述是“人生的逆境大约可分四种:一 日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日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日事业受阻, 功败垂成;四日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处逆境之心也分四种:一是心 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 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而为。韩愈是处在第二、第三种逆境,而 选择了后两种心态,既见心明志,著文倡道,又脚踏实地,尽力去为”, 可见其并没有逆来顺受。故选Ao(2) C. “本文语言质朴生动”错,本文语言生动,有文采,并 不是“质朴
20、如“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韩公祠,还有韩山 韩水,不是纪念韩愈的冤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于是,我心中也 渐渐泛起这样的四句诗”等语句非常有文采。故选C。(3) “就连他写的奏折,也比一般为官者讲究些,于理、于情都 特别动人,文字铿锵有力。他的那篇谏迎佛骨表,有一股不怕鬼、 不信邪的凛然大气和献身精神。但是,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 心,宪宗就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可以概括出敢 于直言犯上,反对迎佛骨;“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能力还能为地方百姓做点事,觉得比之百 姓之苦,自己的这点冤、这点苦反倒算不了什么。于是他到任之后, 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一是驱除鳄鱼,大除
21、其害。二 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三是赎放奴婢。四是兴办教育, 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诲”可以概括出,被贬潮 州,为民办了四件实事;“有人研究,韩之前,潮州只有进士三名,韩愈之后,到南宋时, 登第进士就达一百七十二名一一是他大开教育之功。所以韩祠中有诗 日: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人心尚草莱!,一个人 不管你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你哭泣,而它只认你的贡献”可 以概括出,韩愈大开教育之功,奉献于民,培养大量人才,泽被后世。(4) “大气”可以从选材和内容的宏大上来分析,而“理性”表 现的是作者对人物的评价,不虚夸,不感性,公正地评价。选材上,关注政治题材,文
22、章选择了韩愈谏迎佛骨表,直言 犯上,以及被贬潮州后为民办实事的素材,其选材侧重政治贡献,题 材宏大;内容上,在表现韩愈的形象时,侧重了韩愈的大起大落,在朝为 官,敢于直谏;被贬地方,为民办实事,无论穷达,均能脚踏实地, 躬身理政;从对人物的评价上看,“文章随代起,烟瘴几时开。不有韩夫子, 人心尚草莱!”“韩愈一个罪臣,在潮州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潮州 就忽然山河易姓了 ”“一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 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并从韩愈自 己的诗文如谏迎佛骨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出发进行客观评价。答案:(1) A(2) C(3)直言犯上,上表反对迎佛骨;被贬潮州
23、后为民办四件 实事;大开教育之功,奉献于民。(4)选材上大气,关注政治题材,韩愈被贬潮州后为当地百 姓办四件实事;内容上大气,人物虽大起大落,但能写出人物运命的本真光辉 和普世化的人性魅力,韩愈无论身居要职,还是被贬蛮瘴之地,均能 为官正直、敢于直言、俯身办实事;人物评价上理性,对人物的评价实事求是,不浮夸,韩愈被贬 谪,虽仅在潮州主政八个月,但赢得了当地的一片好评,体现了 “一 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他与百姓利益,与社会进步连在一起时就 价值无穷,就被社会所承认”的主旨。(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 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
24、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 对文本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答题时 要读懂文本,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 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 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 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 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
25、 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 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 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 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014.【答案】LPS、D、B、【解析】(1) “令”的内容是“韩王成留守阳翟”,大意是“公于 是让韩王成在阳翟留守“,在“翟”后断开;“与良俱南”,意思是“沛 公和张良一起南下”,句意完整,应在“南”后断开;“攻下宛”“入 武关”是两件事,中间要断开,综上断句的三处为:LPSo译文:沛 公于是让韩王成在阳翟留守,自己和张良一起南下,攻打宛县,向西
26、进入武关。(2) A. “意思相同”有误,“久假不归”意思是“长期借去没有 归还“,“假”解释为“借意思不同。B. “意思相同”有误,“具告沛公”意思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 了刘邦“,“具”解释为“详细地”。意思不同。C. “意思不同”有误,“因其固然”意思是“顺着它本来的结构”, “因”解释为“顺着”。意思相同。D.正确。“天下缩素”意思是“天下百姓(将要)穿丧服”,“缩 素”解释为动词,穿丧服。所以意思不同。故选:Do(3) B. “劝沛公利诱守关将领贾竖”分析有误,原文表述为“贾 竖易动以利”,意思是“商人容易以利相诱”,并不是说那个守关的将 领名字叫贾竖。故选:Bo(4)数:多次;以:根
27、据;说:劝说;善:赏识。译文:张 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劝说沛公,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 谋。此属:这帮人;尽封:全部封赏;见:表被动,被;即:就。 译文:于是这帮人就担心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 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5)从原文“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 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 常用其策”来看,沛公善识人才,也能重用人才;沛公当初想留在秦 宫,因为“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说明他本来是一个贪图 享乐之人。后经张良劝谏,他最终放弃了享乐的念头,说明他是一个 听得进忠言之人,善
28、于纳谏。答案:(1) LPS(2) D(3) B(4)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劝说沛公,沛公很赏识他, 经常采用他的计谋。于是这帮人就担心陛下对他们不能全部封赏。又恐怕因往常的 过失而被猜疑以至于遭到诛杀,所以就相互聚集到一起图谋造反了。(5)沛公善识人才,也能重用人才;是一个贪图享乐之人;是 一个听得进忠言,善于纳谏之人。参考译文: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 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 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 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 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
29、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 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 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夫妇和孩子聚居于一处有着 两性和抚育上的需要。无论在什么性质的社会里,除了军队、学校这 些特殊的团体外,家庭总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 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 这类情形,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 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沿相 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 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
30、形。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 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 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 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 ”一一 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 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 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 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
31、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 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具多:说是某人接到 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 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一一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 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这自是“士气”的一种特色。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 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 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 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此后十年,陈涉等人起兵造反,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 年轻人。景驹自立为代理楚
32、王,驻扎在留县。张良想要前去跟从他, 在半道上遇到了刘邦。刘邦率领数千人,在下邳的西边攻城略地,于 是张良就做了他的手下。刘邦授予张良管理后勤保障事物的厩将。张 良多次用太公兵法劝说刘邦,刘邦认为他很优秀,经常采用他的计策。 张良给其他人讲,(其他人)都不认真思考。张良说:“沛公大概是上 天授予人间的吧。”因此就跟从了他,没有去见景驹。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辕山时,张良率兵跟从沛公,攻下 韩地十余座城邑,击败了杨熊的军队。沛公于是让韩王成在阳翟留守, 自己和张良一起南下,攻打宛县,向西进入武关。沛公想用两万人的 兵力攻打秦朝崂:关的军队,张良劝告说:“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 我听说晚关的守将是屠
33、户的儿子,市像容易以利相诱。希望沛公暂且 留守军营,派人先去,给五万人预备吃的东西,在各个山头上多增挂 旗帜,作为疑兵,叫郦食其带着贵重的宝物利诱秦军的将领秦军 的将领果然背叛秦朝,打算跟沛公联合一起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听 从秦将的计划。张良说:“这只是晓关的守将想反叛罢了,恐怕部下 的士兵们不听从。士兵不从必定带来危害,不如趁着他们懈怠时攻打 他们。“沛公于是率兵攻打秦军,大败敌兵。然后追击败军到蓝田, 第二次交战,秦兵终于崩溃。沛公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 公。沛公进入秦宫,那里的宫室、帐幕、狗马、贵重的宝物、 美女数以千计,沛公的意图是想留下住在宫里。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 住,沛公不
34、听。张良说:“秦朝正因暴虐无道,所以沛公才能够来到 这里。替天下铲除凶残的暴政,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刚攻入 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 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沛公 这才回军驻在霸上。汉王六年正月,封赏功臣。张良未曾有作战的功劳,高 帝说:“运筹谋划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 你自己在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 与皇上在留县相会,这是上天把我交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 侥幸时常有效,我情愿受封留县也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于 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汉高祖已封赏了有
35、大功的臣子二十多人,其余的因日夜 争功不决,未能进行封赏。高祖在雒阳南宫里,从复道上望见将领们 纷纷互相坐在沙地上谈说。高祖问道:“这些人在说什么? ”留侯说: “陛下不知道吗?这些人在密谋反叛呢。”高祖说:“天下刚刚安定, 为什么要反叛呢? “留侯说:“陛下出身于平民,用这些人夺取了天 下,现在陛下做了天子,而所封赏的都是萧何、曹参这些陛下的故旧 亲朋,而所诛杀的都是陛下平时怨恨有仇的。现在军吏们在计算战功, 因天下的土地不够全部封赏,这些人怕陛下不能都封赏,又害怕平时 的过失被陛下怀疑而受到诛杀,所以就相聚在一起密谋反叛。”高祖 忧愁地说:“怎么办呢? “留侯说:“陛下平时所憎恨的,而且是
36、大家 所共知的,谁最厉害呢?高祖说:“雍齿和我有旧仇,他曾多次使我 受困受辱。我想杀掉他,因为他的功多,所以又不忍心。”留侯说: “现在赶快先封雍齿来给群臣看,群臣看到雍齿受到封赏,那么人人 都会情绪稳定,”于是高祖设酒宴,封雍齿为什方侯。群臣吃完酒宴 后,都高兴地说:“雍齿尚且能封为侯,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 判断。(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 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 重要的几种意义。(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 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
3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 “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 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对文中主人公道德品质、人物形象的探究。找到主人公所经历的事迹,认真理解的基础上探究其品质,另外也需要注 意文中直接出现的展现其品质的句子。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 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38、要求集中心思,稳住 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 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 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 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 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 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 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 过程。1516.【答案】C、【解析】(1) C.“两首诗都融自然景
39、象、国难家愁、个人年老多 病的情思为一体”错误,登楼中没有个人年老多病的情思。故选C。(2)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 秋风急秋气高猿声凄哀,洲渚青沙滩白鸟儿回旋;落叶一望无际萧萧 落下,长江不见尽头滚滚涌来。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 江水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空旷寂寥的秋景图。登楼写登上高楼后满眼繁华,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 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诗人看到的是一幅朝 气盎然、繁华壮美的春景图。情感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登高中“艰难” 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感伤自己的同时也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登 楼中“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
40、出发点。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 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 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 景写哀情。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 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 是诗人登楼所想,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二此外,登高还表达了漂泊之苦、老病之愁:万里悲秋感慨长 期漂泊,一生多病独自登上高台;而登楼则还坦露了自己要效法 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 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坦露 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答案:(1)
41、C(2)景:登高借风、天、猿、渚、沙、鸟、落木、江水描绘 了一幅萧瑟荒凉、空旷寂寥的秋景图;登楼借春花、锦江春色、 浮云等描绘了一幅朝气盎然、繁华壮美的春景图。情:两首诗都表达了忧国忧民的情感。但登高还表达了漂泊 之苦,老病孤独之愁;而登楼则还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 朝廷的抱负。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 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 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 台。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 了消愁的酒杯。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
42、多难 的时刻,我登楼观览。锦江两岸蓬蓬勃勃的春色铺天盖地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古往 今来,千形万象,变幻不定。朝廷如同北极星一样最终都不会改换,西山的寇盗吐蕃不要来侵 扰。可叹蜀后主刘禅那样的昏君,仍然在祠庙中享受祭祀,黄昏的时 候我也姑且吟诵那梁甫吟。赏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 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 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 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
43、大历二 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 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 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 悲苦。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 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 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 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 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 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落木而 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
44、,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 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 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 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 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 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 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 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
45、的 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 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 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 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 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 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 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 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 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 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宣传神会意,让
46、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 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 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 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 像“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 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 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铃),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 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诗薮)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在 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 然
47、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 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 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税 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 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 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 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 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
48、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 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 限心事。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北 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 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 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 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 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 信念。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后主, 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宫门外,西有武 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 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诗人伫立 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 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