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原理的对与错.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9241595 上传时间:2022-04-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等效原理的对与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等效原理的对与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等效原理的对与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等效原理的对与错.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等效原理的对与错提要等效原理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但是还有它的错误。牛顿力学的理论结构需要重新调整,也就是需要重新建立公理化体系。我的惯性力学三定律就是此新的公理化体系的尝试。一、等效原理的对与错有人说等效原理违背了力学的知识,这话不假。问题是对这个认识有两个结果:一是全盘否定等效原理,而原来的力学知识是不可动摇的;二是这正说明了目前力学知识的局限性及不完整性,正是说明力学知识需要变革。(等效原理是独立于牛顿三定律与引力定律之外的。)从我的角度来看,等效原理所包含的客观现象事实方面是不可否定的,是原来力学知识(牛顿力学)所没有涉及到的客观事实。所以,力学知识需要变革。爱因斯坦的

2、伟大功绩就在于看到了此客观事实,且力图变革牛顿力学的知识,从而建立了他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思想的精髓就是他在他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一书中说的:物体的同一性质按照不同的处境或表现为惯性’,或表现为重量’(字面意义是重性’)。(注:读者看一看!就连翻译此文的译者都回避重性这一词,可见原来的力学知识的惯性。爱因斯坦在写此话的时候是用加重号的,由此可见这是爱因斯坦思想的精髓。)如果说苹果自己落地是由于它的重性,这等于白说,而爱因斯坦的伟大功绩的伟大就在于把重性与惯性联系了起来,认识到了它们是同一性质。把许多人看来是毫不相关的不同客观现象联系起来,认识到是同一的性

3、质,这也许就是科学研究真正价值的最重要的体现。牛顿的伟大功绩不在于发现了万有引力,而是发现了苹果落地现象与天体的公转向心加速度属于同一性质。我们不能怪牛顿把这同一性质归于引力,因为在牛顿时代还没有演化的观念,没有场的概念。牛顿作为一位严谨及严肃的科学家,仅肯定了在此问题上的自己的两点成就:1.肯定了地球上的重力与天体向心力在性质上具有同一性;2.用数学方法表示了这个引力。而牛顿本人也一直怀疑引力超距性。然而可悲的是,牛顿以后的人们至今,还把万有引力当作牛顿的伟大发现。更可悲的是,从牛顿时代至今,许许多多的人把解决引力的超距作用变为直接作用问题当作毕生的研究方向。引力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如果说

4、牛顿把这个同一性质用引力一词来表达是出于他的无奈,今天的人们可以原谅他的这种无奈,然而,今天的许多人还要承认这个无奈是伟大的发现,且绞尽脑汁去虚构什么微粒子(不管是什么名称)来实现直接作用,那实在是太可悲了。我想起了中世纪教会里的教士们在争论一个针尖上能站住几个天使故事,今天的人们一定觉得这样的研究课题实在是没有意义。那我也可以说,引力为什么会超距作用的研究课题,对于后来的人们来说,也同样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既然是引力,依照对立思维,又依然有人弄出个什么斥力子,那实在是更可悲了。当然,我并不掩盖我对他们的敬意,因为他们毕竟是舍生忘死献身于科学事业的人们,而不是只为自己活着的人们。我们不得不反

5、思我们人类思维的缺陷了。然而,用带有缺陷的思维去探索思维的缺陷,那实在是太难了。我们为什么不转换一下我们的思维方式!我在给我的东北师范大学物理系同一届毕业的校友说:物体的自由下落是由于物体的重性,不是由于外力作用的结果,当然不是地心引力作用的结果了。此校友又说了:那为什么物体会自己下落?我回答道:那为什么不可以认为物体不是由于外力的原因,而由于自己的重性可以自己下落呢!有人在此会笑话我,如果物体自己下落,那我们还要研究它干吗!是啊!仅仅如此认识还要研究它干吗。我在上面不是说了吗。仅仅把自由落体的原因归于重性,不是科学。而重要的是,爱因斯坦把重性与惯性联系了起来,认识到是同一的性质,那才是科学,

6、才是科学的真正的价值。再下一步,就是怎样改变原来力学知识结构的问题了。然而遗憾的是爱因斯坦有了正确的出发点,却没有完成改变原来力学知识结构(也就是力学理论结构的重组问题)任务。那为什么爱因斯坦没有完成呢!当然是由于他的认识上的缺陷所造成的了,从而走了很大的弯路。爱因斯坦说卓别林的幽默能被全世界的人所理解,而卓别林说爱因斯坦的理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几个人理解。依我看来,爱因斯坦的理论只有几个人理解,正说明爱因斯坦本人也没有真正理解,那更谈不上那几个人的理解了。真理应该是简单明了的。然而遗憾的是,一些人把本来是一本糊涂帐的东西,自己不理解(也没法理解)却怪别人不理解,然后,又把它变得高深莫测,高深莫

7、测了,才认为是真理,这是什么逻辑!爱因斯坦的处境(见前面的那句话)语言是非科学化的语言。而爱因斯坦对等效原理的科学化的描述,则是走向弯路的开始。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是一个内涵不明确,外延无限大的经验命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经验命题,是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质认识,实际上,真的达到了本质的认识,此经验命题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的经验命题。许多书分别对等效原理的表述都不相同,就说明了这一点。总的来说,有两方面的感性认识角度的内涵表述,一个是加速度计读数的观察者角度的表述;另一个是自我感觉的失重与有重角度的表述。而局部的处境则是以升降机、实验室来表述。坐标系(参考系)处境角度的表述,则没有了局部处

8、境性,为了恢复这局部处境性,就用邻域与小度规来表述。然而这都不是理性认识层次上的表述。爱因斯坦的等效原理外延无限大的错误的直接后果就是光速的等效思维实验。我在此不得不提出一个反例。爱因斯坦说在自由空间中接近光速加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实验室的壁上有一个小孔,光从这小孔射入此实验室中。于是,此光束在此实验室中是弯曲的。从而就等效出了在引力场中的光束也是弯曲的。于是,什么黑洞,什么引力透镜都出来了。我也可以进行一下思维实验:在此自由空间中接近光速匀速直线运动的实验室里的光束,也是偏折的,如果有若干个这样的实验室并排作等差匀速直线运动,在这些实验室里的光束也会是弯曲偏折的。这又怎么解释?本来等效原理的本源

9、是低速现象范畴。二、否定之否定我从19岁就决定我这一生要解决引力本质问题,我在11017年自认为基本上达到了我的目标,并写了约五万字的论文。后来我没有机会发表我的论文,就转入了科技发明活动。在前几年,也就是在我 天命之年,我有了发表我观点的机会(见本文后面的参考文献)。我在此网页对我的观点作一下补充说明。我的主要观点的核心就是判断物体是否处于惯性运动状态(已经包含了重性),用感性语言来说,就是如果物体是失重状态,就是惯性运动状态。所以,天体的公转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都是惯性运动状态。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在水平方向也是惯性运动状态;太空实验室中的失重就意味着其是惯性运动状态。静止在地面上的物体在垂

10、直方向上是非惯性运动状态。我的观点的前提就是有两种空间,一个是没有重力场的空间,一个是有重力场的空间。在这两种空间里的物体的惯性运动状态或非惯性运动状态基本上是相反的。仅仅涉及运动问题,当然就仅仅涉及空间与时间问题了,同时也涉及运动的相对性的问题了,接着,就涉及到参考系的问题了。然而如今的人们在空间与时间的问题上纠缠得太多太久了。空间与时间本是物质存在的形式,在形式上纠缠而浪费精力实在是犯不上。现在通常的广泛的提法是说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把引力归于几何性质,这正是说反了(也是认识反了),应该是几何(空间与时间)被赋予了物理性质(也就是场),就像我们物理学中的许多数学公式具有物理涵义一样。要注

11、意的是,我们认识的出发点是客观物理世界,而不是数学公式。总想在数学公式的推导中来发现真理,在认识论上是错误的。有人动辄就什么依某某定律,岂不知我们赋予其物理意义的表达在多大的程度上是准确的,而不去深入地考虑。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我们的数学公式在多大的程度上准确地表达了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比如:我在我的论文里说牛顿引力定律的真正的物理涵义是物体的广义惯性力,而不是引力。数学公式是我们表达对物理意义的比较好的方式,而不是认识的出发点。我们对物理世界认识的变化,对其表达的数学公式也要随之变化。比如:我在我的论文里提出了惯性力学(区别于牛顿力学)三定律,就是对原来力学基本(公理化)数学公式的

12、改变。在我的惯性力学三定律里包含了牛顿第一第二定律,也包含了等效原理内涵,也包含了牛顿的引力定律。在此我多说一句,物理学里的数学公式分两种:一种是公理化(约定)公式,如牛顿三定律;另一种是经验公式(在公理化的力学体系里,经验公式仅具有引用的意义,不具有公理逻辑大前提的意义。)如牛顿引力定律。一般的来说经验公式永远是对的(有的人说好使),但不是无条件精确的,比如,既然引力定律如此精确,其质量无论怎么小的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如果小于一个距离单位,并且趋近于零,其引力值应该趋近无穷大,那么,我们就应该无法把书翻开了,在现实世界里为什么没有此现象发生?当航天器在太阳系中自由运动时,出现了不自由的加速或

13、减速的现象时,一般会提出这多余的力是哪儿来的问题。比如,先锋十号飞船与十一号飞船有降速效应,就认为有另一种力在起作用。为什么不能认为这个问题反而说明了引力定律的经验性、局限性及近似性,(美国科学家现在已经开始质疑牛顿引力定律了,认为引力定律有局限性了,见本文的参考文献6)这个问题的提出,其思维原因是由于以引力定律为参考系。就像当初测量地球自转速度后,发现时钟有快慢的变化,这个发现的结论是由于以地球的自转速度的为时间参考系了,当以时钟为时间参考系时,才有了地球的自转速度有快慢变化的发现。不能认为等效原理的空间局部等效性就是科学的个别问题与次要的问题。经验命题是对大量现象事实的归纳结果,已经具有普

14、遍性了,作为经验命题性质的等效原理当然也具有普遍性了。空间的局部全部与问题的个别性普遍性,是两码事。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相等性并不意味等效原理本身。而把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相等性当作普遍性原理,当作出发点,也就偏离了爱因斯坦的使惯性与重性的性质归于统一的目标。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区别本身,就意味着还没有统一。本是同一物体的质量却分成两种质量,还要用大量的精力去证明其相等,这是我们思维的过错。问题的本质不是质量,而是我提出的惯性力学三定律所表明的本质涵义。我在此把惯性的绝对性(只要是物体处于失重状态,就是惯性运动状态,而不管它是什么运动状态)与运动的相对性分离开来,也许就是否定之否定吧。或者用黑

15、格尔的逻辑来说,是正题(牛顿力学)反题(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到合题(我的认识)。由于我把空间(赋予物理意义的空间)分为熵空间(已经赋予了力学物理意义的空间)与重力场空间(负熵空间),那么就必然会引出这个重力场空间的来源问题,(而不是引力造成了重力场)这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但决不能企图再用原来的力学知识来解决此问题。我在因特网上很高兴地看到了由何沛平先生与朱顶余先生的论文(见此文后面的参考文献),他们把地球本身的温度梯度现象归于熵减小,这就是把热力学中的狭义熵的与地球的温度梯度问题联系了起来,这就是科学研究的价值,这就是具有发现性质的新认识。而我与何先生与朱先生在认识上的区别,就是它俩把这种熵减的原因归于引力。而我是以此熵减(负熵)空间当作出发点,所谓的重力现象也是此熵减 的体现。第8页 共8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第 8 页 共 8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