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癌术后护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直肠癌术后护理.doc(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护理摘要 目的 探讨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特点。方法 用统计学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0.01-2021.01中50例采用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的资料。通过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做好做好患者术前得心里护理,积极治疗伴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及营养不良等慢性疾病,有效的肠道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心肺功能及血糖的监测,保持各种引流管的通畅,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结果 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肠粘连2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 加强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护理,能使患者平稳度过了围手术期,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手术的效果。Summary objecti
2、ve characteristics of peri-operative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Randomly I 2000.01-2021.01 method using statistics method in the treatment of 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 informa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perioperative nursing, nursing before op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
3、ctive treatment with diabetes, high blood pressure,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malnutrition, effective bowel preparation, close observation of postoperative condition changes, attention to the heart and lung function and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maintaining drainage tubes p
4、atency, encourage activities early out of bed. 1 result of postoperative anastomotic fistula cases, 2 cases of wound infection, pulmonary infection of 1, 2 cases of intestinal adhesion, without mortality. Nursing care of peri-operative conclusions strengthen rectal cancer, spent the perioperative pa
5、tients with stable,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mproves surgery results.Key word Cancer encircles the surgery time 关键词 直肠癌 ;造瘘口1临床资料 200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我院直肠癌采用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0例,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51岁,60岁以上18例。2 结果 全组病例无手术死亡,无术后吻合口狭窄及大出血,平均住院时间为25.5d。术后发生吻合口瘘1例,切口感染2例,肺部
6、感染1例,肠粘连2例,术后排尿困难3例,腹部切口裂开1例。3 讨论3.1术前护理3.1-1心理护理:直肠癌的患者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里障碍,表现为对病情的悲观,对手术的恐惧,对术后造瘘口能否适应的焦虑等心里反映。这不仅给患者带来心里压力,而且会干扰手术与麻醉等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间接的影响治疗效果。1 因此,必须重视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我们要向患者及家属耐心解释手术后的肠道变化及对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讲清生存质量,解除病人紧张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23.2-4 切口及人工肛的护理 直肠癌手术一般属于类切口,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的时机较大,应保持术后切口敷料的固定枯燥,发现敷料有
7、渗血渗液时,应及时更换。5对腹部有人工肛门的患者,需加强人工肛门的护理,因为人工肛门离切口一般较近,排出的粪便易污染切口,此时应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使之积极配合并参与护理,逐步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患者感觉人工肛有便排出时应取左侧卧位,排便后要及时清理干净,用盐水棉球擦净造瘘口周围残留的粪便,并及时更换人工肛袋,以防止肠液流出刺激造瘘口周围的皮肤及污染附近的切口。本组病例发生2例切口感染,发生率较低。对于直肠癌术后会阴部切口的护理亦很重要,由于手术时局部组织损伤较重,切口常有一定的张力,且放置有盆腔引流管,如处理不当极易造成切口感染,裂开,延期愈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我们的护理方法是让患者术后
8、适当变换体位,如取卧位时以引流管出口为最低位;取左右侧卧位时,以保证充分引流,减轻局部张力,保持双腔引流管的持续负压和通畅。会阴部切口需每天用碘伏棉球消毒换药一次,并更换无菌敷料,保持局部切口处清洁枯燥,如被污染随时更换。注意观察会阴部填塞纱布的渗血量,出血较多时,立即通知医生。3.2-5造瘘口得护理:注意造瘘口得血运情况有无出血,坏死,感染等。有粪便流出,应及时去除,保护伤口,防止感染,粪便刺激造瘘口周围可产生皮炎,应涂氧化锌软膏。造瘘口周围皮肤易形成瘢痕挛缩,最终导致造瘘口狭窄。因此,在病人出院前,应正确指导病人进行扩肛,将食指戴肛诊手套涂好润滑油后缓慢插入造瘘口,插至食指第二关节处,进造
9、瘘口内停留5-10min,2次/d,坚持6个月可到达预期目的。3.2-6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防止贫血低血压:手术侵袭大,失血失液较大,故容易发生血容量缺乏致低血压,术后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15-30分一次,至病情稳定为止;预防腹胀:由于麻醉,开腹暴露,切除肠管,迷走神经麻痹而至肠蠕动消失。其护理措施是保持胃肠减压通畅,抽出胃内液及气体减少腹胀。术后12小时协助病人床上翻身活动,促进肠管蠕动;术后疼痛的护理:一是术后24小时内:如血压,脉搏,呼吸均无异常,无其它特殊病症,一般考虑切口疼痛,可根据病人全身状态给予镇痛等;二是术后2-3日:此期病人因咳痰,振动而引起切口疼痛,这是要耐心
10、说服病人深呼吸,经常咳嗽以膨胀肺泡,协助病人翻身,拍背,教会病人按住道口咳嗽,对痰粘稠不易咳出者应给予雾化吸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三是术后3-4日:此期切口疼痛已减轻,肠蠕动已开始恢复;四是术后4日:以后发生疼痛要考虑是否有异常问题,如切口感染,炎症等引起,对症处理后即可使疼痛消失;褥疮护理:由于长期卧床,局部皮肤受压,血运不良易发生褥疮,我们可采用保持床铺枯燥,平整,两小时更换体位一次,用50酒精每日2-3次按摩骨突出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等方式预防,效果较好。3.3出院指导嘱病人出院后继续休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3个月后来院复查。参考文献 1 屈清荣. 腹腔镜下行改进Bacons直肠癌根治术
11、后护理10例,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1221:23-242 朱炜,叶家薇,邹瑞芳,沟通交流技巧在心里干预中的应用和开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A:67-683 刘法丽,孙玉红,齐燕,等,清洁灌肠的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6.141:72-744 孙亚玲,介绍一种高龄患者的清洁灌肠方法,护理研究,2003.171:865 毕积德,现代普通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390-391综述:直肠癌围手术期的护理 直肠癌是指直肠齿状线以上至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部的肿块,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治疗主要以传统的开腹直肠切除术为主
12、。1随着微创技术的迅速开展,腹腔镜被广泛应用于直肠癌手术治疗,国内外研究显示,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痛苦小,住院时间短,胃肠功能恢复快等优点,被广阔患者接受2。本文就近年来临床中结肠癌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探讨。1 对直肠癌手术的术前护理,主要是心理护理和术前的准备,在我国,随着整体护理的推广,对病人的心理护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3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保持病人健康积极的心态,对病人疾病的恢复有着重要的作用,4而且术前的准备工作也为手术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根底。2 是对病人的术后护理,也是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的主要局部,它针对了术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怎样帮助病人健康恢复进行了讲述。手术进
13、行后,我们一个是对病人各项管道的维护,另一方面就是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3 直肠癌手术不同于其他手术的重要方面是术后造瘘口的护理,护理人员不仅要帮助病人进行早期的造瘘口的维护,更重要的是对病人的健康宣教,5帮助病人掌握造瘘口的使用和维护。 参 考 文 献1 史玉琴 . 浅谈护理论文的科学性,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6A:69.2 梅以萍,24例老年患者清洁灌肠的护理与效果分析,临床中老年保健,2003.62:1403 卢美秀,最新内外科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264-2654 毛惠芳,袭丽君,护患交流中的换位思考,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675 张海林,郭蕾蕾,周玉洁,结肠造口患者自我护理状况调查,中国临床康复,2004.208:4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