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冷却煤油列管式换热器.doc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9237886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冷却煤油列管式换热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冷却煤油列管式换热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冷却煤油列管式换热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水冷却煤油列管式换热器.doc(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XX大学XX学院化 工 原 理课 程 设 计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_二零一X年X月X日化工原理 课程设计任务书设计题目水冷却煤油列管式换热器的设计指导教师刘东专业班级制药工程1102班学 生金诚设计的目的和要求1、 生产能力:1.5*105 吨/年煤油 2、 工艺要求:列管式换热器 3、质量要求:(1) 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 (2) 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20,出口温度40(3) 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1*105 Pa (4) 煤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密度825kg/m3, *10-4 Pa.s,比热容2.22kJ/(kg),导热系数0.14W/(m) (5)

2、每年按32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设计的任务1、工艺流程的设计计算和说明2、绘出带控制点的工艺设备流程图和主体设备图设计工作计划与进度安排1、收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初步确定工艺方案3、物料衡算、能量衡算主要设备选型4、最终确定工艺方案,撰写设计说明书5、绘制相应图纸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参考文献:【1】 化工原理(第四版) 王志魁、刘丽英、刘伟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 化工原理实验 吴洪特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3】 化工设备 李健主编 化工工业出版社【4】 84机械制图图纸幅面及格式参考网站:【1】 【2】 【3】 皖西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题 目: 水冷却煤油列管

3、式换热器的设计课 程: 化工原理系 (部):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目 录第一章 设计资料一、设计简介5二、设计任务、参数和质量标准7第二章 工艺设计与说明一、工艺流程图8二、工艺说明8第三章 物料衡算、能量衡算与设备选型一、物料衡算9二、能量衡算11三、主要设备选型13第四章 结论与分析结论与分析15第五章 设计总结设计总结17参考文献17第一章 设计资料一、设计简介换热器是许多工业生产部门的通用工艺设备,尤其是石油、化工生产应用更为广泛。在化工厂中换热器可用作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进行换热器的设计,

4、首先是根据工艺要求选用适当的类型,同时计算完成给定生产任务所需的传热面积,并确定换热器的工艺尺寸。根据操作条件设计出符合条件的换热器,设计方案的确定包括换热器形式的选择,加热剂或冷却剂的选择,流体流入换热器的空间以及流体速度的选择。本课程设计是根据任务给出的操作目的及条件、任务,合理设计适当的换热器类型,以满足生产要求。1、固定板式换热器(代号G) 设备型号内容有:壳体公称直径(mm),管程数,公称压力(104 Pa),公称换热面积(m2),如G800I-6-100型换热器,G表示固定板式列管换热器,壳体公称直径为800mm,管程数为1,公称压力为6104 Pa,换热面积为100m22、浮头式

5、列管换热器(代号F)设备型号内容有:壳体公称直径(mm),传热面积(m2),承受压力(104 Pa),管程数,如FA600-13-16-2型换热器,F代表浮头是列管换热器,B表示换热器为管径25mm,正方排列,壳体直径为600mm,公称传热面积为130m2,公称压力为16104,管程数位2。3、U型管式列管换热器(代号Y)设备型号内容有:公称直径(mm),公称换热面积(m2),管程压力(10pa)/壳程压力(10pa),管程数,如YB600-90-40/16-4型换热器,Y代表U型管式列管换热器,B表示换热器为管径25mm,正方形排列,壳体直径为600mm,公称传热面积为90m2,壳体公称压力

6、为1610Pa,管程公称压力为1610Pa,管程数位4。二、 设计任务、参数和质量标准1、设计任务: (1)、处理能力:1.5*105 吨/年煤油 (2) 、设备形式:列管式换热器2、参数和质量标准:(1)、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2)、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20,出口温度40(3)、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1*105 Pa(4)、煤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密度825kg/m3*10-4 Pa.s,比热容2.22kJ/(kg),导热系数0.14W/(m)(5)、每年按32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第二章 工艺设计与说明换热器 热水炉温度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一、工艺流程简图 热水泵

7、离心泵二、说明实验要求,煤油的进口温度140摄氏度,出口40摄氏度,因此要用冷水,冷却煤油。本实验用的是循环水冷却法,节约用水。第三章 物料衡算、能量衡算与设备选型一、 物料衡算1、试算并选换热器规格(1)、 定流体通入空间 两流体均不发生相变的传热过程,因水的对流传热系数较大,并易结垢,故选择冷却水走换热器的管程,煤油走壳程。(2)、确定流体的定性温度、物性数据,并选择列管式换热器的形式被冷却物质为煤油,入口温度为140,出口温度为 40冷却介质为自来水,入口温度为 20,出口温度为40 煤油的定性温度:Tm=(140+40)/2=90 水的定性温度:tm=(20+40)/2=30 物性流体

8、煤油90825水3099 、计算热负荷Q=qm1cp1(T1T2105103)(320243600)103(14040)106W、计算平均传热温差tm逆(t2t1)(lnt2/t1)R(T1T2)(t2t1)5,P(t2t1)(T1t1)0.1667,查表得tm1tm逆 、冷却水用量qm2QCp2t51749kgh(3)、(取流速u=s)管径:25*其中 (内径)di= (外径)do= (平均直径)dm=传热器壁厚=假设K=450W/(m2)传热面积SQK10645046.972管子根数N4qm1di u93根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LS93取管长为,则Np2,则传热管总根数n93218

9、6(根)(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采用组合排列法,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 o2532(mm)隔板中心到离其最近一个排管中心距离=t/2+6=32/2+6=22mm 则分程隔板槽两侧相邻管中心距Sn = 44mm。壳体内径:采用多管程结构,取管板利用率= 0.7,则壳体内径为:D= n32=547mm 故可取D600mm(5)、折流板采用单弓形折流板,取折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600 = 150(mm)600 = 300(mm)折流板数NB = 列管长度/折流板间距1 = 4500/3001 = 14(块) 接管: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

10、煤油流速为s,则接管内径为D4qvd,圆整后可取管内径为15mm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流体流速为 ,则接管内径为D4qvd=75mm,圆整后可取管内径75mm二、 能量衡算(1)、计算管程对流传热系数因为:管中水的质量流量Wc=s水的体积流量为Vc=Wc=14.37995.73sAi=n di2/81862/82Ui=VcAisReidiui10324588 所以(di)(Rei)(Pri)2128.04W(m2)(2)、计算壳程对流传热系数换热器中心附近管排中流体流通截面积为Ao=hD(10.032)2煤油的质量流量为Wh=s煤油的体积流量为VhWh8253s由于换热器为两壳程,所以煤

11、油的流速为uoVh Aos 煤油在壳程中流动的雷诺数为Reo=duo10-3= 3729PrCp10310-3 )/0.1411.33 因为在范围内,故可采用凯恩(Kern)法求算,即(0.140.0202)372913)0.95490.39W/(m2) (3)、确定污垢热阻 (4)、计算总传热系数KoKo=11oRsoRsi(dodi)doaidi=303 W(m2) (5)、计算压强降 、计算管程压强降前已算出:ui=/s Rei9500取不锈钢管壁的粗糙度,则由摩擦系数表查的所以P1LUi22P23ui2232对于25的管子,有Ft1.4,且Np2,Ns1pi(P1P2Ft)FtNpNs

12、213935Pa、计算壳程压强降 Fs1.15,Ns1折流板间距h折流板数NB14AohDncdo152uoVsAo0.0065760.0675sReodouo103 fo5Reo5103所以 P1,FfoncNB11418252104 P2,NB2hDuo21428252poP1,P2,FsNs104104 从上面计算可知,、105,该换热器管程与壳程的压强降均满足题设要求,故所选换热器合适。三、设备选型换热器形式固定板管式换热面积/m2工艺参数名称物料名称操作压力/MPa操作温度/流量/(kg/h)管程循环水3178 20/4051749壳程煤油41440140/4019531流体密度/(

13、kg/m3)825流速/(m/s)传热量/kW334000总传热系数/ (W/m2)传热系数/ (W/m2)污垢系数/ (m2/W)104104压力降/Pa393541440程数21推荐使用材料碳钢碳钢管子规格管数186管间距/mm32管长/mm4500壳体内径/mm600排列方式正三角形折流板形式上下间距/mm300切高/mm150注: B折流板间距,m; C系数,无量纲; d管径,m; D换热器外壳内径,m; f摩擦系数; F系数; h圆缺高度,m; K总传热系数, W/(m2); L管长,m; m程数; n指数、管数、程数; N管数、程数; NB折流板数; Nu努塞尔特准数; P压力,P

14、a; 因数; Pr普兰特准数; q热通量,W/m2; Q传热速率,W; r半径,m; 汽化潜热,kJ/kg; R热阻,m2/W; 因数; Re雷诺准数; S(或A)传热面积,m2; t冷流体温度,; a(或t)管心距,m; T热流体温度,; u流速,m/s; W质量流第四章 结论与分析本设计采用浮头式设计,其结构特点是两端管板之一不与壳体固定连接,可以在壳体内沿轴向自由伸缩,此种换热器的优点是消除热应力,管束可以从壳体抽出,便于清洗,缺点是结构复杂,需要大量金属材料,造价高。但因其使用于壳体与管束温差较大或壳程流体容易结垢的场合及优良的性能,以此在工业中广泛应用。 浮头换热器的浮头部分结构,按

15、不同的要求可设计成各种形式,除必须考虑管束能在设备内自由移动外,还必须考虑到浮头部分的检修、安装和清洗的方便。 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浮头管板的外径Do。该外径应小于壳体内径Di,一般推荐浮头管板与壳体内壁的间隙b1=35mm。这样,当浮头出的钩圈拆除后,即可将管束从壳体内抽出。以便于进行检修、清洗。浮头盖在管束装入后才能进行装配,所以在设计中应考虑保证浮头盖在装配时的必要空间。 钩圈对保证浮头端的密封、防止介质间的串漏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幞头式换热器的设计、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及长期以来使用经验的积累,钩圈的结构形式也得到了不段的改进和完善。 钩圈一般都为对开式结构,要求密封可靠,结构简单、紧凑、便于

16、制造和拆装方便。 浮头式换热器以其高度的可靠性和广泛的适应性,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尽管近年来受到不断涌现的新型换热器的挑战,但反过来也不断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故迄今为止在各种换热器中扔占主导地位。 管子构成换热器的传热面,管子尺寸和形状对传热有很大影响。采用小直径的管子时,换热器单位体积的换热面积大一些,设备比较紧凑,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消耗量少,传热系数也较高。但制造麻烦,管子易结垢,不易清洗。大直径管子用于粘性大或者污浊的流体,小直径的管子用于较清洁的流体。 管子材料的选择应根据介质的压力、温度及腐蚀性来确定。 换热器的管子在管板上的排列不单考虑设备的紧凑性,还要考虑到流体的性质

17、、结构设计以及加工制造方面的情况。管子在管板上的标准排列形式有四种:正三角形和转角正三角形排列,适用与壳程介质清洁,且不需要进行机械清洗的场合。正方形和转角正方形排列,能够使管间的小桥形成一条直线通道,便于用机械进行清洗,一般用于管束可抽出管间清洗的场合。 另外对于多管程换热器,常采用组合排列方法,其每一程中一般都采用三角形排列,而各程之间则常常采用正方形排列,这样便于安排隔板位置。 当换热器直径较大,管子较多时,都必须在管束周围的弓形空间内尽量配置换热管。这不但可以有效地增大传热面积,也可以防止在壳程流体在弓形区域内短路而给传热带来不利影响。 管板上换热管中心距的选择既要考虑结构的紧凑性,传

18、热效果,又要考虑管板的强度和清洗管子外表面所需的空间。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管子在管板上的固定方法。若间距太小,当采用焊接连接时,相邻两根管的焊缝太近,焊缝质量受热影响不易得到保证;若采用胀接,挤压力可能造成管板发生过大的变形,失去管子和管板间的结合力。一般采用的换热管的中心距不小于管子外径的倍。 当换热器多需的换热面积较大,而管子又不能做的太长时,就得增大壳体直径,以排列较多的管子。此时为了提高管程流速,增加传热效果,须将管束分程,使流体依次流过各程管束。 为了把换热器做成多管程,可在一端或两端的管箱中分别安置一定数量的隔板。 浮头式换热器的优缺点: 优点: (1)管束可以抽出,以方便清洗管、壳

19、程; (2)介质间温差不受限制; (3)可在高温、高压下工作,一般温度小于等于450度,压力小于等于兆帕; (4)可用于结垢比较严重的场合; (5)可用于管程易腐蚀场合。 缺点: (1)小浮头易发生内漏; (2)金属材料耗量大,成本高20%; (3)结构复杂第五章 设计总结在本课程设计中,一定要注意计算准确,往往是开始某个结果算错了,导致后面所有公式都要重新计算。虽然换热器的设计相对与精馏塔的设计简单,但是也要清楚的明白每一步的含义。通过此次课程设计,我不仅学会了许多关于换热器的知识,而且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弄懂它的本质,要细心和耐心的去做每一件事情,知难而上;同时我还要感谢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帮助。参考文献【1】、化工原理(第四版) 王志魁、刘丽英、刘伟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2】、化工原理实验 吴洪特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3】、化工设备 李健主编 化工工业出版社【4】、84机械制图图纸幅面及格式【5】、【6】、【7】、 时光荏苒,感谢教给我人生道理的老师。结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