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旧殿美华章_沈阳故宫建筑的民族特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东都旧殿美华章_沈阳故宫建筑的民族特色.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图1 沈阳故宫全景东都旧殿美华章沈阳故宫建筑的民族特色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Shenyang Forbidden City撰文栾晔 辽宁省沈阳市沈阳故宫博物院图片由沈阳故宫博物院提供摘 要通过对沈阳故宫宫廷建筑风格的描述,并对其布局和细部与北京故宫对比,论述了沈阳故宫建筑群独具的少数民族特色和与国家政体密切相关的建筑风格与文化内涵,加深人们对沈阳故宫作为世界 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沈阳故宫 民族特色 建筑风格 文化内涵关键词0 引言沈阳故宫(图1)这座举世闻名的清代皇家宫殿,是历经后金天命末间、天聪至清崇德年间、清 中期乾隆朝三个历史时期形成的积累式宫殿群。在这三
2、个不同时期营建的殿、亭、宫、斋、楼、阁 等建筑,反映了不同的宫廷政治环境、文化内涵和建筑艺术形式。1 沈阳故宫皇家建筑群总体建筑特征沈阳故宫东路早期建筑开创性地显现出努尔哈赤执政期的政体和少数民族特色;中路以大清 门、崇政殿、凤凰楼、“台上五宫”为中轴线修建而成,体现了清初时期满族政权迅速走向封建 化的特点;中路两翼的东、西所和西路建筑以及中路前部的太庙建筑,反映了乾隆时期修缮先祖宫 殿、完善宫殿功能的官式做法。总体来看,沈阳故宫各时期的宫殿建筑既融合了诸多民族的建筑风 格及文化特色,同时又保留着满族建筑的独特形式,形成了区别于北京故宫庞大宫殿建筑群的别样 华章。图2 大政殿与十王亭图3 大政
3、殿内天花藻井图4 崇政殿沈阳故宫虽然由汉族工匠所造,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基本按照汉族的传统内容,却体现出满族这一北方民族固有的文化内涵。其一,沈阳故宫大政殿、十王亭这组帐殿式开放建筑群,不仅是 满族游牧文化的体现,也是当时后金国军事民族制度政体的反映,是汗王与八旗贝勒共执国政的标 志;而北京故宫太和殿等前朝三大殿巍峨的主体建筑,则是中原王朝千百年封建集权制度的集中体 现,是君权神授、皇帝至上的物化表现。另外,大政殿、十王亭这个后金国的“大衙门”地处沈阳 城中央,与城北部的“汗宫”完全隔离,形成宫与殿截然分开的格局,这与北京故宫“前朝后寝” 式的中原王朝宫殿布局并不一致,这也是当时女真国俗的一个特
4、征。其二,沈阳故宫中路崇政殿、凤凰楼及“台上五宫”等建筑,虽然按汉族形式构成了“前朝后 寝”宫殿形式,但在位置上却与北京故宫又有不同:沈阳故宫的凤凰楼及“台上五宫”高居于四米 高台之上,可遥看整个皇宫甚至沈阳全城,形成宫高殿低“以家为主”的主题;北京故宫则是三大 殿高高在上,其后的乾清宫等正宫和东、西六宫均是前殿的附属,其中的深刻寓意即是皇权至高无 上,天下皆为皇帝之家,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另外,沈阳故宫寝宫建 于高台之上,也沿袭了满族崛起之初多在高台定居的旧俗,完全是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的建筑格局。2 充满浓郁民族色彩的沈阳故宫早期建筑努尔哈赤曾三易其都。兴京赫图啊拉:依
5、山作寨,圆角方城,夯土布椽,栅栏为墙,青砖平 方,宫殿混用,寺庙无序,小型分散,就地取材,朴素无华。辽阳东京城:半山起城,借水防御, 城垣棱形,砖石城廊,拆旧城砖,八门洞 ,界限分明,八角重檐,宫殿分离,启用琉璃。盛京沈 阳城:平地起城,三重城垣,方城角楼,八门八关,帐殿重檐,等级分明,宫高殿低,龙砖彩瓦, 府衙有序,四塔 卫。三次易都,在建筑上充分呈现了满族入关前由山地转入平原,由民族制向封 建制的演变。121图5 凤凰楼图6 太庙外景图7 敬典阁公元1625年,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在沈阳城内北门附近营建了汗宫,在城内中心偏东南处修建了沈阳故宫东路的一组建筑“大政殿与十王亭”(图2),其建筑布
6、局具有浓厚的女真族文化特 色,也体现了当时君臣合署办公的政体。沈阳故宫的东路建筑以坐北居中的大政殿为核心,向南以左、右两翼按八旗旗序呈外八字依 次排开,形成一个开阔的广场式建筑组群。这种风格与汉族的“前朝后寝”及四合院式建筑截然不 同,完全是北方游猎民族的“帐殿”式建筑特色。大政殿为八角重檐攒尖式建筑,全高18米,它参照塔、亭的建筑形式,由殿基、殿身、殿顶三 个部分组成。殿基为高1.5米的八角形须弥座,正面周围雕栏板、望柱、抱鼓石,南北两面正中石 雕龙御路,透出北方民间风格。殿身为三圈柱,同北京天坛圆形三重檐的祈年殿三圈柱网相似,只 是所起作用略有差异。外檐柱二十四根,支撑下檐,外槽八根金柱支
7、撑上层檐,内槽八根金柱伸向 殿顶承托藻井(花盖)。这三圈柱网及八角形建筑风格在古代建筑中实属罕见。穹顶中央是圆形金 添木雕降龙藻井(图3),彩绘天花,里侧福、寿、禄、喜八块汉字篆书图案,外侧由龙凤、梵文 图案组成八组,带有藏式风格。殿身由八组(每组六扇门)共四十八扇隔扇门组成,既可用做墙又 可全部打开。正面圆形加高浮雕,贴金双龙盘柱;斗拱承托起的大屋顶双重檐,上铺黄琉璃瓦绿剪 边;八条垂脊上站着八个身体略后倾、手拉铁链的琉璃蒙古力士,用力牵引殿顶近两米的五彩琉璃 宝顶,意为加固帐殿。大政殿兼容并蓄了众多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多民族建筑艺术融合的精华,成为多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见证。122十王亭
8、为方形亭式建筑,起脊歇山顶,翼角高张,青瓦铺顶,灰砖砌墙,正面有隔扇门,局部彩画只配以朱漆,这与高大巍峨、金壁辉煌的大政殿形成鲜明对比。八旗、八角大殿、八旗亭、八个琉 璃蒙古力士,东路建筑处处以“八”体现八方归一的帝王之尊。以大政殿为中心的这一组建筑,充分 展示了满族、汉族、蒙族、藏族建筑风格、装饰艺术的融合,体现了清初政治、军事上的独特体制, 为历代王朝的宫殿建筑所仅见。沈阳故宫中路的早期建筑是由后金天聪汗皇太极继位后所续建的,呈汉满合璧、前朝后寝的皇宫 格局。前朝以大清门、崇政殿为主体,后寝则建在人工堆砌的四米高台上,由一楼五宫组成,即凤凰 楼、清宁宫及四大配宫,形成了殿低宫高的女真(满)
9、族独有的高寝区建制,有别于历代帝王宫殿的 殿高宫低定制,其特点是安全性、私密性好。大清门、崇政殿为五间硬山前后廊式建筑。硬山式建筑作为正殿,属满族的创造,是后金天聪时 期宫殿的主要特征。崇政殿(图4)纹饰等级高于大清门,山墙四角均镶嵌五彩琉璃高浮雕墀头,正 脊采用五彩琉璃行龙赶珠纹饰,檐柱与金柱间有龙形抱头梁,垂脊上端坐瑞兽,殿顶同为满铺黄琉璃 瓦镶绿色剪边,台基为勾栏须弥座,殿为五间贯通。乾隆时期,明间设殿(歇山式堂陛),整个殿顶 为露明造,这种建制的融合也是各时期的宫殿之中所罕见的。同时崇政殿在结构及装饰上又吸收了藏 式艺术,采用多元建筑文化的融合,达到当时综合国力的最高水平。最具满族风情
10、的是后宫建筑。凤凰楼(图5)在中路正中,是清初期唯一的门与楼共用的歇山式 三滴水建筑,是当时盛京的最高点。宫苑内正面是清宁宫、硬山五间,东次间开门俗称“口袋房”, 西四间南北西三面环炕,俗称“万字炕”,单独间壁的东稍间称之为“暖阁”,是帝后寝宫。西墙上 设神位,炕上摆祭品、供品,炕前空地为祭祀之用。这种室内布局是满族典型民居的升华。对称排列在清宁宫前庭两侧的四大配宫为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 宫。东、西两宫靠近清宁宫,次东宫、次西宫体量略小并且稍靠后,也同大政殿与十王亭一样呈外八 字形。这种外八字形布局,不仅是布局上的艺术处理,更重要的是与轴线的距离反映了建筑等级和主
11、人身份。台上五宫均设火地、火炕,用于取暖。清宁宫的烟囱,砌在屋后西侧地面上,高过屋檐,砖 砌方形塔式由满族早期用中空树干涂抹黄泥做烟囱的习俗演变而来,其余四宫烟囱则设在灶上。沈阳故宫中路的建成,意味着“后金”真正宫殿的建制、功能基本形成。从中路宫殿建筑的风格 布局看,满族已经接受汉宫殿文化前朝后寝的格局,但高台寝区设置仍保留本民族的居住习俗。“东 路”与“中路”建筑时间仅间隔几年,这说明当时满族吸收汉文化的速度是惊人的。但从居住习俗的 保留上看,满族吸收汉文化又是有选择的。同时,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在单体建筑的细部乃至整体布局上均有体现。图8 保极宫及游廊图9 继思斋、崇谟阁外景1233 仿效汉风
12、的乾隆时期建筑清朝自顺治初年迁都北京,按明朝两都之制将盛京确定为陪都,盛京皇宫作为祖宗发祥旧宫, 一直受到清王朝历代皇帝的重视。特别是乾隆皇帝先后四次东巡,大规模改建和增建盛京皇宫的建 筑,新建了故宫中路两侧的“东、西所行宫”,改建了崇政殿前后的飞龙、翔凤两阁与师善、协中 两斋,改建了大清门东侧的太庙(图6),增建了故宫西路的戏台、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九 间殿等建筑,最终完善了沈阳故宫的宫殿建筑。这些改建、增建的各类建筑,多具有江南文化的气 息,如层层的院落、曲转的回廊、高雅的书阁、斋阁之间的花圃等,都反映出汉民族古代建筑中对 称、典雅、和谐、幽深、秀美的艺术风格。清代中期沈阳故宫增建的皇
13、宫建筑,形成了与沈阳故宫 早期建筑截然不同的汉式之风,为沈阳故宫宫殿建筑增添了多样性风格。在沈阳故宫中路两侧修建的“东所”、“西所”两座行宫建筑,俗称为“东、西宫”; 主要 建筑有东宫的颐和殿、介趾宫、敬典阁(图7)和西宫的保极宫(图8)、迪光殿、继思斋、崇谟阁 等。乾隆帝在行宫驻跸期间,还要在宫中临时处理政务,并接见朝鲜、蒙古王公和东北地方官员, 这里也就成为最重要的国家军政之地。“东、西宫”这两组建筑布局对称,设计规整,建筑形式有 硬山、歇山、卷棚等多种,主要宫殿的屋顶仍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建筑彩画引进了浓厚的汉族和 玺、旋子和苏式彩画,将乾隆时期最常用的三大官式类彩画全部运用于盛京皇宫。
14、从东、西两座行 宫中的殿、宫、斋、阁来看,其建筑模式一应俱全,但建筑规模均小于大政殿、崇政殿等早期建 筑,使东、西二所既不凌驾于先祖之上,又不失其尊严,建筑布局和规格尽显皇家气派。乾隆帝嫔妃居住的继思斋(图9)是盛京皇宫内唯一一处勾连搭卷棚式屋顶,进深面阔三间, “井”字型隔成九间的九宫格式明堂结构,是遵周礼“内有九宫,九嫔居住”之制而建。迪光 殿与保极宫之间,建成颇具江南园林元素的抄手游廊,既使两座建筑连接成为一体,又形成具有北 方“四合院”风格的别致格局,同时,游廊中空的天井中设有秀石花卉,透露出江南的灵秀之气。乾隆中晚期,在盛京皇宫的西侧,又增修了一组颇具文人气息的西路建筑群,它包括嘉荫
15、堂、 戏台、文溯阁、仰熙斋(图10)、九间殿等建筑,为皇帝东巡期间在盛京皇宫赏戏、筵宴、赋诗、 休憩之处,是一处清新淡雅、极富中原汉文化色彩的宫殿建筑。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又仿 照明朝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修建了“内廷四阁”之一的盛京故宫文溯阁(图11),收藏了四库全 书、古今图书集成等重要典籍,使盛京故宫的文化品味大为提升。文溯阁建于盛京皇宫西路的中部,为重檐硬山,前后出廊,两侧山墙各有弧形镜砌绿色琉璃门 罩,外观为二层,内部为三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阁顶则与盛京皇宫其他建筑截然不同,铺黑色琉璃瓦,镶绿剪边,柱子与门窗皆漆绿色,额枋绘有“翰墨卷册”、“河马负图”等传统图案,图10 仰熙
16、斋及游廊图11 文溯阁124图12 凤凰楼三层彩画图13 文德坊、武功坊远景这些彩画与藏书之阁息息相关,达到了建筑形式与内容的完整统一,同时使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多地体现于沈阳故宫的宫殿建筑之上。 盛京皇宫西路建筑的完成,标志着沈阳故宫这座宫殿建筑群的最后完成,使其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全部古建筑共100百余处、500余间。其规模虽然远远小于北京故宫明清宫殿,但因其属于 清朝开国时期营建的宫殿,而且兼容了汉、满、蒙、藏等多种文化元素,特别是承袭了中国古代传 统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技术,因此也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今天深入了解清初历史 的重要见证。4 盛京皇宫的建筑艺术及审美情趣古代建筑
17、以实体记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它也是古代历史的载体,向我们 传递那个时期的信息。中国古代建筑在记录历史之外,还具有美学意义。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建筑艺术” 一节提到,中国古建筑在“以抽象的线条、体积为审美对象的建筑艺术中,同样展出中国民族在审 美上的某些基本特色”,“百代皆沿秦制,建筑亦然。它的体制、风貌大概始终没有脱离先秦奠定 下来的这个基础规范。秦汉、唐宋、明清建筑艺术保持了和延续着相当一致的美学风格”。沈阳故 宫这座古代宫殿建筑群,也具有十分丰富和多样的美学内涵。沈阳故宫经过三代帝王百余年的创建、修缮、扩建,保存至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宫殿建筑群, 充分体现了严谨方正、高
18、低错落、逶迤交错、气势雄浑的特点。它在布局上虽不如北京故宫宏大, 却有其独特的民族风貌和艺术效果。墙内功能分明的朝拜议政、内庭寝宫、生活服务、文化娱乐、 东 驻跸六大区域,建筑物与严格对称的结构上,疏密有致,错落有章,井井有条,个体建筑既独 立又与其它建筑相互关联,空间既有阻隔又有畅通,简单的基本单位组成复杂的群体结构,毫无闭 塞之感。东路大政殿和十王亭、中路崇政殿和其前部建筑,体现出盛京宫殿的“疏”;“台上五宫”、 西路读书赏戏区,体现出盛京宫殿的“密”;凤凰楼与崇政殿的“高与低”,均形成了沈阳故宫建 筑空间的差异,在这些建筑的对比之中,“可居”、“可观”体现出时间进程的流动美。另外,排成雁
19、阵形的大政殿与十王亭,崇政殿与其后一楼五宫的“城堡式建筑”,在风格上可 谓“粗犷”;设在崇政殿两厢的四合院式东、西所建筑可谓“俊朗”;以戏台、文溯阁为主要建筑的西路建筑可谓“淡雅”。125沈阳故宫充分运用了大屋顶建筑结构,大屋顶由斗拱托起,微翘的飞檐随着曲线的流向,显示出向上舒展如翼,四宇飞张“如鸟斯革,如晕斯飞”的艺术效果,使硕大的屋顶转而变得异常轻巧。 色彩是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皇家宫殿建筑中永恒的主体。早在商周时期大漆彩绘已用于宫殿。周武王庙碑记“徒观其殿宇,巍巍丹楹,苏墀瑶轩,藻井金 ,宝彻回廊、环周彤亮、对飞朱 栏,绮疏交错光辉,何修奉之所至”。秦汉时据西京杂记载“赵飞燕 、居照阳殿,
20、中庭彤朱, 而殿上彤漆。”可见这时朱色漆饰殿宇,已成为宫殿建筑的常例,明清时期的宫殿更不例外。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崇政殿、大清门、凤凰楼、清宁等一批主体建筑与北京故宫的宫殿建筑有所 不同,屋顶满铺黄琉璃瓦的“满堂黄”镶上色彩翠绿、对比强烈的冷色调绿琉璃瓦剪边。有学者 认为这一独特的现象与满族早期的游猎习俗及长期生活在北方的森林、绿色草原有着直接的渊源,是 对绿色的眷眷不忘。同时显出一种朴素之美,朴素中又不失主权之威。从建筑角度讲剪边做法是唐之 后逐渐形成的。沈阳故宫的西路以冷色调黑色琉璃瓦镶绿剪边的硬山藏书阁文溯阁与沈阳故宫红墙内的黄 琉璃瓦绿剪边的建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清新淡雅的文人气息扑面而
21、来。阁为二层楼房,楼上通为一 间,楼下通为六间,取“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意。五色中的黑色为玄,“水色为玄”,水可克 火,意在防火。文溯阁屋脊上的脊兽都用海水流云绿琉璃构件,颜色以蓝、绿、白、黑冷色调配以硬 包袱苏画,无不取之以水压火的意念,并与用途相吻合。用于藏书的文溯阁、北侧皇帝东 祭祖读书 休息的仰熙斋以及庭院中的一圃芍药,给人以祥和宁静、通幽之感,彰显出乾隆盛世国力丰盈的“文 治”之政。沈阳故宫大面积运用红、黄两色,以红、黄、绿、白、黑、灰之间的色调对比,总体上既包含宫 廷的华丽又有民俗的朴素。近观各部,屋顶的勾连搭卷棚式、歇山、悬山、硬山、屋脊上的正吻、檐 角上的仙人走兽、山墙上的琉
22、璃垂鱼博风雕饰、技法多样的彩画,装饰细致。尤其是凤凰楼三层内檐 “三宝珠吉祥草”彩画装饰(图12),具有满、藏建筑装饰风格和清初的装饰文化特色,极具历史研 究价值。圆雕、高浮雕、透雕繁富的石、木构件,非常讲究的隔扇、门、窗、吊花罩、落地花罩,图 案自由运用代表帝后的龙、凤、瑞兽、花卉、如意、净瓶,可谓“美仑美奂”。值得一提的是,大清门上,用蓝底金字以满、汉、蒙三文书写的“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即1637年)字样,是沈阳故宫建筑群中唯一有落款年代的建筑。大清门外东西两侧有“文德坊、武功 坊”(图13),是木构琉璃顶、四柱三楼式牌坊,四柱东西两侧均有夹柱石和戗柱,十分坚固,这里 是宫前的左右阙门,
23、由此进入“宫阙禁地”。它们将宫殿前的东西朝房、朝楼及正南方司房,有机地 联系起来,使之与宫殿区域成为一体,似为“龙吐二须”,将这座宫殿的威严、壮丽气氛整体提升, 可称得上“锦上添花”,颇具使用和观赏性,显现出满族宫殿独特的格局。5 结语沈阳故宫融汇了满、汉、蒙、藏多民族建筑风格,体现了后金(清)王朝在崛起过程中广泛吸 纳其他民族的文明所形成的鲜明文化元素,成为我们今天去观览、欣赏、解读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典 范,也是我们研究满族历史与文化的珍贵遗存。参考文献1太祖朝. 满文老档.2 武斌. 清沈阳故宫研究.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3 铁玉钦, 王佩环, 等. 盛京皇宫.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8. 4 李理. 沈阳故宫珍宝. 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5 李泽厚. 美的历程. 北京:三联书店出版,2009.6 楼庆西. 中国古建筑二十讲. 北京:三联出版社, 200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