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doc

上传人:e****s 文档编号:9237730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3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doc(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课程类别:本科基础课 编 者:南方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实验技术、生物技术、预防、口腔、护理、医学影像、中医七年制和中西医结合等专业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2007年修订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72学时)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54学时)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36学时)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供基础医学专业使用执笔人:周翔 审定人:黄巧冰学院负责人:冯天元 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二六年十二月一、课程简介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及其相关专业的公共基础课,是一门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它

2、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本课程教学需要医学教育前期各个专业课程作为铺垫,同时又是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课程目标是为临床医学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它在基础医学与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临床各课程之间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免疫学等。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对人体正常生理机能和调节的理解和掌握,对人体基本生化反应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学习病理生理学的必须知识结构是生理学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需72学时,计3学分。本大纲只涉及病理生理学的理论教学,

3、与病理生理学相关的基本实验技能将由“机能实验学”课程完成。IntroductionPathophysiology could be defined as the physiology of abnormal states; specifically the functional changes that accompany a particular syndrome or disease. This cours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basic mechanisms of human diseases by emphasizing the relationship

4、between normal physiology and the alterations caused by pathology. The prerequisite courses include biology, anatomy, histology, embryology,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and immunology, etc. The students should have obtained the 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the biochemical reaction procedures and the physi

5、ological functions and their regulation. Pathophysiology is also an important subject bridging basic and clinical medicine that provides the basic knowledge for internal medicine, surgery,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and pediatrics, etc. The course lecture needs 72 class hours and counts 3 credits. 二

6、、教学内容与要求(一)目的和要求:1. 目的:使学生熟练掌握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探讨疾病发生机制的方法,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2. 要求:掌握疾病或病理过程的概念,发生的机制以及机体的机能、代谢改变;熟悉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转归及临床治疗原则。(二)教学内容 1. 疾病概论:主要讨论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为正确理解和掌握具体疾病的特殊规律打下基础;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变化。包括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凋亡,休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等; 3器官

7、系统病理过程:主要讨论人体几个主要器官系统在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常见的共同的病理过程及某些常见病的病理生理。包括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心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胃肠功能障碍、肾功能不全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4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根据本专业的培养要求,教学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教学和研究的原则,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适当介绍学科所取得新进展、新成果和新理论,从深度和广度上介绍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和有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介绍和讨论休克、炎症、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和尚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目前

8、相关研究使用的方法和思路。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加深对患病机体的认知,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内容三级。黑体字者为掌握内容,划“ ”者为熟悉内容,其余为了解内容。绪论 目的要求: 掌握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熟悉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疾病模型的概念、分类和制备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疾病谱的变化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一、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生理学是从功能代

9、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是一门与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 二、病理生理学的任务: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全过程中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发生机制,从而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三、病理生理学的内容: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和各系统病理生理学。基本病理过程的概念以及基本病理过程与疾病的关系。 四、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临床观察、实验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五、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发展史,我国病理生理学工作者的贡献和成就。 第一部分 经典教学内容第一章疾病概论 目的要求: 掌握健康、

10、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机制;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熟悉疾病的病因、条件和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疾病模型的概念、分类和制备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了解疾病谱的变化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疾病的关系。教学内容:一、 健康和疾病:健康、疾病、亚健康的概念。 二、 病因学:外因如物理、化学、生物、营养性因素;内因如遗传、先天、免疫、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疾病发生的条件。 三、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神经机制、体液机制、细胞分子机制;一般规律:稳态失衡与调节、损伤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局部与整体关

11、系。 四、疾病的转归:康复与死亡、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脑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脑死亡判断的法律和人文意义。五、疾病模型:疾病模型的分类(整体动物模型、离体器官模型、细胞模型、数学模型等)。制备疾病模型应遵循的原则(相似性、可重复性、可操作性),制备方法(自然发生与遗传育种、人工诱发和基因工程技术)。六、疾病谱的变化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疾病的关系。学时安排:绪论与第一章共2学时 第二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目的要求:掌握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掌握几种脱水、水肿和水中毒的发生原因与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掌握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发病学、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熟悉体液分布和电解质含量,不同体液水

12、和电解质交换,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电解质平衡的基本知识;熟悉低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和低镁的关系;熟悉高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以及机能代谢变化;了解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水、钠代谢的生理学基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渗透压,水、钠平衡及调节 二、水、钠代谢紊乱: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和等渗性脱水的概念、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水肿的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水中毒的病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自学)。 三、钾代谢紊乱:钾的生理功能、钾平衡及调节,低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发病学、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特别是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

13、变化以及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的变化特点,以及低钾血症与酸碱平衡紊乱的关系,防治原则。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和机制,以及机能代谢变化,特别是心肌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和收缩性的变化特点,防治原则。 四、镁代谢紊乱:低镁血症的概念、原因与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高镁血症的概念、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自学)学时安排: 6学时 第三章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目的要求: 掌握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掌握各项酸碱指标的含义、正常值及其意义,掌握各型单纯性酸碱中毒的原因、机制、机体的代偿及对机体的影响;熟悉体内酸碱的来源及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熟悉二重酸碱平衡紊乱

14、的原因和机制;了解酸碱中毒的防治原则,了解三重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机制。教学内容:一、正常酸碱平衡:酸碱的概念,体内酸碱的来源,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包括细胞外液的缓冲作用和细胞内外离子交换以及肺、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 二、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pH与H+ 浓度、动脉血CO2分压(PaCO2)、标准碳酸氢盐(SB)和实际碳酸氢盐(AB)、缓冲碱(BB)、碱剩余(BE)、阴离子间隙(AG)的概念、标准值及其意义。 三、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1代谢性酸中毒的概念、分类、病因学和发病机制,代酸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2代谢性碱中毒概念、分类、病

15、因学和发病机制,代碱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3呼吸性酸中毒概念、分类、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呼酸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呼酸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4呼吸性碱中毒概念、分类、病因学与发病机制,呼碱时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特点、呼碱对机体的影响以及防治原则。 四、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和二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和特点。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特点。 五、代偿预计值及酸碱图:单纯、二重及三重酸碱平衡紊乱的计算分析方法,酸碱图的识别方法。 学时安排: 4学时 第四章缺 氧 目的要求: 掌握缺氧的概念,掌握常用血氧指标的含义及正常值,掌握各型缺氧的

16、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掌握发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熟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熟悉氧中毒的概念及发生机制;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主要因素,了解代谢耗氧率与机体代偿能力及氧疗。教学内容: 一、概述: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的特点与组织缺氧的机制。发绀和肠源性紫绀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三、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组织细胞的代偿适应性变化机制,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障碍的机制。 四、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代谢耗氧率与机

17、体的代偿能力。 五、氧疗与氧中毒:氧疗、氧中毒的概念,氧中毒的原因和机制。学时安排: 2学时 第五章 发 热目的要求: 掌握发热、过热、发热激活物、内生致热原和热限的概念,掌握发热的原因和基本机制;熟悉发热各期的热代谢变化特点,熟悉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教学内容: 一、概念:发热、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与过热的区别。 二、发热的原因和机制:致热原和激活物的概念,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内生致热原的种类、细胞来源及生物学效应。体温升高的机制:体温调节中枢,内生致热原信号进入体温调节中枢的途径,发热中枢的调节介质及作用,热限及其成因,发热体

18、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三、发热的时相及其代谢特点: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与热代谢特点。 四、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和代谢变化:功能改变,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变化。代谢改变,包括蛋白质、糖和脂肪、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代谢在发热过程中的变化。免疫功能改变。 五、发热的生物学意其义及处理原则:发热对机体有利与不利影响以及发热的一般处理原则。 学时安排: 2学时 第六章应 激目的要求: 掌握应激、应激性疾病、全身适应综合征、热休克蛋白等概念,掌握应激的发展阶段、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细胞反应、应激性溃疡和应激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掌握热休克

19、蛋白的功能和表达调控;熟悉良性应激和劣性应激的区别,熟悉应激时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及心理、精神障碍,熟悉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来源、种类、生物学功能;了解应激原及其分类,了解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概述:应激、应激原概念,应激的特点,良性和劣性应激,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概念及分期。 二、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1神经内分泌反应: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兴奋。其它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胰岛素、-内啡肽及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在应激时的变化状态、原因及其意义。 2应激时机体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物质代谢率、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变化,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血

20、液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功能变化的特点、原因、机制及意义。 三、应激的细胞反应:热休克蛋白的概念、组成、生物学特点、功能和表达调节;急性期反应、急性期反应蛋白的概念、分类、来源及生物学功能。 四、应激与疾病:应激与疾病的关系,应激性溃疡的概念及其发生机制,应激参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的可能机制,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的关系,其它应激相关性疾病。 五、临床处理原则。学时安排: 2学时 第七章缺血-再灌注损伤目的要求: 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和发生机制,掌握氧自由基、活性氧、钙超载的概念、分类和损伤机制;熟悉缺血预适应的概念和心、脑、肠、肾等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了解

21、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原因、条件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概述: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原因和条件:引起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 三、发病机制:氧自由基介导学说和钙超负荷学说。氧自由基介导学说:活性氧和自由基的概念、分类、形成增多的机制和损伤作用。钙超负荷学说:钙超载形成机制和导致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白细胞的作用、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及无复流现象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四、机体主要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脑、肺、肠、肾、肝等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特点。 五、防治原则:尽早恢复血流,减少缺血时间,采用低压、低温、低钙再灌注液,清除活性氧,使用钙拮

22、抗剂和抗白细胞疗法,补充能量及促进能量生成,启动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 学时安排: 2学时 第八章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疾病目的要求:掌握细胞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和核受体的概念,掌握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机制和功能的调节。掌握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掌握几种特殊疾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霍乱和肢端肥大症的信号转导障碍机制;掌握信号转导治疗的概念。教学内容:一、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概述:细胞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和机制,细胞信号转导系统功能的调节。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介导的细胞转导途径;G蛋白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二、信号转导异常的原因和机制:信号转

23、导异常的原因,信号转导异常的发生环节。遗传性受体病、受体下调、受体减敏的概念;受体上调和受体增敏的概念;三、细胞信号转导异常与疾病:霍乱、糖尿病和心肌肥大的信号转导障碍机制;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肾性尿崩症和肢端肥大症的信号转导障碍机制。四、信号转导治疗:概念,了解以酪氨酸蛋白激酶为靶点治疗细胞增殖的策略。学时安排:4学时第九章细胞凋亡目的要求: 掌握细胞凋亡的概念、生物学意义,掌握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特别是凋亡蛋白酶及核酸内切酶在细胞凋亡发生机制中的作用;熟悉细胞凋亡的分期及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差别,熟悉细胞凋亡的主要变化,熟悉细胞凋亡的调控;了解细胞凋亡与常见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关系,了解细胞

24、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教学内容: 一、概述:细胞凋亡的概念,生物学意义,分期,主要变化(形态学变化,生化改变)。 二、发生机制:细胞凋亡相关因素,主要信号转导通路(死亡受体通路,线粒体通路),细胞凋亡的相关基因。 三、细胞凋亡与疾病:细胞凋亡不足,细胞凋亡过度,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四、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合理利用凋亡诱导因素,干预凋亡信号转导,调节凋亡相关基因,控制凋亡相关的酶,防止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学时安排: 2学时 第十章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目的要求: 掌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形成、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

25、HA)及裂体细胞的概念,掌握内皮细胞在调节凝血和抗凝血平衡中的作用,掌握DIC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发生机制,掌握“3P”试验、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熟悉F、蛋白C(PC)、抗凝血酶-(AT-)、血栓调节蛋白(TM)的作用,熟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分子网络调节及器官调节,熟悉DIC的诱因、急性DIC的分期;了解血栓形成及止、凝血功能障碍的主要发病机制,了解DIC的诊断原则及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血栓形成、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因子(TFPI)的概念。 抗凝血系

26、统:体液抗凝,细胞抗凝,纤溶系统;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VEC的调节,分子网络调节,肝脾的调节作用。 二、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血栓形成,止/凝血功能障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1DIC的概念、病因和诱因。2DIC的分型:按DIC发生快慢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与慢性型。按DIC代偿情况分为代偿型、失代偿型和过度代偿型。3. DIC的发病机制: 启始环节:组织损伤,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促凝物质入血。DIC的发展:高凝期(血小板激活,微血栓形成)、消耗性低凝、继发性纤溶亢进。 4DIC

27、时功能代谢变化: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AHA)及裂体细胞的概念。DIC引起出血、微血栓引起器官功能障碍,微循环功能障碍导致低血压或休克,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贫血的机制及临床表现。 5,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3P”试验、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测定的原理及意义;防治原发疾病,改善微循环,重建凝血与纤溶间动态平衡,维持和保护重要器官功能。 学时安排: 2学时 第十一章休 克目的要求: 掌握休克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休克发生发展的微循环机制,掌握感染性休克的概念,发病机制及血液动力学特点;熟悉休克发生发展的细胞分子机制,熟悉休克对机体代谢及重要器官功能的影响及其基本临床表现,熟悉

28、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了解休克的原因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病因和分类:休克的常见原因、始动环节和分类。 二、 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 1. 微循环机制:休克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代偿机制和意义、临床表现,休克失代偿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失代偿机制和后果、临床表现;休克难治期的微循环变化特点、临床表现、晚期难治的机制。 2.细胞分子机制: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改变使微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介质的泛滥,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活化。 三、休克时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物质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重要器官功能受损。 四、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失血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低动力型休克,高动力型休克)、过

29、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 五、休克的防治原则:病因学防治和发病学防治(改善微循环,保护细胞功能,拮抗体液因子,防治器官功能障碍与衰竭)。学时安排:与第十二章共安排5学时。 第十二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衰竭目的要求: 掌握SIRS、CARS、MODS、MSOF、败血症等重点概念,掌握SIRS的发病机制,掌握SIRS的判断标准,掌握MODS的分型;熟悉MODS的发展过程;了解SIRS和MODS的防治原则和实验性治疗进展。 教学内容: 一、概述:SIRS、MODS、MSOF、败血症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病因、始动环节、诊断标准、分期、发病机制。 三、多器官功能障碍:MO

30、DS的分型、各器官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四、防治原则:防治感染和创伤,及时补足血容量,防治休克和缺血-再灌注损伤,阻断SIRS的始动环节和炎症的瀑布反应,尽可能由胃肠道进食,代谢支持。 学时安排:与第十二章共安排5学时。 第十三章肿 瘤目的要求: 掌握癌基因、抑癌基因概念及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掌握细胞黏附分子、基质分解酶、细胞运动因子、血管生成因子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熟悉化学致癌物活化相关的代谢酶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熟悉凋亡基因和抗凋亡基因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熟悉细胞癌变是一个多基因、多阶段的过程,熟悉肿瘤转移的多步骤过程;了解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外源性因素;了解与肿瘤转移有

31、关的基因;了解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本章为非讲授内容,由学生自学。 第十四章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目的要求: 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的机制以及对机体重要器官的影响,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和高血压病的病因,熟悉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疾病;了解以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病为代表的心血管病对人类的危害性,了解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病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病灶形成的机制(“损伤-反应假说”和“单克隆假说”,炎症假说)、对机体重要器官的影响、防治原则。 二、高血压:病因(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继发性高血压发病的原因)、原发性高

32、血压的发病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治原则。本章为非讲授内容,由学生自学。第十五章心功能不全目的要求: 掌握心力衰竭、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改建、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高输出量性心力衰竭等概念,掌握心肌收缩能力和舒张能力降低的主要机制;熟悉心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及诱因,熟悉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对心功能的主要代偿作用和不利影响,熟悉心肌改建对心功能的代偿作用及不利影响;了解心功能障碍的常见分类及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 一、病因和分类: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诱因和分类。 二、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机体对心功能不全的代偿方式;代偿机制(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生成增

33、多,心肌改建与心室重构);代偿的意义和后果。心肌改建、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等概念。 三、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心肌收缩成分减少和排列改变,心肌能量代谢障碍,兴奋-收缩耦联障碍,心肌纤维化与顺应性降低,心肌舒张负荷减小与舒张被动阻力增大,心室壁舒缩协调障碍。 四、对机体的主要影响:低排出量综合征,静脉淤血综合征。 五、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消除诱因,改善心脏泵血功能,干预心肌改建,促进心肌生长或替代衰竭的心脏。学时安排: 4学时 第十六章呼吸功能不全目的要求: 掌握以下概念: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弥散障碍、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静脉血掺杂(功能性分流)、死腔样通气、

34、真性分流、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性脑病、肺源性心脏病、等压点,掌握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血气变化特点及功能代谢变化;熟悉呼吸功能不全的病因及分类,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机制;了解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及给氧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教学内容: 一、概念与病因:正常呼吸功能,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原因。 二、发病机制:限制性与阻塞性通气障碍机制及血气变化(PaO2, PaCO2);弥散障碍及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的类型及血气改变(PaO2, PaCO2正常或或);解剖分流增加。 二、主要代谢与功能变化: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中枢神经系统变化:肺性脑病;心血管系统变化:肺源性心脏病;呼吸系

35、统的变化:呼吸节律的紊乱,如潮式呼吸(陈-施呼吸)、间歇呼吸、抽泣样呼吸、叹气样呼吸等;肾功能的变化和胃肠道变化。 三、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概念、病因及机制。发病机制: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急性肺损伤致呼吸衰竭、呼吸窘迫。 四、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防治原发病,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肺通气,氧疗,改善内环境紊乱和支持重要器官功能。 学时安排: 4学时 第十七章肝功能不全目的要求: 掌握肝功能不全、肝纤维化、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概念,掌握肝性脑病、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熟悉肝功能不全、肝性脑病的病因诱因及分类分期,熟悉肝功能不全综合征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熟悉肝肾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了解肝

36、性脑病、肝纤维化、肝肾综合征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 病因和分类:概念,正常肝脏功能:分解、合成、解毒;肝功能不全的病因、分类。 二、肝功能不全综合征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肝功能不全综合征的概念,物质代谢障碍、激素代谢障碍、胆汁代谢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生物转化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器官功能障碍。 三、肝纤维化:肝纤维化的概念,发生机制:肝纤维化形成的细胞学基础,细胞外基质的合成与降解平衡失调,细胞因子的作用;防治原则。 四、肝性脑病:肝性脑病的概念、分类及分期,肝性脑病发病机制的学说:氨中毒学说、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GABA学说及综合学说,常见诱因

37、及防治原则。 五、肝肾综合征:概念及分类,发生机制: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血管活性物质的作用,防治原则。 学时安排: 3学时 第十八章胃肠功能障碍目的要求:掌握胃肠动力障碍的主要表现,掌握吸收不良的概念以及对机体的影响,掌握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对机体的影响,熟悉胃肠动力障碍、吸收不良、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了解胃肠功能障碍的分类,了解胃肠动力障碍、吸收不良、胃肠屏障功能障碍的防治原则。教学内容: 一、 胃肠动力障碍:原因和发病机制分为神经性因素和肌源性因素,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痛。防治原则包括促动力药等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二、吸收不良:吸收不良的概念

38、,病因和发病机制:腔内消化不良主要与胰腺功能障碍、肠内胆盐缺乏、寡糖酶缺乏有关。小肠运动障碍、小肠吸收面的结构功能破坏、肠的淋巴、血流不足等均与吸收不良有关。吸收不良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治原则。 三、肠道屏障功能障碍: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肠道机械屏障功能障碍、肠道化学屏障功能障碍、肠道生物屏障功能障碍。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原则。 本章为非讲授内容,由学生自学。第十九章肾功能不全目的要求: 掌握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常见原因与分类,掌握功能性肾衰和器质性肾衰的鉴别,掌握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展过程及各期的功能代谢变化,掌握急性肾小管坏死引起GFR降低及少尿的机制,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分

39、期及各期的变化特点以及尿毒症的概念,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熟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病因学与发病机制,熟悉引起尿毒症的主要毒素及其作用机制;了解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了解尿毒症时机体的主要功能、代谢变化,了解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教学内容:一、急性肾功能不全:1. 正常肾脏功能,急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原因和分类。 2. 急性肾功能不全发病机制:急性肾小管坏死及少尿的发病机制:肾血流动力学异常(肾血流量急剧减少和肾内血流重分布),肾小管损伤包括肾小管阻塞和原尿返流,肾小球超滤系数降低。 3.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经过与功能代谢变化: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的分期及各

40、期表现,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不全。 3.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原则。二、慢性肾功能不全:1. 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发病过程。 2. 发病机制:健存肾单位进行性减少、肾小管间质损害、矫枉失衡 3. 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泌尿功能障碍、氮质血症、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与出血倾向、肾性骨营养不良 三、 尿毒症:概念,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尿毒症毒素及其作用机制, 四、 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学时安排: 4学时 第二十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目的要求: 掌握意识、意识清晰度、意识内容和意识障碍的概念,掌握意识障碍的原因、发生机制以及不同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的特点,掌握疼痛、

41、牵涉痛、痛觉过敏、发条拧紧现象的概念,掌握疼痛的原因、产生疼痛的组织及其疼痛的特点、疼痛的基本发生环节,掌握Alzheimer 病、痴呆、神经原纤维缠结、老年斑的概念,掌握Alzheimer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特征以及发病机制;熟悉意识障碍的表现特征,熟悉各种类型的伤害性感受器、常见的疼痛类型及其产生机制,熟悉Alzheimer病基因异常的种类及其作用;了解意识障碍、疼痛、Alzheimer病的防治原则。一、意识障碍的概念、原因、特点、发生机制、表现和防治原则。二、疼痛的原因、产生疼痛的组织及其疼痛的特点、疼痛的基本发生环节。三、 Alzheimer 病、痴呆、神经原纤维缠结、老年斑的概

42、念,Alzheimer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特征以及发病机制。学时安排:2第二部分讲座内容目的与要求:根据本专业的培养要求,教学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教学和研究的原则,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基础上,适当介绍学科所取得新进展、新成果和新理论,从深度和广度上介绍病理生理学研究进展和有待解决的临床问题。从细胞和分子水平介绍和讨论休克、炎症、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和尚待解决的临床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使用的方法和思路。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加深对患病机体的认知,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内容上不作重点要求

43、。教学内容和时数安排:讲座一疾病基因组与疾病蛋白质组学2讲座二生物膜、受体与疾病2讲座三血管新生与疾病2讲座四线粒体、溶酶体、细胞凋亡与疾病2讲座五病原毒素对细胞的作用2讲座六血液细胞流变学与疾病2讲座七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2讲座八糖尿病与代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2讲座九心血管内分泌与疾病2讲座十离子通道与疾病2四、教材与教学资源教材:肖献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学参考书:金惠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病理生理学第六版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英文原版改编双语教材)Text book of Pathophysiology本课程教学资源库、相关学科网:五、扩展性教

44、学内容开展“双语”教学,由本教研室留学回国的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担任相关章节的双语授课。在研究生中开设“高级病理生理学”选修课。六、考核本课程实行闭卷考试。考试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选题和问答题3种,其中名词解释10道,每道2分,共20分;单选题80道,每道分,共40分;问答题5道任选4道,每道10分,共40分。以课程结束的考试成绩为本课程的最终成绩。附:考核命题计划双向细目表题 数 章 节 题 型合 计客观型(固定应答型)试题主观型(自由应答型)试题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题型一题型二题型三12228193314421352136213733831492210311511611812221581916819178111019819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工程图纸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