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5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5篇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5篇 先进事迹,是介绍一个人或集体事迹的文字材料。要在全文中表现出他们取得成果的根源与动力。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希望能给大家供应关怀。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精选篇1)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2014感动中国人物事迹 1、黄旭华: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1926.3.12)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争论设计专家。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籍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村,诞生于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 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高校造船系船舶制造专业,先后
2、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争论设计工作。 1958年开头参与并领导我国核潜艇的争论设计,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受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核潜艇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现为争论员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刘盛兰:高龄老人拾荒助学子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一般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看他的人,他开头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
3、,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同学,也慢慢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同学。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洁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同学。刘盛兰始终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同学。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
4、封信。8月,由于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照旧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忧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探望他,照看他。 3、陈俊贵:守墓老兵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杜库大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终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布满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终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班长和战友间续牺牲了,陈俊贵最终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
5、有遗忘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探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准备,带着妻子和刚刚诞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查找。最终,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孤独!”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当了这里的管理员。
6、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大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4、段爱平:老百姓的贴心人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学校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老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准备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学校。,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状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
7、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峻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5、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觉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供应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一开头,乡亲们赞扬他“泥腿子
8、想当科学家”。.fwsI 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月,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上世纪九十年月,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学问。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状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看,凭记录总结规律。,家里为搞油菜争论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制造专利证书。,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沈克泉去世,沈昌健照旧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
9、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终的心愿和牵挂。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立即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全部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幻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或
10、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6、方俊明:迟到的荣誉、不悔的信念 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月,方俊明最终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和善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7、格桑德吉:悬崖边上的护梦人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学校的一名老师。 ,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高校,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
11、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学校教学。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终一个通大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来回;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同学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同学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这些年,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始终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熟识她了。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老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
12、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日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高校、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8、姚厚芝: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 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诞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刻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
13、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20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其次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从今,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最终落针。有保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高校的钱就不用愁了。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学校,女儿王琼读学校。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
14、,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舍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难过和着急,由于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其次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
15、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9、龚全珍:将军梦,守护情 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将军当农夫,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准备:“老甘不是一个一般的农夫,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简洁重要的工作就做简洁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特别节俭
16、,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大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协作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支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其次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头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支配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学校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学校当校长,照旧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1986年3月,甘将军因
17、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离休后,龚全珍乐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宽阔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敬重和爱戴。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10、胡佩兰: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 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高校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始终坚持坐诊。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
18、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患有严峻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其次天她照旧准时到医院坐诊。胡佩兰依据自己多年的临床阅历,平常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由于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全部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急躁,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状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同学解释。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由于沟通不够,
19、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协作,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精选篇2)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于敏1944年考入北京高校,1951年以优异成果毕业,进入中科院近代物理争论所,1960年底,开头参与科学家钱三强组织的氢弹技术理论探究。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究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头
20、,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试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20世纪70年月起,于敏和其他学者一起提倡、推动加快我国的惯性约束聚变争论,并将它列入我国高技术进展方案,大大推动了我国国防科技的进步。 从60年月开头,于敏放弃了个人宠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始终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
21、的唯一获得者。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精选篇3) 老骥伏枥: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朱敏才,男,1942年生人,退休外交官。 孙丽娜,女,退休高级老师。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老师,退休后两人没有选择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9年来,他们的脚印遍布贵州的望谟县、兴义市尖山苗寨、贵阳市孟关等地。两夫妇扎根遵义县龙坪镇,连续他们的支教生涯。 生在贵州黄平,长在贵阳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乡师资严峻缺乏,退休后放弃在北京闲适拘束的生活,去山区义务支教。尽管已经古稀之年,但他们表示:“只要我们还能动,就希望在这里连续教下去,让山里娃也能和城里娃一样,
22、能大声流利地说好英语、学好英语”。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便利。卧房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由于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猛烈的紫外线照射,现在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检查身体时还发觉体内重金属超标。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但他们照旧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义务执教不拿一份酬劳,在省吃俭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还在乐观为学校建电脑教室、修同学食堂四处联系争取支持和关怀。夫妇两在北京治病期间,仍心系山区的孩子,为他们捐来了20台电脑。孙丽娜还将阿里巴巴“每
23、天正能量”奖给她和丈夫的10万元奖金转赠给了学校,用于建电脑教室。在支教9年后,他们被中央电视台评为“最美乡村老师”。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精选篇4) 3、心有清泉:赵久富 【赵久富事迹】 赵久富,男,60岁,湖北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 20,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头,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成为被定为当地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告辞80岁高堂,认真细致作好移民工作,代领61户村民搬迁到团风镇移民新村。 ,跨世纪工程南水北调正式通水。此时,南水北调移民第一村十堰郧县余嘴村支书赵久富带领着移民新村的村民早已安定下来,大家也都找到比过去更多的致富出
24、路。 50年前,南水北调一期移民开头时,七岁的赵久富跟随父母搬迁到了余嘴村,年,他成了村里移民的第一责任人。这里有61户要外迁到千里之外的黄冈。家园难舍,故土难离,移民工作最难张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依据住房在海拔172米以下需要外迁的标准,赵久富可以选择留下,但他还是主动选择了外迁黄冈。赵久富80多岁的父母亲准备不跟儿子外迁到黄冈,但他们支持儿子带头外迁。 村支书带头外迁,61户村民间续签了搬迁协议,2010年的4月30日,移民搬迁对队伍就要动身了,家家户户开头整理家产装车。赵久富党旗挂在了自家外墙上,这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第26个年头,也是他在余嘴村当村支书的最终一天。赵久
25、富的母亲拄着拐杖步行了5公里,来到了移民现场。母子遥望,赵久富不敢流泪,怕耽搁了移民的行程。 ,余嘴村变成蓄满清水的库区。而移民们在赵久富的带领下,在新的家园也走上了致富路。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精选篇5) 大爱肤浅:张纪清 【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74岁,江苏江阴市市民。 月,在邮局突然晕倒的老人张纪清被送到医院。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隐秘。人们发觉,他就是江阴人查找了27年的好心人炎黄。 1987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1000元的捐款用于敬老院的建设,捐款人署名是“炎黄”。当时这笔捐款相当于一个人一年的工资。从今以后的27年间,无论是希望学校还是敬老院,或是地震灾区都曾收到过署名“炎黄”
26、的捐款。27年间,江阴人始终在查找“炎黄”这位好心人,当地甚至还建设了一个“炎黄陈设馆”。 年11月,这位好心人“炎黄”最终现身了,他就是张纪清。张纪清诞生贫苦,改革开放后成了镇上首个万元户。手里有了些钱他就开头捐款。之后,他又干回了老本行会计,拿的是死工资,可是捐款却没有中断。张纪清在家里明确表态,钱会用到别人最需要的地方,子女的钱自己去挣。现在张纪清每月只有500多元的收入,当老师的老伴还有些退休金,两口子始终生活俭朴,现在还住着过去的老房子,但是照旧捐款。 张纪清坦言署名“炎黄”是不想让被关怀的人有负担,他说“我们做一点点小事情,就不能以恩人自居”。张纪清就是“炎黄”,这个隐秘只有他的妻子知道,并始终支持着他。这份坚持27年的凡人善举成就了大爱,在这个冬天带给很多人温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