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第8章-微生物与性传播疾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2)--第8章-微生物与性传播疾病.ppt(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七章 微生物与性传播疾病第一节 性传播疾病概述第一节 之前没有PPT第二节 细菌与性传播疾病之前有的PPT 淋病病原体:淋球菌 1、形态特征 G双球菌、菌毛、荚膜.淋球菌为革兰阴性双球菌 似一对咖啡豆 淋病奈瑟菌 2、营养要求高,巧克力(色)血琼脂平板营养,5%-10%CO2(烛缸),氧化酶试验阳性。3、抵抗力弱,对干燥、寒冷、热和常用消毒剂均敏感。耐药性(耐青霉素淋球菌菌株-PPNG)。淋球菌的形态与染色及菌落特征 4.致病物质 菌 毛、荚 膜、外膜蛋白(PI PII PIII)、中性粒细胞受损 黏 附 阻抑Ab活性 脂多糖、IgA1酶、性接触(主要):含同性、异性,等 间接接触:接触含淋
2、球菌的分泌物或被污染的用具(如衣裤、毛巾、浴盆、坐便器等)等途径感染;新生儿由产道感染(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眼炎)孕妇通过羊膜腔导致胎儿感染5.传播途径感染初期:男性急性淋病:早期尿频、尿急、尿痛,接着尿道口红肿,流出稀薄粘液,24小时后转为黄色脓性,量增多。包皮过长者有包皮炎、龟头炎。全身症状轻,发热、全身不适。女性急性淋病:60%妇女无症状或轻微,可有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口红肿、脓性分泌物;子宫颈口红肿、脓性分泌物。6.所致疾病 不及时治疗-(男)前列腺炎、输精管炎、睾丸炎和附睾炎;(女)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脓肿等,可导致不孕症、异位妊娠等。感染后期:新生儿经患淋病母体产道而感染,引起
3、淋菌性结膜炎-脓漏眼。无症状携带者-(男)520;(女)608 微生物学检查标本直接涂片染色镜检(急性淋病)分离培养与鉴定(慢性淋病及带菌者)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等:适用于尿道炎、直肠炎大观霉素:适用于宫颈炎 9防治原则防开展防治性病的知识教育注意个人卫生、洁身自爱治抗生素 预防新生儿眼病:1%硝酸银滴眼不同的淋病选用不同的抗生素治愈标准:治疗结束2周后,无性接触下,症状和体征消失;淋球菌复查阴性第三节 真菌与性传播疾病之前有的PPT白假丝酵母菌-白色念珠菌 1.形态特征:圆形或卵圆形单细胞真菌,革兰阳性 2.培养特性:普通琼脂、血琼脂与沙保培养基 需氧。室温或 37甚至4
4、2生长良好 菌落灰白色或奶油色,表面光滑,带有浓厚的酵母气味。有大量向下生长的营养假菌丝,呈类酵母型。在玉米粉培养基上可长出厚膜孢子 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菌落 4.所致疾病:皮肤粘膜感染:鹅口疮,阴道炎 内脏感染:肺炎、关节炎、膀胱炎,肾盂肾炎中枢神经感染:脑膜(脑)炎、脑脓肿3.传播途径过敏 主要原因:机体抵抗力减弱 鹅口疮念珠菌性肺炎龟头包皮炎念珠菌性阴道炎外阴阴道炎外阴阴道炎甲癣6.微生物学检查 1)直接镜检:取不同部位的检材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到革兰染色阳性的酵母样芽生细胞及假菌丝。2)分离培养:培养后观察培养物,可根据菌落形态、菌丝、芽管及厚膜孢子存在与否来鉴定。197.防治原则 1)
5、预防:防止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菌群失调。2)治疗:局部治疗可用抗真菌霜剂、膏剂;全身治疗可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等。20第四节 病毒与性传播疾病之前有的PPT 单纯疱疹病毒2型 HSV有两个血清型,即HSV-1和HSV-2。唇疱疹齿龈炎22口周疱疹口角疱疹 1.病毒体呈球形,核心含双股DNA,衣壳呈20面体对称。2.衣壳外有一层被膜覆盖,最外层为包膜,上有突起。电镜下形态疱疹病毒模式图 单纯疱疹病毒2型 1.形态特征 呈球形,核心含双股DNA,衣壳呈20面体对称;病毒体由核衣壳和包膜构成。血清型:即HSV-1和HSV-22.培养特性:HSV能感染兔、豚鼠、小鼠等实验动物。常用原代地鼠肾、人胚肺、人胚
6、肾等细胞分离培养病毒。3、抵抗力特点:抵抗力不强。不耐热,5630分钟、酸性环境、紫外线照射5分钟均可灭活病毒。4.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传 染 源:患者和健康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多途径:经黏膜和破损皮肤等。5.感染类型 原发感染 潜伏感染和复发 先天性感染 致癌关系 生殖器疱疹 6.微生物学检查(1)检测HSV抗原 可刮取宫颈黏膜、口腔、皮肤等病损组织基底部材料涂片,用荧光素或酶标记抗体染色,检测细胞内HSV抗原。(2)检测病毒DNA 用DNA分子杂交或PCR法检测病毒DNA。(3)检测特异性抗体 用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特异性抗体。(4)病毒分离培养 是确诊HSV感染的重要方法。7.防治原则(1)预防:应避免与患者接触。2.治疗:碘苷、阿糖胞苷、阿糖腺苷、阿昔洛韦 等抗病毒药治疗。阿昔洛韦治疗生殖器疱疹、唇疱疹、疱疹性脑炎、新生儿疱疹等均有效,但都不能清除潜伏状态的病毒或防止潜伏感染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