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92231809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含答案)部编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 (40 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带地乱说一气。伯父摸(m) 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ku),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B.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dn) 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ni) 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C.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zhu rn) 一惊,睁开眼,云锦也

2、已皱蹙,凌乱。 D. 边缘都参差(cn ch) 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2.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B. 学校的课外活动很多,他又想参加书法,又想参加下棋,总是见异思迁,拿不定主意。 C. 这篇文章的错别字很多,用语无伦次来评价它是再恰当不过了。 D. 为了让我们取得好成绩,老师们处心积虑地编写了许多学案。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 世世代代在这田野上生活,为她富裕,为她兴旺。 B. 发展经济与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可

3、以并行不悖,但是还能互相促进。 C. 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疑问,不断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 ?”拉直变成“ !”,找到真理。 D.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4.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每年四月,我校都开展读书节活动,同学们读书的热情可高了。 B.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C. 你是喜欢学习地理?还是喜欢学习历史。 D. 这所学校

4、的规模不算太大,全校只有五、六百名学生。 5. 下列课文题目与作者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好的故事鲁迅 B.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臧克家 C. 十六年前的回忆周晔 D.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李星华 6. 【2022江苏无锡】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经典作品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 一个不读经典的人,不仅词汇有限,同时智力和想象力也会有限,从而导致知识和思想极度贫乏。 读书之法,贵在选择经典作品。 可见,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一个读经典的人,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在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

5、。 A. B. C. D. 7. 根据课本内容填空。(4 分) 我们平时所说的“五谷”是指稻、麦、_、_、稷;“五经”是指诗_礼易_。 8.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1 分) (1)千锤万凿出深山,_。( 于谦石灰吟) (2)大漠沙如雪,_。( 李贺马诗) (3)千磨万击还坚劲,_。( 郑燮竹石) (4) _,把酒话桑麻。( 孟浩然过故人庄) (5)临行密密缝,_。( 孟郊游子吟) (6) _,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 (7)无情未必真豪杰,_。( 鲁迅答客诮) (8)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_的人,有_的人,有_的人,有_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9. 为加

6、强对鲁迅及其作品、思想的认识,你班准备开展以“认识鲁迅”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7 分) (1)【认识方法】要认识一个人,首先要深入地了解他。你认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搜集关于鲁迅的资料?(写出两种)(2 分) (2)【作品推荐】你一定在课外读过鲁迅的作品,请你向同学们推荐一部,并写出你的推荐词。(3分) 推荐作品: 推荐词: (3)【了解人物】下面是某同学搜集的资料,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鲁迅?(2分) 鲁迅有言,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 北京的大冷天鲁迅先生还穿着单裤,他的棉被是多少年没有换的老棉花。他的铺板从来不愿意换藤绷或

7、棕绷,他也从来不愿意换厚褥子。他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 二、阅读理解 (30分) (一)【2022山东青岛期末】诗歌鉴赏。(4分)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A. 首联写故人以“鸡黍”相邀,既表现了农家特有的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 B. 颔联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景,既写出了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C. 颈联描写了诗人与老朋友在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的情景。 D. 尾联通过写主客相约重阳

8、节再来赏菊一事,表达出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11.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句中“咬”“立”两个动词运用得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子不屈不挠、刚毅坚强的性格。 B.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这两句描写了燕山冬天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了诗人对边关的喜爱之情。 C.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两句把鬓发斑白的老者与天真的儿童作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多年远游在外,晚年辞官回乡的沧桑之感。 D.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两句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了春天的光景之新,写了

9、诗人的寻芳所得,富含哲理,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寻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二)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回答后面的小题。(13分)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1)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老靶子路有

10、一家小吃茶店,只有门面一间,在门面里边设座,座少,安静,光线不充足,有些冷落。 鲁迅先生这一位老人,穿着布袍子,有时到这里来,泡一壶红茶,和青年人坐在一道谈了一两个钟头。 鬼到底是有的还是没有的? 鲁迅先生讲了他看见过鬼的故事给大家听: “是在绍兴”鲁迅先生说,“三十年前” 有一天,鲁迅先生回去得很晚,天空有很大的月亮。鲁迅先生向着归路走得很起劲时,往远处一看,远远有一个白影。走了不几步,那远处的白影没有了,再看突然又有了。并且时小时大,时高时低,正和鬼一样。鬼不就是变幻无常的吗? 鲁迅先生有点踌躇了,到底向前走呢?还是回过头来走?本来回学堂不止这一条路,这不过是最近的一条就是了。鲁迅先生仍是

11、向前走,到底要看一看鬼是什么样,虽然那时候也怕了。 鲁迅先生那时从日本回来不久,所以还穿着硬底皮鞋。 鲁迅先生决心要给那鬼一个致命的打击。等走到那白影旁边时,那白影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住了一个坟堆。 鲁迅先生就用了他的硬底皮鞋踢了出去。那白影噢的一声叫起来,随着就站起来,鲁迅先生定眼看去,他却是个人。 鲁迅先生说在他踢的时候,他是很害怕的,好像若一下不把那东西踢死,自己反而会遭殃的,所以用了全力踢出去。 原来是个盗墓的人在坟场上半夜做着工作。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12、一九三六年三月里鲁迅先生病了,靠在二楼的躺椅上,心脏跳动得比平日厉害,脸色略微灰了一点。 许先生正相反的,脸色是红的,眼睛显得大了,讲话的声音是平静的,态度并没有比平日慌张。在楼下,一走进客厅来许先生就告诉说:“周先生病了,气喘喘得厉害,在楼上靠在躺椅上。” 鲁迅先生呼喘的声音,不用走到他的旁边,一进了卧室就听得到的。鼻子和胡须在扇着,胸部一起一落。眼睛闭着,差不多永久不离开手的纸烟,也放弃了。藤躺椅后边靠着枕头,鲁迅先生的头有些向后,两只手空闲地垂着。(2)眉头仍和平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 鲁迅先生坐在躺椅上,沉静地、不动地合着眼睛,略微灰了的脸色

13、被炉里的火光染红了一点。纸烟听子蹲在书桌上,盖着盖子,茶杯也蹲在桌子上。 “鲁迅先生必得休息的。”须藤医生是这样说的。可是鲁迅先生从此不但没有休息,并且脑子里所想的更多了,要做的事情都像非立刻就做不可,校海上述林的校样,印珂勒惠支的画,翻译死魂灵下部,刚好了,这些就都一起开始了。 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 (有删改) 12. 概括节选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件事情? (3 分) 13. 揣摩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妙处。(6 分) (1)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3 分) (2)眉头仍和平

14、日一样没有聚皱,脸上是平静的,舒展的,似乎并没有任何痛苦加在身上。(3分) 14. 在叙述鲁迅先生踢“鬼”这一故事时,萧红加了一句评述(见画波浪线的句子),这句话是否有言外之意? 试作简要分析。(4 分) (三)【2021四川成都】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13 分) 书笺小祭 夏坚勇 好久不写信了。 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听笔尖沙沙地低吟浅唱,恰如红泥火炉,清茗对坐;或漫步林间,半日悠游。写到得意处,忍不住回读一遍,想象着对方看信时会意的神态。此中快慰,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 写最后一封信是在什么时候呢?大约是那个暮春的下午吧。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春阳日

15、暖,空气中浮动着游丝般的飞絮;市声浮躁,阳台内升腾着暄气和燠热。所有这些,都化成了一种可以称为情调的东西,在信笺上浸润渲染。写这样的信会有一种全身心的投入,可电话铃响了,遥远而亲切的声音恰恰来自收信的那一位,欣喜之后是简明扼要的回答,然后互道“再见”。 信,自然是不用寄了。因为说到底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着电话,我一阵黯然。 电话现在是越来越普及了,而且还在轰轰烈烈地普及下去,它的触角几乎无所不在。于是,我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 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接到一封朋友来信,信中内容早已淡如烟云,但最后两句话至今难忘:“你走以后,这里越发冷寂,只有园子里的杏花开了几朵,其他一切依然。”北京城正

16、瑟缩在料峭寒气之中,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 到了秋天,在窗外萧萧的落叶声中给家中写信,随手便流出这样的句子:“秋风渭水,落叶长安。天气越来越冷了,总念着你和孩子。”妻后来告诉我,她读到这些时,在灯下流泪了。 有时会呆想,如果电话普及早上半个多世纪,我们今天将不会看到鲁迅和许广平在两地书中鲜为人知的倾述,也不会听到巴金和萧珊在巴金家书中深情蕴藉的低语,那将是一种怎样的缺憾!如果电话普及再早一些,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这里会缺失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传唱千古的杰作是他在中秋之夜写给弟弟子由的;会缺失李白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因为这首

17、诗的标题是沙丘城下寄杜甫;也会缺失白居易那首长达一百韵、一千字的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那是他在苏州刺史任上,代替书信寄给任越州刺史的好友元稹的。在苏州和越州之间的官道上,驿马扬蹄疾驰,负载着挚友之间生死以之的情谊和魂牵梦萦的思念,也负载着华夏历史上一幅流韵久远的文化景观。 这样的场景,因为电话铺天盖地而来,慢慢看不到了。人们都在为方兴未艾的电话热而欢呼,谁也没有想过这种欢呼背后的代价。电话方便、快捷,伸手可及,可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从根本上讲,电话是一种快速回撞式的语言系统,它是体育运动中的壁球;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

18、感,它是_。 又要说到陈年旧事了。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给家中写了一封信,告诉回去的日期和车次。可直到快要离京时,我还没买到车票,再写信是来不及了。上苍有眼,最后关头我终于上了车。二十多个小时,没有座位,没有水喝,极度困顿中,支撑我意志的就是妻在前方车站深情远眺的身影。晚间十点,从车窗里看到妻孤单的身影,一路的疲惫早已风流云散,赶紧冲出车门,挽起妻温热的手,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走出一路久别重逢的浪漫。 后来妻责怪我,买不到车票,为什么不打电话回来更正呢?我说偏是这样好,有意思。 1993年初春 (选自唐朝的驿站,有删改) 15. 作者在第段说,他“常常会想起信笺的温馨”,这“信笺的温馨”具体指什么

19、?请联系全文,分条作答。(3分) 16. 请结合语境,将文章第段空缺处补充完整,使之成为一个比喻句,并对这个比喻句进行简要赏析。(3分) 17. 文章不要最后两段,读来依然完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部分内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 18. 围绕“信”,作者追忆了多件与之相关的往事,文章题目可否改为书笺小忆?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作答。(4分) 三、写作 (50分) 19. 请以温暖的记忆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 (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4)600字以上。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40 分) 1.

20、 C (3 分) 点拨:A. “带”应写作“戴”;B. “镊”应读作“ni”;D. “参差”应读作“cn c”。 2. A (3 分) 点拨:B. “见异思迁”指看见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不符合语境。 C“.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不符合语境。 D. “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在这里不符合语境。 3. D (3 分) 点拨:A. 成分残缺,缺主语,可以在句子开头加上“我们”;B. 关联词使用错误,“虽然但是”可以改为“不仅而且”;C. 语序不当,将“不断解决疑问,不断发问”改为“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 4. B (3 分) 点拨:A

21、. 应将书名号改为双引号;C. 应把问号改为逗号,把句号改为问号;D. “五、六百”中的顿号应删除。 5. A (3 分) 点拨:BCD 三项正确的搭配应是:B.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周晔;C. 十六年前的回忆李星华;D.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6. D (3 分) 点拨:此题考查句子的排序。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联系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通读五句话可知,这段文字谈论的话题是“阅读经典”。故为首句;句阐明了经典作品的价值,即论证了“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所以为第二句;句和句分析了“读经典的人”和“不读经典的人”的不同结果,并形成对比,再结合选项判断句和句分别为第三、

22、第四句;从“可见”一词可知,句是对这段文字的总结,为末句。所以正确的顺序应为,故选D。 7. 黍 菽 书 春秋 (4 分) 8. (1)烈火焚烧若等闲 (2)燕山月似钩 (3)任尔东西南北风 (4)开轩面场圃 (5)意恐迟迟归 (6)胜日寻若泗水滨 (7)怜子如何不丈夫 (8)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11 分) 9. (1)示例:上网搜集;到图书馆查阅。(2 分) (2)示例:野草 这是一部思想深刻、文笔优美的散文诗集,值得我们仔细品读。(3 分) (3)示例:甘于奉献、生活简朴。(2 分) 二、阅读理解 (30 分) (一)10. B (2 分) 点拨:B. “按照由远及近的

23、顺序写景”有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思是:翠绿的树林围绕着村落,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上句漫收近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轻宕笔锋,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则又让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由此可知,颔联是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故选B。 11. B (2 分) 点拨:B. “表现了诗人对边关的喜爱之情”有误。“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意思是: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这两句传达了诗人豪迈的气概,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故选B。 (二)12. 鲁迅先生关心帮助青年人。鲁迅先生踢“鬼”的故

24、事。鲁迅先生带病坚持工作。(3 分) 点拨:此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做好此题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其次要划分文章层次,然后再对每个部分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最后作答。回答要简练。 13. (1)“站、停”等动词,富有灵动感。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萧红笔下的物品呈现出生命的灵气,似乎受到了主人情绪的感染。(1 分)可以表现出鲁迅先生酣眠时周围的和谐静谧。(2 分) (2)作者笔下病重的鲁迅先生平静、安详,(1 分)然而从“似乎”一词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潜藏的沉重。(2分)。 14. 有。一个盗墓的假“鬼”被不怕鬼的鲁迅先生一踢,马上原形毕露,情节本身带有极强的启示性我们需要通

25、过“踢一踢”来警示某些“鬼”,让他们懂得如何来做“人”!(2 分)所以萧红意味深长的评述,是在揭示当时的社会现实(1 分)同时也表达了萧红对鲁迅先生以笔为刀枪的精神的由衷敬佩。(1 分) (三)15. 写信时浸润渲染于信笺的情调与写到得意处的快慰;信笺传递的温煦和对人的情怀的充盈;书信带给中国文学画廊的绚丽多彩,带给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3 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根据题干要求,可知对“信笺的温馨”的理解要联系全文来回答。从第段中的“写信是一种享受,铺开信纸用如沐春风醍醐灌顶都不足以形容”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写到得意处的快慰;从第段中的“我坐在阳台上给远方的朋友写信在信

26、笺上浸润渲染”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写信时浸润渲染于信笺的情调;从第段中的“十年前,我在北京进修时但南国那几朵杏花传递的温煦却充盈了我的情怀”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信笺传递的温煦和对人的情怀的充盈;从第段中的内容可知,“信笺的温馨”来自于书信带给中国文学画廊的绚丽多彩,带给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 16. 示例:温暖亲情的链条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书信比作链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书信能传递情感的重要作用,表达了作者对书信的喜爱之情。(3 分) 点拨:本题考查补写语句并赏析的能力。所写语句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而书信却能传递一种更为舒展也更为宽厚的人类情感”可知,书信是传递人类

27、情感的纽带,补写的语句中喻体只要有“纽带”作用即可,据此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补写即可。 17. “我”写家书告知回家的日期和车次,出现意外也没打电话,表达了“我”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偏爱;照应上文书信所含等待、期盼、憧憬、焦灼等情感的论述,丰富了书信的情感内涵;以充满温馨的细节结尾,让文章充满了温暖。(3 分) 点拨: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根据第段中的“我在北京学习结束前再写信是来不及了”可知,“我”喜欢用书信告诉家人自己的情况,表达了“我”对书信这种交流方式的偏爱。结合第段中的“电话方便、快捷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误解”可知,电话让生活中失却了很多情调、韵味等。第段中写的这件陈年旧事的乐趣正好弥补

28、了第段中所说的“情调”“韵味”等的缺失,丰富了书信的情感内涵。再结合第段中充满温馨的细节结尾,让文章充满了温暖。 18. 不能。书笺小忆只能写出对书信相关往事的回想。作者用“祭”字想要表达的是书信被取代而使生活情味缺失的伤感,因书信消失会使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有所缺失而遗憾,因人们没有认识到普及电话所付出的代价而痛心。(4 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分析。(1)首先弄清“祭”和“忆”的区别。“祭”是祭祀,祭奠的意思;而“忆”的含义为回想。(2)其次结合文章的写作意图进行分析。如将标题改为书笺小忆,只能写出作者对书信相关往事的回想。但结合第段中的内容可知,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书信被方便、快捷的电

29、话取代而使生活“失却了情调,失却了韵味,失却了等待、期盼、憧憬、焦灼”等的伤感;结合第段中的内容可知,作者还要表达“如果电话普及再早一些,中国文学的绚丽画廊简直将要为之黯然失色”,中国文化景观的丰富情韵也会有缺失和遗憾。这些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普及电话所付出的代价而痛心的情感,只有用“祭”字才能表达出来。 三、写作 (50 分) 19.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写命题作文。审题:“温暖”既是身体的感觉,更是内心的感受。“温暖”可作形容词,形容语言、动作、眼神;“温暖”可作动词,“温暖”我们的心田,“温暖”我们的记忆,乃至“温暖”我们的生命。可以是自己感受到的温暖,也可以是自己给别人带去的温暖,还可以

30、是自己看见的温暖的事等。理解了“温暖”的多重含义。我们可以迅速地联系到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种种温暖,可以多角度立意,多角度联系社会实际,找准写作的切入口。选材:这道题目,适合写成记叙文。选材时,可以写“爸爸的关心”“妈妈的呵护”这样的题材,但不容易出新。如果写“遭遇挫折后同学的关心”“生活贫困时陌生人的照顾”“以及雪灾、地震灾区的人民在得到全国人民的关爱和帮助时的内心感受”等方面取材,会更新颖一些。文章中最好能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哪怕只是一个瞬间,把它捕捉、记录下来也行。立意参考:(1)感受亲人的温暖,感受亲人的爱。(2)给别人带去温暖,自己感到快乐。(3)只要人人都能奉献一点温暖,社会就会充满爱

31、。 示例: 温暖的记忆 上个星期六,我和妈妈乘公交车去外婆家玩。上了公交,只见车上黑压压的,感觉车厢内的空气很不通畅,让人感到很闷。车窗外,也是灰蒙蒙的一片。到了下一站,上来了一位老爷爷,也许是外面天气太冷的缘故吧,老爷爷浑身瑟缩着,他身上的那件大衣也在颤动着。乘客们没人让座。大家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安心地坐在座位上,有的还把目光投向了窗外,仿佛根本就没有感觉到老人的存在。我也想:明明看见了老年人,怎么都不给老年人让座呢? “老爷爷,您到这儿来坐吧!”一个稚嫩而又温暖的声音响起。我回头一看,只见一个五六岁的小妹妹站起身,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老爷爷,还彬彬有礼地把老爷爷扶到座位上。这时,许多人开

32、始窃窃私语起来,“这个孩子真懂事”“她的父母把她教育得多好啊!” 大约过了两三站吧,那个小妹妹跟着她的妈妈下了车。望着她们母女俩离去的背影,我投去了赞许的目光。那个孩子的一句温暖的话语:“老爷爷,您到这儿来坐吧!”温暖了我们每个人的心窝,即使在最寒冷的天气里,也像一股暖流流进了人们的心田。 在那个小朋友离去不久,车上又上来了几位乘客,有双手抱着小孩的妇女,有走路不稳的老奶奶,还有身患残疾的人也许是受到刚才那个小妹妹的感染吧,这次不光有小朋友让座了,一些年轻人以及中年人也纷纷地站起来让座。车上的人不再拥挤,空气也变得流通起来,整个公交车上洋溢着欢乐和谐的气氛。窗外,阳光明媚,风景宜人。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无需轰轰烈烈,也不必惊天动地,只要我们乐于奉献,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也会留下温暖的记忆。 【总评】作者构思了一个公交车让座的事来表现“温暖”。内容说不上新颖,事也很小,但作者写起来如行云流水,晓畅自然。特别是看似不经意的环境描写,对于烘托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比如“车窗外,也是灰蒙蒙的一片”“窗外,阳光明媚,风景宜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