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培训热敏灸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医生培训热敏灸课件.ppt(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乡村医生培训热敏灸(ppt)(优选)乡村医生培训热敏灸热敏灸疗法 理论 常用灸法分类热敏灸热敏灸的发明人: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陈日新教授第六章 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第一节 热敏灸疗法什么是热敏灸 采用点燃的艾材产生的艾热悬灸热敏态穴位,激发热敏灸感和经气传导,并施以个体化的饱和消敏灸量,从而能大幅度提高艾灸疗效的一种新疗法。热敏灸与传统的温和灸法不同之处:1、灸感不同 传统灸只产生热感,没有传导的现象;腧穴热敏化的特征是呈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现象。只要出现一种或一种以上灸感达到热敏化。2、灸位不同传统灸法未认识到穴位有静息态与敏化态的区别,因
2、此施灸时很少有激发以气传感的现象。而热敏灸要求施灸的穴位是敏化态穴位,易激发经气传导。3、灸量不同传统灸法一般灸量:施灸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或局部皮肤潮红为度。热敏灸要求灸量:施灸时间因人而异,热敏灸感消失为度(饱和消敏灸量)。4、灸效不同热敏灸的疗效远比传统灸疗效好。一、热敏灸的理论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相关部位会出现病理反应,这种病理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相关部位会出现病理反应,这种病理反反应伴随应伴随疾病的发生而产生,随病情的改善而减轻或消失,这个体表相关部位在出现疾病的发生而产生,随病情的改善而减轻或消失,这个体表相关部位在出现病理反应期间,就称为疾病反应点。病理反应期间,就称为疾病
3、反应点。人体穴位存在两种状态:静息态(健康状态)与敏化态(疾病状态)。人体穴位存在两种状态:静息态(健康状态)与敏化态(疾病状态)。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会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腧穴会发生敏化,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激呈现 “小刺激大反应小刺激大反应”。1、热敏化的特征:热敏化的特征:当受到艾热刺激时呈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当受到艾热刺激时呈现透热、扩热、传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现象(微)热远部热和表面不(微)热深部热、非热觉等现象。2、具有普遍性,艾灸热敏化穴位易激发经气传感:、具有普遍性,艾灸热敏化穴位易激
4、发经气传感:出现率约出现率约90%。3、证候相关性:、证候相关性:热敏穴位分布的高发区与中医证候高度相关。热敏穴位分布的高发区与中医证候高度相关。经过经过2020多年的探索,多年的探索,初步掌握了某些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布部位的高发区,如面瘫初步掌握了某些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布部位的高发区,如面瘫在翳风、感冒在风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眼科疾病在耳垂区耳穴在翳风、感冒在风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眼科疾病在耳垂区耳穴等。等。3、动态性:、动态性:热敏穴位的出现部位随病情变化而变热敏穴位的出现部位随病情变化而变化,化,出现的部位与经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符合,穴定位不完全符合,可能是穴
5、位标准定位的上下左右的大致位置可能是穴位标准定位的上下左右的大致位置。4、遁经感传,气至病所。灵枢灵枢九针十二原说九针十二原说:“刺之要,气至而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有效”。5 5、找到敏感穴位可以大幅度提高疗效。找到敏感穴位可以大幅度提高疗效。证候的相关性病例数分布穴区(频次)123周围性面瘫50翳 风(30)下 关(28)风 府(31)功能性便秘50大肠俞(31)上巨虚(24)天 枢(18)支气管哮喘50风 门(35)次 髎(30)至 阳(24)排卵障碍性不孕50子 宫(24)卵 巢(22)关 元(14)痛经50次 髎(40)关 元(39)子 宫(37)感冒50上印堂(32)太 阳(30)风
6、池(20)过敏性鼻炎50上印堂(41)肺 俞(36)大肠俞(35)病种病例数热敏化腧穴压痛点感传/总数感传激发率(%)感传/总数感传激发率(%)面瘫4362/6693.945/2321.74三叉神经痛3871/7792.219/4520.00颈椎病4043/4987.768/3622.22腰椎间盘突出症4465/6797.0110/3925.64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843/4693.4810/4820.83肌筋膜疼痛综合征4668/7195.779/5117.65慢性支气管炎3978/8196.303/1127.27支气管哮喘4084/8895.453/1323.08非溃疡性消化不良3144/4
7、891.676/2821.43功能性便秘3845/4795.757/2626.92肠易激综合征2645/5188.247/3122.58排卵障碍性不孕4265/6698.485/1338.46痛经4371/7298.616/1833.33勃起功能障碍3250/5886.214/1040.00合计540834/88794.02*92/39223.47各病种不同穴点灸性感传激发率各病种不同穴点灸性感传激发率注:注:*热敏化腧穴与压痛点的激发率有显著性差异热敏化腧穴与压痛点的激发率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热敏化腧穴与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热敏化腧穴与压痛点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有显著
8、性差异(P0.01),),不同病种的热敏化腧穴之间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病种的热敏化腧穴之间的灸性感传激发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 二、热敏灸技术“十六字要诀”探感定位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不同疾病的腧穴热敏化的出现部位是不同的。结合传统灸疗理论及临床观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查,以出现敏化感觉为度。辨敏施灸首先应选热敏灸感经过或直达病位的穴位为主;在非热灸感中又先选痛感的穴位,后选酸痛感的穴位。以反应较强热敏感的穴位为首选。量因人异敏消量足治疗时以产生热敏化感觉,持续施灸后感觉逐渐消退,称消敏。这个过程约10200分钟不等,平均是50分钟。达到这个量,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9、称为“饱和灸量”、“消敏量”三、热敏灸的基本操作方法(一)穴位热敏现象 1 1、透热:灸热、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腔脏器。2 2、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3 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方向传导、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沿某一方向传导说明:落枕患者,艾灸肩井,艾热向颈部传导。4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 5 5、表面不(微)、表
10、面不(微)热深部热: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器感觉甚热 6 6、产生其他非热感觉:、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冷等非热感觉这些现象称为这些现象称为“穴位热敏现象穴位热敏现象”。这些已经热敏化的穴位称为这些已经热敏化的穴位称为“热敏穴热敏穴”(二)热敏穴的探查p1、灸材纯艾条、专用热敏灸条p2、探查准备诊室要安静、室温20oC30oC、患者合适的体位p3、探查部位1.相关
11、疾病的腧穴热敏化高发部位(查相关参考书)2.病痛及其临近部位3.与疾病相关的经络循行部位4.体表特定穴部位5.与疾病相关的神经节段分布部位p4、探查手法回旋灸、循经往返灸、雀啄灸按次序施灸,每种手法1分钟,反复重复上述手法23遍,灸至皮肤潮红为度,再用温和灸,进一步激发经气,发动感传。p5、穴位热敏的判别出现前述的6种灸感,就达到了穴位热敏化。患者细心、集中精神感受灸感,一旦出现及时告知医生,标记热敏穴位。慢病稳定期,穴位热敏化可能为迟发型慢病稳定期,穴位热敏化可能为迟发型灸灸:神阙、关元、大椎、肾腧、足三里,以以强强化经气,温补元气化经气,温补元气。每次施灸每次施灸4040分钟,每日一次,连
12、续五天分钟,每日一次,连续五天(三)热敏灸的施灸手法1、单点温和灸单点温和灸 回旋灸回旋灸、雀啄灸雀啄灸、温和灸温和灸。每穴施灸时间以热敏感消失为度。每穴施灸时间以热敏感消失为度。2、双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 同时对两个热敏穴位进行施灸。同时对两个热敏穴位进行施灸。每穴施灸时间以热敏感消失为度。每穴施灸时间以热敏感消失为度。3、接力温和灸接力温和灸 如果感传不理想,可以在感传线路上的远离如果感传不理想,可以在感传线路上的远离这个穴位的端点施灸,可以延长感传距离。这个穴位的端点施灸,可以延长感传距离。4、循经往返灸循经往返灸 常用于正气不足,感传较弱的患者。常用于正气不足,感传较弱的患者。(四)剂量
13、以热敏现象消失所需要的时间为每穴施灸的个体最佳施灸时间。(五)注意事项p1.施灸时,应向患者详细阐述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操作过程,打消患者对艾灸的恐惧感或紧张感,以取得患者的合作。p2.施灸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情,充分暴露施灸部位,采取舒适的、且能长时间维持的体位。p3.施灸剂量应根据病情不同、个体不同而不相同,不应拘泥时间长短。p4.禁 灸:婴幼儿、昏迷患者、感觉障碍、皮肤溃疡处、肿瘤晚期、糖尿病、结核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急性期)、大量吐(咯)血、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p5.过饥、过饱、过劳、酒醉等,不宜施灸。p6.艾灸局部出现水泡,水泡较小时,可用龙胆紫药水涂搽,保护水泡,
14、勿使破裂,一般数日即可吸收自愈。如水泡过大,用注射器从水泡下方穿入,将渗出液吸出后,外用消毒敷料保护,一般数日可痊愈。p7.施艾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灼伤患者,或烧坏患者衣服和诊室被褥等物。p8.治疗结束后,必须将燃着的艾条熄灭,以防复燃。(六)意外情况及处理很少出现。晕灸由于患者长时间处于同一不适体位或恐惧紧张等,可能出现“晕灸”。处理:停灸、平卧、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急救。灸伤(灼烧伤)烧伤膏。热敏灸的适应症对以下病症有良好的效果:对以下病症有良好的效果: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感冒、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性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原发性痛经、盆腔炎症、阳痿、偏头痛、秘、原发性痛经、盆腔炎症、阳痿、偏头痛、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枕神经痛、疱面瘫、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枕神经痛、疱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过敏性鼻炎、荨疹后神经痛、脑梗塞、失眠、过敏性鼻炎、荨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麻疹、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关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网球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