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含答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年寒窗苦读日,只盼金榜题名时,祝你考试拿高分,鲤鱼跳龙门!加油!2018年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一、 简答题1.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2. 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4.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5. 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6.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二、 辨析题1. 教育目的选择的个人本位价值和社会本位价值。2. 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3. 认知策略和智慧技能。4. 心理发展中的遗传和环境。三、论述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 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见 2017 年南京师范大学真题)【答】(1)社会关系
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有助于教师发挥创造性和主导作用。(2)人际关系:尊师爱生,相互配合。师生之间彼此尊重、友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共享共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4)心理关系:宽容理解。教师能够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充分的认识,能够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包容学生的不足和错误。2. 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见 2010 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答】(1)科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是培养人才的制度。在科举制度产生以前,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基本上是脱节的,而科举制度的产生使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3、2)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1 相互促进:科举制度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参加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科举制度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也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学校培育人才参加科举选拔。2 相互制约: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也相互制约彼此的发展。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学校教育是科举制度的基础, 科举制度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3 当统治者偏重科举制度时,也用科举制度来操纵学校教育的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需要说明的是,决定封建学
4、校教育发展的终极因素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而科 举制度只是一个辅助因素,并非科举制度的产生导致学校教育衰落。相反,如果统治者将二者并重,则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巩固封建统治。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见 2014 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答】(1)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深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的他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2) 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2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在学
5、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03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第二,“行是知之始”;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相结合。(3) 启示。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 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2 要有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
6、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活动的展开而发生转换的,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3 生活中随处存在可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把握生活中的学习机会。4 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4. 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特征。(见 2018 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真题)【答】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兴起了进步教育运动,1944 年,美国
7、的进步教育运动进入衰落阶段。进步教育运动的特征有:(1)民主性。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在进步主义教育家们看来,教师的“权威”只能体现在他的经验和学识上。强调“儿童中心”论,反对教师的权威,不仅适应了美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要求,也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呈现出鲜明的民主性 特点。(2) 多元性。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多元性是美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多元性也意味着运动中教育改革与实验形式的多元性,表现为指导思想的多元性,理论基础的多元性,不同文化背景与思想来源的进步
8、主义教育家以及运动形式的多元性等。(3)实用性。美国教育的实用性起源于殖民地时代,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特点。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家主张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而不是灌输教材。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家主张“从做中学”。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实用性还体现在其目的上,也就是说,要努力使教育适应美国社会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正是在这一点上,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实用性特点表现得极其明显。5. 保罗朗格朗的终身教育思想。(见 2015 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答】(1)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保罗朗格朗,著有终身教育引论。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9、,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在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2) 终身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终身教育是现代社会的需要,基本特点是连续性和整体性。 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我国终身教育的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社会公民,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无缝衔接。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方法,任务是学会学习。我国的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如我国有国家开放大学, 也有一些校外的培训机构等,这些教育机
10、构共同促进了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终身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战略,对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构建学习型社会有积极意义。如我国建立了成人高考、成人自考等制度,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机会均等,只要考生愿意学习,愿意提升学历,有多种途径去提升 自我,从而构建学习型社会。(3) 终身教育的意义。1 终身教育给予教育全新的诠释,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人的一生,彻底改变了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观念。2 终身教育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它改变了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3 终身教育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教育不是单
11、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更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将发生根本变化,代之以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开放的关系。4 终身教育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5 终身教育的发展是必将实现的教育平等的制度基础。6. 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见 2011 年江苏师范大学真题) 【答】(1)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由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12、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养方法等。2 学校教养因素:教师的个性和行为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各种有关创造力的训练项目、课程和活动也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3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与人的创造力也有着相当大的关系。以人生全程发展的观点来说,影响创造力发展的主要有六个要素:智力的早熟、儿童期的创伤、家庭背景、教育与特殊训练、出生顺序、角色模范与人生导师。(2)创造力开发培养策略。(见 2011 年北京师范大学真题)1 营造鼓励创造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和家庭环境。2 培养创造型的教师队伍。包括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给教师必要的创造技法和思维策略;教师应
13、不断学习关于创造性的心理学知识并指导实践。3 发展和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应做到:工。a.加大思维的“前进跨度”,培养思维的跳跃能力。b.加大思维的“联想跨度”,使学生敢于联系与移植。c.加大思维的“转换跨度”,转换固有的思路;d.给学生大胆探索与推测的机会。4 开设创造课程,教授创造技法。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促进创造性发展的主要方法有头脑风暴法、系统探求法、联想类比法、转换思考法等。5 塑造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是创造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造性的重要内容。塑造创造性人格应:a.保护好奇心;b.解除对错误的恐惧心理;c.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二、辨析题:(题目
14、不全,故仅解释考査的相关知识点)1. 教育目的选择的个人本位价值和社会本位价值。【答】(1)个人本位价值: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其核心思想是: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把人的个性发展及需要的满足视为教育的价值所在;认为教育目的的根本在于使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发展,使其需要得到满足;主张应根据人的本性发展和自身完善这种“天然的需要”来选择、确立教育目的。(2)社会本位价值:把满足社会的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其核心思想是:社会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培养的效果只能以其社会功能的好坏来加以衡量,离开社会需要,教育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
15、求。因此,主张教育目的应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3)应以动态发展的、层次对等的方式来正确看待和认识教育目的选择中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在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求和满足社会需求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的价值结合起来;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而言,把满足社会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要认识到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从而把两种理论辩证地统一起来,二者的统一在价值取向上最终要落在人的发展上。2. 个性培养和全面发展。【答】(1)个性培养:个性是指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个性是在遗传、环境成熟度和学习等因素的作用下,个体在
16、需求、生活习惯、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念等方面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不同的个体在个性的某些方面(如需求、能力等)有发展水平高低的差异。(2)全面发展:是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常多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主体。(3)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人的全面发展其实质是追求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爱好特长的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应符合人类基本价
17、值准则,个性发展不等于背离集体,不等于个人主义;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不等于不要个性。在教育实践中,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同时以个性的和谐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3. 认知策略和智慧技能。【答】(1)认知策略。认知是指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如对信息的编码、转换、储存。认知策略则是如何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及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其功能在于使学习者不断反省自己的认知活动,调控对概念和规则的使用。(2)智慧技能。智慧技能也称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智力活动方式,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并按其内容和概括化程度,区分为一般智慧技能
18、和特殊智慧技能。加涅等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智慧技能是将习得的知觉模式、概念、规则运用于实际情境,从而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按其复杂程度,可将智慧技能分为五个层次: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概念、规则、高级规则。4. 心理发展中的遗传和环境。【答】(1)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外在的和内隐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其阶段;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自发地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是人心理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
19、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3)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但也不能因为遗产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可能性,就无限夸大遗传的作用;环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不应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人的身心发展除了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后天环境、教育、个体能动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三、论述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答】(1)“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必要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2014 年教育部研
20、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的提出,将会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改变教育领域内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现象。近年来,素质教育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仍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课程体系评价标准不明确,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核心素养为纲,通过各部门协同配合,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深层次的改革。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知识本位”现象,另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这一目标不断努力。(3)可行性:核心素养观念深入人心。国外对核心素养的研究为我国核心素养的研究提供了经验。核心素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求。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核心素养研究,师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