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218911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4.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国论》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六国论》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国论》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国论》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六国论练习三一、课内练习: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宗明义,指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割让土地贿赂秦国。B“向使”一句,采用假设论证,正面强调“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C“苟以天下之大”一句,讽谏后世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D句式整饬有度、长短相间,富有节奏感,史实论据典型、充分,逻辑性强;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率赂秦耶 大概 不能独完保全B暴秦之欲无厌满足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决定,确定C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始速祸焉加速D洎牧以谗诛 及,等到 存亡之理道理3.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存者

2、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可谓智力孤危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4.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5.下列各项中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世家,即世世代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最早的世家如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B因苏洵的儿子苏轼、苏辙都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并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三苏”,均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C故事,指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或是陈述一件往事,文中指后者。D六国,战国时期的六个国家,一般指山东六国。战国七雄之中,秦国与其他六国以崤山为界,除了秦

3、国在崤山以西之外,其余的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这六国又称“山东六国”。6.对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B苏洵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C苏洵是借古讽今,由论史转向论策,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策略。D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二、课外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六国论苏辙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

4、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

5、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方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7文中加点字的解释、用法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动词,责怪窃怪天下之诸侯形容词意动,以为怪B

6、韩、魏塞秦之冲名词,交通要道发愤西向名词用作动词C藉之以蔽其西动词,慰藉秦之用兵于燕、赵主谓之间,取独D以二国委秦动词,委托以取其国介词,凭借,拿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B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C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D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9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洵认为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各国按苏辙所说“

7、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B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10翻译下列句子。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苏轼所成长的眉山地区与佛教圣地峨眉

8、山相去不远,在一个佛教氛围如此浓郁的地方生活,不难想象苏轼的成长一定伴随着佛教。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他的父亲苏洵对佛教也颇为青睐。此外,苏洵还非常喜欢收藏佛教珍品。在生活中,与苏轼交往密切的佛印等高僧也是对佛教思想领悟颇为深刻的人。在苏轼的成长环境中,处处都有佛教,这极为深刻地影响了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所谓心中有佛,便是佛心常驻。【甲】用一颗充满佛家善意的心去感知这个世界,所见的一切自然都是善意的、美好的。【乙】苏轼在给秦观的诗中写到“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大有“五蕴皆空”的意味,一种超脱的情怀呼之欲出。同时,【丙】苏轼的很多诗词都与佛典相关,琴诗中的“若言琴上有琴声

9、,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便与佛教经典楞伽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青睐B对C呼之欲出D千丝万缕1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参考答案:1.B.“正面强调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分析有误。“向使”一句不是正面而是反面,说明的观点是“弊在赂秦”。2B率,全都;速,招致;理,天数、命运3B4D 5C文中的“故事”指的是先例、旧事。6. B 没有称赞7A 【解析】B“名词用作动词”错误,应该是名词作状语,向西。句意:全力向西。C“藉:慰藉”错误,应该译为借助。句意:要凭借它们作为对西方的屏障。D“委:委托

10、”错误,应该译为对付。句意: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介词,凭借,拿”错误,应该是连词,来。句意:攻取这些国家。8B 【解析】句意: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而攻人之国都”,“攻”的宾语为“国都”,不需要断开,排除AC。“燕赵拒之于前”“韩魏乘之于后”为对句,“于前”“于后”分别作状语,不需要断开,排除D。9D 【解析】D“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错误。苏洵的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苏辙的没有采用。全文紧扣“天下之势”,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说透“自安之计”。10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

11、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依附秦国呢?韩、魏是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它们作为对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解析】“委”,抵挡;“区区”,小,少;“当”,抵当;“折”,损折。“独”,独自;“藉”,凭借,依靠;“摈”,抗拒,排斥。参考译文:我曾经阅读史记的六国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诸侯国凭借五倍于秦国的土地和十倍于秦国的人口,全力向西攻打崤山以西方圆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被灭亡的命运。我常常为这些诸侯深思远虑,认为一定会有可以保全自我的策略。因而未尝不责怪当时六国的那些谋臣,他们对于祸患的考虑太粗疏,谋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浅了,而且不了解整

12、个天下的形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各国夺天下的场地,并不在齐、楚、燕、赵等国,而是在韩、魏的境内;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场地,也不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在韩、魏的区域。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一个人在心腹间患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从而掩护了崤山以东的诸侯各国,所以对天下各国来说,没有比韩、魏两国更重要的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他就建议拉拢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服时,就要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两地,范雎就为此担忧而加以劝阻。既然这样,那么秦国所顾忌的,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

13、、魏两国去攻打他人的国都,前面有燕、赵的抵抗,后面有韩、魏乘机进攻,这是危险的道路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两国时,却不曾有对韩、魏的顾虑,那是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算得上是了解天下的形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他们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大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于秦国呢?韩、魏屈服于秦国后,秦国人就可以对东方各诸侯国用兵,从而使全天下诸侯普遍受到秦国的祸害。韩、魏是不能独自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要凭借它们作为对西方的屏障,所以就不如亲近韩、魏以此来抗拒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越过韩、魏,去觊觎齐、楚、燕、赵等国,那么齐

14、、楚、燕、赵等国就能够凭这样的局面保全自身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去支持面对敌寇的韩国和魏国,使韩国和魏国没有来自东方的忧虑,从而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以便暗中帮助前方两国解除危急。像这样就可以应付一切事变,那秦国还能怎么样呢?诸侯们不知道想出这样的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厄了。致使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攻取这些国家,结果能不令人悲哀吗!11C 【分析】A.“青睐”指用正眼相看,指喜爱或重视,语境形容苏洵喜爱佛教,使用正确;B.“对”是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此处引出“佛教”,使用正确;C.“呼之欲出”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也指某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用在此处指“情怀”不合语境且对象不当。D.“千丝万缕”形容关系非常密切,此处指苏轼的琴诗与佛教经典楞伽经有关,使用正确。12B【分析】B.乙处引号里的内容属部分引用,引号里第二个逗号要放到引号外面。第 5 页 共 5 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