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学练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2189098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晋文之事》学练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齐桓晋文之事》学练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学练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学练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齐桓晋文之事学练设计一、基础知识1.一般一个字词的词性意义等发生了变化,其读音大多也会随之变化;反之,一个字词的读音变了,其词性意义等大多也会随之变化。请给下列划线字词注上汉语拼音。(1)无以,则王(作动词读wn)乎?(2)以小易大,彼恶(作疑问代词读w)知之?(3)他人有心,予忖度(作动词读du)之。 (4)便(读pin指得宠之人)嬖不足使令于前与?(5)商贾(读指作买卖的人)皆欲藏于王之市。(6)俯足以畜(作动词读x)妻子。(7)老者衣(作动词读y)帛食肉。2.如遇不懂字词,一般可根据汉字的构成原理,分析字形,推测其意。特别在考试中,如遇到弄不懂的字词,特别是难写难认的字词,可从其字形结构

2、入手分析,依据形旁表意的特点来推测其意。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1)他人有心,予忖(忄旁,与心有关,此为“揣测”)度之。(2)而不见舆(车旁,与车有关,此为“柴车”)薪。3.语言表达要顺乎天理,符合生活的逻辑,古汉语也不例外。探究古汉语中的一些字词之义,就可从这些字词所处的特定的语言环境来推测,不要随意望文生义。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1)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从“齐国虽褊小”语境推测,此为“吝啬”之意)一牛?(2)乐岁终身饱,凶(从前“乐岁”、后“免于死亡”语境推测,此为“灾荒”“收成不好”之意)年免于死亡。4.古汉语中的字词理解,可从字词在句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所处的位置结构等语法关系来推测

3、其义。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1)无以,则王(古汉语与英语类似,一般句子谓语都是动词充当,故在无动词作谓语的前提下,处在谓语位置上的词就要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此为“称王”)乎?(2)老(在无动词作谓语的前提下,前面的名词或形容词带上了名词或代词作宾语,那么处在前面的词就要变为能带宾语的谓语动词了。此为“尊敬”之意)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此为“爱护”之意)吾幼,以及人之幼。(3)老者衣(其后带上了宾语“帛”,故活用为动词“穿”之意)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5.古汉语中有同音同源,形近通假的情形,在其它方法都不能准确推断其义的时候,一般就用通假字,即从那字词的音或形入手去联想通假来推究其义。本课文不太

4、好理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涉及通假多。请解释下列划线之字词。(1)刑(通“型”,作榜样)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2)抑为采(通“彩”)色不足视于目与?(3)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通“矣”,语气词 )。(4)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通“诉”,控诉)于王。(5)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通“网”,陷害)民也。(6)颁(通“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6.使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简洁的特殊表达方式,其主谓宾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其语义结构是谓语的动作不由其前的主语所发出,而是由谓语后的宾语所发出,宾语有兼语的性质。其语意大致是“主语使(让)宾语怎么样”,即表动作的谓语

5、在其前主语的客观作用下,具有“使(让)宾语怎么样”之意。译成现代汉语时,“使(让)宾语怎么样”就成其为常用的表达方式。构成使动用法的词,一般是动词以及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和数词等。下列句子都涉及使动用法,请指出并翻译句子。(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让我听听吗?闻:“让听到”)(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危:使危险)(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和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朝:使朝见)7.对于古汉语中的虚词,一

6、般可从虚词所处位置、语法结构、前后语意、标点符号四个方面来思考推测其义及用法。请解释下列划线虚词。(1)王见之(从语法结构分析,“之”为代词,指代其前的“牵牛而过堂”),曰:“牛何之(从语法结构分析,“之”为动词,意为“到”“去”)?”/君子之(从位置结构分析,处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助词,无实义)于禽兽也/故民之(从位置结构分析,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从之也轻/五亩之(从语法结构分析,“之”为助词,意为“的”)宅,树之(从语法结构分析,“之”为代词,指代其前的“五亩之宅”)以桑。(2)保民而(根据前后语意,“而”表承接)王,莫之能御也。/有牵牛而(根据前后语意,“而”表

7、修饰)过堂下者。/若无罪而(根据前后语意,“而”表转折)就死地。/王笑而(根据前后语意,“而”表并列)不言。8.古汉语中,有的字(词)代表了两个字(词)的结合,这种字(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的字(词)便成为合音字(兼词)。这是古汉语中较复杂而仍有争议的特殊语言现象。下列划线字词涉及合音字(兼词),请给予解释。与此类似的语言现象,你还能举出来吗?(1)不识有诸? (“诸”句末,是“之乎”的合音字,其意:这种情况吗 )(2)投诸勃海之尾。(“诸”句中,是“之于”的合音字,其意:土石在 )(3)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盍”,是“何不”的合音字,其意:为什么不)(4)三人

8、行,必有我师焉。(“焉”是“于”“是”之兼词,其意:在这些人中)(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焉”是“于”“此”之兼词,其意:在这里)(6)近察日本 ,行事乖谬,居心叵测。(“叵”是“何不”的合音字,其意:不可以)例如:孬、甭 9.文言无废话。文言文用语是非常简练的,一个字能表达的,一般就不会用两个字来表达。因此,在文言文中,那些今天看起来是一个双(三)音节词语的,其实在古汉语中往往要分开来理解,是两(三)个词语。请解释下列划线之词。 (1)此心之所以(“之”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所以”:“的原因”)合于王者,何也?(2) 今恩足以及(“以”:“用来”;“及”:推及到)禽兽,而功不至

9、于(“至”:推广;“于”:到)百姓者,独何与?(3)莅中国(“中”:中原;“国”:地方)而抚四夷也。(4)然后从而(“从”:接着;“而”:就)刑之,是罔民也。10.在古汉语中,如果形容词处在主语、宾语位置上,一般要活用为名词,翻译时要补出中心语,原来的形容词作修饰中心语的定语。凡是活用为名词的词,要在其后补足中心语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才完整。请解释下列划线之词。(1)为肥甘(肥美的食物)不足于口与?(2)老吾老(老人),以及人之老。(3)弱(弱小的国家)固不可以敌强(强大的国家)。11.古汉语中,对人或事物的性质、状况、属性等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称为判断句。其语言形式一般为,“者,也”“者,

10、”“,也”“者也”等,一般前后两部分是同一属类。译成现代汉语时,主语后一般用“是”或“不是”来表述,即用“是”或“不是”与后面的短语共同组成述宾短语(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表语)来对主语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请翻译下列句子。还能从课文中再举一例判断句吗?(1)是乃仁术也。 (1)这就是施行仁政的策略。(2)是诚不能也。 (2)这确实是不能做到。(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这样还不能称王,没有这种情况。判断句示例:夫子之谓也。是罔民也。12.在现代汉语中,谓语动词所带的宾语,其位置一般是在谓语动词之后。在古汉语中,将动词所带宾语置于谓语动词之前,称为动词宾语前置句。古汉语中的动词宾语前置句有几种

11、情况,其中一种是以“之”或“是”为语言标志,将要强调的宾语置于谓语动词前的“之”或“是”之前而构成宾语前置句。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回归到正常语序,即将前置于“之”或“是”前的宾语移到谓语动词之后。请分析“夫子之谓也”为什么是动词宾语前置句,并翻译。还能从课文中再举一例类似的动词宾语前置句吗?参考答案:“之”将宾语“夫子”提到了谓语动词“谓”之前,应为“谓夫子也”。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类似的宾语前置句示例:然则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13.文言中,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有“被”“受”之意。这类句子,主要看动词,看动作的施事者(执行者)与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在句

12、中的结构关系,当动作的受事者(承受者)在其动词前作了主语,则为被动句。这些被动句一般要借助一些介词来辅助表达被动,所借助的词就成其为被动句的语言标志。这些被动句一般要借助一些介词来辅助表达被动,所借助的词就成其为被动句的语言标志。一是以“于”“受于”为标志(“于”引出动作的施事者);二是以“为”“为所”“为所”为标志(“为”引出动作的施事者); 三是以“见(为、被)+动词”“见于”为标志(“于”引出动作的施事者);四是无语言标志,需根据动词与受事者(承受者)之间的关系来推断。请运用被动句知识,翻译下列句子。(1)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参考翻译: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过,(他

13、)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参考翻译: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3)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参考翻译: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美好的样子,好像被擦过一样。)(4)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参考翻译: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参考翻译:坚持不停地雕刻,金属、玉石也能被雕出花饰来。)二、 思维逻辑1.都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叶落知天下秋”“一斑窥全豹”,课文齐桓晋文之事选自孟子,那你反复揣摩齐桓晋文之事,从文体上推测,孟子该是怎样的作品?从语言艺术推测,孟子可能有哪些特点?从文章思想

14、内容上推测,孟子可能是怎样的人?参考答案:文体:议论文,多由对话所组成,属语录体散文集。语言特点:语言明白晓畅,精炼准确;语言有文采善比喻;语言有气势,排比句式;语言逻辑性强,善举例打比方,类比推理。孟子: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2. 比喻是文学语言中的盐。其思维方式多为相似(形似、神似)联想。其表达效果是使所表者具体生动形象。请找出课文里的比喻句并加以赏析,然后以课文所涉内容为话题,试写一二比喻句。参考答案:课文比喻句示例:(1)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2)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抽象道理,使

15、之具体生动形象化,易于理解接受,且更富有文采,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试写比喻句(略)。3. 要让语言优美,多用排比也是一个好方法。排比的思维方式多为相关相似联想。其表达效果是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节奏一致语势强烈,想起来语意递进突出强调。请找出课文里的排比句并加以赏析,然后以课文所涉内容为话题,试写一组排比句。参考答案:课文排比句示例:(1)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2)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3)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

16、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试写排比句(略)。4.类比就是一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它涉及联想方式、比喻手法、铺垫手法、推理方式,论证方法等。说理方法中的类比论证法就是通过已知对象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对象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观点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就是运用了类比论证法,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运用

17、了类比论证法的例子吗?请你用类比的思维方式,在空白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之表意完整。鸟儿飞翔需要浮力,轮船航行需要动力,人要取得成功也离不开毅力。参考答案:(类似合乎要求的其它语句均可)课文示例: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三、 表达应用1.课文很多语言,很经典,有的已演变为成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缩微景观,平时的听说读写及语文考试,均要涉及。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只有清楚明白了成语的来龙去脉,才有可能很好地识记掌握使用成语,因此弄清识记课文中的成语,也是扩大成语量的一个好方法。请找出课文中涉及的成语,并用这些成语分别各造一个句子。参

18、考答案:秋毫之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不见舆薪 缘木求鱼 发政施仁 放辟邪侈 衣帛食肉 不饥不寒成语造句(略)。2. 铺垫,就是前者为后者打基础。其表达效果,使后者的出现自然不突兀,所表之意更透彻明白。如果能用排比句来做铺垫,那是增添文采的一种好方法。请你在空白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语段表意完整。风从水上走过,留下了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了缕缕温暖;骆驼从沙漠走过,留下了深深蹄印;哨鸽从天空飞过,留下了声声欢韵;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了圈圈年轮啊,朋友,我们从时代的舞台走过,留下了什么?参考答案:(类似合乎要求的其它语句均可)3.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都希望语言富有文采

19、。要让语言有文采,方法很多。其中比喻加排比,就是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好方法。请你在空白处补上恰当的语句,使之构成完整的排比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是色彩缤纷的花园,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意境深远的油画,让人惊叹不已;语文是旋律优美的音乐,让人听之动容。(类似合乎要求的其它语句均可)4.读罢课文,感觉齐宣王步步都被善辩的孟子牵着鼻子走。假如你是有主见且善驳斥的齐宣王,不愿受制于孟子,那你会怎样来反驳孟子呢?请举一例进行驳斥。参考答案:此题较为开放,只要能从文中找出孟子的一个观点来进行反驳即可。反驳就是提出反对的理由进行辩驳,自圆其说,说出一定道理,来证明自己观点之正确。反驳示例:比如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你(有主见且善驳斥的齐宣王)就可反驳说: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是国家社稷的大事,孔子之徒一向是关心国家社稷的大事的,怎么就会不知道呢? 您(孟子)被称为儒家的集大成者,著名的大学问家,怎么又会没有听说这样的大事呢?我请您来是询问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您要明白,不是让您来讲什么王道的。7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