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第三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92176807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5.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第三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5)--第三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5)--第三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第三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ppt(5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细菌的感染与免疫重点难点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 细菌的致病机制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感染的发生与发展第一节 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目录一、正常菌群二、机会致病菌 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微生物。正常人的体表及其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对宿主无害,有些对人还有利,称为正常微生物群,通称正常菌群(normal flora)。寄生部位:皮肤、口腔、鼻咽腔、外耳道、眼结膜、胃、肠道、尿道、阴道,但是血液及组织器官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的。一、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学意义 生物拮抗 受体、营养、空间竞争、代谢产物,抵抗致病菌 营养作用 大肠埃希菌合成维生素

2、B、K 免疫作用 促进免疫系统发育、刺激保护性免疫应答 抗衰老作用 双歧杆菌v 微生态平衡 正常菌群和其他微生物群与其寄生的人体局部环境组成微生态系。微生态系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能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保持微生物之间、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动态平衡。机会致病菌:有些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致病。机体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的平衡状态及正常菌群内各种群之间的平衡,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细菌就有可能成为致病菌,称为机会致病菌,又叫条件致病菌。二、机会致病菌 条件:寄居部位的改变大肠埃希菌-肠道-泌尿道-尿道炎、膀胱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药物、放疗、感染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菌种比例

3、发生较大幅度变化。如长期大量应用抗生素及慢性消耗性疾病。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腹泻、败血症 细菌感染:是指细菌等微生物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与机体防御机制相互作用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微生态失调:指正常微生物群之间及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平衡,在外界环境影响下被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诱发因素 使用抗生素 正常菌群寄居部位转移(外科手术、腔镜检查等)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第二节 细菌的致病机制目录一、细菌的毒力二、细菌侵入的数量三、细菌侵入的部位细菌的致病性或病原性:指细菌能引起宿主感染致病的性能。病原菌的致病机制,与其毒力强弱、侵入数量多少及侵入部位等有密切关系。毒力(virulen

4、ce):致病菌的可量化的致病性,反映了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毒力常用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表示。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注入途径,在规定时间内,作用于一定重量的某种动物)能引起50%动物死亡或感染需要的最小微生物数或毒素量。一、细菌的毒力细菌的毒力包括:毒素:细菌合成的对机体组织细胞有损害作用的物质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屏障、进入机体定植、繁殖扩散的能力侵袭力荚膜、微荚膜等抗吞噬结构抵抗吞噬细胞、阻挡杀菌物质。如M蛋白、Vi抗原、K抗原黏附素菌毛、非菌毛黏附素(磷壁酸)侵袭性物质侵袭性酶类(

5、抗吞噬-凝固酶、助扩散-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菌体效应蛋白(G-III型分泌系统-接触依赖性-细胞表面或注入细胞内部)细菌生物膜 细菌和它分泌的胞外多聚物-组织化多细胞结构。抵抗机体防御机制和抗菌药物攻击。形成微菌落:同一种细菌繁殖后形成肉眼不 可见的细菌集团,通过菌体表 面黏附性物质将菌细胞粘连在一起的“家族”形成细菌的生物膜:以微菌落为基本单位由不同种属的细菌共同形成“社区”。对膜内细菌起保护作用。生物膜的形成毒素外毒素(exotoxin)内毒素(endotoxin)1.外毒素(exotoxin)来源:主要由G+菌和少数G-菌合成及分泌的毒性蛋白质产物。细菌合成并分泌至菌体外,也有存

6、在于菌体内,破裂后释放。外毒素的特征:毒性蛋白质,大多为A-B型毒素。A亚单位(毒性部分):具有抗原性 B亚单位(结合部分):具有靶细胞的亲和性 毒性作用强,对组织细胞具有选择性。对理化因素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外毒素分类:神经毒素:痉挛毒素、肉毒毒素细胞毒素:白喉毒素、致热外毒素肠毒素:肠毒素内毒素(endotoxin)来源:G-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成分,菌体破解释放出来。特征:仅见于G-菌;化学性质为LPS,理化性质稳定,160 24h破坏;毒性作用相对较弱,无选择性;抗原性较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 发热反应:人体敏感。吞噬细胞-IL

7、-1、IL-6、TNF-白细胞反应:数目增多 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补体系统、凝血系统-TNF-、IL-1、组胺、激肽-小血管舒缩紊乱-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凝血-微血栓;溶血系统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来源G+,少部G-G-存在部分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释放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放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稳定性608030min 破坏 16024h 才被破坏毒性作用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 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8、;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甲醛处理不形成类毒素感染的发生,除毒力物质外:细菌侵入的数量。足够的数量:细菌的毒力越强,所需菌量越小。二、细菌侵入的数量三、细菌侵入的部位v三、细菌侵入的部位。v适宜的侵入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创伤。第三节 宿主的免疫防御机制 固有免疫(天然免疫)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血脑屏障胎盘屏障补体溶菌酶防御素 适应性免疫(获得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皮肤与黏膜一、固有免疫 特点:种系建立、稳定遗传 与生俱来 抵抗广泛,无针对性 特异免疫的基础一、固有免疫 皮肤与黏膜屏障 机械阻挡和排出、分泌杀菌物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 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一)屏障结构 大吞噬细胞

9、 小吞噬细胞 吞噬杀伤过程:趋化接触(TLR4-LPS)吞入(吞噬体/吞饮体)杀灭与消化(吞噬溶酶体)(二)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后果 完全吞噬:病原体在吞噬溶酶体内被杀灭、消化、排除残渣的过程(510分钟死亡,3060分钟破坏)。不完全吞噬:只被吞噬,却不被杀死。对机体不利:病原体得以保护、不受抗体、药物的作用;病原体在吞噬细胞内增殖,导致吞噬细胞死亡;随吞噬细胞游走造成更广泛的扩散。组织损伤: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酶也能破坏邻近的正常组织,造成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补体:杀菌(主要G-)、趋化、调理、炎症反应 溶菌酶:吞噬细胞。存在于血清、唾液、泪液、乳汁。主要作用于G+菌-肽聚糖 防御素:中性粒细

10、胞。多肽,破坏胞外菌细胞膜 乙型溶素:碱性多肽,G+细胞膜(三)体液因素二、适应性免疫特点:后天建立,不能遗传特异性强免疫记忆二、适应性免疫1.中和外毒素:抗毒素2.调理吞噬作用3.阻止吸附:sIgA4.激活补体:攻膜复合物(一)体液免疫抗体的作用 CD4+Th1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激活巨噬细胞;转化淋巴细胞;局部炎症反应 CD8+CTL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穿孔素、颗粒酶(二)细胞免疫第四节感染的发生与发展感染来源外源性感染(exogenous infection):感染的细菌来源于宿主体外病人带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 infection):感染的细菌来源于自身体内或体

11、表正常菌群,或潜伏感染的致病菌一、感染的来源 呼吸道 消化道 创伤 接触感染 节肢动物叮咬传播途径隐性感染(inapparent infection)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正常,或病原菌数量少、毒力弱,感染后机体损害较轻,宿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当机体抗感染免疫力相对较弱,或病原菌数量多、毒力强,宿主机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和体征。感染的类型显性感染(apparent infection)急性感染(acute infection):发病突然,病程数日至数周。如霍乱弧菌。慢性感染(chronic infection):病程缓

12、慢,持续数月或数年。如结核杆菌。对于全身性感染,常有下列情况:毒血症(toxemia)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但不侵入血循环,但其产生的外毒素入血,损害特定靶器官,引起特殊的毒性症状。如 破伤风。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革兰阴性菌死亡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入血而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菌血症(bacteremia)血中有菌。如 病原菌由原发部位一过性或间断性入血,到达其他部位继续繁殖。败血症(septicemia)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性产物,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脓毒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所引起的症状。带菌状态:有时致病菌在显性或隐性感染后并未立即消失,在体内继续留存一段时间,与机体免疫力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称带菌状态。该宿主称带菌者。感染的轻重除取决于致病菌和宿主外,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也有明显影响。冬季易发呼吸系统感染。战乱易发传染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