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方程例3教学反思900字范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方程例3教学反思900字范文(5篇).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解方程例3教学反思900字范文(5篇)解方程例3教学反思精选900字范文1 在教现行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简易方程时,发觉现行教材与以往版本不同: 以往的教法是利用“两个加数相加,求一个加数就用和减去另一个加数,即:加数=和加数;两个因数相乘,求一个因数就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即:因数=积因数”; 现行的教法和初中类似,即:解方程时利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两边的值不变,但详细解题中与初中不同的是不提移项与合并同类项,思想方法却是一样的。 在教学中发觉小学生对这种方法把握较困难,主要表现在: 第一,用字母表示数不好承受,不易理解,也不习惯;
2、其次,用代数式表示一个得数或结果不理解; 第三,字母与数,字母与字母之间的简洁运算不理解,例如:a2=aa,2a=aa,用x5表示一个数。 我们知道算式思维与方程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索方法,在一些简单的问题中用算式很难解出,用方程却简洁的多,现行小学教材中有提升方程教学的意思,旨在培育学生的思索力量,便于与初中连接。 教学实践中我们发觉通过练习学生还是可以把握的很好的。 解方程例3教学反思精选900字范文2 从前仔细阅读了这一单元的教材,发觉与老教材有较大的变化。又仔细阅读了备课手册上侯正海教师的文章初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程”教学建议。于是对方程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了大致的了解。 昨天让学生预习:数
3、学教材1到2页,并且完成补充习题第一页。预习的好处显而易见,我发觉:学生对于列方程问题不大(只是少数学生在列方程时写单位),问题大量地出在对“等式”“方程”“式子”的概念的理解和区分上。所以,今日这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和熟识“等式”和“方程”的概念及其联系和区分。 教学过程简录:口算;教学例1,理解等式;教学例2,理解等式与不等式,把等式分类,分成不含未知数的等式和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提醒方程的概念,解释50+50=100,x+50200,x+8不是方程的缘由;订正补充练习第一题;提醒等式和方程的区分和联系等式包括方程,方程是一类特别的等式;让学生做“试一试”,比拟依据其次张图列的方程1
4、2+x=20,一位学生补充了20-x=12,我补充了20-12=x,先确定这三个等式都是方程,但第三个方程一般是不列的,由于依据20-12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它就相当于算术方法解题了。我强调:看完图,顺向思维,直接得到的方程,一般是最好的点到位止,我知道学生对于我的话不肯定理解的,就赐予肯定的示意和渗透吧。完成“练一练”,重点是第一题(我让学生写出来的)。 反思:由于难点吃透,学生对于方程的意义已经把握了做到能背能举例能比拟能说明,但在“练一练”的答复上我有怀疑。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我估量教材的意图是指哪些是不包括方程的等式,哪些是方程,我也是按这样的要求让学生写的,但我还是让学生说说方程全
5、部是等式。教学后,总感别扭。“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的问法是二分法,所以我才让学生写等式时不写方程。假如这样要求,哪些是等式?再把等式中的方程找出来。这样要求,可能更加清晰,不会让我怀疑了。 解方程例3教学反思精选900字范文3 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曾遇到这样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小明和小李在笔直的大路上行走,小明步行速度为4千米/时,小李步行的速度为6千米/时。小明动身1小时后,小李才动身,同时小李带了一条小狗在他们之间不连续地来回进展奔驰,小狗奔驰的速度为12千米/时。依据上面的事实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答。 这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在教学中鼓舞学生们大胆提出问题并尝试利用方程去解决
6、,并与同伴沟通自己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特别活泼,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 (1)小李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2)小狗第一次追上小明需要多少时间? (3)当小李追上小明时,小狗一共跑了多少千米? (4)小狗第一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5)小我狗其次个来回需要多长时间? 我们知道,这是一个无穷级数问题,问题提出来了,怎么办?是简洁的一句话带过,还是给学生说明白及如何才能说明白?而此时,已到了下课时间,我只能把此问题留在课后,我表扬了胡志波同学专心思索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个特别好玩的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请同学们课后先思索。 课是完毕了,而留下了新的问题,
7、此问题如何解决?我陷入了深思。新的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根本动身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进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动身,让学生亲身经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展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力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进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忙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根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由此,我认为: 1、应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不能打击学生发觉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2、使提出问题的学生有一种骄傲感
8、,通过此问题要进一步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发觉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3、通过此问题要让学生发觉数学之美,并深深的喜爱它。 于是,我这样安排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1、首先提问学生们,你们自主探究的结果是什么? 2、和学生们讲了阿里斯追不上乌龟的悖论: 阿里斯与乌龟赛跑,阿里斯的速度是乌龟速度的10倍,乌龟先行100米,阿里斯开头追逐;等到阿里斯走过100米时,乌龟又走了10米,等到阿里斯再走过10米时,乌龟又走了1米;阿里斯永久也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所反映的问题是:无穷多个时间段,是否就是无限长的时间? 解方程例3教学反思精选900字范文4 本节课由一道闻名的求未知数的问题,得到方程,这个方
9、程的特点就是有些系数是分数,这时学生纷纷用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为1的变形方法来解,但在合并同类项时几个分数的求和,有相当一局部学生会感到困难且简单出错,再看方程怎样解呢?学生困惑了,不知从何处下手了,此时,需要寻求一种新的变形方法来解它求知的欲望出来了,想到了去分母,就是化去分母,把分数系数化为整数,使解方程中的计算便利些。 在解方程中去分母时,我发觉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1、局部学生不会找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这点要适当指导。 2、用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乘以方程两边的项时,漏乘不含分母的项。 3、当减式中分子是多项式且分母恰好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时,去分母后,分子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简单错
10、符号。如解方程方程两边都乘以10后,得到53x1102=3x222x3其中3x1,2x3没有加括号,弄错了符号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根本全都。就学生的表达力量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力量。 本节课习题设计的不够充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训练强度达不到,当分母是小数时,找最小公倍数是困难的,我们要引导学生: 1、把小数的分母化为整数的分母。如把方程中的前两项分子、分母同乘以10,或前两项分母同乘以 ,则两项的分母分别成为2和5,即原方程变形为整数。 2、想方法将分母变为1。等式两边同乘以分母的最小公倍数10。 3、学生有怀疑的是先去括号呢,还是先去分母,怎样计算会简便些呢?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
11、,我发觉学生对以上活动都比拟感兴趣,特殊是对争论的环节每个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解题步骤的归纳说法根本全都,就学生的表达力量还有些欠佳,需要提高语言组织力量。只要我们擅长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多思索多练习,抓住特点,就能找到一些解方程的技巧方,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给学生预备一局部提高力量的题,到达检测和拓展数学思维的目的。 另外,从学生的作业中反应出:对去分母的第一步还存在较大的问题,是不是说明过程的表达不太清晰,局部学生摸棱两可,真真自己做的时候就会暴露出不懂的,这也提示我今后的教学中在关键的学问点上要下“功夫”,切不行轻易的解决问题。备课时应当多多思索学生的详细状况,然后再修改初备的教案,尽量
12、完善,尽量完善。 但我还是感觉到:我讲的太多;主动权还没有放心大胆地交还给学生,否则状况会可能会更好。这也是我的缺点,应当化大力气来调整自己。另外也应当不断地充实自己其他方面地学问,把数学课上地生动活泼。 解方程例3教学反思精选900字范文5 学生从五年级就开头接触简易方程,经受一年多的学习对于方程有了肯定的熟悉,然而为何要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这个问题在列方程解决稍简单的分数实际问题时就始终困扰着学生。列方程解决稍简单的百分数实际问题是小学阶段的最终一个有关方程学习的单元,因此有必要从本质上去拨开学生心中为何要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的那团云。正好借助这节课通过比照分析的方法帮忙学生很好的
13、解决这个困惑。 案例描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教材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80%。美术组男生、女生各多少人? 学生能很快依据题目条件进展相关的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的解题前期预备,经受这这两步后学生通过已有阅历可以很快确定用方程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有意提出:这里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是未知的,那么你们觉得怎样设未知数比拟合理呢?学生在底下开头异口同声地答复设单位“1”的量也就是男生人数为未知数比拟合理。设美术组有男生x人,女生就有80%x人。那么依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学生很自然地列出方程 x+80%x=36。就在大家非常
14、“得意”的时候,一个小男孩发表了自己不同的意见:“也可以把女生人数设为x。”刚开头许多同学觉得有点不行思议,以前做这类问题不都是将男生人数(单位“1”)设为未知数x的吗?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我就让他说说他是怎么想的。他是这么说的:设女生人数是x人,男生人数是x80%人,依据等量关系式:男人人数+女生人数=36列出方程:x+x80%=36。听完他精彩的发言,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还可以这样? 认真回想这个聪慧男孩的问题,原来数学真的需要动脑。这个问题在学习分数除法之前教材是始终在回避的,到了这里我灵机一动将题目改成:教材例5:朝阳小学美术组有36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美术组男生、女生各多
15、少人?那你觉得这个问题我们以前是怎么解决的?学生很自然的想到把一份数男生人数设为x人,女生有2x人,方程:x+2x=36。那假如肯定要把女生人数设为x人呢?学生思索了一会列出:xx2=36,这个方程没有学习分数除法之前学生是没有方法解出来的,可能这就是教材始终回避的重要缘由吧。但是学生学习了分数除法,理解了分数和百分数的意义之后凭借自己的理解列出超乎常规的方程的士气是值得确定的。经过这两个问题的比照,学生明白了设未知量也是很重要的。课上到这里,并不是去推翻学生已有的阅历,而是让学生有这样一种意识:数学许多时候不是一种硬性规定,遇到这类问题只能设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于是我顺水推舟让学生比拟了
16、这两个方程:x+80%x=36、x+x80%=36哪一个解起来不较简单?学生通过计算最终明白:x+80%x=36方程的优越性,于是又回到了: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是未知的,那么你们觉得怎样设未知数比拟合理呢?通过这样的比照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到了:设男生人有x人(单位“1”的量为未知数的)合理性,不仅仅能很快表示出女生80%x人,而且x+80%x=36是学生熟识的形如:ax+bx=c(这里a,b,c已知),而x+x80%=36这个方程不是学生熟识的类型,是需要学生依据除法将它转化为ax+bx=c,这一步转化至关重要。经过上述的两次比照学生最终明白了:为什么在设未知量的时候一般要把单位“1”的量设为未知数了。有了这样的深刻的体验,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就非常自然,心中的困惑可能就会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