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心得体会200字(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帝内经心得体会200字(3篇).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200字(3篇)黄帝内经心得体会200字篇一 我们一般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安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日,对心理安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安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很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闻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安康的要素里
2、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简单滋生出其他负面心情,严峻危害我们安康。 不仅如此,埋怨还能严峻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埋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缘由,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埋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假如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寻常心,既
3、不刻意压抑心情,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安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 因此,我们要少生埋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学问,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忙和鼓舞,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平和的心境,向外营造和谐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名利当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安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荣辱观来思索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安康。“是非成败
4、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安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绚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喜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寻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承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低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解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黄帝内经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医把“动脑、动体、不动心”做为安康的秘诀。不仅如此,不动心才能凝神,不动心才能
5、专心,在此根底上动脑动体才能增长学问,增长才能,正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心的安静才能使我们真正铺下身子来勤勤恳恳地学习工作,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消退不了内心的躁动而被俘虏于外界的喧嚣,那只能是“愚者佩之”,而流于浮夸或炫耀。 古人对心的安静非常憧憬。“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安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安静。 由于安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宏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安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平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
6、秋”,这当然是告知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安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宏大思想的产生是由于信息的匮乏,由于信息的匮乏引发人肤浅的思索。在海量信息的今日,处处布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安静尤显珍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粹无邪的天真,去思索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喜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安静,是心法。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200字篇二 黄帝内经这本书是古代第一本医书,里面具体的记录了中医中药的许多种类和手法,为后世进展中医中药讨论供应了不行替代的价值。 黄帝内经分为两卷,内容是皇
7、帝与岐伯或者雷公或他人对话的形式进展描述,可读性比拟强,理解起来也很简洁,深入浅出的描绘出了古人治病救人的方式方法,然后从侧面反映了医术和疾病的千变万化。 有喜爱养生的,和留意身体的人,可以看一下这本书,讲的特别科学和奇异! 黄帝内经具体记录了人体的脉络和五脏六腑与天地的联合关系,加上阴阳的平衡。还有心肝脾肺肾对应的五行属性,对于扎针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时辰,都有一些明确记载。对于内脏器官在四时(春夏秋冬)应当得病的预防或者得病之后的调养,都会赐予指导。 就比方说养生,宜乎顺应四时之规律,怎么讲呢!譬如,夏天,夏天就应当晚睡早起,然后去出汗,冬天呢,由于严寒,就要早睡晚起,等到早上寒气退去再起床
8、。还有,现在的季节是秋天,书中说道,秋伤于湿,冬必咳嗽。什么意思呢?就是现在是秋天,不要吃那些凉的的,不然冬天就会咳嗽。还有一种说法是立秋后不要吃西瓜,西瓜是寒性食物,所以立秋后不应当再吃了。 还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般来讲,春天万物生发(植物发芽),夏天疯狂生长(小孩子长得特殊快),秋收(肃杀和丰收,古代人在秋天打猎比拟多,经过夏天的生长小动物长大并且有了后代),冬藏(有的动物冬眠,而人类一般冬天去世比拟多,有的人得病,只要扛过了冬天,一般就会没事了)。 所以,沿着四时的规律去养生,可谓是科学而又高效! 大家都知道十二个时辰,其实分别对应的心肝脾肺肾,还有五行(金木水火土),并且发病的
9、时间也是有例可循的。 还有针灸,也就是所谓的中医扎针点穴一类的手法。假如有个中医阅历丰富,看病的时候,不需要吃药,或许点穴扎针就可以治病救人。 还有号脉,依据脉搏跳动的频率,动静,推断病人的病情。 依托着阴阳,纵惯着逆从,考验着表里,所以,一个合格的医生肯定是懂得这些道理的!并且擅长利用这些原理,科学而又奇妙为大家祛除病痛,挽救世人性命。 作为中医鼻祖故里神医扁鹊封地,河北邢台内丘神头村的人,从小深受中医熏陶,虽然没有学习医生这个职业,但是对中医中药的喜爱一点不亚于医生从业者!盼望以后还可以多读几遍黄帝内经,真正的去了解这本医书。 黄帝内经心得体会200字篇三 进入中医药大学两年多了,学习了中
10、医根底理论、中医诊断学根底,之後还读过与专业相关的玉龙赋、标幽赋等,但就是不曾正式拜读过黄帝内经,却又总能在讲学中获知一言半语,且这些引用对所对应的病症总是描述得恰到好处,这就挠的我心痒痒的。不禁想:黄帝内经会是怎样的奇书呢? 怀着这样的心理,我翻开了黄帝内经素问。简洁看过注家对黄帝内经的介绍,就开头进入正篇。 素问不愧是经典言论,一开头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特别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11、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宏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看探究。比方,“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年轻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等等,无不表达了黄帝内经特别扎实的观看验证根底。这种发觉问题,观看冲突,查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许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处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珍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许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
12、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全部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全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根底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 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根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时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识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
13、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根底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患病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答复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熟悉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涵,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心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
14、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许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加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固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丽。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精确,但它有留白,给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详细外形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後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展了订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蔽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宏大的。 书读百便,其意自见,但黄帝内经的内涵可能是我用一生也探求不完的,但很值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