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docx

上传人:24****店 文档编号:92106912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8.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docx(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氓_高一下册英语教案 课文: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行说也。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及尔偕

2、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教学目标: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关注诗歌的细节描写。2、把握“比兴”手法。3、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入挖掘文本。课堂安排:学生自主探讨,教师适当点拨。第一课时:一、导入,然后教师朗读课文。二、学生自由读一遍,不清晰的字音查字典,然后齐读两遍。三、对课文解释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讲解和补充。四、请学生复述这个故事。五、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总共六个章节。设问:1、能否删去诗歌第三第四节?这两节记叙很少更多的是抒情和谈论。删去这两节对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并没有影响,但会使女子的形象没有那么饱满,减弱氓和

3、女子性格特点。(第三节写了女子从切身体验中熟悉到了当时男女不公平的地位,告诫年轻姑娘吸取教训。第四节是女子痛斥氓的负心行为。)2、能否将诗歌的第三第四节调换到其它位置?不行。此处用了“比兴”手法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临时中断,这样就避开了叙事的平铺直叙;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示意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诗的前半局部写婚前,后半局部写婚后,中间的第三第四节起到过渡作用。 其次课时: 一、诗经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桃花常用来比方年轻女子的美貌,然而这篇文章用桑叶来比方女子,为什么不用桃花呢?后文有斑鸠吃桑椹,以此来暗喻女子为爱情而痴迷

4、。女子回娘家的途中吟唱这首哀伤的歌,在途中她刚好看到了桑树,触景生情。(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大家熟识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二、诗歌第四节是女子对婚后生活的回忆,痛斥男子的负心,抒发了怨愤的心情。可是有一句话好像多余,至少用在此处显得突兀。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诗歌*有三次提及“淇”水。找出来并分别说说用意。第一次写淇水,“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这里的淇水应当就指河名,反映姑娘对氓的情意,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行间 。其次次写淇水,“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回忆嫁时的情景,也以打湿车上的帷幔来喻自己的择婿不慎 。(这里也可以说是女子

5、回娘家又路过淇水。淇水汤汤来衬托渲染女子孤独无助,内心悲愤极不安静。)第三次写淇水,“淇则有岸,隰则有泮”,这就是一个比方的用法,就是说,做什么都要有个限度的意思。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仆人公思绪的轨迹。三、概述诗歌中男女主角的性格特点。氓:古怪、虚伪、薄情、暴虐、始乱终弃、言行反复女子:纯真、热闹、勤劳、温存、忠贞、顽强、刚烈四、有人称氓是“中国第一弃妇诗”,也有人认为这不是弃妇诗。请说说你的看法。1、这是弃妇诗。氓之前渴求和女子结婚,后来却“士贰其行”,“至于暴矣”。氓从内心里背叛女子,抛弃女子,从肉体上摧残女子,所以这是一首弃妇诗。2、这不是弃妇诗。氓中的女子并没有被赶出夫家,而是主动

6、与男子决绝。面对氓感情上的冷淡,女子没有请求乞怜,主动修好,她的内心经受了一个冲突斗争的过程:伤痛懊悔深刻反思总结教训毅然决绝。氓中的女子是不满丈夫对她感情的冷淡、变心和家庭暴力而主动离开夫家的,既然是主动离开,那么何来“弃妇”之说呢?假如把她定性为弃妇,那是对女性抵抗男权社会、追求女性独立的珍贵精神的一种否认,也在无形当中减弱了对氓的批判力气,因此,不能将氓定性为弃妇诗。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离骚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感知其名贵的个人品质和忠君爱国的思想。2、了解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特征。教学流程:课前自学:一、了解文学常识1 、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出色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楚武

7、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缘由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见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消失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锋利的冲突,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妒忌,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抱负。 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抱负,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展斗争的实录。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

8、、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抱负、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于祖国的决心。2、楚辞体特点:楚辞体又称骚体,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根底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拟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颜色。 二、古汉语学问积存(解释加点词语)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

9、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1、古今异义词(解释)朕: 考: 以为: 代序:2、活用词(找出活用词并指出活用状况和解释)名余曰正则兮 字余曰灵均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不抚壮而弃秽兮3、句式(指出特别句式)恐年岁之不吾与肇锡余以嘉名纫秋兰以为佩课堂学习1、 齐读课文,读出感情。(小组竞赛,教师指导)2、 学生展现译文,有感情地诵读。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啊,我宏大的父亲名叫伯庸。正在寅年寅月呀,又是寅日的那一天我降生了。我的先父认真揣度我刚刚下凡的季节

10、,一开头父亲赐给了我相应的美名。给我取名叫正则啊,给我取字叫灵均。我既然有了这么多内在的美质啊,又加之以这美妙的才能。我把江离和白芷披在身上啊,又联缀起秋兰把它作为自己的佩巾。我感念光阴像流水一样迅疾,赶不上啊,惟恐年岁不等待我。早晨我攀折山上上的木兰啊,黄昏我采摘江洲边的宿莽(来润德润身)。太阳与月亮快速运转,未尝稍停啊,新春与金秋依次更替。感念树上黄叶纷纷飘落啊,我可怕美人年华老去。为什么不乘着正茂的年华废弃污秽的行径啊,为什么不转变已经过时的法度?驾着快马飞速地向前猛奔啊,请跟我,我为你先行给你充当向导3、每个学习小组对文章进展质疑,确定一个讨论问题,并试作分析。上课展现。(从内容形式音

11、律上对屈原形象的把握等,教师分类梳理)小组讨论的问题:如:为什么屈原花那么多的精力强调自己的优秀?为什么屈原把自己装扮得像个女性?自我讨论的答案:4、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探讨:1、谈谈你对离骚语言表达特色的理解。(学生分组争论,全班沟通)1浪漫主义手法的奇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奇妙的想像力,用奇怪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奇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深厚的浪漫主义气息。2比兴手法的运用。如文中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香草比方内在的美妙品德,用美人比方抱负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方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方追求和实现

12、美妙的政治抱负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3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4吸取散文的笔法,行文敏捷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亮。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5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颜色,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动听动人。6、其他言之成理也可。5、比拟文天祥之选择生与屈原之选择壮烈投江,学生依据自己的熟悉谈。(言

13、之有理即可,小组竞赛) 课堂小结: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抱负和事业永久为后人所惋惜。但作为一个宏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胜利了。屈原是中国文学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采薇 设计理念 采薇出自诗经,一直以其丰富多彩的人文内涵、难以言说的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让人拍案叫绝。尤其是诗中那真实简单的冲突情感对强敌贼寇的愤怒与对故园亲人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明媚乐景中的哀伤与阴晦哀景中的喜悦,都给人以无穷的想像与回味,具有永恒的魅力。本设计将情感、价

14、值之类丰富的人文目标详细溶化在对文本的解读过程中,通过反复的吟诵、品尝、领悟,通过丰富的联想、比拟、探究,在精确解读文本的根底上,深入剖析诗的人文内核,深刻感受诗的丰富意蕴,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力量,提升人生境地,真正实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备 1.让学生从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2.借助文下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诗。 二、文本解读过程 1.导语 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觉,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安静的田园中穿过,而经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斗这个巨大的幽灵,始终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斗,始终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

15、。现在,就让我们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斗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实简单的人生百味。 2.师生沟通课前预备的状况(使用多媒体),明确以下几点。 (1)诗经和“诗经六义”。 (2)采薇是西周宣王时期的作品,是诗经里最富有诗意的一首“战斗诗”。宣王时北方玁狁侵周,宣王命令出征,打退玁狁。采薇是出征玁狁的士兵所赋。诗篇洋溢着战胜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又对久戍不归、久战不休布满厌倦,对自身遭受无限哀伤。 3.文本解读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中,师生着重沟通或探讨以下一些问题: (1)该诗的思路构造有什么特点? 争论后明确:重章叠句,回环往复,舒卷自如,诗经里许多诗都有这个特点。本诗共有六章

16、,前三章迭出,后三章也根本上是这样的构造;但前后三章有明显的变化,使整首诗较其他作品有更多的起伏变化,以便于表现更为简单的情感。 (2)诗从“采薇”写起,这跟“曰归曰归”的思乡情有何关系? 明确:这里采纳的是诗经惯用的起兴手法,“薇”是家乡田野里常见的植物,自然由物及人,引起了浓浓乡愁。于是,深切的乡情融入熟识的“薇”中。思乡怀亲的情感是抽象的,但是,当把它化作家乡的一株野花、一棵大树、一条小河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草木时,就详细形象了。 (3)前三章所写的“薇”有无变化?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明确:“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这里首先以植物的生长示意时间的变化、时间的消逝;写薇由“

17、作”而“柔”而“刚”,薇都生长得这么旺盛了,可是戍边军士还远离家乡,历久不归;既示意了士卒滞留边关的时间之长,又很自然地带出了“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这种有家难归的情感。这种生长变化不仅避开了单调重复,更示意了乡愁的渐浓、渐深、渐切。所以,这极其精练的写景,同样证明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真谛。再加上,在表现时间方面,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往”一“来”,同样说明了时序的变迁,就更进一步抒写出人世沧桑之感。 (4)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与浓浓的乡愁冲突吗? 明确:“戎车既驾,四牡业业”“驾彼四牡,四牡骙骙”两章直接描写了战事之频繁、壮烈,既表现了战

18、士们的威猛雄壮,也呈现出他们保家卫国的豪情,同时,也好像示意了思乡的深层缘由:频繁惨烈的战事,更让人渴望和平,渴望家乡,渴望亲人。 (5)这首诗最经典的景物描写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几句,晋人谢玄认为是诗经里最有诗意的句子。清代学者王夫之也大加欣赏,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然而从字面上却不见“乐”与“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偏偏在春光明媚“杨柳依依”的大好时刻,战士们离别家乡亲人走上残酷的战场,心中有多少割舍不断的悲情愁肠呀!千辛万苦的战斗最终完毕,全部的困难险阻,全部的痛楚辛酸都已经远去,家园亲人就在眼前,该是

19、多么温馨喜悦呀,可偏偏“雨雪霏霏”!从前离家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今日归来的悲戚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哀情寄乐景,乐情托哀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抒写出极其丰富的物是人非之叹。 (6)你怎么理解这首诗交错着士兵思家恋土与保家卫国的简单心理? 明确:采薇不像一般的战斗诗那样简洁地表现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现出人的深层的内心冲突和苦痛,微小真实地写出了人性的多样性和简单性。残酷的战斗究竟与人类文明正常价值趋向相悖,自古以来,人们都对它怀有简单冲突的感情。采薇正是为保家卫国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声。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说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诗人对侵略者布满了仇恨,诗篇中洋溢着战胜

20、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时,“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又对久战不休布满厌倦。总之,战士们的情感深处,交错着重重冲突:对敌人的痛恨与对家乡的思念,保家卫国的豪迈与历尽艰辛的苦涩 其实,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冲突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这里的戍边战士心中的冲突,也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人类共有的,也是无法回避的真实冲突心理。所以,诗中表现的这种情感冲突,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三、延长探究 阅读诗经中的大雅常武大雅小明秦风小戎,与采薇比照一下,看有什么异同。 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五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当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依据课程标准,教学

21、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状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展的详细设计和安排的一种有用性教学文书。小编预备了高中高一下册语文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有关资料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赏析本文的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把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3.体会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 4.观赏本文的语言风格。 重难点 1.把握写作脉络,体会内心情感; 2.赏析文中的画面美; 3.学习本文朴实清爽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具 录音机朗读带多媒体 课型诵读鉴赏课 课时1 教学流程 导语 月,引人无限的遐思。古往今来,月成了情感的载体。月下闲逛,情思无限,人生的万千

22、思绪纷涌而来,也会缓缓散去。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佳作。在一个静谧的月夜,单独一人来到清华园的荷塘。静望明月,细嗅荷香,沉醉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中了。 出示课题:荷塘月色 学问积存 1.作品 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是位有骨气的文人,1948年8月,因贫得病逝,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气概。”(*评) 2.创作背景 作于1927年,当时白色恐惧覆盖着中国。作为一个爱国的学问分子,苦闷彷徨,找不到出路,一头钻进古典文学的“象牙之塔”。面对现实的黑暗,却又无法安心于这种“超然”。 整体感知 听录音,感知大意,理清线索。 1、路线:家小路荷塘小路家 2、情感:不静寻静得静失静

23、分析: 开头不安静,文中贯穿着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愁绪难消中又憧憬着自由美妙的生活,最终回到现实:不安静。 文本赏析 (多媒体展现相关画面,形象直观,引发学生联想) 一、阅读第一段,思索: “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怎么理解?(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全文的情感线索来分析。) 明确: 提醒全文主旨,“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1、对现实的不满; 2、对个人和国家前途的忧虑; 3、对美妙自由生活的憧憬。 二、第三段:月下荷塘 1、一生朗读,体会本段的景物描写的精妙之处。 向我们展现出月下荷塘的静谧、美妙、模糊之美。由荷叶到荷花,接着荷香到荷波,最终到流水,写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特殊是比方手法的运

24、用,带着学生重点分析。 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芳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化嗅觉为听觉,把荷香和歌声联系在一起,取其若有若无的相像点,可谓精妙。 三、第四段:荷塘月色 一生朗读,其他学生体会荷塘中月色的特点。(生答复,师总结归纳) 明确:动词“泻”写出了月光的鲜亮欲滴的奶白色的实感,“浮”的运用写出了月下荷花缥缈轻柔的姿容,“笼”写出了月光的模糊轻柔。 “酣睡”喻朗照,“小睡”喻被一层层淡淡云遮住的月光,恰到好处。 本段从不同角度,描写出不同景物上的月色,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四、第五段:荷塘四周 生齐读,思索:荷塘四周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杨柳、烟雾、灯光,阴暗、消沉。水里的蛙

25、声和树上的蝉声,反衬出内心的失落和淡淡的忧愁。 五、朗读采莲赋西洲曲 思索: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生答复,师点拨、归纳) 明确: 荷塘的美景引动内心的乡思,青年男女美妙的情思引发了对自由生活的憧憬之情。 探究延长 这是一篇散文佳作,写出了一位学问分子当时内心无法释然的苦闷之情。学完本文之后,对“我”是怎么熟悉的?(组织学生争论,自由发表评价) 言之有理皆可,不必苛求同一。 手法鉴赏 本文的语言朴实高雅,清爽自然,蓄满诗意。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向我们呈现出一幅幅令人沉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学生互动沟通,总结文中精彩句子的特点,试做归纳、发言) 明确: 1.比方的运用; 2

26、.通感手法的运用; 3.叠词的运用。 课堂小结 在我们的眼前,呈现出这样的画面:荷叶田田,荷花朵朵。明月泻银辉,清风送荷香。这清爽、神奇、静谧的荷塘就是心灵的避难所。临时的安静让获得了精神升华,引发出他对幸福美妙生活的憧憬。盼望同学们能常走近自然中,用善感的心灵去体会,以自己独特的角度去发觉万物之美。 课后作业 1.写篇读后感放在周记本上; 2.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思索:有人认为他用的比方取材狭窄、阴柔,缺乏想象力,你认同吗?为什么? 故都的秋 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其次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需反复阅读,专心品尝,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故

27、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早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谈秋凉、胜日秋果 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颜色(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颜色(个人心情)完善地溶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风光较为详细,考察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规律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精确捕获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忙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 1、能说出郁达夫生平及其创作风格。

28、 2、能抓住清、静、悲凉来赏析故都的秋,感受本文形散神聚的构造特点,初步把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 3、领悟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 设计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读写结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把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难点:体会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中所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流程: 一、由题导入,温故知新 由题切入。回忆荷塘月色标题与文章内容的关系,品尝本文标题。从题目可以得出写作内容是秋,而故都中的故字说明是旧的,含着历史厚重感以及深切的眷恋

29、之情。引导学生聚焦在秋上速读全文。(意图:教给学生由题入文的读书方法) 二、整体感知,归纳点拨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第一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索,小组争论沟通后,教师通过板书点拨明确行文思路和内容构造。明确几幅秋景图。 三、圈点批注,鉴赏语句 要求学生带着课后练习其次题再读课文,圈点批注。全班沟通,教师参加点拨,并由此引入生平介绍,知人论世,水到渠成的挖掘文章背后的主观情。 四、合作探究,拓展迁移 结合背景,提醒故都秋的特点。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分组朗读全文,再次感悟文章构造和语言。 作业:借鉴本文写法,运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写一篇题为江南的秋400字左右的文章,力求写

30、出秋的特征。(意图:照顾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囚绿记 学习目标: 1、学问与力量:体会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方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尝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光明、自由的憧憬,学习绿色所象征的名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盼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憧憬!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观赏他的美丽散文囚绿记,感受的囚绿情结。 二、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洁了解下状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

31、开头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立刻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美丽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答复)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怀疑。 一读:快速扫瞄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32、? 2、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构造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局部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扫瞄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宠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会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答复下面问题体会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对它如此喜爱? 生命、盼望 美、青春 绿色、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宠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

33、般安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局部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变化的?宠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局部,因绿而毫无迟疑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其次局部,从“思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每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微小变化看出对绿的宠爱。 第三局部,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单独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局部,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愿,愿它繁茂苍绿,表达宠爱之情。 第五局部,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表达宠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特别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

34、的宠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表达着对绿的爱。文章最终,一年后还在思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受和心理经受。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宠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动。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留意了没有?那就是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表达出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给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对它的爱之深。这也答复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

35、文时借鉴。 主题探究一 下面请同学们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假设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承受“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熟悉?请同学们用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 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损害,而是疼爱。 我们用当代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 主题探究二 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宠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局部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留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 卢沟桥大事发生了。点明写

36、作的特别背景,表现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具有鲜亮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头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头。写于抗日战斗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落,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战胜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静。而我们的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

37、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给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在内的广阔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憧憬(象征)。而最终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思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示意)。我们从中也窥见渴望光明、自由,召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月,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尝语言 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爽,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特别美丽。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爱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详细语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盼望,它是慰安,它是欢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概,直接抒发了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提醒主旨作好铺垫。 2

38、、比方:“我思念绿色,犹如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运用比方,抒发了对绿的渴望和宠爱。 3、反复:“我开头了解我开头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方我要借绿色来比方” 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 这句话外表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始终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对成功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宽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方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表达了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坚韧抗

39、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憧憬。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加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美丽生动。美丽生动的语言增加了文章的抒情性,使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实感人。 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拟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方,我要借来比方”或“我开头了解,我开头了解” 剩下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爱一段。读时留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细细品尝语言,体会表达的感情。 离骚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忧国忧民、献身抱负的爱国情感。 2、离骚的历史地位、影响、体裁。 3、学习、把握

40、文言实词、虚词,培育学生阅读古诗文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赋和比的写法。 2、屈原的精神及抱负。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一、对联导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它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纪念屈原之说。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佳联妙对,对这位宏大的思想家、爱国诗人布满了缅怀之情。 武昌东湖有座“行吟阁”,其名取史记中“屈原至于江滨,披发行吟泽畔”之意。阁中有原国家副主席董必武的题联: 旨远辞高,同风雅并举; 行廉志洁,与日月争光。 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这样评价屈原的诗品人品:离骚和国风、小雅一样,同为国粹,“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董老将司马之

41、言信手拈来,巧撰成联,上联歌颂屈原非凡的才华,其作品可与风雅颂齐名;下联赞美屈原高尚的品行,行廉守洁不染尘。全联用语简约,含义深刻。 战国时代,楚秦争霸,屈原提倡富国强兵,联齐抗秦。以上官大夫靳尚为首的一帮奸臣却百般诋毁、加害屈原。清代文人李元度以爱憎清楚的情感,撰成一联: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上联剧烈抨击上官大夫陷害忠良。下联颂扬太史公司马迁是屈原的知音,对屈大夫做出了千秋定论。 楚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但他的爱国之心忠贞不贰。西汉出色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常以屈原自比。离骚和治安策,分别是他们的代表作。在长沙

42、的“屈贾祠”,有一副楹联颂扬他俩的爱国之心,盖世之才: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 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纬地大文章。 “亲不负楚”指屈原与楚王同姓,故曰“亲”;“疏不负梁”指贾谊与梁怀王异姓,故曰“疏”。 楚国的郢都被秦军攻破后,流放途中的屈原心如刀绞,他写下绝笔怀沙后,仰天长叹,抱石投入滚滚汨罗江。在汨罗江屈原祠悬挂的哀挽联,述说着这段历史: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二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屈原投江自尽后,宋玉哀痛不已。他一遍又一遍地深情召唤:“魂归来兮!”为屈原招魂。李元度以此为题,撰成一联: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迭重招宋玉

43、魂。 在长沙岳麓山的三闾大夫祠中,悼念屈原的一副楹联,情感更浓烈,意境更深刻,在纪念屈原的对联中堪称上品: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联中引用了很多典故:楚辞中把“香草”喻作贤臣。“三户地”指楚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呵壁”出自王逸的天问序:“屈原放逐,忧心愁悴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泄愤懑。”“九歌”是屈原的作品,文中布满思念与哀伤之情,是屈原逐放后忧愤心境与爱国思想的寄予。 屈原以身许国,虽死犹生,他的精神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汨罗江屈原祠中的一副对联,把奔腾不息的汨罗江,看成了屈原的化身: 万顷重湖悲去国; 一江千古属斯人。 屈原逝去已两千多年,他所魂牵梦绕的三楚大地,如今旧貌换新颜。生活在太平盛世的荆楚儿女,怎么也忘不了这位历史伟人。湖南长沙的“屈贾祠”中,有这样一副楹联: 千古名胜又重新,是谁润色江山?应追思屈子文章,贾生才调; 四周烽烟都扫尽,到此安排樽酒,好携来洞庭秋月,衡岳春云。 二、屈原和离骚简介 1、屈原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名平,字原。诗人,政治家。战国时期楚国人,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据史记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