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pdf

上传人:C****o 文档编号:92038703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3年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归纳总结梳理.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1 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1.孙权劝学 孙权劝学 节选自 资治通鉴。资治通鉴 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一、课文字词详解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 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谓:告诉,对 说,常与“曰”连用。今:现在。当涂:当道,当权。涂,通“途”。掌事:掌管政事。辞:推托。以:用。务:事务。权曰:“孤岂欲卿 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 涉猎,见 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古时王侯的自

2、称。岂:难道。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译“你”。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为:成为。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语气词,后写作“耶”。这里可译为“吗”。但:只,只是。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孰:谁。若:比得上。孤常读书,自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 就学。以为:认为。益:好处。乃:于是,就。始:开始。就:从事。及鲁肃过寻阳,与蒙 论议,大 惊曰:“卿 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及:到,等到。过:经过。论议:讨论,评议。惊:惊奇。今者:如今,现在。才略: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复,再。吴下:指吴县。阿蒙:吕蒙的小

3、名。阿,名词词头。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大兄何 见事之晚 乎!”肃遂拜蒙母,结友 而 别。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泛指多。即:就。更:重新。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眼光看待。刮:擦拭。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何:为什么。见事:知晓事情。乎: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遂:于是,就。拜:拜访,拜见。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别:告别。二、熟记课文下注释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译:你说(你)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3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 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

4、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译: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群书),了解历史罢了。6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译:有抱负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7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长兄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8蒙辞以军中多务。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四、课文分析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2 1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2.课文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5、”。3.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仅以“蒙乃始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4、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身份。4、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答: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用原文回答是:“卿

6、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5、孙权是怎样说服吕蒙学习的?答: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当吕蒙以“军中多务”相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以“卿言多务,孰若孤?”回应了吕蒙的推托,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6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献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卿言多务,孰若孤?”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以上均填课文原句)7.“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7、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与他眼中的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文中鲁肃和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有调侃的意味,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成就,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最精彩之处。8.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里是侧面描写。_作用: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9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

8、友”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11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12 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或启示)(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

9、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3(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13 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三国时吴国国君孙权: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吴国名将吕蒙,知错能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吴国谋士鲁肃: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14、写作特点: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

10、态和心理。15 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2.木兰诗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一、课文字词详解 唧唧复唧唧,木兰 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复:又。当:对着。户:门。机杼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的梭子。唯:只。唧唧:叹息声。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 军帖(ti),可汗大 忆:思念。军帖:军中的文告。可汗: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民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何所思:想什么。可汗大点兵:可汗大规模征兵。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点兵:征兵。军书:军中的

11、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下文的“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为:介词,为了。其后宾语省略。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 鞯(n_jin),南市买 辔(pi)头,北市买长鞭。市:集市。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旦:早晨。但:只。溅溅:水流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 胡骑(j)鸣啾啾。燕山:当时北方的山名。胡骑:胡人的战马。啾啾:马叫的声音。万里赴戎机,关山 度若飞。朔气传 金柝(

12、tu),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戎机:战事。度:越过。朔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金柝: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铁衣:铠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 强。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策勋:记功。强:有余。可汗问所 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 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欲:想要。用:愿做。愿:希望。驰:赶马快跑。千里足:千里马。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ng);阿姊(z)闻妹来,当户理红妆;郭:外城。扶将:扶持。红妆:指女子的艳丽装束。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我旧时裳。部编语文

13、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4 霍霍:磨刀的声音。著:穿。裳:古代女子的下裙。当窗理云鬓(bn),对镜帖 花黄。出门看 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火伴:同伍的士兵。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傍:靠近、临近。走:跑。安:怎么。二、熟记课文下注释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不闻机杼声。译:不能听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译:只能听到黄河的水流声。3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译: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鸣叫声。4万里赴戎机,关山

14、度若飞。译: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译:北方的寒气传递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的)铠甲。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将士们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次战斗,多年以后,有的牺牲了,有的胜利归来。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译(木兰)记最大的功,(天子)赏赐(她)很多的财物。8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译: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故乡。9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译: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到城外(迎接她)。10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译: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好看的头发,在脸上贴装饰物。11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译:雄兔的两只前脚时时

15、动弹,雌兔的两只眼睛时常眯着。12.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四、课文分析 1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士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其形象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3“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可汗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但父亲已

16、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不禁忧愁。4 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5“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写出战事紧急,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6“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样写的好处是:这里以重复的句式,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

17、诗词知识点梳理 5 7.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的目的是 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8“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的情形。9“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这里通过环境描写烘托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多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11 表明军情

18、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12 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画面的句子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13 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4 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5“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因为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颇具喜剧场面。16 表明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的句子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17“开我坐我脱我 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

19、,以及她归后情不自禁的喜悦。18.“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通过军中同伴的“惊忙”“不知”,从侧面表现木兰非凡的智慧和才能。19 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20.全文最后一段使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_ 17.木兰诗的作者为了实现其创作目的,在文本的详略上做了精心安排。主要表现一为详处极详,如木兰当户织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恢复女儿装时的欣喜

20、等内容,都写得细致入微。二为简处极简,如木兰从军征战多年,但诗中对木兰军旅生涯的描写,对战斗过程的描写,对战争残酷的描写,只用几句话就交代完了。18.主题:本诗记述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乡的故事,热情赞扬木兰勤劳善良、深明大义、保家卫国、机智勇敢、英勇善战、不慕名利的巾帼英雄形象。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3.卖油翁 卖油翁选自归田录。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一、课文字词详解 陈康肃公 善射,当世无双,公 亦以此自矜(jn)。尝射于 善:擅长。射:射箭。亦:也。以:凭借。自矜:自夸。尝:曾经

21、。于:在。家圃(p),有卖油翁 释担(dn)而立,睨(n)之久而不去。见其发 矢(sh)十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6 圃:园子。释:放下。而:连词,表示承接,可以不翻译。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之:指代陈尧咨射箭。去:离开。矢:箭,“发矢”就是射箭。中八九,但微 颔(hn)之。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康肃问曰:“汝(r)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sh)尔。汝:你。吾:我。但:只,与前一个”但“意思相同。无他:没有别的(奥妙)。但手熟尔: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康肃 忿(

22、f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zhu)油知之。”乃取一葫芦 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尔:你。注意称呼的变化,前面“汝”,这里“尔”,翻译虽相同,但语气实则大不同。安:怎么。轻:作动词用,轻视。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乃:于是。置于地,以钱覆 其口,徐以杓(sho)酌油沥(l)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置:放置。于:在。以:用。其:代词,指代葫芦。徐:慢慢地。之:指油。自:从。而:连词,表示转折,翻译为“但是”。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sh)尔。”康肃笑而遣(qin)之。因:于是。惟:只是。而:连词,表示修饰。之:代词,指卖油翁。二、熟记课文下注释 三、重点句子

23、翻译 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译:一个卖油的老头儿放下担子,站在那儿,斜着眼看他,很长时间都不离开。2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译:(卖油的老头儿)看到他每十箭射中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3.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译: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4.无他,但手熟尔。译: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5.康肃愤然曰:“尔安敢轻吾射!”译:康肃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6翁曰:“以我酌油知之。”译:卖油的老头儿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7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译: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

24、注入(葫芦)。8我亦无他,惟手熟尔。译: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四、课文分析 1.“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一句简明扼要的介绍了陈尧咨的出众才能和狂傲个性。2.第一段写“公亦以此自矜”,又写卖油翁“微颔之”为下文两人起冲突做铺垫。3.“但微颔之”记述了卖油翁对陈尧咨善射不以为然的态度。4写卖油翁演示倒油的绝活,以此讽喻因善射而自负的陈尧咨,精湛的技艺无非是反复练习的结果。5.“尔安敢轻吾射!”写出了陈尧咨的骄横之态。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7 6“以我酌油知之。”表现了卖油翁从容自若的态度。7陈尧咨对待卖油翁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5、原因是什么?陈尧咨由生气到不得不为卖油翁高超的酌油技巧折服。_ 因为他从卖油翁的表演中明白了“无他,但手熟尔”的道理。8.简要分析陈尧咨的性格特点:骄傲自满但是知错能改。9.“康肃笑而遣之”,陈尧咨的“笑”中有会意,有尴尬,也有解嘲;“笑”和“遣”也表现陈尧咨通达爽快的一面。10 这个故事揭示了 熟能生巧,即使有什么长处也没必要骄傲自满的道理。4.陋室铭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课文字词详解 山不在高,有仙则 名。水不在深,有龙则 灵。斯是 陋室,惟吾 德馨。名:出名,有名。灵:灵验。斯:这。是:判

26、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舍。惟:只。德馨:品德好。馨,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苔痕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 素琴,阅金经。上:长上。入:映入。青:青色。鸿儒:博学的人。鸿,大。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无丝竹之 乱耳,无 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 之有?“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使 扰乱。案牍:指官府文书。劳形:使劳神伤身。形,形体、躯体。之:助词,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二、熟记课文下注释 三、重点句子翻译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舍

27、,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来往的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功名的人。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7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四、课文分析 1.文章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8 2.全文分三层。第一层:类比的开头

28、;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第二层:描写居室环境和日常生活。第三层:运用类比手法,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3.文章前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开头;这样写的目是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也为后面歌颂陋室埋下了伏笔。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陋室环境的清幽宁静。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其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出交往之雅。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含有对比的意味,突出了室主人超尘脱俗的胸襟。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类比

29、的写法,有引诸葛亮和杨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和才能。8.“何陋之有?”一句出自论语子罕,一方面暗含着以“君子”自居的意思;另一方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即本文开头所说的“惟吾德馨”。9.本文的主旨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画龙点睛的句子是“何陋之有?”。10 本文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了室主人怎样的节操和情趣?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0.本文的主题是 本文通过对陋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1.本文写作手法:1.托物言志;2.骈散结

30、合,错落有致。1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5.爱莲说 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说: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也称杂说。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一、课文字词详解 水陆草木 之花,可爱 者甚 蕃(fn)。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李唐来,之:助词,“的”。可爱:值得喜欢。者:的花。蕃:多。独:只。自:从。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

31、zhu)清 涟而不妖,甚:很,极。予:我。独:只。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而:连词,表转折,“却”。染:沾染(污秽)。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中通外直,不 蔓(mn)不枝,香 远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通:贯通。直:挺立。蔓:生藤蔓。枝:生枝茎。远:远播。益:更加。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玩:靠近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焉:语气词。予谓菊,花之 隐逸(y)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 君子者也。谓:认为。助词,“的”。隐逸者:指隐居避世的人。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32、9 噫!菊之爱,陶后 鲜(xin)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噫:叹词,表示感慨。鲜:少。闻:传闻。同:像一样。宜:应当。众:很多 二、熟记课文下注释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译: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积存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译:(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译: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玩弄啊。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译:我认为

33、,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的花;莲是花中的君子。6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四、课文分析 1.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莲高洁的形象铺排描绘。第二部分:揭示了的喻义,并以莲自况,抒发了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是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菊之爱”“牡丹之爱”张本,是入题的准备。3.先以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二事做烘托,然后用“予独爱莲”一语道出自己心意。这种在污世保持清白的心态,与陶渊明独自避世和众人皆羡慕富贵(

34、牡丹)的从众心态是有着思想境界上的区别。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几句,在描写中渗透作者对莲的无限赞美之情,突出了莲的洁净、单纯、雅致,语言精练而一气呵成。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度概括了莲的气质与品质。6.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莲。(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体态)香远益清。(香气)”(3)气质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7.作者赋予了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1)“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君子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

35、,不炫耀自己。(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正直不苟、豁达大度;“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态气质。6.作者眼里,三种花都具有象征不同人群的意义。莲花近于菊,却不像菊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从俗从众。莲花出于污浊现实而不受沾染,受清水洗濯而不妖冶,实为百花丛中的君子。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1 0 7、作者对“爱”做出评价的句子:“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里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洁白的操

36、守和正直的品德。“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8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作者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含蓄而突出地表现自己高洁的品质。9.“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作者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情。10.本文主题是: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11.本文的写作特点:1.托物言志。2.衬托。6.河中石兽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一、课文字词详解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gn),山门 圮(p)于河,二石

37、兽 并沉焉。临:靠近。河干:河岸。山门:佛寺的外门。圮:倒塌。于:在。并:一起。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文中“在河里”。阅十 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阅:经过,经历。余:多。岁:年。募金:募集资金。求:寻找。竟:终了,最后。以为:认为。下:动词,流到下游。棹(zho)数小舟,曳(y)铁钯(p),寻十余里无迹。棹:划(船)。曳:拖。迹:踪迹。一讲学家 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 物理。是非 木杮(fi),设帐:设馆教书。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非:这。非不是。木杮:削下来的木片。岂能 为暴涨携之去?乃 石性坚重,沙性

38、松浮,湮(y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岂:怎么,哪里。为:被。暴涨:暴涨的大水。即洪水。携:带。去:离开。石性坚重:石头的特性坚硬沉重。湮:埋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 服为 确论。颠:颠倒,错乱。服:信服。为:认为。确论:正确的言论。一老 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 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于:在。盖: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 啮(ni)沙为 坎穴。渐 激渐深,至石之半,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激:冲。石必 倒掷坎穴中。

39、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 已,遂 反溯流逆上矣。倒掷:倾倒掉入。如是:像这样。已:停止。遂:于是。反:反而。溯流:逆流。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1 1 固:固然。如:按照。果:果然。于: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 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断欤(y)?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其一:表面现象。其二:根本道理。据理:根据某个道理。臆断:主观地判断。欤:呢。二、熟记课文下注释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或洪水

40、)带走呢?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4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顺着河流寻找石兽,难道不荒唐吗?(或:不也颠倒了吗?)5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沙子成为坑洞。7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或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荒唐(颠倒)吗?8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很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四、课文分析 1课文第一段:交代石兽沉入河中及寺僧寻找石兽失败。第

41、二段:叙述讲学家的观点及 众人盲从的心理。第三段:写老河兵讲解河中寻石兽的道理和方法,并阐发议论,揭示深刻的道理遇事不能主观臆断。2.如何理解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寺僧: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是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是“据理臆断”的态度;老河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寺僧:高估了水流的推力而忽略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讲学家:只注意到“石性坚重,沙性松浮”,却忽视了水流的运动规律;老河兵:根据实际经验,将石性、沙性、水流运动

42、等因素全面综合起来考虑,而做出正确的推断。3.主题:作者以简洁的语言,记叙了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从中悟出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4.用原文回答点明主题的句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5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语言平易,风格简朴 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寓意于事,立意高远。7.本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至少三点)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征,不能片面的理解;应当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不能主观判断;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

43、诗词知识点梳理 1 2 古代诗歌五首(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一、译文:追忆历史,我无缘拜会那些求贤若渴的古代君主;向往未来,我更为不能生逢旷世明君而万分担忧。一想到天地的广阔无边与永恒不息,就浩叹人生的短暂与渺小。吊古伤今,我怎能不忧从中来、潸然泪下呢!二、记课文注释 三、赏析: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写出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3.“念天地之悠悠,独然怆然而涕下!”天地之“悠悠”与人的茕茕“

44、独”影,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4.面对茫茫的天宇和原野,诗人“怆然而涕下”思绪进一步拓展,由个人遭遇想到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暂,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正是这种思考,赢得后人广泛的共鸣。(二)望 岳 杜 甫 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译文:泰山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层云升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都显得极为渺小。二、记课

45、文注释 三、赏析:1.诗前六句写望中所见,直接描写泰山的景物,表现泰山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用众山的低小,进一步反衬泰山的高大。2.诗的题目是望岳“望”字贯穿全篇。“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仰望泰山整体:“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仰望泰山周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句把“望岳”转为“岳望”。表现青年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襟。3.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都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登岳。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

46、: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和历史悠久。“齐鲁青未了”惊人之句,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5.“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中间四句写仰望泰山所见。6.“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昏”和“晓”两个天地是泰山割开的,“割”字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活力。这两句是静景描写。7.“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细望,诗人仰望泰山极顶层云变幻,归鸟翱翔。泰山上面层层白云涌现,变化多端。诗人望之,感到自己的胸中云气回荡,无比开阔。诗人还目不转睛地欣赏泰山上空归鸟回旋,飞还山林

47、,鸟的翱翔,勾勒出泰山“天高任鸟飞”的广阔背景,“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全神贯注,浮想联翩,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课内文言文、古诗词知识点梳理 1 3 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蕴含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两句是动景描写。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登山的渴望。“会当”“凌”表现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体现。从这两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原意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众山,而众山都显得极为渺小。衍生意义

48、是: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10.主题: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雄伟高大的形象,表现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三)登飞来峰 王安石 北宋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极高的宝塔,我听说鸡叫时可以看见太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二、记课文注释 三、赏析:1.“飞来山上千寻塔”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2.“闻说鸡鸣见日升”,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雄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日东升。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面看是即景说理,其实是用典来直抒

49、胸臆。“浮云”借代奸佞小人。表现作者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4.“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原意是: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的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四)游山西村 陆 游 南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一、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浑浊,丰收年请客人菜肴丰足。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将近社日,村里忙着迎神赛会,一

50、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衣戴帽简单朴素古风犹存。从今以后如果允许趁着明月来闲游,拄着拐杖随时都会敲开你家的门。二、记课文注释 三、赏析:1.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2.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收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待客尽其所有的盛情。“莫笑”二字,道出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这两句写农民热情好客的习俗。3.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展示了一幅春光明媚的山水图。“山重水复”可见地形复杂,显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