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梳理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梳理1.pdf(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文言知识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应。读 gng)秦伯说(“说”通“悦”,高兴)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喜欢。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燕王诚振怖“振”,通“震”,害怕。秦王还柱走“还”,通“环”,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愿伯俱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蚤”通“早”)今者有小人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2、“郤”通“隙”)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古今意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3、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5、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6、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8、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礼品。今义:货币。9、诸郎
3、中执兵,皆阵殿下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中医医生 10、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古义:指崤山以东地区。今义:指山东省。11、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程度副词,很不一般。12、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北地区。今义:黄河北部的一个省。13、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地区。今义:黄河南部的一个省。14、庄则入为寿 古义:敬酒。今义:长寿。15、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地讲述。16、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三、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4、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11、樊於期乃前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13、顷之未发,
5、太子迟之 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16、使使以闻大王 使 1:动词,派遣,使 2:名词,使者。17、乃朝服,设九宾 朝服: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18、群臣怪之 怪:意动用法,以为怪。19、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前:名词活用为动词,走上前。20、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使:名词,使命。21、沛公军霸上。(名词用如动词,驻军,动词)22、沛公欲王关中。(名词用如动词,为王、称王,动词)23、吾得兄事之。(名词用如动词,做
6、事、侍奉,动词)24、籍吏民。(名词用如动词,登记,动词)25、范增数目项王。(名词用如动词,使眼色,动词)26、刑人如恐不胜。(名词用如动词,施加肉刑,动词)27、道芷阳。(名词用如动词,取道,动词)28、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用如动词,友善、交好,动词)2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以之为王,称王,意动)30、项伯杀人,臣活之。(使之活,救了他的命,使动)3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意即带领,使动)3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之止,制止,使动)33、樊哙侧其盾以撞(使斜侧着,使动)3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用对侍兄长的礼节)35、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
7、公。(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3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7、头发上指。(名词作状语,向上)38、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名词作动词,取道;名词作状语,抄小路)四、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3、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4、(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5、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6、夫晋,何厌之有?(“有”的宾语“何厌”前置,“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7、以其无礼于晋(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为
8、“于晋无礼”)8、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者也”表判断。译文:事情不能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签订条约来回报太子。)9、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译文:将军的父母以及宗族,全被杀死或收入官府做奴婢。)10、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译文: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11、燕王拜送于庭(“于”表示状语后置。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了礼送出来。)1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译文: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1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译文:陪
9、侍在大殿上的臣子们,不能携带任何兵器。)14、嘉为先言于秦王曰(介词“为”后省去了代词宾语“之”。译文:蒙嘉就替荆轲先对秦王说。)15、使毕使于前(第一个“使”后省去了宾语“之”。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自己的使命。)16、客何为者?(何为 为何。译文:来人是干什么的?)17、大王来何操?(何操 操何。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品)?)18、沛公安在?(安在在安。译文:沛公在哪里?)19、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译文:不是这样,我(项羽)怎么会到这地步呢?)20、具告以事(告以事以事告。译文: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21、贪于财货(于财货贪。译文:贪图财货。)22、此天子气也。(判断句。译文:这
10、是天子的云气。)2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译文: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24、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译文:亚父就是范增。)2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译文: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2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判断句。译文:是沛公的参乘(警卫官)樊哙。)27、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译文: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28、毋从(省略“之”)俱死也。(译文:不要跟着他们一块送死.)29、奉厄酒为(省略“之”)寿。(译文: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30、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译文: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31、将军战
11、(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32、加彘肩(省略“于其”)上。(译文:把猪腿放(在盾牌)上。)33、珍宝尽有之(被占有)(译文:珍宝全部被(他)占有了)3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译文: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所俘虏)35、吾属今为之虏。(被动)(译文:我们这些人马上就会被他俘虏了)五、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1.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2.持千金之资币物 2.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3.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
12、进 4.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5.诸郎中执兵 5.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6.提:(古义)投击;(今义)拿着。7.断其左股 7.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1.沛公军霸上 1.军:军队。名词作动词,活用为“驻军”。2.范增数目项王 2.目:眼睛。名词作动词,活用为“以目示意”。3.沛公已去,间至军中 3.间:空隙。名词作状语,活用为“抄小道”。4.常以身翼蔽沛公 4.翼:鸟的翅膀。名词作状语,活用为“像鸟翅”。5.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5.
13、急:危急。形容词作名词,活用为“危急的事”。6.此亡秦之续耳 6.续:持续。动词作名词,活用为“后继者”。7.项伯杀人,臣活之 7.活:活的。使动用法,活用为“使活命”。8.先破秦入关者王之 8.王:君王。使动用法,活用为“让称王”。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4.寡人
14、:诸侯谦称,寡德之人。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 篇,分为十二策。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7.郎中:宫廷
15、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 130 篇,50 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
16、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优美的汉字(了解一下即可)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由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的演变过程。分为古代汉字阶段(商代秦代,甲骨文小篆)和隶书楷书阶段(汉代现代,隶书楷书)。隶书是两汉时通行的主要字体,笔画平直,略有波浪起伏,书写简便。草书形成于汉代,是辅助隶书的简便字体,主要用于起草文书和通信,使用连笔,书写快捷,但难于辨认。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逐渐演变成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易书写,比草书易辨认。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汉魏之
17、际形成,南北朝时期逐渐成为主要字体,一直使用到现在。“楷”有“规则”之意,字形方正严整,笔画平易圆转,更便于书写。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和合体之分。独体主要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指事字”;合体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形声字”。关于汉字的形成,前人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现代学者认为:六书前四种是构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书法与篆刻为汉字插上了艺术的翅膀,使一个个平实的方块字灵动起来。奇妙的对联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由骈文和律诗演变而来。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对联由上联、下联组成。字数多少无规定,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18、对仗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形相同,结构相当。平仄协调,要求平仄相异。平声舒缓,仄声短促,上联最后一字必为仄声,下联最后一字必为平声。对联为竖行书写,中间不加标点。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高中语文学法指导 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经历来看,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我的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我们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细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
19、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但就象我以前一个老师讲的,任何人也无法集中精力一节课,就是说,连续四十多分钟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老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另外,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有时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讲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要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否则见啥记啥,势必影响课上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